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内容设计_第1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内容设计_第2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内容设计_第3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内容设计_第4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内容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内容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2.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革命先烈的高贵品质。3.分析曲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含蓄蕴藉的情感。【本节课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内涵,分析曲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含蓄蕴藉的情感。第二课时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番禺区大龙中学的许映宜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性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在昨天的课上,我们通过分析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概括了白莽和柔石两位革命青年的形象特点,感受到了先烈们的高贵品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文本,品读关键语句,体会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含蓄深情。二、品读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情感中的爱与憎导入问题: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可能会有个疑问:文章的题目很奇怪,“为了忘却的记念”,明明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鲁迅为什么要忘记他们?既然要忘记,为什么又说要纪念呢?文章到底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别着急,学完后大家自然就知道了。学习任务:请同学们细读文本,勾画出蕴藏情感的语句。思考:鲁迅先生在回忆往事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他又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一)学习活动一:读懂鲁迅与白莽、柔石的深厚情谊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有一段话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在鲁迅心中,白莽、柔石等青年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他们善良勇敢,有理想信念。而这样的青年竟遭受屠戮。对于他们的牺牲,鲁迅之所以感到如此沉重,如此悲愤,是因为鲁迅与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情谊。重温一些交往的细节:(1)向白莽回信解释“话少又冷”的原因(第4段)(2)告知译书不应由个人爱憎而改变原文(第4段)(3)送白莽两本珍藏多年的彼得斐集子(第6段)(4)欣幸白莽得释,赶紧付稿费,好让他买夹衫(第6段)(5)送白莽德译的中国游记,让他练习德文(第18段)分析:由此可见,鲁迅对这个在性格和理想信念上,都跟自己相投合的年青人白莽,是非常欣赏的,也格外心疼和爱护。鲁迅常以“冷峻”示人,但其实他的内心是温暖的,而这种温暖渗透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再看鲁迅对待柔石的一些细节:(1)担忧柔石转变作品内容和形式,委婉劝告行事谨慎,不要急于事功(第15段)(2)挂念柔石在狱中的境况,担心他在狱中受刑(第25段)分析:柔石是鲁迅“惟一的不但敢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鲁迅与他关系最为熟悉,视他为忘年交,二人亲密无间,事业上合作,生活中贴心。所以当听到柔石等文学青年被捕后,鲁迅十分惦记和牵挂。(第25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这里的感情不仅仅是战友的情谊,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细腻的情感,还包含着父兄一般的深沉的爱心。小结:这些青年是优秀的,勇敢的,鲁迅是欣赏的,赞美的,对他们有着革命战友般的深厚情谊。而这些美好的青年人却被反动势力残暴杀害,而且还是秘密杀害!可以想像鲁迅当时有多么的震惊!被毁灭的美有多美,悲痛就有多悲,愤恨就有多恨。(二)学习活动二:分析鲁迅如何表达悲愤之情结合相关语段分析1.叙议结合(第24段)……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分析:这是鲁迅在引述柔石的信后所发的一段议论。柔石在信中说他们“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对此鲁迅表面上看似要批评柔石过于单纯的性格,实际上是借以揭露反动派的残酷,滥杀无辜,同时也流露出对被捕青年们命运的担忧。此处叙中兼议,爱憎鲜明。2.巧用标点第25、26段:……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分析:当鲁迅得知五位青年已被秘密枪毙,不明不白的死去;当他得知柔石身上中了十弹的时候,他是如此的震惊、悲痛和愤怒。他发出了“原来如此!”四个字!此时再多的言语都无法表达心中的愤怒:原来他们早已被杀害;原来柔石竟死得如此惨烈;原来国民党反动派竟会如此下劣凶残地杀害无辜!句中的感叹号表现出作者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3.借诗寄情鲁迅深夜无眠,他愤怒着,却又极力压抑着,只能凑成一首诗来表达当时复杂的心情,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文章中鲁迅所记的事是相互印证的,同学们能找出与诗句中所对应的事吗?明确:首联“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保存实力地“逃走”。颔联“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颈联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士遭难。尾联“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国民反动政府的专制高压统治。可见这首诗是即事之作,观照现实,直抒胸臆。这首诗内涵丰富。前四句写的是时事变化,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苦难中而不得安宁。后四句写鲁迅因为五烈士的牺牲而悲愤交织。“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个“忍”字,表达了鲁迅忍无可忍的悲痛;一个“怒”字,体现出他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青年暴行的愤怒。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可见现实过于黑暗,仅只能以这有限的文字抒发情感,再无其他可以采用之良法。诗歌饱含了鲁迅的哀思与纪念,悲痛与愤怒。4.曲笔手法的运用文中除了直接抒情外,作者还运用了曲笔隐晦的抒情手法,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情感。我们来看以下这个“借典抒情”的语段:(第33段)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分析:向子期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向子期痛失挚友,迫于司马氏的高压,他不敢在《思旧赋》中展露自己的哀思,全文只有156个字。鲁迅年轻时读向子期的《思旧赋》,奇怪它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而现在他懂得了。此处借典抒情,借古讽今,鲁迅委婉含蓄地将自己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正直的人都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鲁迅借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含蓄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和愤懑之情。类似的“借典抒情”,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分析呢?明确:(1)方孝孺:鲁迅写方孝孺被处死的典故,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2)《说岳全传》:鲁迅写《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的典故,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及赶尽杀绝的暴戾。分析:作者通过写上面三个典故,用曲笔手法,暗指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青年的暴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高压统治。▲拓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风格不难发现,《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与鲁迅的另一篇纪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在抒情风格上很大的不同。我们来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风格:《记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为了忘却的记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分析:同写“生者之痛”,前者直露显豁,后者曲折隐晦。现代文学家李希凡在《论鲁迅的“五种创作”》中对两篇文章的抒情风格作了精辟的分析:“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学习活动三:解读鲁迅“忘却”背后的深意读懂了文章这种深沉而克制的情感表达,那么对于课文标题为何会出现看似矛盾的词语,是要“忘却”,还是要“记念”?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我们再重读《说岳全传》这个典故:(第21段)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了。分析:反动派抓了柔石后又要抓捕鲁迅,鲁迅选择“逃走”而不坐以待毙。关于这一点也许有同学会很难理解,是鲁迅贪生怕死吗?其实在这个典故的评论里,鲁迅就作了解释。他反对像《说岳全传》里的高僧做法“坐以待毙”,鲁迅说“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方法”,奴隶是不会反抗的,只能等待别人来拯救自己,如果“剑侠”不来了,便只能坐以待毙。鲁迅反对这种不知反抗,坐以待毙的做法,他主张反抗,逃走是为保存实力,以便更好地继续战斗。正如他所说的:“我之所谓生存,并非苟活。”我们再看下面语段:(第1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第34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分析:这里的“忘却”与“记念”是什么关系呢?两者意思相反,看似矛盾,实际寄寓深意。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却的。“忘却”是为了战斗,是为了更好地“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长时间的悲痛对驱散漫漫长夜无益,不如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轻装“赶路”,投入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这样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记念”。三、课堂小结《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悼念革命文学战友的文章。鲁迅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战友的怀念,对青年流血牺牲的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对国民党当局暴行的愤慨和揭露,情感表达曲折隐晦,含蓄委婉。文章鼓励人们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牺牲的烈士,体现作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在195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中,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曾这样评价这篇散文,她说:“读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用血和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间至情的文字。”《为了忘却的记念》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深沉与厚重。透过它,我们读出那个时代的黑暗,也读出那些高贵灵魂的抗争。他们的精神将引领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斗不息!《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课时答疑问题1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上海的报章都“不敢”“不愿”“不屑”载这件事,“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答疑: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问题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两句话有怎样的含意?答疑: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问题3: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答疑:作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问题4: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表达了对革命青年的英勇牺牲的悲痛,反动势力的残暴的憎恨,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可是在抒情风格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答疑:两篇文章抒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