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理论举例范文论制度作者:许三润xx-12-1710:46:作者简况:许三润,男,安徽桐城人,生于1968年。1987年入伍参军,1993年毕业于海军电子工程学院,2000毕业于海军大连舰院,并获军事学硕士学位,xx年转业至地方工作。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类制度化的生存和发展史。制度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代码之一,解读制度,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文明的本质和其发展跃升的轨迹。制度本身就是文明,但和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制度文明既渗适了其他文明的精义,也是其他文明得以实现的最终保证。人们对某种制度价值、制度理论和制度形态的捍卫,实质上捍卫的是人类不同的文明理想。岂今为止,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思想困境,都可以把其归结为制度困境。东方的孔子如此,古希腊的先哲们亦是如此。但凡伟大的思想家,无不关心人类整体的命运,因而其思考的归宿,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制度为最终的靶标,一代代思想者不断累积着力量,力图为人类找到通向无限光明、无限美好制度之门的密钥。什么是制度?制度是为了实现和维持某种社会秩序而形成的规则丛。社会整体的和谐有序,源于制度血脉的纵横通达;制度血脉的梗阻,必然会导致社会组织的部分坏死,当坏死的组织影响社会整体机能的发挥,其结果就是社会动乱甚至是发生革命。__说:人的社会生活,基或社会动物的群体生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这些个体依照某些规则行事。社会制度化的过程,就是为社会不同层级的组织及其运行的各个环节,依据共同理想和通识,为其建章立制并不断加以适度调整的过程。以使社会所有成员都能按规则行事,而非从心所欲。社会的高度和谐,源于社会的高度秩序。我们现今所有的制度都还没能完全解决社会失序问题,社会越是发展,问题还更将突出。因而,从更一般意义上探究制度的本质,更加迫切,也更加必要。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制度的一般,而非个别的制度案例。一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是有特色的。当前的世界各国,就其社会制度而言,大多不是姓“社”,就是姓“资”。中国,差不多可以作为唯一的例外,不仅高举着社会主义的大旗,而且,张扬着“中国”的标识。中国的文化是向来不喜欢以国家的名义,搞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而一些国家对此指指点点,说三道四,那是他们不理解中国近百年因制度的落后所遭遇的深重苦难,不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为此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也不理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走向富强幸福的坚定决心。中国也不是一个不虚心的国家,在我们落后贫弱时,用割地赔款缴付了强权们用坚船利炮“教育”我们的巨额学费,为了民族的自强自立,我们赶跑了皇帝,搞起了议会,可结果是我们的国家越来越乱,越来越弱,而强权们却继续用枪炮,对我们搞起了永无休止地的严酷“教育”。__的“鞋子”理论,说出了无数中__心声,__社会主义这双鞋子,中国人穿着舒服,穿着自信,穿着没人敢用枪用炮来“教育”我们,就凭这一点,我们穿定了,你爱说,说去吧!我们强调__,事实上,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确实过于特殊,不仅有特殊的现实国情,更在于我们有特殊的文化。正是因为有着特殊的文化,我们的制度,欲抹去__而绝无可能。制度,能够改变时局,改变人的一些生活习性,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习性,更难以颠覆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本,特别是象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而又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民族。我们讲,大陆的社会主义有__,看看曾被外藩统治多年,并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台湾和香港,他们现今实行的资本主义也是有着鲜明的__,至少,他们行政人员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中__方式,中国文化的方式。美国人现今对其社会制度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美国人不遗余力向世界各国推行其社会制度,实质上,推行的是其引以为豪的文化。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舵手,最为重要的,也是美国注重文化上的创新,并不断将其转变为制度的优势。这一点,连美国人自己也未能清醒的认识,他们以为自己站在社会制度的最高峰,并极其“热情”地要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成就和优势”,以其超级的国力,至今仍不断打造出哪怕是山寨版的美国。那是他们不知道,制度可以复制,而文化则不能。一个不能得到内部文化正面响应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所谓制度的特色,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在特质。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将从根本上决定中国社会制度的独一无二性。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族群长期坚持的社会理想,秉持的社会道义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习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曾一度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那是因为一个行将没落的王朝,已然无法扛起中国主流文化的大旗,却只能以中国文化的陈渣,来对抗日益兴起的世界西方文化的必然结果。“五四”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展开了深入的反思,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把没落清王朝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全部,因而,基于此种认识上的文化清算,越是深入,遗害越多。我不敢断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此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古代“四大文明”,唯我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奔腾不息。其中有一个最重要原因,即中华文明的源头、元点,与其他文明有着本质的差异。三皇五帝直至紧接其后的三代,既是中华文化的元点,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顶峰。我们的先祖,用以垒起这座巨峰的,不是靠征伐四方、平定寰宇的功绩,而是靠他们近神的道德和通神的智慧。用人格和智慧层层夯起的巨峰,既如强大磁场,凝聚了中华儿女的血脉认同,又如高拱的北辰,使万世子孙在一次次的迷失和挫败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从帝王将相,到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士子学人,都是想复制三代盛世,并而更加接近中华文化的元点。如果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而三皇五帝则是神人。正是因为三皇五帝影响了孔子,孔子才能深深地__和世界。因而,王夫子说: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先。王夫之还说: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人得而习之。从炎帝黄帝到夏禹商汤,我们不能不说,那是一个群“神”辈出的时代。他们身上,都表现出了“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英明天纵如刘邦、李世民所开创的汉唐盛世,在朱熹眼里,也只是没有天理而人欲横行的时代。难道我们的先祖,确如《封神演义》演绎的那样,真的是诸神下凡,否则,他们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智慧和人格?首先,在先祖时期,自然几未经人化,人命受制于天命。为了消减和化解频发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患,让人命不永远屈服于天命,作为族群的领导者,我们的先祖,长期处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第一线,大地就是他们的宫殿,人民就是他们的依靠,个人的人格就是战胜天命的法宝,也正是在这一充满艰难困苦的过程中,先祖们深深地懂得了“天可畏,民可敬”,也深深地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而三代以后,虽然不乏“马上皇帝”,却再也没有如先祖们那样那么接“地气”的帝王了。其次,先祖时期,自然是未经人化的,生产是原始的,物质是不丰裕的,如果作为族群核心的帝王,内心是无序的,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他人死活,就无法团结、带领族群走出天命的泥淖。在每个人的内心建立法度、建立秩序,是我们的先祖给中华子孙留下的最大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三皇五帝是因为他们内心有着以“天道人伦”为基础所建立起的内在秩序,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把这种秩序进行由内向外释放和扩张,这种源自社会金字塔尖的强大“正能量”,在整个社会上行下效的过程中,将其辐射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使得“四凶”无法逞凶,“乱臣”无以为乱,帝王内心的秩序引领了社会的发展和民心的归属。正如主管司法的皋陶所言:“於!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周公定礼,礼定内心,“乱臣十人”都能与周武王“同心同德”,成康四十年,刑错成为了无用的摆设。中国人评判一个帝王的好坏,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有道”和“无道”,好皇帝是有道明君,恶皇帝则是无道昏君、暴君,存“仁心”,施“仁政”,任道而不倚法,是三皇五帝为后世帝王所建立的仁君范本。我们的先人不是不重视制度,在他们看来,外在的制度固然重要,但外在的制度是“表”,是“术”,只有在每一个人的内心,特别是__的内心建立起制度,才是真正的“道”和“本”。正如李世民所说: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作为万世宗师的孔子,其学说无疑是中华文化千年的旗帜和代表,生于东周的孔子,是成康盛世的追慕者,又目睹了东周的惨痛现实。“周鉴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也。”(孔子语)西周曾经那么好,而今天的东周却又这么不如意,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是从西、东周的强烈对比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理想和学术追求,那就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建立起以“仁”为根本的内在秩序,并进而实现大同世界。中华文化,有两个最为鲜明的特色,其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其二,王朝的周期率。这种特色,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优势,也表证了中华文化的劣性。孔子以后,以仁为根本的儒家思想,不仅仅是帝王治国理民的重要思想,并逐渐成为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中__世俗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子普遍的理想和人格追求。特别是以“礼”为核心的等级社会制度,使得普通民众对于王权有着天然的忠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有帝王无度地反对人民,从来没有人民主动的反对帝王。人民对帝王反戈相向,必然是帝王反对人民、反对自己到了极点。而但凡反对人民的帝王,无不是反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帝王,从商纣到秦二世再到隋炀帝,都因其内心未能依凭中华文化,建立起内在的治国理民的法度,才使得他们很快丧失统治人民的合法性。固然,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首先在人的内心建立起秩序是根本。正如中国人重视内在秩序的建立,但从未放弃外在规范的建立;西方人重视外在规范,但也强调内在教化。西方的先贤,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孟德斯鸠和亚当斯密,无不强调教化的重要,道德的重要。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真正的君王必须是自我完善的,必须在一切善德品德方面优于他的臣民。问题是,我们的先人,未能在两者间找到适当的平衡。作为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兴衰,在很大程度上都寄于帝王自身的修为。所以,汉代的贾谊认为夏商周三代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对储君的教育,他们从小能: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只有这样,当储君成为国君,才能如董仲舒所言: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天下。事实上,中国的历史也印证和说明了这一点,很多王朝的兴旺,也正是源于对储君的选择和教育。秦王朝如果选择了抚苏而不是胡亥,二世身边如果没有赵高和教导其:“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荤然行恣睢之心”的李斯,秦王朝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但是,把一个王朝的兴衰,建立在人主的自我道德自律上,不仅不可靠,而且,是极其危险的。社会越是发展,人的欲望越是炽烈,面临的诱惑越是多元。王夫之说: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困。人主任道,固然是人民之福,殊不知,人主不仅有欲望,而且,人主更是时时、处处都处在强大的诱惑之中。英明伟大如唐太宗,也有内心失序的时候,还需要魏征的谏争和“房、杜”的匡正,而一个内心完全无根的帝王,则视正直之臣如毒药、如芒刺,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更不可能做到甘心自困,泯望欲望,摒弃诱惑,从而做到孔子说的:思无“邪”。个人内在的秩序,难以传承,也更加难以在短时间内轻易的形成,对于一个处在“淫声曼色交于前,妇人宦寺罗于侧”的帝王而言,醇儒的教育,道义的浸灌,非常难以起到收摄心神而不走向纵情享乐。隋炀帝杨广是个根子本来就不正的人,最后的结局本可预期。而其兄弟秦王杨俊,小时候一心向佛,长大后佛心全无,只知纵情声色。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社会,仁君贤臣有示范作用,佞臣反将也有示范作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仅在德宗时期,朱泚、朱滔兄弟,李希烈,田承嗣等等,出现了一批的干将谋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只重视内在秩序不重视外在制度建设的中华文化,在其“跛足”前行过程中,难以支撑起一个王朝的国祚绵延,却必然会导致王朝周期性的更迭。我们共产党人,虽然其理论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但作为中国的政党,我党的宗旨却秉持和契合了中华文化的精义。其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有信仰、爱人民。在战争年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差不多是我们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法典,但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导和全心全意为什么服务的信念,才得以使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时到今日,我们仍是如此,从“__”,到时下的整风,都是想祛去某些党员心中的污垢,重建我们共产党人内心的光明,即:人民至上,祖国至上。更为重要和可喜的人,法规的建设,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全面。但__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不能脱离中国现实国情,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只有全面振兴中华文化,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文化创新,既要重新思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摆位问题,更要思考传统文化与马克思理论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得到更大的推进和成功。二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美好理想,而在前行和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人类建立社会制度,从某得意义上说,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大家的共识,并更好地回应生存和发展中所遭遇的重重挑战。制度与制度必然存在差异,但凸显差异和区别,并不是建立制度的最初目的,更不能成为建立制度的主要任务。事实上,不管我们的制度设计者多么刻意,从纵横两方面,都无法在这个星球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却会在有意无意间,显示与其他制度相似或相近。试想下,如果制度都是根本对立的,文化的传承就没有可能,国与国之间正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不可能发生。所有的新制度,都孕育于旧制度的土壤;所有的新制度,也都是喝着旧制度的乳汁才得以不断地成长。新制度的建立,难以完全摒弃旧制度的残渣,也得益于从旧制度中吸取有益的养份。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人类要想建立起理想的社会制度,对过往和现存的所有社会制度,必须予以必要的尊敬,既要勇于批判,更要善于继承。新制度不代表着绝对完善,同样,旧制度也并非万恶之源。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制度与制度间又难以不发生碰撞、磨擦甚至是严重的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既会发生在新旧制度更替之际,也会发生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阵营之间。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既有天然的合理,也有人为的激化。有人为一种制度唱赞歌,必然有人为其唱挽歌。但幸运的是,制度的对抗并非坏事,不管源于何种名义,其最终的事实是,正是因为制度的对抗,才促进了制度的不断完善。伯罗奔里撒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于制度冲突所引起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斯巴达的贵族政治战胜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而上个世纪发生并终结的“冷战”,更是一场具有全球视野的制度对抗。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双方拉帮结派,磨刀霍霍,美国虽然斗垮了苏联,但社会主义的大旗,却被中国更坚定、更有力地扛起。虽然今日的中国,已然无意于充当社会主义对抗资本主义的旗手,但以合理竞争代替恶性对抗的较量,仍会继续。当“冷战”的硝烟散去,我们再次对其进行思考和总结时,发现这种因制度发生的国家阵营间的对抗,并不是只有消极的目的。人类社会在最近不到百年的发展成果,超过了任何过往的总和,其中有科学技术的因素,但从另一个层面上,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彼此的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资本主义至今仍欣欣向荣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从社会主义身上,获取了一些疗治自身顽疾的药方。小平敢于放下姓“资”姓“社”,也正是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在通向发达的道路上,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这个后发的__虚心学习。人类今天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源于共通或相近的社会理想。西方先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好的社会制度,都应该是为了“善”的目的,而中国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为政以德”、“民本君轻”的思想。曾经被我们加以诅咒的、视为万恶的奴隶主义制度、封建主义制度,我们只能说,那是受更多时代局限和人的局限的制度,而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制度的设计者,能从更一般意义上,释放人类的__和博爱情怀。讲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其代表的中国和美国,在世界舞台上都大放异彩,其根本原因,就是两种制度都有一般意义上的__。一种制度,如果没有__,不仅难以发生,更加谈不上发展。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甚至以前其他的社会形态,既然能走上人类的政治舞台,并在较长的历史时间伸延,其中,必然包含着合理的成份,也或多或少有普世的价值。拿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来说,尽管彼此至今都不那么认可对方,但明摆着的事实,需要我们以更宽大的视野,对两种社会制度进行再认识。两者所具有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两者都具有局限性,也是勿容置疑的,但两者真的没有交集,没有共通的地方吗?实际的情况也许是,__的对立,让我们夸大了彼此的分歧,而漠视了彼此的相近甚或是相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即:都强调公平,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差别的是看问题的视角并由此导致了社会发展路径的差异。公平正义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制度设计者所着重考量之所在。但在人类社会的某一个时期,我们的先哲却认为某种程度上的不公,是彰显社会公义的必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具有不平等性,孔子也认为社会的等级具有天经地义性。诚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还无法实现绝对的社会公平,建立绝对公平的世界,也不符合当今人类的基本习性和客观现在。但现实一回事,理想又是一回事,如果我们的社会理想和制度理论,认为社会具有天然的不公平性,那么,社会的相对公平,也将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主张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都是具有__的相对真理。由于导致社会不公的问题,既有文化传承因素,又有某种现实合理性,因而,人们对社会公正的看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路径选择必然存在差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异,就集中于此,并缠斗至今。在马克思看来,导致社会的不公,是源于财产的不公平,一小部分人的富有是建立在对大部分人的压迫和剥削之上,而社会财富的不公平,不仅使大部分人生活在黑暗和压迫中,也阻碍了社会发展和通往公平、公正之路,有钱人成为了为所欲为的特殊群体。诚然,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身上所具有的特殊顽疾,但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某些资本人甚至是普通人的局限,是某些缺乏“道德血液”的人,在追求金钱和财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法本性”,而这种“不法本性”在其他社会,也有着较为普遍的存在,在现今的中国,也能找到许多的例证。在资本主义理论体系里,人的权利不平等,是导致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__讲的“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不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主要冲突,其实更多折射的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现实。在某些西方国家,宗教问题、种族问题,一直十分地突出,由此所导致的宗教矛盾、种族矛盾,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强调人的权利的平等,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拿美国来说,要想实现“人生而平等”,在一个百分之九十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在一个各色人种聚居的移民国度,如果美国不是在建国之初,就不设“国教”,如果美国几百年来,不是一直在努力实施各有色人种的和谐共处,可能有美国今天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吗。实现个人财产的相对公平和人身权利的平等,都具有必要性,符合人类的终极社会理想,也是当前影响社会发展和前行的两大障碍,理应成为制度设计者重点考虑之所在。“财权”和“人权”,都关乎个人生存发展的重大利益问题,谁都不愿意轻易“让渡”,让豪绅一夜赤贫的革命手段,只能运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不能成为社会的常态。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一种制度,都只能让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权利,更加趋近于公平正义,但难以实现绝对的公平正义。不管是追求财产的绝对公平还是个人权利的绝对公平,不仅难以实现,绝对的做法,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是混乱。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它既是人类的终极美好理想,而且,更加强调地也是分配环节的公平公正,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促进每一个个体全面的发展。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人们期待社会财富相对公平的焦点,也是在分配环节,而不是在最终结果。而且,实现社会最终的公平正义,不能把人们的各项权利割列开来,西方人重视人权,是不想在整个社会有弱势教众,弱势族群。中国虽说宗教和族群的矛盾不明显,但在建国前,大量无产者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国情,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最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生得到了根本保障,随之而来的财富悬殊和大量弱热群群体的存在,仍然考验着我党的执政能力。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大最现实的人权,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以制度化妥善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同社会制度,单纯为了比较而比较,既抽象笼统又毫无意义。制度的优越性,既体现在根本社会制度上,更加体现在各项关乎民生的具体制度上。同样实行资本主义,美国和一些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国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建立起了比较配套且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美国与中国根本社会制度的差异,并不表明双方不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具体制度。美国作为中国最强大的对手,欲超越并战胜之,我们既不能无视__领域的斗争,也需以包容和科学的态度,看待现下美国的制度。需要认真的研究,虚心地学习,而不是只知一味地挞阀。中国是一个缺乏制度传统的国度,时至今日,我们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具体社会制度的建设上,也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要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在这一根本制度下,完善各项具体社会制度,加强各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更好地体现,中__中国梦,才能有更好的制度保障。三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和人的本性息息相关。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如庄稼地里有除不完的杂草,在未实现世界大同的社会里,也总是时或出现这样、那样的坏人恶人。人类__黑暗面,是因为孱弱的社会制度,未能成为坏人登上社会主流舞台的拦阻索,从而使得他们堂而皇之成为社会的主角。当正直良善之人成为恶人的配角甚至仆役,必然会泯灭更多人的良知,助长恶人的气焰,导致整个社会的失序。卢梭说:在社会秩序之中,能不能找到某种确实可行而又合法的政府统治,在其中,法能伸张,人之为人。而要达此目的,在制度的设计中,对人性的认识和尊重,至关重要。没有人是天生的好人,也没有人是天生的恶人。是成为社会的“天使”亦或是“恶魔”,取决于个人后天的成长背景和自身修为,也取决于社会环境和个人际遇。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一个社会整体上陷于无道,人性的真善美必然会被淹没于假恶丑的恣睢汪洋。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中,徇道之人,廖如星辰;徇利之人,则如过江之鲤。而徇利趋利,则是根本的人性。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的好人,无不徇国家民族之利,而不避个人之害;所谓坏人,则是无度地、不法地徇于个人的私利,而不计国家民族之害。一个有道的社会,不仅能让高尚之人更好地徇道;也能让趋利之人不能也不敢无度扩大个人的私利,从而晓利害,知进退。唐朝自安史之乱至朱温灭唐,便长期陷入了近于无道的社会,原因在于缺少众多如张巡、颜真卿般徇道的武将文臣,也一直未能筑起有效地防火墙,以阻止不法之徒走向无度膨胀个人私欲的不归路。中国实行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有着重大缺陷的制度,根本原因性在于,社会的治理寄望于个人内心的良善。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善良如水之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似乎能够得以实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儒家学术虽为治国理民的乾纲,但这并不能代表孔孟思想,能把所有的君王和臣民,都化为忠实的孔孟之徒。孔子“礼义廉耻”和“三纲五常”的教义,并不能阻止人性的异化,更不能阻止一些不知礼义廉耻之徒,堂皇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甚至成为社会的主宰。处于庙堂之上而又不知廉耻之徒,其邪恶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以山洪暴发的方式,溢过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堤坝,淹没王朝的殿宇,奇走无数人的生命。一种不完善的社会制度,交由更加不完善的个人加以主导,人性之恶也必然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翻__历史,人性扭曲如东吴孙皓,数不胜数。教人向“仁”的孔孟思想,并没有教导出多少仁义的君王,也未能阻止城头王旗的不断变换。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孔子思想对人性的认识有局限,以单纯教化应对复杂人性,必然会出现诸多假仁假义甚至是不仁不义之徒。孔子,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极少数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越是伟大的思想家,人们因缺少对其思想的批评能力,越是容易导致对其思想的过度迷信。制度的建设,需要达成某种程度的思想统一,需要有对某种思想的坚持,但这并不表明,奉行某种社会制度,就应该造成某种思想的绝对“王权”,一种制度建设,你可以无限推崇某人的思想,但这不能表明,你就可以无限排拆其他人的思想。因为思想的枯竭,将失去制度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能力。西方的制度建设,一直在较为宽大和自由的思想领域展开。有传承,但无旗帜;有歧见,但无打压。因而,现代实行的两种具有革命性的制度理论,都发源于西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从本质上说,是西方制度文化的产物。诺思说:制度是博弈规则。实质上,制度更是博弈的结果,特别是思想博弈,贯穿于西方制度的全过程。制度演进的过程,是人类对自身本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羁押人的“不法本性”,更好地彰显人的“神性”、“善性”的工具。前者,是西方人建设制度的前提,而后者,则是中国人几千年所奉行的哲学。西方人建设制度的目的,是他们在认识清了“我是谁”时,想要实现自我完善的冲动,想要祛除体内的恶魔,臣服于神明的主宰,至今,仍在继续着这样的战斗。我们看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得以建立,并在较大的历史时空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因为在西方社会,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集合在亚里士多德“善”的大旗下,不断思索着人类通向“善”的道路。人性,和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人有满足自身合理需要的权利,但对自身需要的无度扩张,也会导致人性的迷失。好的制度,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也能较好的均衡个体之间、不同社会团体间的利益分布,在促进社会更好发展的同时,也能救赎人性的部分罪恶。现代社会,是人的需要更加多元的社会,人的趋利性也越发的明显,人的“不法本性”也需要更好地加以约束。病态的社会,会造就更多病态的人,病态的人,又会加剧社会的病态。孟德斯鸠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局限性”,而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倍增或弥补人的局限。马克思理论的伟大,在于其社会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的,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对人的“不法本性”加以约束和羁押是必要的,但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只有对人性的硬约束,而没有对人性的软激励,这必然是一种难以持久的制度。现今不管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有进一步加以完善的空间和必要,但好的制度,只有在发展得较为全面的人手中,才能发挥更多的“正能量”,因而,马克思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制度的建设上,具有相对真理性。人,有时是极其脆弱的。历史和现实中所表现的人性之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活于某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出于自我保全的过度作为。特别是在不完善的社会制度中,越是外于社会高端的人,越是时时不能自安,越是有超乎常人意外的举动。西晋时发生的“八王之乱”,坐拥江山的司马氏,被“族诛”的王公贵族,不计其数。两晋时,儒学凋蔽,消极避世的道家之术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人们为了自保,而不得不自逸、自纵。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安禄山无疑是个有反骨的藩镇诸侯,但也是因根本制度的缺失,导致“奸党内炽,武夫外横”,此辈奸党武夫个人野心是其一,但一直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为了自保,也是重要因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即便睿智英武如郭子仪,为了自保,不得不靠“穷奢极欲”来消弥“功高盖主和位极人臣”所带来的不安,同时代的“二朱”兄弟,李怀光之辈的谋反,也从一定意义上,符合__逻辑。因而,马斯洛把追求安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如果说,老百姓自身的不安全更多外部,但对于达官显贵而言,当他们通过非制度化手段获取的权势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多,他们内心的不安就会愈重,而愈是不安,又会想方设法攫起更大的个人利益,无形中又会给自己掘起了更大的陷坑。历史已经说明,当个人在体制和制度以外获利越易,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甚至大到个人无法承受。也许正是这种无法承受之痛,才催生了极度的暴君和乱臣。当人们不能从正式规则中获得安全感,非正式规则、潜规则就会大行其道。所谓潜规则,是弱者以强者意志为意志的规则,是弱者以强者的需要为需要的规则,是“小弟”臣服于“老大”的规则。潜规则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长,它是藏匿人类黑暗本性的最后堡垒。潜规则是滋生阴谋的温床,是社会航船前行的暗礁区。阻碍社会阳光制度推进的,往往都是在潜规则下长期获利的利益集团。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各项改革,越向向深水区推进,越是潜规则主宰的天下,也必然会受到更多的阻力。通常的情况下,社会高地的阳光越多,社会腹地潜规则就会越少,只有社会的天空阳光高悬,社会才会真正走向光明和公平。四制度是为了更好体现组织的公共属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组织形态由低到高逐渐演进的过程,从最初家庭这个单一原始组织,逐渐发展为家族、城邦,直到现代的民族和国家。从血缘认同到相互抱团取暖,再到今天的利益和文化共同体,人类社会组织,无论是形态、规模,还是其所担负的职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孟德斯鸠说:“从最一般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间的内部规律。”制度,就是由组织内部的本性所产生的必然关系,不同的社会制度,于人们对不同社会组织内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而,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君主和专制三种政体,直接决定了三种政体下的法律属性。亚里士多德说:法律是没有情感的智慧。但不能否认的是,哪怕是世界上最严酷的法律,其间也包含着人的情感。人类制定法规的目的,不是为了摒弃人类的美好情感,而是为了防止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私情在公共领域的无限泛滥。所谓专制制度,就是君王的意志、君王的感情,在涉及国家利益和人民福址的公共领域,不受任何制约的制度。当个别人的情感、意志成为组织运行的指针,组织只能是臣属于某个人的组织,而组织本应有的社会属性被无情屏蔽,组织的社会职能也无法得以实现。专制社会是一种有着制度盲区的社会,是少数人的属性决定组织属性的社会,在这一制度下,社会制度的建设,止步于某些领域,对一个社会而言,最重要的、最敏感的领域,没有社会成规,只有个人意志,即便有制度,也只是摆设和供人操弄的玩偶。最低限度地制度化,是一个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组织更加严密,功能更趋多样,对相应的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制度的建设长期滞后于组织的发展,而制度的滞后,使得整个社会都长期带病运行。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而中国封建制度的现实却如说,“百代皆行秦政制”。一个使秦帝国在极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的__,在中国获得了两千多年的延展,其间各朝各代,虽不乏对其修修补补,却未有根本性“维新”之举。在一个重农轻商的农业社会里,为活命而整日奔波的广大农民,难以形成自下而上革新制度的社会冲动,而处于社会的权力高地、利益高地的统治集团,由于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总是想方设法阻步制度的触角,攀上他们特殊的高地。当一个社会组织的最高中枢,成为了制度难以渗入的堡垒,就会造成社会各个层级组织都会形成各自的堡垒。朝堂上有唯我独尊的皇帝,庙堂外也有形形色色的“土皇帝”。在中国古代封建组织体系的某些领域,帝王和其家族,拥有绝对的控制和主导权。在这些领域,帝王的意志,就是制度。象储君的选择,后宫的管理,甚至包括国家重臣和干将的遴选以及爵禄的封赏,皇帝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而这些领域,既关系到王朝的命脉,又是王朝最为薄弱、争夺最为激烈的政治环节。由于缺少必要的制度安排,帝王的智慧、节操和胸襟气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王朝的走向和最终的命运,也给少数奸佞之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操弄王朝命运的空间。一个伟大的朝代,败坏于个别奸佞之臣、外戚甚至是阉竖之手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不断的上演。制度的革新,不仅改变__,也会改变利益格局甚至是个人的命运。一个社会,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越是庞大,越是会形成制度革新的重重阻力。在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建立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强调和维护,又必然最终危及组级织机体的生命。所有的制度,都有工具性。如果说封建社会制度是捍卫封建政治组织的最大工具,这种工具无疑是锋利的双刃剑,只有少数伟大的帝王,才能进行恰当自如的运用,而更多的都是殇于其锋利的刃下。历史向我们提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一个人越有超乎常人的权力和利益,往往就会受到许多超乎于常人的伤害。因而,封建制度最终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着无以弥补的根本性缺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在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也不乏有自警和自省意识的帝王,也有想推行新政的帝王,远的不说,单看看清光绪推行新政时,时局的迫切和最终的结局,就知在封建体制下,制度的革新是多么艰难。即便是面临着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即便面临着王朝倾覆的危险,都没能让任何一位帝王甘愿让制度渗入家族利益的藩蓠,在一个社会最需要制度引领的领域,精心编织的重重“铁幕”,几乎不给制度阳光的渗入,留下一丁点缝隙,“铁幕”之一是制度的荒原。对于他们来说,沿袭上代的传承,就是规矩,尽管这种传承的规矩有着诸多的缺陷,但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说:世袭国家有一整套世代相传的陈规旧举,各代的__们只要不愈越那些陈规旧举,不进行大的“标新立异”,一切顺从人民心意,或者将自己去适应那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要使得国家安宁是不难办到的。而不们不能也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即,在制度没有得到根本完善的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命运交由极个别人主宰,盛世只能是特例、个例,而重大的危机和隐患,却始终伴随着王朝。正如镬中之鱼,明知下有重重积薪,他们不愿也不能跳出镬中,从而最终难以逃脱被焚煮的命运。中国是一个制度文化贫弱的国度,这种制度文化的贫弱,是因为绝对的专制,导致了社会的绝对分化,绝对强势和绝对弱势的群体,都安于既有的社会现状,前者不愿改变,后者无力改变。制度不能代替人的作用,制度作用的发挥需要人的激活;但人更不能代替制度,一个政治组织,在其权力结构中,留给个人操弄的空间越大,其组织其身的合法性和延续性,越是会受到更多的挑战。美国自建国以来,其国内一直未发生重大政治动乱,主要原因就是在民主大旗下,他们拆除了政治领域几乎所有私人藩篱,使所有的社会组织都具有公共属性。民主是什么,民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社会组织的所有领域、所有行为,都进行某种必要的制度化安排,让组织呈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属性,以集中更多人的智慧,维护好更多人的利益,不给少数人以组织的名义,任意操弄组织、操弄他人命运的可能。社会组织属性的公共化和制度的__,最其大的好处,就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组织运行的社会成本,有效化解组织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而又能达成最大程度地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封建社会制度就是一种社会成本极高的社会制度,政局的动荡和王朝的改朝换代,每每都要付出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现代社会发展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__进程的不可逆。在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在以家族化为社会主要组织形式的社会中,民主可以说是奢侈的甚至是多余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单一,组织所担负的社会职能有限,血缘和亲情的纽带,也不会让社会组织成员间的矛盾无限放大。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在冯友兰看来,无非是放大了家庭组织,其政治模式是“家国同构”,家务即国务,家长即君王,伦理和亲情,是弥合__和分歧的最妙良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的形式和功能,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诚然,社会不管怎么发展,都会存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家长”,在当今,人们难以以家族化形式治理一个企业,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法理和契约之上。从“人治”走向“法治”,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每一个政治机体,都在制度的蓝本下运行,这样,中__“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卢栎仁一、诺斯的主要经历及主要著作诺斯,全称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C.North),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1942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195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开始在伯克利任教;并于1950年成为华盛顿大学的教授;1961年担任华盛顿大学研究所的所长。他1979年任教于赖斯大学;1981年到1982年任教于剑桥大学;1982年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任该大学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诺斯于1993年获得第二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贺辞中指出,诺斯在多部论著中论证了包括产权在内的制度的作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诺斯曾经多次来中国,曾于xx年3月20日在北大做了《经济变迁的过程》的演讲,xx年8月24日在北大做了题为“资本主义和经济增长”的演讲,xx年12月15日在北大做了了题为“理解人类__政治经济学框架”的演讲。诺斯的主要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与托马斯合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诺斯的主要论文有:《经济史》、《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的变化的原由》、《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理论》、《第一次经济革命》、《结构与绩效:经济史的任务》。二、诺斯理论产生的背景在20世纪五__,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家关心的热门话题。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被看作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因素被排除在外,主要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变化来说明生产率的变化。但是诺斯注意到,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很大提高。诺斯在研究后发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市场经济也变得更安全,因此,航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这使他看到,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或者变迁也能提高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从这时开始,诺斯对制度进行了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并最终发展成一套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三、诺斯的主要观点(一)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性。在诺斯之前,西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在这些因素中,先进技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诺斯在1971年兰斯·戴维斯合著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有相似性,同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诺斯指出,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当然,不同的行为主体如个人、团体或政府推动制度变迁的动机、行为方式以及产生的结果可能不同,但都要服从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和过程。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者推动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到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然。在美国历史上,金融业、商业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制度变迁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总收益的增加而同时又不使个人收益减少。(二)交易费用影响经济绩效。诺斯认为,产权交易费用影响经济绩效。xx年8月24日,诺斯在北大演讲时指出,改善经济绩效意味着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修改制度。诺斯举例说,1870年到1970年间,交易部门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从占GDP的25%上升至45%,这反映了美国经济的重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处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转移至针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交易部门的上升反映了市场规模扩大下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深化。交换的次数随着专业化的深入而增加,必然导致交易的增加。他说,交易费用的上升源于以下活动:第一、产品和服务通常具有多种因素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能衡量每一个个体因素我们就能更准确的界定产权,增加个人的效用并减少总的交易成本。第二、有效的第三方强制力的发展依赖制度与组织,但个人为保护自身财产所投入的资源总是会起到补充作用的。第三、合约的执行需要付出监督和评价合约是否得到履行的成本,并对违约行为做出有效的惩罚。第四、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越发达的社会,知识的分布就越分散,整合这些知识也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改善经济绩效意味着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修改制度。这包括建立统一的度量系统,创建有效的司法体系和执行机制,并发展制度和组织以整合分散的知识、监督衡量合约的执行并裁定纠纷。这些活动直接的后果就是交易费用整体的急剧上涨,但上升的量总会被生产成本的大量下降所抵消。(三)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那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人们做出某种选择后,在既有的道路中,他们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这正像孔子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如果哪天他们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再适合自己、没有价值时,他们才会做出新的选择。(四)关于国家目标、交易费用的两个悖论人们常说的诺斯第一悖论,是诺斯在1981年提出的。他指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这就“诺斯悖论”,或者称“诺斯第一悖论”。关于诺斯第二悖论,诺斯是这样描述的: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变迁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为此,诺斯认为,交易费用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一方面,从边际意义上的短期来看,交易费用总是在下降;另一方面,每一个时期的下降最后带来的是长期交易费用的增长!前者的推论是经济不断增长,后者的推论是经济陷入停顿。人们将诺斯体系中的这一矛盾称作“诺斯第二悖论”。诺斯提出两个悖论的意义在于,促进人们研究解答这些疑问: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标准正确吗?如果不正确,制度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四、科斯理论的主要内容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__理论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斯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演变史的审视与分析,升华出制度变迁理论的思想,并以三大理论基石来构建他的分析框架。如他所述,“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变化不同反应的__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值得提出的是,诺斯在阐明上述分析框架的过程中,始终以成本—收益为分析工具,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协议书
- 城市广场管理暂行办法
- 高炉建设环境影响评估合同
- 花店经理聘用合同模板
- 荒漠化治理施工员劳动合同
- 园林绿化转让合同协议
- 住宅小区围栏施工合同
- 墙面涂料施工合同工装
- 体育馆地暖系统安装协议
- 电信网络车辆租赁协议
- 北京联合大学《数据挖掘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中国大数据企业排行榜V9.0(大数据产业白皮书)-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 2025公司简单劳务合同书范本
- 东风集团新能源汽车培训
- 2024-2030年中国广电技术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
- 钢构楼板合同范例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第11课 嘀嘀嗒嗒的秘密 说课稿
- 造影剂过敏的护理
- 物流管理概论 课件全套 王皓 第1-10章 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 - 物流系统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00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