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_第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_第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_第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_第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敦煌进奏院状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宋代小报“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黄皮京报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时务文体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的社评中提出了“四不”方针,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竖三民”报于右任离开《神州日报》后相继创办了的三个革命报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从时间上看这三个报纸是先后出版,内容上是一脉相承,从报名上看都是“民”字打头,因此在新闻史上称为“竖三民”。《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于1935年7月14日起,从成都出发,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察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的情况和民情风俗,至1936年6月结束,历时10个月。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1936年8月,他将此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内连印7次。此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到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1961年《北京晚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每周二、四刊登两次。到1962年9月2日结束时,共发表杂文152篇。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思想和文采溶于一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赢得了公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广为流传。《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1961年第19期起开辟的杂文专栏,到1964年13期止共发表杂文67篇。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负责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起了一个共用的笔名“吴南星”,三人轮流执笔,每篇千字左右,文责自负,自由选题,内容互不牵涉,针砭时弊,谈古论今,深受读者喜爱,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中国报学史》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于1926年6月完稿于上海。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全书共六章,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报纸发展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本书史料翔实,图文互证,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但限于历史条件,此书有些史料存在差错,后被考订出有200多处错误,叙述不免偏颇,但它依然是无法取代的,依然是一本高水准的著作。韬奋精神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的高度评价,即“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精神”的本质。拒检运动实质: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起因: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翔实记载了中共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成就,揭破了国民党对中共领导下解放区的造谣污蔑。为免遭国民党书刊检查机构的无礼删节,决定不送检查,自行出版。过程:《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正式宣布《东方杂志》等16家杂志社不再送检,得到了重庆文化界的支持和响应。发展:在中共支持下,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了笔的解放而斗争》,9月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结果:国民党当局决定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成功的原因:当时国际上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形成国际压力;国内正在重庆谈判期间,和平民主运动日趋高涨,内战时机未成熟。《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这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通讯被排上了1992年3月26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二天《羊城晚报》也几乎全文刊发了这篇通讯,再过几天,《文汇报》等越来越多的报纸都转发了这篇通讯。新华社也在3月30日全文播发了这篇文章。而不仅是国内的传媒,国外的各大通讯社和大报也几乎都全部播发或刊登了这篇通讯。该文章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发表成为了新闻界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纸馅包子”事件訾北佳,原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20XX年6月间,他通过查访,在没有发现有人制作、出售肉馅内掺纸的包子的情况下,为了谋取所谓的业绩,化名“胡月”,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到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内,对制作早餐的陕西省来京人员卫全峰等四人谎称需定购大量包子,要求卫全峰等人为其加工制作。后訾北佳携带秘拍设备、纸箱和自己购买的面粉、肉馅等再次来到十字口村13号院。訾北佳以喂狗为由,要求卫全峰等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20余个“纸箱馅包子”。与此同时,訾北佳秘拍了卫全峰等人制作“纸箱馅包子”的过程。在节目后期制作中,訾北佳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播出带,对北京电视台隐瞒了事实真相,使该虚假新闻得以于20XX年7月8日在《透明度》栏目播出,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商品的声誉。7月18日晚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中称,“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訾北佳后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创刊于20XX年11月15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该报为对开大报,以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为核心,辐射至全国其他经济领域。它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且实行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三跨”经营,打造了中国第一家跨媒体经营的财经传媒平台。其主要受众为中国的商界领袖、创业家、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知识界精英等,力求覆盖中国最具消费力的高端主流人群。《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之一。孙志刚事件20XX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没有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某收容所。次日,孙志刚被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因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他于3月20日惨死于这家收容站。此事的揭发调查过程十分艰难,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由于此次受害者身亡,并且其身份不是流浪汉而是大学生,因而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同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6月22日,经国务院第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并于20XX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三、评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请结合具体事例评析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特点和优势。网络舆论监督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的产品,其实质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普通老百姓可以和政府共同对某一件事进行及时跟踪、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促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凝聚了强大的民意,开启了中国舆论监督的一个崭新时代,并成为舆论监督的生力军。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普通大众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传统的舆论监督由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呼声,其显著特点是单向性流动,互动性差,民众处于被动地位。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信息的平等对称流动和透明共享的特性,让信息垄断成为历史,每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信息的来源,在网络空间上自由通畅汇合、交流,上至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至社会上最微小的事件,网民都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言,普通大众借助网络拥有了表达权和话语权,民众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20XX年震惊全国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最先就是网友揭发出来的。不久,此事件成为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在国内网民强大民意的推动下,事件进展迅速,普通网民真正成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让人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具有实时性和广泛性网络的特性,为舆论监督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渠道,因而在传播速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报纸内容更新的周期以天来计算,电视以小时来计算,网络上的内容则是以分秒来刷新。网络的这种实时性大大地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而中国网民数量的广大表明互联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20XX年的贵州瓮安群体事件中,网友在事发一小时后就把相关照片发到了网上,立即引发全国关注。由于政府的开明和民意驱动,瓮安事件很快峰回路转。网络监督的实时性和广泛性,维护了社会稳定。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与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是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开放的网络媒介给舆论监督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它既不受时间的控制,也不用考虑空间版面的制约,任何人只要对某一话题感兴趣,都可以自由地共享网络这个平台,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同时,这种交流互动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真正做到及时便捷、透明开放、自由互动,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自由碰撞,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被网民监督到“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的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在20XX年被“双开”,这也得益于网友的大力揭发。在这次事件中,网友充分发挥了网络舆论开放性、交互性与共享性的特点,网友与政府之间的善意互动推动了案件的进展。上述特点本身就是网络监督的优势,除此之外,网络舆论监督还具有的优势是快速便捷,在传播速度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经济,监督成本低;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界展开的关于新闻属性大讨论的经过及意义。背景:长期以来,新闻学的绝大部分概念、范畴、原理既没有明确和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又缺乏必要的严密的科学论证,这导致不少人怀疑新闻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什么是新闻?如何看待新闻价值?新闻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对于这些属于新闻基础理论范围问题的回答无疑会直接关系到新闻实践活动的展开,关系到新闻改革的方向。经过:新闻界先后组织了三次较大的会议,对新闻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要求各种舆论要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宣传。在改革浪潮中,新闻界引发了关于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关系、新闻价值、新闻的商品性等一系列争论。最终,一致认同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坚持新闻的商品性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意义:通过这次大讨论,新闻界重新认识了新闻的定义,标志着新闻改革越来越多的遵循新闻自身的规律。对新闻商品性的承认,有利于促进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深入实际,不断创新,并承担好社会责任。另外,讨论还强化了新闻媒介的其他功能,新闻事业的多元化功能得到了认可。试述我国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无产阶级党报理论是伴随着党的发展壮大的进程逐渐完善的,是在各种历史条件下的灵活、丰富多彩的办报活动和新闻实践中磨练成长的。一、列宁奠定党报理论基础:1.党性:党的观念或意识,而非几个人的小组意识.2.衡量报纸党性的标准:党纲;党章;党的策略决议(争取把握政策)3.党报的党性原则应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观念上,应把党报视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2)在组织上,党报的采写编评人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上面的观念在组织上的落实)(3)在实际作用上,党的中央机关报应当成为全党的思想中心(4)党报必须进行反"左"反"右"两方面的斗争4."机关报":接受党的思想指导,由党的一个机构创办,主要用于指导党的各级组织工作的报纸.5.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1)时时刻刻考虑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2)服从党的组织领导和原则;(3)服从党的宣传纪律。二、1942年起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并下发了《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前列,改变编排形式,加强典型报道,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此外,《解放日报》还发表了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等基本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具体而言,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有关基本问题。文章论述了“新闻的本源”问题,对“新闻”的定义作了界定。文章还论述了“新闻如何能真实”问题,既基本肯定了资产阶级新闻学中新闻必须具备“五要素”,又指出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才能写出真正的新闻。二是确定“全党办报”的方针思想。三是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思想。四是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原则。五是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六是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三、毛泽东刘少奇邓拓等对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毛泽东谈到的党报的党性,指出党报工作者要有"党的机关报"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且符合党的政策或策略。2.联系群众——“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通过党报来组织工作。4.典型报道:通过典型事例的报道和在报上展开讨论,达到说服人和指导工作的目的。5.“政治家办报”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精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1.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的同群众见面”2.办报的路线和方针。“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3.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4.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是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同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刘少奇作长篇讲话,即《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一是深刻阐述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二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即马列主义修养、政策路线知识、正确的基本态度、独立的做相当艰苦的工作。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担任主要负责人。他十分注视报纸的社论工作,强调理论宣传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对办报的任务与目的也有着独特见解,十分注重改进新闻报道。四、党报在改革开放之后应对市场经济挑战时的一些调整:文革结束后新闻界展开了关于新闻属性的大讨论,一致认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重申了新闻的价值,推进媒介改革,增加新闻信息量。改革开放后,舆论界加强了对农村改革的宣传,并勇于作自我批评。恢复舆论监督,促进新闻管理并积极推进新闻立法进程。简述1978年报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经过及意义。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底,虽然新闻界开展了对林彪、四人帮新闻理论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中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改进作风和文风,但是华国锋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因而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拨乱反正的工作难以深入,新闻媒介在宣传报道工作中仍然面临着众多的禁区。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组理论文章,其中有一篇短文《标准只有一个》提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掀起轩然大波,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并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该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重要原则,即只有社会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对“两个凡是”思想提出尖锐批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相对的强烈反响: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热烈赞扬这篇文章,而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则强烈反对。新闻媒体则展开了广泛的争论,使之成为一次广泛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最终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同实践的重要性,取得了这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胜利。这次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长期禁锢,打破了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的沉重枷锁,为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次讨论中,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新闻工作往往肩负着澄清是非、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在这场讨论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坚持真理的立场,显示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准,改善了新闻界自身的形象,提高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简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调查性报道兴起的背景、经过及意义。背景: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和人民大众对新闻舆论的多样化的要求逐渐强烈起来。群众要求新闻报道要联系生活,努力保障自身的各项权益。此时,《南方都市报》等报刊因为刊登调查性报道而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