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_第1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_第2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_第3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_第4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岁时节令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它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附会着神话传说以及相应的谚语、民歌民谣,为后来的文人墨客加工创作成“雅”的诗词歌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蓝本,进而形成了独具华夏魅力的节令诗。在漫长的诗歌长河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诗人雅士,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句,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节日民俗。同时,“诗言志”的创作理念同样贯穿于自先秦以来的节令诗中。节令诗在把民间习俗纳入字里行间的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喟和思想感情。早在陆机《文赋》中就注意到这一点:“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特别是在唐代以后,诗人们除了展示节日的风情习俗之外,更多地抒写了由节日所感发的种种情思意兴,包蕴了诗人的种种情怀。他们或吟咏节令,或叙写习俗,或抒写思乡之情,或针砭时弊,其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成为中华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的主要价值还体现在那些直接叙写岁时习俗的诗篇中。这些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纷呈的节日画卷,包括趣味横生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独特鲜明的节日服装,甚至还有颇为讲究的节令饮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唐诗篇在唐诗中,表现一些重要的节日,诸如元宵观灯、寒食禁火、清明祭祖、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等等及民俗活动的诗篇,比比皆是,这些诗作为后人具体感知节令的习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正月十五夜》如上元放灯就是最富节日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这个节日里的京师长安,灯火更是辉煌灿烂,来看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社日》王驾的《社日》一诗描绘了一幅既静又闹、令人回味无穷的乡村春社图,突出的也是趣味横生的风土人情。虽然字面上看到的是“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画面,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却是热闹非凡的春社场面。具体如下: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行》扫墓是寒食、清明的习俗,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诗描绘了这一风俗。扫墓习俗,古已有之,但在寒食扫墓的习俗却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唐以前典籍中尚无寒食扫墓习俗的记载,到了唐代,开始盛行寒食扫墓,唐诗中描写此类习俗的作品也俯拾即是。来看王建的《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清明》唐代诗歌中,有不少诗歌描绘了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习俗,最为后人欣赏的当属相传是杜牧所作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上巳》暮春的一个大节庆是上巳。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日,古人于此日临水以祓除不祥,又叫作“修禊”,是一个祈求健康、吉祥的节日。这一节日起源很早,《论语》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至三国魏时把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写文人雅士曲水流觞的韵事,记述的就是上巳祓禊宴乐的盛况。在唐代,三月三是一个重要节日,皇帝常常赐宰臣百僚宴于曲江,作曲水流觞之会,民间百姓也争相来到渭水边,祓禊宴饮。崔颢的《上巳》记载的就是这样的习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岳州观竞渡》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周处《风土记》)古人常把“五”写成“午”,故五月初五便称为“端午”。端午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自杀殉国。据南朝梁吴均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续齐谐记》)关于吃粽子的传说,也起源于楚地人们吊祭屈原,投粽子喂江中蛟龙以保护屈原遗体。唐代诗歌中有大量记述这一风俗的诗歌作品,如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七夕》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传说。在汉代已有记载,如东汉应劭《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到南北朝时,这一故事渐趋完整,《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这样的记载。七夕节的活动也逐步丰富起来,不仅有七夕望织女星的风俗,在民间还有妇女结彩楼、陈贡品、穿针乞巧的习俗。来看权德舆的《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源于古人秋天祭月,伴随着祭月活动而来的是赏月,于是拜月、赏月便成了这一节日最重要的习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写的就是中秋之夜诗人赏月的所见所感: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九日齐山登高》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阳”最早出自《易经》,该书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乃二阳相重,故曰“重阳”。屈原《远游》诗中已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由此可见,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到了汉代更有了节日活动的记载。《西京杂记》中就记载了重阳的习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后来又有登高游览的习俗,《风土记》载:“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唐诗中也有关于此类风俗的记载,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腊日》腊日是古代祭祀祖先及百神的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腊祭,秦以前一般在岁末举行。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腊日习俗,除祭祖先百神外,还有祭灶、祭井之类。唐代的朝廷每逢腊日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如杜甫《腊日》记述的就是朝廷于腊日赐群臣口脂面药的故事,具体内容如下: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除夜》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古代又叫除夜、岁除等等,是一年光阴已去之意。古代除夕的风俗,有大扫除、放爆竹,这源于古代驱鬼逐邪的迷信活动;另外还有守岁、祭祖宗神灵的习俗。来看卢仝的《除夜》一诗: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寒食寄京师诸弟》下面再看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他乡七夕》在七夕这样一个本是夫妻团聚的日子里,对于漂泊在外、客居旅舍的诗人来说,无疑倍增思乡之情。来看孟浩然的《他乡七夕》: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十五夜望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抒发的是在中秋佳节望月思乡的感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正月十五日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传统的节令有不少是为祈求太平、幸福而设,每逢节令,自然少不了全家欢聚,朋侣宴游。而对于那些落魄的诗人来说,这些佳节反倒成了触发他们隐痛的导火索,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不时冒出喟叹时运不济的苦水。如李商隐的《正月十五日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寒食》再来看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立春》有“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之称的诗圣杜甫,写下了不少关涉国运时艰、饱含忧念国事等内容的节令诗。如《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九日五首》其一此诗作于诗人寓居夔州之际,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触目所及尽是满目疮痍的场景。诗人在立春这一佳节,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时期两京立春之日的美好情景。对比眼下国事飘零、自己漂泊异乡萍踪难定的现实,面对眼前的巫峡大江,愁绪如一江春水翻滚而来。悲愁之际,只好“呼儿觅纸”,把一腔悲愤泄于笔端。再如他的《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寒食》在唐代的节令诗中,有很多揭露统治阶级腐朽堕落、针砭时弊的作品,最著名的当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宋词篇宋代的节令词更是蔚成大观。有研究者统计,《全宋词》两万余首词中,节序题材之作达1318首之多,占《全宋词》6.2%。宋代城市的繁荣使得节日的种种欢娱进一步多样化,这一时期的文人借助宋词这一文学形式记载各个节令的风物风俗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节日盛况的描写。《蝶恋花·密州上元》如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永遇乐》元宵盛景是太平盛世、繁华之景的浓缩和代表。同时,它也常常成为折射时运迁移的一面镜子,最易使人在这一节令里感怀家国兴衰、人事沧桑。李清照的《永遇乐》就是一首借元宵感怀的绝妙词作: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烛影摇红·元夕雨》把元宵词带入一个艺术新天地的是吴文英的元宵词,来看他的《烛影摇红·元夕雨》: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笛家弄》前面说到,定于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既是祈求健康、吉祥的节日,也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游乐节日,宋词中此一题材增加了两性欢爱的内容。如柳永《笛家弄》: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怀,尽成感旧。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庐,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破阵子》暮春之初的清明,历来是节令词中吟咏较多的一个题材,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满江红·暮春》吟咏清明的词中多写到雨,有的仅仅作为物象加以点缀。然而,一旦它和“落花”构成了某种联系,便立即沾染了惜春、伤春的情愫。如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减字木兰花·竞渡》端午节是宋人心目中比较重要的节日,宋词中也有不少描写端午佳节的词作,如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念奴娇·中秋》

中秋是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节日。说到中秋词,首先使人想到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为苏轼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子由而作,其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丰富意蕴和深刻哲理,已在本书“思亲怀乡篇”中作了品赏。现在来看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的另一首中秋词《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西江月·新秋感兴》宋代节令词中还有不少名篇佳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