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5章 半导体器件_第1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5章 半导体器件_第2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5章 半导体器件_第3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5章 半导体器件_第4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5章 半导体器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半导体器件5.1半导体的基本知识5.2半导体二极管5.3半导体三极管5.4场效应晶体管5.1半导体的基本知识5.1.1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本征半导体在近代电子学中,用得最多的半导体是Ge和Si。其外层都只有4个电子,属4价元素。为便于讨论,采用图5.1所示的简化原子模型。图5.1Ge和Si原子的简化模型

纯净的晶体结构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Ge或Si原子生成晶体时,其原子排列就由杂乱无章的状态变成了非常整齐的状态,原子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研究一块纯净的Ge或Si晶体时,可发现每个原子有4个相邻的原子围绕着,每两个相邻原子间共有一对电子(称为价电子),组成共价键结构,如图5.2所示。其本征半导体晶体结构如图5.3所示。图5.2Ge或Si晶体的共价键结构图5.3本征半导体晶体结构示意图

束缚电子挣脱后,在原子外层上留下的一个空位子,称为空穴。空穴显示出的功效类似阳电荷(严格地说,空穴不是阳电荷),所以,空穴也是一种载流子。如图5.4所示。当半导体处于外加电压作用下时,通过它的电流可看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由电子进行定向运动形成的电子电流;另一部分是束缚电子在共价键上填补空穴形成的空穴电流。但是,当一个自由电子进入空穴时,空穴就会消失,这称为复合,如图5.5所示。

图5.4本征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和空穴图5.5自由电子进入空穴产生复合运动2.杂质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通过热激发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数目,还远不能使半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然而,通过掺入有用的杂质(称为掺杂),却能使其导电特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掺杂的半导体称为杂质半导体。掺杂的方法是将少量的杂质元素加入到加热了的Ge或Si晶体中。如果在Si晶体中掺入少量的五价杂质元素,例如磷(P)元素,则P原子将全部扩散到加热了的Si晶体中。因为P原子比Si原子数目少得多,所以当冷却后形成固态晶体时,整个晶体结构不变,只是某些位置上的Si原子被P原子代替了。因为每个P原子有5个外层子,所以组成共价键后就自然而然地多出一个电子,此电子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很小,很容易成为自由电子,如图5.6所示。图5.6N型Si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

因为这种掺杂后的半导体主要靠电子导电,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掺入五价元素的杂质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也称电子半导体。在N型半导体中,自由电子是多数载流子,简称“多子”,空穴是少数载流子,简称“少子”。每个P原子在释放一个自由电子后便成为不能移动的正离子,由此产生了正离子—电子对。同样,如果在Si晶体中掺入少量的三价杂质元素,例如硼(B)元素,可以获得过多的空穴,如图5.7所示。图5.7P型Si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5.1.2PN结及其单向导电特性

1.PN结的形成物质从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运动叫扩散。当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时,因为空穴在P区中是多子,在N区中是少子;同样,电子在N区中是多子,在P区中是少子,所以在P、N两区交界处,由于载流子浓度的差异,要发生电子和空穴的扩散运动,多子都要向对方区域移动。当电子和空穴相遇时会复合消失。假设扩散运动的方向由正指向负(P区指向N区),则空穴将顺扩散运动方向移动,电子将逆扩散运动方向移动,如图5.8所示。图5.8多数载流子的扩散运动

扩散的结果在两区交界处的P区一侧,出现了一层带负电荷的粒子区(即不能移动的负离子);在N区一侧,出现了一层带正电荷的粒子区(即不能移动的正离子),形成了一个很薄的空间电荷区,这就是PN结,如图5.9所示。图5.9PN结的形成2.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

1)外加正向电压Uf促使PN结转化为导通状态正向电压又称正向偏置电压,简称正偏电压。当PN结外加正向电压Uf(外电源的正极接P区,负极接N区)时,如图5.10(a)所示,则外电场的方向与扩散运动方向一致,加强了扩散运动,削弱了漂移运动。(1)当0≤Uf<UT时,UT为死区电压,或称门坎电压。这时由于外电场还不足以克服内电场对载流子扩散所造成的阻力,所以正向电流If几乎为零,PN结呈现出一个大电阻,好像有一个门坎,如图5.10(b)所示。

(2)当Uf≥UT后,这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内电场被大大削弱,多子不断地向对方区域扩散,且进入空间电荷区后,一部分空穴会与负离子中和,一部分电子会与正离子中和,使空间电荷量减少,PN结变窄,如图5.10(a)所示。

空间电荷区中载流子数量的增加,相当于PN结电阻的减小。这样,载流子就能顺利地越过PN结,形成闭合的回路,产生较大的正向电流If。因为外电源不断地向半导体提供空穴和电子,所以使电流If得以维持。PN结的正向特性曲线如图5.10(b)所示。

图5.10PN结的正向特性(a)外加正向电压导通;(b)正向特性曲线(1)空间电荷区变窄的过程,相当于载流子充进了PN结。P区一侧充正电(充入空穴),N区一侧充负电(充入电子),这现象如同一个电容器的充电,此电容称为耗尽层电容Ct。

(2)PN结处于正偏时,还存在着电荷存储效应。由于多子扩散到对方区域后,电子与空穴并不一定会立即相遇而复合消失,所以,必定会在扩散路程上有一定数量的存储。即在P区中积累电子,在N区中积累空穴,建立起一定的浓度梯度。2)外加反向电压UR促使PN结转化为截止状态反向电压又称为反向偏置电压,简称反偏电压。当PN结外加反向电压UR(外电源的正极接N区,负极接P区)时,如图5.11(a)所示,外电场方向与自建电场方向一致,加强了漂移运动,削弱了扩散运动。这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空间电荷量增加,PN结变宽,如图5.11(a)所示。

空间电荷区中几乎无载流子,近似于电路的开路状态,扩散电流趋于零,见图5.11(a)。这时由热激发产生的少子,可以在结电场的作用下通过PN结,形成反向电流IR,但因为少子数量有限,IR很小,所以这时仍可认为PN结是截止的。

图5.11PN结的反向特性(a)外加反向电压截止;(b)反向特性曲线

因此,PN结处于反偏时,电阻是很大的。PN结的反向特性曲线如图5.11(b)所示。

IR有时也称为反向饱和电流IS。这是因为当温度不变时,少子的浓度不变,所以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IR几乎不随反偏电压的增加而变大,见图5.11(b)。但温度升高会使少子增加,故IR会随温度的上升而增长很快,这就是PN结的温度特性。由此可见,PN结具有单向导电的特性及温度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

(1)空间电荷区变宽的过程,相当于PN结放出载流子的过程。这现象如同一个电容器的放电,如前所述,此电容称为耗尽电容Ct。

(2)PN结处于反偏时,载流子数目很少,故反向扩散电容Cd很小,可忽略。这时Ct>>Cd。3.PN结的结电容Cj

由上节可知,PN结上有耗尽层电容Ct和扩散电容Cd,我们通常用结电容Cj来表征PN结的电容效应:

Cj=Ct+Cd

结电容的充、放电效应与普通电容相似,不同的是结电容的容量大小要随外加电压的大小而改变。当PN结运用在高频时,要考虑到结电容的作用。PN结的高频等效电路如图5.12所示。图5.12PN结的高频等效电路4.PN结的击穿特性当PN结反偏电压UR超过某一数值时,反向电流IR会突然增大,出现反向电压击穿现象,简称为反向击穿。发生反向击穿所需的电压称为反向击穿电压UB。PN结的反向击穿特性曲线如图5.13所示。图5.13反向击穿特性曲线

反向击穿现象有两种类型:

(1)雪崩击穿。当反向电压太高时,载流子在阻挡层中将受到强烈的电场加速作用,获得足够的能量去碰撞原子,产生新的电子—空穴对。被撞出的载流子获得能量后又可能再去碰撞别的原子,如此连锁反应造成了载流子的剧增。这种击穿多发生在掺杂浓度不大的PN结。雪崩击穿电压一般高于6V。(2)齐纳击穿。当反向电压足够大时,阻挡层中的强电场会将电子从共价键中强行拉出,产生电子—空穴对,使载流子剧增(其效果与温度升高相仿)。这种击穿多发生在掺杂浓度较高的PN结。齐纳击穿电压一般低于6V。5.2半导体二极管5.2.1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与分类半导体二极管又称晶体二极管,简称为二极管。它是由一个PN结加上相应的电极引线和管壳做成的。从P区引出的电极称为阳极(正极),从N区引出的电极称为阴极(负极)。PN结的四大基本属性,也就是二极管的基本属性。二极管的符号如图5.14(C)所示,用字母VD表示。图5.14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及符号(a)点接触型;(b)面接触型;(C)符号5.2.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二极管的电压—电流关系曲线称伏安特性曲线。此特性曲线就是PN结的正向、反向及反向击穿特性曲线。图5.15(a)和(b)分别是Si和Ge二极管的特性曲线。在室温下,Si管、Ge管的死区电压UT、正向导通电压UD及反向饱和电流IS的数值如表5.1所示。图5.15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a)Si管;(b)Ge管表5.1Si和Ge二极管的UT、UD及IS值5.2.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直流参数

1)最大整流电流IF

最大整流电流是指二极管长期运行时,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当二极管电流I>IF时,PN结会因为太热而烧坏。

2)最高反向工作电压URM

最高反向工作电压URM通常取二极管反向击穿电压UB的一半。3)反向电流IR

反向电流IR即为反向饱和电流IS。其值越小,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越好。

4)直流电阻RD

直流电阻RD是指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与流过的直流电流之比。即(5―1)

图5.16二极管的电阻(a)直流电阻RD;(b)微变电阻rD2.交流参数

1)微变(变流)电阻rD

二极管工作在小信号时需要用到微变电阻rD。rD的定义是:二极管特性曲线上工作点Q附近的电压变化量ΔU与相应的电流变化量ΔI之比。即(5―2)rD实际上就是特性曲线上Q点处斜率的倒数,见图5.16(b)。在室温(25℃)下,(5―3)2)最高工作频率fM

这主要取决于PN结的结电容。若工作频率f>fM,则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将变坏。为便于读者了解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法,将我国的命名有关规定介绍如下:表5.25.2.4二极管应用举例二极管的应用范围很广,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可组成整流、检波、钳位、限幅、开关等电路。利用二极管的其它特性,可使其应用在稳压、变容、温度补偿等方面。整流、钳位、开关电路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提到,现简单介绍一下限幅电路。限幅器又称削波器,主要是限制输出电压的幅度。为讨论方便起见,假设二极管VD为理想二极管,即正偏导通时,忽略VD的正向压降,近似认为VD短路;反偏截止时,近似认为VD开路。

例1电路及输入电压UI的波形如图5.17所示。画出输出电压Uo的波形如图5.17(b)所示。图5.17二极管单向限幅电路

(a)电路;(b)波形

解:当ui>+5V时,uo=+5V(VD正偏短路);当ui

≤+5V时,uo=UI(VD反偏开路)。故可画出输出uo的波形,如图5.17(b)所示。例2电路及输入电压UI的波形如图5.18所示,画出输出电压uo的波形。

图5.18二极管双向限幅电路

(a)电路;(b)波形解:①当ui>+10V时:

VD1正偏短路,VD2反偏开路,uo=+10V。②当ui

<-10V时:

VD1反偏开路,VD2正偏短路,uo=-10V。③当-10V<UI≤+10V时:

VD1、VD2均反偏开路,uo=ui。

uo波形如图5.18(b)所示。5.2.5稳压管

1.稳压管通常,我们不希望二极管工作在反向击穿区,因为一旦PN结反向击穿,反向电流IR会猛增,使IR·UR>PM,引起热击穿,烧毁二极管。但是,利用PN结的反向击穿现象,却可以起到稳定电压的作用,即通过管子的电流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而管子两端的电压却变化很小。那么如何将“击穿”转化为“稳压”呢?其依据的条件是:

(1)工艺上通过控制半导体内所掺杂的成份。

(2)外电路中所串联的限流电阻。图5.19稳压管符号及特性曲线

(a)符号;(b)伏安特性曲线

因为这种二极管具有稳定电压的作用,所以要与用于整流、检波等用途的普通二极管区别开,称为稳压管。稳压管用字母VDZ表示,它的符号如图5.19(a)所示。图5.19(b)是它的伏安特性曲线,由图(b)可知,稳压管在反向击穿时的曲线比较陡直。

值得指出的是:稳压管必须工作在反向偏置(利用正向稳压的除外),即阴极接电源正极,阳极接电源负极,如图5.19(a)所示。如果极性接错,二极管就处于正向偏置状态,稳压效果就差了。另外,稳压管可以串联使用,一般不能并联使用,因为并联有时会因电流分配不匀而引起管子过载损坏。2.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1)稳定电压UZ

UZ就是稳压管的反向击穿电压。由于制造工艺不易控制,即使同一型号的管子,UZ的值也会稍有不同。

2)稳定电流IZ和最大稳定电流IZMIZ的稳压管正常工作时的反向电流,这是一个参考值。IZM是稳压管允许通过的最大反向电流。当稳压管工作电流I<IZ时,没有稳压效果;正常工作时,

IZ<I<IZM。3)动态电阻rZ

rZ相当于二极管的微变等效电阻,因此(5―4)rZ越小(ΔIZ越大),稳压性能越好。4)电压温度系数αα是UZ受温度变化的系数,常用温度每增加1℃时,UZ改变的百分数来表示。一般来说,硅稳压管的UZ<4V时,α<0;UZ>7V时,α>0;4V≤UZ≤7V时,α最小,这时温度稳定性最好。

5)最大耗散功率PMPM是保证管子不发生热击穿的极限值。(5―5)3.稳压管应用举例利用稳压管反向击穿时电压基本稳定的特性,可做成稳压电路。最简单的稳压电路如图5.20(a)所示。图中,Ui和Uo分别是输入和输出电压,R是限流电阻,RL是负载电阻,Uo=Ui-IRR=UZ。下面通过两道例题来说明,只要稳压管是工作在击穿区,当负载RL变化,或信号源Ui有变化时,稳压管都能起到稳压的作用,使输出Uo=UZ不变。这就是稳压管的主要用途。图5.20稳压管稳压电路

例3在图5.20(a)所示的电路中,分别求RL等于30kΩ、4kΩ和3kΩ时,流过稳压管的电流IZ的值。解:①当RL=30kΩ时:因为VD两端的电压足以引起VD击穿(VD临界击穿时的RL值,见本例③的解),故VD近似为一个30V的电压源。见图5.20(b)中的C点。②当RL=4kΩ时:

VD仍工作在击穿区,仍可将其近似为30V的电压源。见图5.20(b)中的a点。由图(b)看出,只要当VD工作在击穿区时,负载虽然有变化,使VD的工作点从C点移到a点,ΔIZ变化很大,但ΔUZ却变化很小,Uo=UZ近似不变。③当RL=3kΩ时:这时,VD工作在击穿的临界状态,如图5.20(b)所示。由此可求出,临界击穿时

例4在图5.20(a)所示的电路中,当负载RL开路(RL=∞)时,求UI从40V变化到60V时,流过稳压管的电流IZ的值。解:因为Ui=40V~60V,均超过了VD的反向击穿电压,所以VD工作在击穿区,这时VD可近似为30V的电压源。又因为RL开路,所以IZ=IR。当Ui=40V时:见图5.20(b)中的b点。

见图5.20(b)中的d点。所以,5mA<IZ<15mA。由图(b)看出,只要VD工作在击穿区,当输入信号Ui发生变化,使VD的工作点从b点移到d点时,虽然ΔIZ变化很大,但ΔUZ变化很小,Uo=UZ近似不变。当Ui=60V时:5.3半导体三极管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双极型晶体管,简称BJT。BJT的种类很多,按频率分,有高频管、低频管;按功率分,有大、中、小功率管;按半导体材料分,有SI管、Ge管;按结构分,有NPN型和PNP型等。目前生产的Si管多数为NPN型,Ge管多数为PNP型。常见的几种BJT的外形如图5.21所示。

图5.21几种BJT的外形5.3.1BJT的放大原理和电流关系

1.结构简介不管是NPN型还是PNP型管子,它们的基本原理都相同,都有三个电极(发射极e、基极b、集电极C)和两个PN结(发射结(e结)、集电结(C结))。图5.22是BJT的示意图及符号,符号中e极箭头方向表示e结正偏时的电流方向。图5.22BJT的结构示意图及符号

(a)NPN;(b)PNP2.BJT的三种连接方式因为放大器一般是四端网络,而BJT只有三个电极,所以组成放大电路时,势必要有一个电极作为输入与输出信号的公共端。根据所选择的公共端电极的不同,BJT有共发射极、共基极和共集电极三种不同的连接方式(指对交流信号而言),如图5.23所示。

图5.23BJT的三种连接方式(a)共基极电路;(b)共发射极电路;(C)共集电极电路3.放大原理和电流关系

BJT能把微弱的电信号加以放大,是载流子在三极管内部的传输过程所致,如图5.24所示。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讨论载流子在三极管内部的运动。

1)e区向b区发射电子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条件是e结必须加正向电压(对于NPN型管,须UB>UE)。这时e结上外电场方向与扩散运动方向一致,加强了扩散运动,削弱了漂移运动,如图5.24所示。

图5.24BJT中载流子的运动2)电子在b区中的扩散和复合的过程电子到达b区后,一方面因为e结附近的电子浓度最高,离e结越远,浓度越小,所以,由于浓度的差异,电子就要继续向C结方向扩散。另一方面,电子又会与b区中的空穴相遇而复合,复合后又会被b区中的正电源拉走(就好像正电源在不断地供给b区空穴)。电子复合的数量与被拉走的数量相等,即与一个空穴复合,就被拉走一个电子。这样,电子的流动就形成了基极电流IB,如图5.24所示。3)电子被C区收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条件是C结必须加反向电压(对于NPN型管,须UC>UB)。这时C结上外电场方向与漂移运动方向一致,加强了漂移运动,削弱了扩散运动,如图5.24所示。所以,外电场不仅可使C区的多子——电子向C极方向移动,而且还可以收集从b区扩散过来的电子到达C区,形成集电极电流IC。当然,在C结反偏电压的作用下,C区和b区的少子也都要向对方区域运动,形成反向饱和电流ICBO,如图5.24所示,但因为其数值很小,可忽略。

综上所述,电子按图5.24中箭头方向运动,其中大部分渡过b区流向C极,仅很小一部分流向b极,电流则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根据节点电流定律可知:

IE=IB+IC

(5―6)

晶体管一旦制成,从e区发射的电子到达C区的比例也就定了,此比例称为电流放大系数。通常将IC与IB的比值定义为共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将变化量ΔIC与ΔIB的比值定义为共射交流电流放大系数β。即(5―7)(5―8)

一般情况下,≈β,故可得:

IE=IB+IC=IB+βIB=(1+β)IB(5―9)

同理,把IC与IB的比值定义为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把变量ΔIC与ΔIB的比值定义为共基极交流电流放大系数α。即(5―10)(5―11)一般情况下,,则

由于α与β是同一管子不同电极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必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所以(5―12)

因为e结加正向电压,所以由PN结的正向特性可知,BJT的b、e极之间只要有较小的变化量ΔUBE,就可产生较大的ΔIB,通过BJT的电流放大,又可引起更大的ΔIC,而ΔIC流过集电极负载电阻Rc后,在其两端产生的电压ΔUCE(对直流电源UCC而言,其变化量为零),将会比ΔUBE大很多倍,这样,BJT的电流放大就被转换为电压放大的形式了。表示即(5―13)

例5在图5.24所示的电路中,如果ΔUBE=15mV,ΔIB=20μA,β=50,Rc=1kΩ,求ΔIC和Au。解:5.3.2BJT的特性曲线

BJT各电极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伏安特性曲线。它是BJT内部载流子运动的外部表现。由于三极管有三个电极,所以它的伏安特性就不像二极管那样简单。工程上最常用的是BJT的输入和输出特性曲线。图5.25为NPN型管共发射极电路的测试电路。

图5.25BJT的共发射极特性曲线测试电路1.共发射极输入特性若以输出电压uCE为参变量,则输入电压UBE和输入电流iB的函数式可表示为常数

测试时,在图5.25的电路中,先固定uCE为某一常数,例如,令uCE=0V,测得一组uBE与iB的数据,画出一条曲线;再固定UCE为另一常数,又测得一组uBE与iB的数据,画出另一条曲线,……如图5.26(a)所示。

由图5.26(a)看出,输入特性曲线有以下特点:

(1)类似于PN结的正向特性曲线(因为e结正偏),所以也存在死区电压UT。

(2)uCE>1V后,特性曲线基本接近于uCE=1V时的特性曲线。由于放大电路工作时uCE≠0V,所以通常只需画出uCE≥1V的一条输入特性曲线。

2.共发射极输出特性若以输入电流iB为参变量,则输出电压uCE和输出电流iC的函数式可表示为常数

测试时,在图5.25的电路中,先固定iB为某一常数,例如,令iB=0测得一组uCE和iC的数据,画出一条曲线;再固定IB为另一常数,又测得一组UCE和iC的数据,画出另一条曲线,……这样,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簇输出特性曲线,如图5.26(b)所示。

图5.26BJT的共射特性曲线(a)输入特性曲线;(b)输出特性曲线

由图5.26(b)可看出,输出特性曲线有以下特点:

(1)特性曲线除起始段外,近似平行。平坦的区域称为放大区,也称线性区,见图5.26(b)的中间区域。

(2)每条曲线都有一个拐点,拐点电压称为集电极饱和电压UCES。uCE≤UCES的区域称为饱和区,如图(b)中左边阴影线所示。

(3)iB=0时,iC=ICEO。iB≤0的区域称为截止区,如图(b)中下部阴影线所示。(4)PCM虚线是最大功耗线。PC=iC·uCE≥PCM的区域,称为过损耗区,如图(b)中右边阴影线所示。使用时不允许超过此区域,否则会使BJT性能变坏,或过热烧毁。

表5.35.3.3BJT的三个工作区域由上节知道,BJT有三个工作区域。下面再结合图5.25的共发射极电路,具体讨论如下。

1.截止区

e结、C结均为反偏,BJT无放大作用。这时

IB≈0;IC≈0

UCE=UCC-ICRC≈UCC2.放大区

e结正偏、C结反偏(对于NPN型管,UC>UB、

UB>UE。对于PNP型管,UC<UB、UB<UE),BJT有放大作用。这时

IB>0;IC=βIB

UCE=UCC-ICRc3.饱和区

e结、C结均为正偏,UCE=UCES很小。UCE的减小使C结收集电子的能力减弱,也即e区发射有余,而C极收集不足,以致IC几乎不再随IB的增大而增大,BJT失去放大作用。因为UCES最小只能接近于零,所以由可求出集电极饱和电流为(5―14)

基极临界饱和电流为(5―15)

当基极注入电流IB超过其临界值时,晶体管呈饱和状态。故判断管子饱和状态的方法为:若(5―16)

图5.27BJT的几种工作状态5.3.4BJT的主要参数1.电流放大系数1)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这是指静态(无输入信号)时的电流放大系数,其定义为2)共发射极交流电流放大系数β

这是指动态(有输入信号)时的电流放大系数,其定义为

在有的手册中,β用hfe表示。同样,β也与三极管的工作点Q有关。在图5.28中,过Q点作横轴的垂线,当IB从40μA变到60μA时,相应的IC从1.6mA变到2.35mA,可求得

图5.282.极间反向电流

1)C、b极间反向饱和电流ICBO

这是指e极开路,C、b间加上一定的反向电压时的反向电流(如同PN结的反向电流)。其测试电路如图5.29(a)所示。

图5.29三极管极间反向电流的测量(a)测量ICBO的电路;(b)测量ICEO的电路ICBO越小,晶体管的质量越好。在室温下,小功率硅管的ICBO<1μA,Ge管的ICBO约为几微安到几十微安。因为ICBO是由少子形成的,所以,温度升高会引起ICBO升高。

2)C、e极间反向穿透电流ICEO

这是指b极开路,C、e间加上一定的反向电压时的C极电流。其测试电路如图5.29(b)所示。由于这个电流是从C区直接穿过b区到达e区的,所以,又称穿透电流。由下面的分析可知,ICEO不是单纯的PN结的反向电流。

当C、e间加上电压+UCC后,必然使UC>Ub>Ue,所以,e结正偏,C结反偏,C区的少子——空穴就会漂移到b区。另外,e区的多子——电子扩散到b区后,除少部分与空穴复合,大部分到达C区,被C极收集。根据BJT的电流分配规律:

IE=IB+IC=IB+βIB=(1+β)IB

可知:

ICEO=ICBO+βICBO=(1+β)ICBO

(5―17)

3.极限参数

1)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

当iC超过一定值时,BJT的参数会发生变化,特别是β将下降。ICM是指BJT的参数变化不超过允许值时,C极允许的最大电流。使用时,若iC>ICM,管子不仅性能会下降,甚至可能会烧坏。

2)集电极最大允许耗散功率PCM

这是指C结上允许耗散的最大功率,表示如下:(5―18)5.4场效应晶体管5.4.1概述场效应晶体管简称FET,与BJT特性大不相同,主要的不同点有:

(1)单极型晶体管。BJT中参与导电的载流子有多子和少子两种极性,称为双极型晶体管。FET中参与导电的载流子只有多子一种(或者是电子,或者是空穴),所以称为单极型晶体管。(2)电压型控制元件。BJT是电流型控制元件,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集电极电流只取决于基极电流的大小。而FET则是电压型控制元件,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漏极(对应于BJT中的集电极)电流只取决于栅极(对应于BJT中的基极)电压。

(3)输入电阻高。FET栅极加上电压后,输入电流接近于0,所以它的输入电阻非常高,一般可达到上百兆欧甚至几千兆欧。绝缘栅场效应管的输入电阻最高可达1015Ω。(4)FET的噪声系数比BJT小。

(5)FET制造工艺简单,芯片面积小,再加上其它一些优点,使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取代了BJT。5.4.2结型场效应管

1.JFET的结构和符号

JFET分成N沟道和P沟道两种。N沟道JFET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30(a)所示,符号如图(b)所示。它是在N型半导体的两侧各扩散出一个高浓度的P型区(用P+表示),使其与N区形成两个P+N结(即空间电荷区,也即耗尽层),并将两个P+区连在一起。由P+区引出的电极称为栅极G(Gate),由N区两端引出的电极分别称为源极S(SoURCe)和漏极D(DRaIn),它们分别相当于BJT中的b、e、C极。两个P+N结中间的N区称为导电沟道。P沟道JFET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30(C)所示,符号如图(d)所示。它是在P型半导体两侧各扩散出一个

N+区。符号中的箭头方向,见图(b)、(d),表示栅极正偏时,栅流方向由P区指向N区。

图5.30JFET的结构示意图及符号(a)N沟道结构示意图;(b)N沟道JFET符号;

图5.30JFET的结构示意图及符号(C)P沟道结构示意图;(d)P沟道JFET符号2.工作原理我们知道,PN结空间电荷区(即耗尽层)的宽度是随着加在PN结上的反向电压的大小而变化的。反向电压越大,耗尽层越宽;反之,则越窄。JFET就是利用PN结的这个性质,通过改变栅压uGS来改变沟道电阻,进而改变S、D极间的电流ID。下面以N沟道JFET共源电路为例(电路如图5.31所示),来简述它的工作原理。

1)uDS=0,uGS=0

此时漏极电流iD=0。2)uDS>0①当uGS=0(G、S极间短路)时,两个P+N结的空间电荷区(也即耗尽层)最窄,中间的N区域(即导电沟道)最宽,沟道电阻最小。②当UP<uGS<0时,这里的UP称为夹断电压,这是使iD≈0的栅极电压。UP是一个负值,其典型值为-1V~-10V。图5.31uGS对iD的控制③当uGS≤UP时,若uGS再向负值增加到uGS≤UP,则源极附近的耗尽层也相遇了,即两边的耗尽层完全合拢,整个沟道被夹断,这称为全夹断,如图5.31(d)所示。这时,虽然uDS仍然存在,但因为载流子都消耗尽了,沟道电阻无穷大,故iD≈0。

综上所述,可得JFET导电的如下几个特性:①因为G、S极间加反向偏电压,两个P+N结截止,栅极电流iG≈0,故JFET的输入电阻很大。②在uDS不变的情况下,uGS的微小变化可以引起iD比较大的变化,故称FET为电压型控制元件。③与BJT相类似,当漏极接上负载电阻RD后,在RD上可以得到放大了的变化电压。④我们将uGS=0时就存在导电沟道(iD≠0)的FET称为耗尽型,uGS=0时没有导电沟道(iD=0)的FET称为增强型。3.输出特性曲线和转移特性曲线下面仅介绍N沟道JFET共源电路的特性曲线,其测试电路如图5.32所示。

1)输出特性曲线以uGS为参变量,iD与uDS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输出特性曲线,如图5.32(a)所示。其函数式为常数

图5.32N-JFET共源电路的特性曲线(a)N-JFET输出特性;(b)N-JFET转移特性

输出特性曲线可分成四个区域:可变电阻区、恒流区、击穿区和截止区。其特点叙述如下:

(1)可变电阻区。输出特性每条曲线都有一个拐点,拐点电压就是UP。拐点连线的左边(见图中区域Ⅰ)称为可变电阻区。该区的特点是:沟道电阻随栅压变化,这是因为在此区域中,uDS较小,管子还未预夹断。(2)恒流区。

(3)击穿区。

(4)截止区。

2)转移特性曲线由于FET的iG≈0,所以,如果像讨论BJT那样来讨论FET的输入特性(uGS与IG的关系)就显得无意义。但研究它的转移特性却是很重要的。转移特性是以uDS为参变量的uGS与iD的关系曲线,如图5.32(b)所示。其函数式为常数

转移特性有以下特点:

(1)当FET工作在恒流区时,不同uDS的转移特性曲线基本接近,这是因为在恒流区内,iD几乎不随uDS而变化。因为在放大器中,管子一般工作在恒流区,为分析方便,通常只画出一条曲线。

(2)在恒流区内,uDS对iD的影响不大,故转移特性可用下面近似公式来表示:(5―19)当4.主要参数

1)直流参数

(1)夹断电压UP。这是指uDS一定,使iD为0时的uGS。

(2)饱和漏极电流IDSS。这是指uGS=0,当uDS>|UP|时的iD。

(3)直流输入电阻RGS。这是指uDS=0时,uGS与iG之比的比值。由于iG≈0,故RGS很高,一般大于108Ω。2)交流参数

(1)低频跨导(或称互导)gm。这是指uDS一定时,iD与uGS的微变量之比的比值,即常数(5―20)gm反映了uGS对ID的控制能力,是衡量FET放大能力的重要参数,相当于BJT的β。gm的大小与工作点Q有关。它可以通过计算(对式(5-19)求导)求出来,即(5―21)

也可以通过作图法估算出来,具体方法为:当在转移特性曲线上求时,gm是工作点Q处的斜率;当在输出特性曲线上求时,(2)极间电容。极间电容越小,管子的高频特性和开关特性越好。一般,G与S和G与D间之电容CGS和CGD约为1pF~3pF,D与S之间电容CDS约为0.1pF~1pF。3)极限参数

(1)漏极最大耗散功率PDM、漏极最大允许电流IDM,同BJT的PCM、ICM类同,这里不再赘述。

(2)击穿电压:①击穿电压U(BR)DS:指uDS增大到使iD开始急剧增加,发生雪崩击穿时的uDS值。使用时uDS不能超过此值。②击穿电压U(BR)GS:指G、S间P+N结的反向击穿电压。若UGS超过此值,P+N结将被击穿。5.4.3绝缘栅场效应管虽然结型场效应管(JFET)的栅极电阻高达100MΩ以上,但有时还嫌不够高,为此又提出IGFET(绝缘栅场效应管)。IGFET的工作原理建立在半导体表面场效应现象的基础上。所谓表面场效应是指半导体表面有电场作用时,表面载流子浓度发生变化的现象。下面介绍IGFET中的MOS管。1.N沟道增强型IGFET1)结构以金属(Al)—氧化物(SIO2)—半导体(P型SI)三层结构为例,IGFET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33所示。它以P型SI片作衬底材料,在P区上面的左、右两侧各扩散出一个高浓度的N+区,从两个N+区各引出一个金属铝电极,作为源极S和漏极D;同时在P区表面覆盖一层很薄的二氧化硅(SIO2)绝缘层,并在SIO2上引出一个金属铝电极作为栅极G;另外,再从P区引出衬底引线B,这就构成了N沟道MOS管。图5.33N沟道增强型IGFET的结构示意图2)工作原理下面简述增强型NMOS管的工作原理。其原理电路如图5.34所示。

(1)uGS对iD的控制作用:①uGS=0(G、S极间短路)时,两个N+区与P区三者间形成两个背靠背的PN+结,如图5.34(a)所示。这时不管uDS的极性如何,总会有一个PN+结处于反偏,故漏极电流iD≈0,管子截止。图5.34增强型NMOS管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34增强型NMOS管工作原理示意图②uGS>0时,第一种情况,0<uGS<uT,uDS=0。这里的UT为开启电压。UT是一个正值,其值约为2V~10V。

(2)uDS对iD的影响。沟道形成后,因为UD>US,因此,G极与沟道之间的电位差在靠近S端最大,形成的沟道最宽;在靠近D端最小,形成的沟道最窄,如图5.34(C)所示。2.N沟道耗尽型IGF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