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45T 012-202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指南》_第1页
(DBJT45T 012-202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指南》_第2页
(DBJT45T 012-202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指南》_第3页
(DBJT45T 012-202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指南》_第4页
(DBJT45T 012-202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

P66

DBJT45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指南

DBJT45/T012—2020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指南

Technicalguidelineformaintenanceofasphaltpavementinexpressway

2020-07-27发布2020-08-20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发布

DBJT45/T012—2020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的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养护内容、要求与标准、路面

检查、养护决策、养护技术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广西境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其他等级公路和城镇道路沥青路面的养护可参考

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345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514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521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avementmaintenancequalityindex

用于综合评价路面损坏、路面平整度、路面车辙、路面跳车、路面磨耗、路面抗滑性能和路面结构

强度技术状况的指标。

3.1.2

路面破损率pavementdistressratio

各种损坏的折合损坏面积之和与路面调查面积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3.1.3

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avementsurfaceconditionindex

表征路面完好程度的指数。

3.1.4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avementstructurestrengthindex

1

DBJT45/T012—2020

为路面弯沉标准值与路面实测代表弯沉值之比,是表征路面结构整体强度的相对指数。

3.1.5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pavementridingqualityindex

表征路面行驶舒适性的指数。

3.1.6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pavementruttingdepthindex

表征路面车辙深度的指数。

3.1.7

路面抗滑性能指数pavementskiddingresistanceindex

表征在特定条件下,路面防止车辆产生滑动的能力指标。

3.1.8

路面跳车指数pavementbumpingindex

表征由路面异常突起或沉陷等损坏而引起车辆突然颠簸状况的指标。

3.1.9

路面磨耗指数pavementwearingindex

表征路面表面构造磨损状况的指标。

3.1.10

裂缝修复率crackrepairrate

已修复裂缝面积与总裂缝面积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RR——裂缝修复率(crackrepairrate);

DR——路面破损率(pavementdistressratio);

PBI——路面跳车指数(pavementbumpingindex);

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avementsurfaceconditionindex);

PQI——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avementmaintenancequalityindex);

PSS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avementstructurestrengthindex);

PWI——路面磨耗指数(pavementwearingindex);

RD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pavementruttingdepthindex);

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pavementridingqualityindex);

SR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pavementskiddingresistanceindex)。

4基本规定

4.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应以决策科学,管理规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

4.2沥青路面养护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养护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

DBJT45/T012—2020

4.3沥青路面养护应积极贯彻养护科学决策理念,实施预防性养护策略,对恰当的路段,在恰当时机,

选择恰当的措施。

4.4沥青路面养护应积极推广应用有效、先进、经济的养护技术,重视综合治理和养护标准化、信息

化、机械化,提高养护技术水平。

4.5沥青路面养护应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制定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教育,执行安全作业规程,确保安

全生产。

4.6沥青路面养护工作除遵照本指南外,还应符合JTG5142、JTGD50、JTG5210和JTGF40等现行

国家及行业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的规定。

5养护内容、要求与标准

5.1养护内容

5.1.1沥青路面养护分为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养护工程应按照养护目的和养护对象,分类实施预防

养护、修复养护、专项养护和应急养护。

5.1.2日常养护应涵盖日常巡查、日常保养和日常维修工作:

a)及时清扫,保持路面整洁;

b)保证路面平整、横坡适度、整洁、排水良好;

c)及时除冰、除雪、抛物等不安全因素,确保行车安全;

d)针对易发车辙、波浪拥抱路段及上坡、弯道、桥面铺装、重载交通等路段,在连续高温季节实

施洒水降温作业,或进行交通管制;

e)各类病害处治维修应按本指南第8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5.1.3路面结构强度充足、整体性能良好但有轻微病害情况下,为延缓路面性能衰减过快延长使用寿

命应实施预防养护;可采取封层、超薄罩面、薄层罩面等主动性措施:

a)封闭路面表面细小裂缝与裂隙,提高路面防水性;

b)防止路面表面松散,延缓沥青路面的老化;

c)提供表面磨耗层,保持或提高路面的耐磨抗滑性能;

d)改善沥青路面表观效果。

5.1.4路面出现明显病害或部分丧失服务功能时,实施修复养护,恢复路面技术状况,改善路面结构。

采取直接加铺、铣刨加铺、翻修加铺或其他各类集中修复等技术措施:

a)针对路面结构的较大损坏和功能性丧失应进行大修,路面结构性能和使用性能符合养护工程的

技术要求;

b)针对路面结构的一般性损坏和部分功能性衰减应进行中修,路面结构性能和使用性能符合养护

工程的技术要求;

c)针对路面小范围的裂缝、坑槽、车辙、松散等病害,应及时进行小修。

5.1.5为恢复、保持或提升公路服务功能而集中实施的完善增设、加固改造、拆除重建、灾后恢复等

工程,可列入专项养护工程。

5.1.6在突发情况下造成公路损毁、中断,产生重大安全隐患时,应实施应急性抢通、保通、抢修,

快速恢复公路安全通行能力。

5.2养护要求与标准

5.2.1日常养护符合下列要求:

a)应编制日常养护年度计划,根据养护质量要求及路况调查结果确定日常养护工作内容;

3

DBJT45/T012—2020

b)日常巡查频率每日不宜少于一次,遇暴雨、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情况应增加日常巡查

的频率;

c)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的路面裂缝、坑洞、松散等情况应立即采取警示措施,在发现后一天内修复

(恶劣天气除外);

d)普通的轻微裂缝、中等裂缝、龟裂、块状裂缝(含修复损坏)应于发现后一周内修复(恶劣天

气除外)。

5.2.2预防养护符合下列要求:

a)路面及时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平均每年实施里程(单车道里程)比重不宜少于8%;

b)应定期对路面功能进行调查分析,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性养护策略。

5.2.3修复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病害明显路段,应进行专项检测、评价,制定专项修复方案;

b)对病害严重路段,应深入分析病害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处治措施;

c)大中修方案应根据路面状况、交通量、已有经验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可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d)对于技术特别复杂的,可采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设计。

5.2.4专项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于服务能力不足或不适应交通发展要求的路面,可根据情况进行重建、改建、扩建;

b)改建、扩建应进行充分论证,专项设计。

5.2.5应急养护符合下列要求:

a)管养单位应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应急修复预案;

b)管养单位要建立应急保障指挥机构,执行24h值班和信息发布制度,一旦出现妨碍正常交通、

危及行车安全的路面损害、险情或障碍物,应立即组织排除,快速恢复路面交通;

c)特殊情况下,管养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技术方案组织实施应急养护工作。

5.2.6沥青路面养护应实现畅通、安全、舒适、美观,路面状况与使用性能宜保持表1的质量标准,

未达到技术要求时,宜采取养护措施。

表1路面养护质量标准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

1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80

≥92

2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

不得连续5km<90

IRI(m/km)≤2.3

3平整度

RQI≥90

PCI≥90

4路面损坏状况指数

DR(%)≤0.4

横向力系数SFC≥37

5抗滑性能

SRI≥75

RD(mm)≤13

6路面车辙深度

RDI≥80

CRR(%)

7裂缝修补率≥80

一周内

4

DBJT45/T012—2020

6路面检查

6.1日常巡查

6.1.1日常巡查应检查路面裂缝、坑槽、唧浆、沉陷等病害,以及油污、积水、结冰、抛物等影响行

车安全的因素。

6.1.2日常巡查频率应不小于1次/天,在雨季、冰冻季节和极端天气,应增加日常巡查的频率。

6.1.3日常巡查可采取徒步和车行相结合的形式,有条件时优先采用多功能日常巡查车方式,及时记

录、汇总巡查结果。

6.1.4在暴雨、台风或严重冰雪及其他灾害性气候时应开展特殊巡查。

6.2定期检测

6.2.1定期检测优先采用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设备应定期标定,相关系数应>0.95。

6.2.2PCI自动化检测数据应准确记录裂缝类型、轻重程度及桩号。

6.2.3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路面车辙深度检测数据应以10m为单位长期保存。

6.2.4路面结构强度检测设备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提倡采用激光高速弯沉测定仪积累数据。

6.2.5路况定期检查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调查频率可参考表2的内容。

表2路况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与设备调查频率

贝克曼梁/FWD/自动弯沉车/激光高抽样检测(通车前8年每年20%,8年后每2年增

路面结构强度PSSI

速弯沉仪加5%)

路面抗滑性能SRI横向力检测车1次/2年

平整度IRI平整度检测设备/多功能检测车1次/年

路面破损状况PCI多功能检测车1次/年

车辙车辙检测设备/多功能检测车1次/年

道路交通量人工调查/专用设备抽样检测

6.3专项调查

6.3.1调查路面建设时间、技术资料、养护历史、交通状况、安全状况、自然环境、筑路材料等资料,

可参考表3采集基础数据信息。

表3基础数据信息

序号调查项目详细资料

1建设时间开始建设时间、通车时间、竣工时间

设计技术标准、设计交通量、路面结构、路面材料、几何线型、长大纵坡横纵断面、

2技术资料

桥面及隧道铺装结构、排水设施、施工过程中检测报告、交竣工资料等

3养护历史养护路段、养护时间、养护措施、养护效果等

4交通状况交通量、轴载谱、交通组成等

5安全状况事故易发路段、事故率、事故原因等

6自然环境全年温度(最高、最低、平均)、降雨量、水文地质等

7筑路材料材料来源、单价、规格、质量、运输方式等

5

DBJT45/T012—2020

6.3.2调查路面破损、车辙、抗滑、平整度及结构强度等技术状况指标,宜采用检测时间不超过6个

月的路面技术状况数据;路面状况变化较快时,宜采用不超过3个月的数据。

6.3.3开展预防养护应针对路表面结构层病害类型开展专项调查,并分析各类病害原因。路面出现轻

微裂缝时,主要调查裂缝发展层位与裂缝类型;抗滑不良时,应调查路表纹理特征与表面层集料性能,

判断抗滑不良的原因;坑槽等水损坏的路段,应调查路表混合料空隙率、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等。

6.3.4开展预防性养护及专项养护工程前应调查路面病害类型与分布、路面结构强度、结构层完整性、

筑路材料性能、路面结构参数与排水系统状况,参考表4。

表4病害调查内容与方法

序号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频率记录内容

1病害人工目测/日常巡查车全线调查病害种类、位置、面积、轻重程度

病害严重路段3~5个/(km·车道)芯样长度、各层厚度、芯样完整性、

2结构完整性钻芯取样/探地雷达

完好路段1个/(km·车道)层间粘结

3结构参数FWD/承载板1点/km计算各结构层模量

行车道车辙严重路段,1个

4路面开槽人工探挖描述车辙发生层位、深度

(km·车道)

芯样密度、空隙率、劈裂强度、混

合料级配、沥青含量、回收沥青三

5材料参数室内试验1点/km及取芯与开槽路段

大指标、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基

层级配组成等

路面排水、层间排水、边沟、截排

6排水情况人工调查雨后全线调查

水沟、路面积水点等

6.3.5调查结论应涵盖以下内容:

a)根据调查资料,详细描述路段基础信息;

b)根据定期检测描述路面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

c)根据现场调查情况,详细描述病害类型、分布、层位、数量等信息;

d)根据现场调查及室内试验详细分析病害产生原因;

e)根据路面结构参数及路面状况预测路面剩余寿命;

f)给出针对性养护建议。

7养护决策

7.1一般规定

7.1.1养护需求调查应以预先指定的服务水平或指定的养护资金为约束条件,依据养护时机和对策,

分析路网本年度及规划年度需要养护的路段及养护措施。

7.1.2养护路段划分结果应能明确不同路段的病害特征,且同一路段病害特征具有一致性。养护路段

分析单元长度应以200m~500m为一基本单元,最长不应超过1km,有条件时可采用聚类分析法或动态

聚类分析法确定养护路段,聚类分析法参见附录A。

7.1.3养护计划编制应根据养护决策优化后结果,制定年度养护计划和中长期养护规划。必要时可根

据需要补充调查,进一步完善、优化养护决策结果。年度养护计划和中长期养护规划宜通过专家评审。

6

DBJT45/T012—2020

7.2养护时机与对策

7.2.1路面病害调查应充分收集基础数据,参考表4。

7.2.2选择养护措施时应针对路面特征采取具体措施,参考表5。

表5病害处理对策

方案路面特征养护措施

1无病害、交通量少无需养护

2少量裂缝、坑槽,结构良好,抗滑符合要求、交通量少封缝,坑槽修补等

3渗水/松散/老化,结构良好,抗滑符合要求、交通量少雾封层等

4渗水/松散/老化,结构良好,抗滑性能衰减较快、交通量少含砂雾封层等

5渗水/松散/老化,结构良好、交通量较大微表处等

超薄磨耗层罩面

6渗水/松散/老化,结构较好、交通量较大,抗滑性能不符合要求

(AC-8、OGFC-8、AC-10、NovaChip等)

7轻微车辙微表处填充车辙等

8渗水/松散/老化,较重车辙铣刨车辙,AC-13,SMA-13罩面等

9渗水/松散/老化,平整度差AC-13,SMA-13罩面等

10功能损坏相对严重,结构强度符合要求,就地热再生,铣刨2cm~5cm面层后罩面等

铣刨至基层+基层再生/基层重铺+罩面

11功能损坏相对严重,基层严重病害,结构强度不符合要求

7.2.3预防性养护决策应基于SFC、IRI、RD和DR四项指标,按不同的值域作为不同养护时机与对策,

参考表6。

表6预防养护时机与对策

指标一指标二指标三指标四

养护措施方案

指标值域指标值域指标值域指标值域

≥371、2、3

≤13mmSFC

<374、5

≤2.3RD

DR≤0.4IRI≥375、6、7

13mm~18mmSFC

<375、6、8

2.3~2.95RD≤18mm—5、6、8

注:养护措施方案编号指表5中编号。

7.2.4修复养护决策应基于SFC、IRI、RD和DR四项指标,按不同的值域作为不同养护时机与对策,

参考表7。

7

DBJT45/T012—2020

表7修复养护时机与对策

指标一指标二指标三指标四

养护措施方案

指标值域指标值域指标值域指标值域

18mm~25mm6、8、7+9

≤2.3SFC—

RD>25mm8、9、10

≤0.4IRI

2.3~2.95>18mm—8、9、10

DR

2.95~3.5—8、9、10

≤2.3—6、8、9、10

0.4~1IRI

2.3~3.5—10、11

注:养护措施方案编号指表5中编号。

7.2.5专项养护决策应基于PSSI、DR、IRI三项指标,当PSSI<70,或DR>1,或IRI>3.5时应对路

面进行全面调查评价,制定专项设计养护方案。

7.2.6应急养护决策应以快速及时排除隐患修复路面病害,保障高速公路安全行车为原则。根据原始

路面材料及结构类型选用合适的快速养护修复材料,沥青路面病害应急修复宜采用冷铺型沥青混合料。

8养护技术措施

8.1封缝

8.1.1宽度≤3mm的非活动裂缝宜采用裂缝密封措施进行处置,宽度>3mm的裂缝宜采用裂缝填封进

行处置。

8.1.2封缝符合以下要求:

a)封缝措施应在路面裂缝出现初期使用;

b)应根据裂缝的类型、交通荷载、气候条件、维修计划等综合因素确定封缝措施;

c)应避免单纯采用贴封式封缝处理裂缝,此类措施往往再次开裂,效果不佳;

d)封缝的最佳时机宜在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干燥的季节,广西地区最佳裂缝修补季节为秋季和冬

季;

e)裂缝修补作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预处理措施时,宜在相应预防性养护措施实施前1~2个月

内完成,以确保裂缝修补实施效果。

8.1.3封缝材料可选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热沥青、SBS改性沥青、硅酮、聚氨酯、聚硫胶等。

8.1.4封缝宜按照以下步骤施工:

a)开槽:根据裂缝轻重程度,决定开槽的必要性、开槽尺寸、开槽方式;微裂缝,可不必开槽;

b)清缝:彻底清洁裂缝中的泥土、碎屑、杂物,宜采用热高压空气对裂缝进行干燥处理;

c)填缝:选择合适的填缝材料,按其使用方法和工艺要求进行施工;

d)修缝:填缝材料填装和成型完成后,应立即使用吸收材料作为填封材料上面的暂时覆盖物,防

止出现轮印或溜滑问题;

e)养护:封缝完成后,清扫干净杂物,保持路面封闭状态,直到封缝材料性能稳定。

8.1.5封缝应符合表8的验收要求。

8

DBJT45/T012—2020

表8封缝措施交工验收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检验频率检验方法

表面平整、密实、均匀;封缝料表面光滑,无颗

外观处理路段

料状胶粒、无轮迹、无划痕目测

逐条检测

表贴封条外观封缝料贴封条边缘整齐、表面平整

开槽尺寸开槽宽度≤30mm,宽深比≥1

量处理路段

贴封式≤50mm,封条应突出凹槽边缘5mm~

封缝料宽度游标卡尺

10mm,无贴封式≤30mm。随机抽样

抽样率不

封缝料高度封缝料高于路面1.5mm~2.5mm低于20%

路表渗水系数封缝处完全不渗水JTG3450

8.2坑槽修复

8.2.1沥青路面或桥面局部坑槽病害应采用坑槽修复措施。当路面存在严重的松散、老化现象时应谨

慎使用。当路面出现大面积坑槽病害时,不宜简单使用坑槽填补措施,应查明病害原因后再处理坑槽病

害,并选择罩面、再生等整体维修措施。

8.2.2坑槽修复符合以下要求:

a)坑槽修补工作应遵循“及时、快速、安全、有效”的处理原则,一旦发现路面坑槽,应立即进

行修复;

b)在无法及时修补坑槽时,可采取临时性修补措施,待具备时机后再重新进行修补;

c)坑槽修补技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坑槽大小、路面状况、交通状况、预期效果等因素;

d)坑槽修补应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彻底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粉尘、杂

物,确保回填沥青混合料与坑槽槽底、槽壁良好粘结;

e)坑槽修补开挖应挖至坑底稳定层,若中下面层或基层发生松散、坑槽等破坏,应先处治中下面

层或基层病害后,再修复表面层。

8.2.3坑槽修复材料可选用热补料、冷补料、喷补料、沥青混凝土预制块等。

8.2.4坑槽修复按照以下步骤施工:

a)凿除路面:应按照8.2.2的要求进行,凿除沥青路面损坏层,不留夹层,保证槽壁垂直,底部

平整;

b)清理坑槽:应用空压机或吹风机等工具清理坑槽槽底、槽壁松动部分、杂物、积水等,确保开

挖后的坑槽四周干燥洁净;

c)喷洒粘结层:坑槽清理干净后,喷洒乳化沥青或热沥青粘层,喷洒量不宜过多,应保持坑槽的

洁净;

d)材料摊铺:修补材料拌制好后,宜通过自卸装置卸入待修补坑槽,用整平板均匀地摊铺整平;

e)碾压:对定量投入坑槽内的修补材料摊铺、整平后,应采用小型碾压设备充分压实修补材料;

f)封边修整:应要采用热(改性)沥青、乳化(改性)沥青对施工接缝进行封边处理,并对其加

以保护;

g)开放交通:对于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在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

交通;冷拌沥青混合料应在充分凝固,碾压完成后开放交通。

8.2.5坑槽修复符合以下验收要求:

9

DBJT45/T012—2020

a)填补的原材料应符合JTGF40的要求;

b)新补路面与原路面应结合紧密,表面粗糙合适,且无泛油、离析、轮迹现象;

c)新补路面应比原路面略高,但新旧路面高差不得超过5mm;

d)新修补坑槽处渗水系数应小于50mL/min。

8.3雾封层

8.3.1在沥青表面层轻微或中等程度细料损失或有少量轻微非活动性裂缝、沥青膜脱落,且原路面抗

滑性能较好的情况时可采用雾封层处置。

8.3.2雾封层养护符合以下要求:

a)雾封层宜在轻交通或中等交通路段上应用,对于重交通路段,应通过试验段评价后谨慎使用;

b)实施雾封层之前应先处治原路面病害(裂缝、坑槽、沉陷、拥包等),清扫原路面,实施过程

中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污染标线、突起路标等交安设施;

c)为保证雾封层喷洒后正常破乳,雾封层宜在大气温度高于10℃、路面温度高于15℃、环境湿

度在80%以下情况下进行喷洒作业,对于广西地区,最佳雾封层施工时机为秋季和冬季;

d)雾封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抗滑试验、构造深度试验,如果检测结果不达标,不能开放交通,

并应及时采取撒砂等补救措施。

8.3.3雾封层可采用普通乳化沥青、SBR改性乳化沥青、SBS改性乳化沥青,以及含有“再生剂”类的

特种沥青乳液。高性能SBS乳化沥青雾封层技术指标应符合表9要求。

表9高性能SBS改性乳化沥青雾封层技术指标

序号检测项目技术要求

1破乳速度快裂/中裂

2粒子电荷阳离子(+)

3筛上残留物(1.18筛)(%)≤0.1

恩格拉粘度计法E251~10

4粘度

道路标准粘度计法C25.3(s)8~25

含量(%)≥60

针入度(25℃)(0.1mm)40~120

5蒸发残留物软化点(℃)≥65

延度(5℃)(cm)≥20

溶解度(%)≥97.5

6与矿料的粘附性五级

贮存1d(%)≤1

7

稳定性5d(%)≤5

8.3.4雾封层按照以下步骤施工:

a)确定处置范围:对计划开展雾封层养护路面进行抗滑性能检测,抗滑性能符合要求方可采取雾

封层养护措施;

b)路面清扫:应采用清扫机、机械刷或高压水清扫雾封层路段,去除灰尘和杂物。施工雾封层前,

路面表面应保持干燥洁净;

c)材料准备:按要求准备好乳化沥青或特种沥青乳液,应控制好材料各项指标;

10

DBJT45/T012—2020

d)洒布:施工前宜选取一段代表性路段进行试洒布,以确定材料用量。对渗水较严重区域可先行

处理再整体洒布。沥青洒布车应匀速行驶,洒布量宜控制在0.2L/m2~0.5L/m2;

e)开放交通:待雾封层在路面干涸、不再粘脚的情况下方可开放交通。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小的

情况下,约4h即可开放交通。

8.3.5雾封层应符合以下验收要求:质量检测在工程完工后1~2个月时,将施工全线以1km~3km

作为一个评价路段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检查项目、频率、要求及方法应符合表10的要求。

表10雾封层交工验收检验要求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检测频率

1表观质量外观表面喷洒均匀全线连续

2摆值Fb(BPN20)≥425个点/km

3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37全线连续

4构造深度TD(mm)≥0.555个点/km

5抗渗性能渗水系数(mL/min)≤105个点/km

8.4路面微表处

8.4.1路面出现抗滑、防水性能衰减,或存在车辙、松散、泛油病害时,可采用微表处修复病害,选

择微表处级配时应考虑交通量、病害类型等综合因素。

8.4.2路面微表处符合以下要求:

a)微表处宜用于结构性能良好、不存在结构性病害路段;

b)微表处实施前路面表层应平整、清洁、无松散,应对局部病害(裂缝、坑槽、沉陷、拥包等)

进行预处理;

c)微表处应在大气温度高于10℃、路面温度高于15℃、环境湿度在80%以下的气候条件作业;

不得在雨天、可能有雨或炎热天气下进行;

d)微表处材料应符合要求,级配设计合理,集料与乳化沥青配伍性良好,避免混合料空隙过大或

稠度过大。

8.4.3微表处选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慢裂快凝”的要求,保证稀浆混合料有足够的可拌和时间

还要符合尽快成型、开放交通的要求。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选用阳离子型聚合物改性,改性剂剂量

不宜小于3%,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1要求。

表11微表处用改性乳化沥青性能要求

序号检测项目技术要求

1破乳速度慢裂

2粒子电荷阳离子(+)

3筛上残留物(1.18筛)(%)≤0.1

恩格拉粘度计法E253~30

4粘度

道路标准粘度计法C25.3(s)12~60

含量(%)≥60

5蒸发残留物针入度(25℃)(0.1mm)40~100

软化点(℃)≥60

11

DBJT45/T012—2020

表11微表处用改性乳化沥青性能要求(续)

序号检测项目技术要求

延度(5℃)(cm)≥20

5蒸发残留物

溶解度(%)≥97.5

6与矿料的粘附性—

贮存1d(%)≤1

7

稳定性5d(%)≤5

8.4.4微表处选用的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集料最大粒径

宜在10mm以下,合成矿料的砂当量应不小于65%。

8.4.5微表处可以选用矿粉、水泥、消石灰等作为填料,应干燥、疏松,无结团。

8.4.6微表处常用的添加剂包括无机盐类添加剂、有机类添加剂等,添加剂使用前应进行验证。

8.4.7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原路面状况、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

适当的类型。微表处的矿料级配组成应符合表12的要求,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3的要求。

表12微表处矿料级配要求

级配类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比

序号

型9.54.752.361.180.60.30.150.075

1MS-210090~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

2MS-310070~9045~7028~5019~3412~257~185~15

控制范

3±5%±5%±5%±5%±5%±4%±3%±1%

表13微表处混合料技术要求

序号试验项目技术要求

1可拌和时间(35℃)(s)≥60

粘聚力试验(35℃)(N·m)—

230min(初凝时间)≥1.2

60min(开放交通时间)≥2.0

3负荷车轮粘附砂量(g/m2)≤450

湿轮磨耗损失浸水1h(g/m2)≤540

4

浸水6h(g/m2)≤800

5轮辙变形试验的宽度变化率(%)≤5

8.4.8微表处施工符合以下要求:

a)原路面病害处治:应对原路面病害进行彻底处理,施工前应确保原有路面表面平整、密实、清

洁;

b)材料准备:

1)施工前应对原材料进行评价;

2)施工用的矿料应全部过筛,筛除超粒径石料,筛分后的矿料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12

DBJT45/T012—2020

3)沥青的输送宜采用乳液搅动少的泵,以免破坏乳液的稳定。沥青的储存罐应保证分品种独

立用罐,不同品种的乳化沥青绝对不能混装。对于长距离运输的乳化沥青,应充分考虑其

稳定性,对到达目的地的乳化沥青进行检测。

c)机械设备准备:

1)清扫设备:微表处施工前应使路面表面保持清洁,应配备足够的清扫设备,如:扫路机、

高压水设备、高压气泵等;

2)压路机:微表处施工时宜进行碾压。碾压宜采用小吨位(<12t)的胶轮压路机,碾压遍数

以1~2遍为宜;

3)摊铺机:施工前应逐项检查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泵、乳液泵、水泵、沥青管道、阀门

系统等是否正常,施工前应进行严格的计量标定;

4)其它设备:用于微表处施工的所用机械设备均应进行检查,以保证微表处的施工质量。

d)气候要求:准备工作完成后,应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施工,在路面或空气温度达到10℃并且

持续下降,或预计在施工养护成型期间内可能降雨的,则不可施工;

e)人员要求:施工队伍人员配备整齐,各专业人员应该技术熟练,配合默契。

8.4.9微表处按以下步骤进行施工:

a)放样划线:根据路幅全宽,调整摊铺箱宽度,尽量减少纵向接缝数量。据此宽度从路缘开始放

样,宜在第一车均从左边开始,划出走向控制线;

b)装料:将符合要求的矿料,乳化沥青、填料、水、添加剂等分别装入摊铺机的相应料箱,应全

部装满,并应保证矿料的湿度均匀一致;

c)摊铺:将符合要求的各种材料装入摊铺车内,开至施工起点,对准控制线,放下摊铺槽,调整

摊铺槽使其周边与原路面贴紧。按生产配合比和现场矿料含水量情况,依次调整,按配合比输

出矿料、填料、水、添加剂和乳液,进行拌和。拌好的混合料流入摊铺槽,当分布于摊铺槽适

量时,开动摊铺车匀速前进,需要时可打开摊铺车下边的喷水管,喷水湿润路面。混合料摊铺

后,应立即进行人工找平。施工结束时将摊铺箱提起,然后将摊铺机连同摊铺箱开至路外,清

洁搅拌缸和摊铺箱;

d)碾压:微表处摊铺后,在强度形成之后应采用小吨位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遍数以1~2

遍为宜,具体碾压时机应根据试验段情况和施工时的环境条件确定;

e)交通管理与控制:刚施工完成的微表处,应有一段养护成型期,养护时间应根据试验确定,不

宜少于2h,在养护成型期内,车辆和行人不得进入。

8.4.10微表处应施工完毕后应进行验收,检测项目、检验频率和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4的要求。

表14微表处质量控制标准

项目技术要求检验频率

有封水设计要求时:完全不渗

抗渗

渗水系数无封水设计要求时:开放交通前≤600mL/min—

性能

开放交通两天后≤150mL/min

表面平整、密实、均匀、无松散、无花白料、无轮迹、

外观全线连续

表无刮痕、无凹陷

质横向接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