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80
R86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45/T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testingoftunnelengineeringqualityandenvironment
2020-07-10发布2020-07-30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5/T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基本规定、超前支护质量检测、注浆
质量检测、开挖质量检测、初期支护质量检测、防排水质量检测、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施工隧道环境
检测、运营隧道环境检测和运营隧道结构检查等。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区内以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工程的洞内土建部分(不包括路面和轨道工程)质量及
环境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T14583环境地面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GB/T18204.2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T50784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CECS02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03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21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JGJ/T2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143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
JGJ/T182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JGJ340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SL713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测testing
检查和测试。用指定的方法检查、测试某种物体指定的技术性能指标,适用于各种行业范畴的质量
评定。对于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对建设工程的材
料、构配件、设备,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使用功能等进行测试确定其质量特性的活动。
1
DB45/T2121—2020
3.2
工程质量constructionquality
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环保、
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3.3
围岩wallrock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土)体。
3.4
分析法analysismethod
通过对注浆施工中所收集的有关注浆参数、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整合,采取分析、比对等方式,
对注浆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3.5
先导孔pilothole
注浆施工前,为了检查实际地质参数与设计地质参数的差异,以便于指导注浆施工,按施工图的孔
位先行施工的注浆孔。
3.6
检查孔法inspectionmethod
通过钻孔观察、取芯鉴定的方式对注浆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3.7
地质雷达法groundpenetratingradarmethod
通过研究高频脉冲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
射等,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电磁勘探法。
3.8
超声波(声波)法ultrasonicmethod
在水中、结构物表面、井中或孔间,通过测量超声波(声波)在介质体内的传播的声速、波幅和主
频等声学参数,来研究介质体的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弹性波勘探方法。
3.9
冲击回波法impactechomethod
在结构和构件表面用锤击等方式产生瞬态冲击弹性波并接收其直达、反射、透射等回波信号,通过
分析回波的波速、波形和主频频率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判断所测结构、构件的厚度、长度和内部缺陷的
一种弹性波勘探方法。
2
DB45/T2121—2020
3.10
电磁感应法electromagneticinductionmethod
电磁感应法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或天然源形成的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
(或频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寻找金属、良导矿床或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电磁勘探方法。
3.11
地震映像法seismicimagemethod
地震映像法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和地震多波勘探,是基于地震反射波法中的最佳偏移距发展起来
的,可以利用直达波、反射波、绕射波和面波等多种波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弹性波勘探方法。
3.12
多道瞬态面波法multi-channeltransientsurfacewaveexplorationmethod
采用多个通道的仪器,同时接收震源锤击地面形成的完整面波记录,利用瑞利波在层状介质中的几
何频散特性,通过反演分析频散曲线获取地基瑞利波速度来评价地基的波速、密实性、连续性等的一种
弹性波勘探方法。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highdensityresistivitymethod
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和电剖面测量,获得二维或三维的电阻率分布,进而研究解决相
关问题的电阻率勘探法。
3.14
见证witness
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所进
行的检测。
3.15
检测单元detectiveelement
按照检测要求确定的混凝土结构的组成单元。
3.16
测区detectingregion
按照检测要求确定的检测区域。
3.17
测点detectingpoint
在测区内,取得检测数据的检测点。
3.18
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inferablevalueforcompressionstrengthofconcrete
根据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推定的结构或构件中现龄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
3
DB45/T2121—2020
3.19
一般缺陷common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安装使用性能无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3.20
混凝土内部缺陷internaldefectsofconcrete
位于混凝土内部的,破坏混凝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的
不密实区、空洞或夹杂泥沙、杂物等。
3.21
预注浆advancedgrouting
在隧道开挖前,为了固结围岩、填充空隙或堵水而沿着开挖面或拱部进行的注浆。
3.22
小导管smallpipe-roofprotection
在开挖前,沿开挖面的拱部外周插入直径为38mm~70mm的带孔钢管,压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并
将钢管尾部与钢架焊接为一体形成的支护体系。
3.23
超前支护advancedsupport
在隧道施工中,对开挖工作面前方围岩进行预加固的支护。
3.24
管棚pipe-roofprotection
在开挖工作面的轮廓线外,按一定外插角插入带孔直径为70mm~180mm的钢管,压注水泥浆或水泥
砂浆,并将钢管尾部与钢架焊接为一体形成的支护体系。
3.25
锚杆rockbolt
用钢筋、钢管等材料加工而成具有锚固、悬吊等作用的支护杆(构)件。
3.26
钢架steelFrameorBeamSupport
用钢筋或型钢等制成的支护骨架结构。
3.27
喷锚支护shotcreteandrockboltsupport
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等组合成的支护结构。
4
DB45/T2121—2020
3.28
衬砌lining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崩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处理涌水和漏水,或为隧道的内空整齐或
美观等目的,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覆起来的结构体。
3.29
瓦斯gas
从煤(岩)层内逸出的以甲烷(CH4)为主要成分的有害气体。
3.30
瓦斯浓度gasconcentration
空气中瓦斯占有量与空气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1地质雷达法使用的符号
H——深度;
K——系数,一般取6~10倍;
R——反射系数;
T——透射系数;
c——真空中光速;
d——目标物体的厚度或距离;
f——天线的中心频率;
t——反射波双程旅行时;
ν——电磁波在介质中的波速;
x——要求的空间分辨率;
α——时窗调整系数,一般取1.5~2.0;
ε
λ——相对介电常数;
△T——时窗长度。
4.2超声波法使用的符号
L——直达波(纵波)的旅行距离;
d——界面深度;
t——直达波(纵波)旅行时间的平均值;
VP——纵波速度;
t0——系统延迟时间;
tR——反射波到达1通道的时间;
Δf——在频域中有对应的一组频差。
5
DB45/T2121—2020
4.3冲击回波法使用的符号
D——冲击头(锤)的直径(m);
H——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实际厚度(m);
d——传感器1和2与裂缝的距离(m);
f——频谱图中厚度、内部缺陷等界面对应的峰值频率(Hz);
h——裂缝深度(m);
n——钢筋率;
t——反射波到达时间(s);
x——振幅比;
Hc——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内部缺陷深度(m);
V
P——混凝土的表观速度(m/s);
VR——混凝土的面波速度(m/s);
tc——冲击持续时间(s);
A1——传感器1测试得到的面波最大振幅;
A2——传感器2测试得到的面波最大振幅;
d0——冲击点与传感器1的距离(m);
xˆ——修正后振幅比;
β
——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截面的几何形状系数,可取0.96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λ——冲击器激发的面波波长(m);
ξ
——常数。
4.4锚杆检测使用的符号
D——锚固密实度;
L——杆体长度;
n——参与波速平均值计算的试验锚杆的锚杆数量;
x——锚杆杆端至缺陷界面的距离;
6
DB45/T2121—2020
C
m——同类锚杆的波速平均值;
C
t——杆系波速的平均值;
Lr——锚杆入岩深度;
L
x——锚固不密实段长度;
∆
f——幅频曲线上杆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f
x——频率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t
e——杆底反射波旅行时间;
缺陷反射波旅行时间。
∆tx——
4.5排水管(沟)闭水试验使用的符号
L——试验管段长度(m);
T——实测渗水观测时间(min);
W——补水量(L);
Q——实测渗水量L/(min·m)。
4.6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检验使用的符号
H——6个试件中有3个试件渗水时的水压力;
P——混凝土抗渗等级。
4.7氡气浓度、核辐射检测使用的符号
K——有效剂量当量与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比值;
t——环境中停留时间;
Dr——环境地表伽玛(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He——有效剂量当量。
4.8风速检测使用的符号
g——重力加速度;
s——所测隧道的断面积;
v——校正后风速;
γ——测点周围空气重度;
ρ——空气密度;
Hv——测点的动压;
vs——现场测得的风速。
4.9亮度检测使用的符号
7
DB45/T2121—2020
C——系数,混凝土路面取13,沥青路面取22;
k——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
Eav——路面平均照度;
Lav——计算区域内路面平均亮度;
Lmin——计算区域内路面最低亮度;
'
Lmin——中线亮度最小值;
'
Lmax——中线亮度最大值;
L
th——入口段亮度;
洞外亮度;
LS20()——
U0——总均匀度;
U1——纵向均匀度。
4.10风压检测使用的符号
Pa——当地大气压;
Ps——绝对静压;
Pt——绝对全压;
hs——相对静压;
ht——相对全压;
hv——风流动压;
4.11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使用的符号
JGCIij——各分项检查段落状况值;
分项状况值;
JGCIi——
j——检查段落号;
分项权重。
wi——
5基本规定
5.1检测范围
5.1.1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包括施工、竣(交)工、运营、改(扩)建等不同阶段。
5.1.2除上述不同阶段外,当隧道工程遇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按国家、行业、地方的相关管理要求
进行检测:
a)涉及隧道安全的结构、构件、试块、试件以及相关材料等不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时;
b)隧道工程相关的抽样数量和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时;
c)对施工质量有怀疑或对检测结果有争议,需要通过检测作进一步分析时;
d)发生工程事故,需要通过检测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对结构的影响时;
8
DB45/T2121—2020
e)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检查、检测的情况。
5.2检测工作程序与要求
5.2.1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工作程序应按图1进行。
接受委托
调查、资料收集
制定检测方案
前期准备
现场检测重新检测,验证、扩大检测
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
检测报告
图1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5.2.2调查、资料收集宜包括以下内容:
a)收集相关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和设计变更文件、相关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记录和竣
工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b)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c)检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5.2.3检测单位应根据委托要求和现场调查结果,编制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包括地质、设计、施工等);
b)检测目的、内容和项目、依据;
c)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频率和数量;
d)检测所需的人员、仪器设备以及进度计划;
e)委托方配合条件及要求;
f)检测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
5.2.4检测方法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结构与构件特点、设计与施工要求、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
和适用范围等因素,应优先选择无破损、微破损及自动化的检测方法,重要及检测异常部位可采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必要时可采用破损法进行验证。
5.2.5现场检测所用计量器具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的有效期内,所有计量装置应配套齐全、功能完整,
主要技术参数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检测前应对计量装置进行检查调试,按校准和率定结果设置相关
工作参数;检测过程中应加强计量装置检查,详细填写使用记录。
5.2.6检测原始记录应采用专用记录表格,做到数据准确、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得追记、涂改,
如有笔误,应进行杠改;当采用自动记录时,应符合现场记录与存档要求,原始记录必须由检测及记录
人员签字。
5.2.7现场采取的试件、试样应予以唯一性标识,并妥善运输、保存。
9
DB45/T2121—2020
5.2.8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情况时,分析查找原因后应进行复测。
5.2.9检测单位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应填写检测工作见证确认表,经现场见证方签字确认,作为检测
报告的附件出具。
5.2.10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改善后方可开展检测工作。
5.2.11破损法检测结束后,应及时修复因检测造成的结构或构件局部的损伤,修复后的结构构件,应
满足原设计的要求。
5.3检测报告
5.3.1检测报告应给出所检测项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要
求的结论,能为隧道结构可靠性评价和工程处治提供依据。
5.3.2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名称;
b)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地质情况,结构形式,设计要求,施工情况等;
c)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内容和项目、检测频率和数量、抽样方案、检测日期、以往检测情
况等概述;
d)检测采用的方法与技术、仪器设备、过程叙述;
e)相关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实测与计算数据曲线、表格;
f)与检测项目、内容相对应的结果、结论与建议。
5.4检测单位和人员
5.4.1从事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的单位和人员,其技术能力和资质条件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
管理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
5.4.2现场检测工作应按管理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检测人员,可根据现场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
员。
6超前支护质量检测
6.1一般规定
6.1.1隧道超前支护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超前支护构件、超前旋喷桩、超前预注浆等方面内容,主要有
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和施工质量、超前水平旋喷桩质量、超前钻孔预注浆效果等
检测项目。
6.1.2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和施工质量检测可采用目测、摄影、尺量和仪器测
量等方法。
6.1.3超前水平旋喷桩的质量检测可采用钻芯法,应在固结体达到28d龄期或预留试件强度达到设计
强度后实施。
6.1.4超前钻孔预注浆效果检测可参照第6章执行。
6.2检测方法与技术
6.2.1采用目测、摄影、尺量和仪器测量等方法检测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质量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检测频率宜不少于单位工程总数的5%,宜按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测;
10
DB45/T2121—2020
b)施工前采用目测、尺量等方法检查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质量和规格,查明是否存在变形、损伤
等缺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做好文字记录并留存相关影像记录;
c)施工过程和施工后采用尺量法检测超前支护构件的间距、孔径、孔深、搭接长度、外插角度、
与开挖轮廓线的距离等,应做好文字记录,宜留存相关影像记录;
d)当超前支护构件与钢架支撑配合使用时,在喷射混凝土施工前采用目测法检查其是否从钢架腹
部穿过,尾端是否与钢架焊接,应做好文字记录,宜留存相关影像记录;
e)采用全站仪检测超前支护构件的孔位,将其与设计隧道开挖轮廓线进行比较,计算其间距、与
开挖轮廓线的距离和偏差值;
f)采用全站仪或角度测量器检测超前支护构件的外插角度,将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计算偏差值。
6.2.2采用钻芯法检测超前水平旋喷桩的质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钻芯法适用于检测超前水平旋喷桩的桩身长度、均匀性和固结体强度;
b)检测频率、数量为单位工程总桩数的2%,且不应少于6根,按随机的方式抽检;
c)每根受检桩可钻1个孔,当桩径大于1.2m时,宜增加钻孔数量,钻孔位置宜设置在距桩中心
0.1m~0.2m范围处,且应避开桩内设置的钢构件;
d)钻孔设备应采用具有水平回转钻进功能的工程钻机,且在钻孔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转速、压
力调整,钻机设备安装应稳固、底座水平;
e)应采用单动双管钻具和薄壁合金钻头,钻孔直径不应小于108mm,取芯直径不应小于90mm;
f)每个回次进尺宜不大于1.5m,采用清水钻进,钻进时压力、转速、给水要适中,提钻、下钻
慢速且均匀,保持芯样的连续完整性,使芯样采取率不低于85%;
g)对抽取的芯样进行描述,外观特征、气味、密实程度、均匀性、含灰量、硬度和状态等;
h)对芯样和标有工程名称、桩号、钻芯孔号、桩长、孔深、检测单位名称的标示牌的全貌进行拍
照;
i)固结体强度试件按每孔不少于9个截取,在桩体的三等分段各取3个为一组,通过进行无侧限
抗压强度试验判断固结体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3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6.3.1外观质量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应无明显的加工缺陷和变形、损伤现象,加工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b)超前支护构件的孔位、间距、孔径、孔深、搭接长度、外插角度、与开挖轮廓线的距离等,应
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c)当超前支护构件与钢架支撑配合使用时,应从钢架腹部穿过,尾端应与钢架焊接牢固。
6.3.2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检测数据判定除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符合不同行业的
规范要求,其中:公路、铁路行业的施工允许偏差见表1、表2,地铁行业的设计参数值见表3。
表1公路隧道超前支护施工允许偏差
支护形式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长度(m)不小于设计值
外插角(°)5~10或符合设计要求
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超前管孔位(mm)
±50或符合设计要求
棚钻孔深度(mm)
孔径(mm)符合设计要求
入孔内长度不短于设计长度的95%
11
DB45/T2121—2020
表2铁路隧道超前支护施工允许偏差
支护形式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钻孔外插角(°)2或符合设计要求
超前小导管孔间距(mm)
±50或符合设计要求
孔深(mm)
钻孔外插角(°)1或符合设计要求
超前锚杆、超前管棚孔间距(mm)±150或符合设计要求
孔深(mm)±50或符合设计要求
表3地铁隧道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
钢管长度钢管沿拱的沿隧道纵向
钢管钢管钻设注钢管沿拱的
支护环向布置间的两排钢管
适用地层直径每根长总长度浆孔间距环向外插角
形式距搭接长度
(mm)(m)(m)(mm)(°)
(mm)(m)
超前
土层25~503~63~6100~150300~5005~151
导管
土层或不
管棚80~1803~610~40100~150300~500不大于31.5~3
稳定岩体
注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
注2:导管如锤击打入时,尾部应补强,前端应加工成尖锥形。
注3:管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箍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管制作。
6.3.3超前水平旋喷桩的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钻芯法检测桩身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b)固结体芯样的均匀性判定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旋喷桩固结体芯样均匀性判定标准
固结体均匀性判定现场取芯情况
均匀固结体纹理清晰,无水泥粒块
不够均匀固结体纹理不连续,含水泥粒块且颗粒直径<2cm
不均匀固结体无纹理,夹水泥块或较多水泥富集块,且水泥土颗粒直径>2cm
c)桩身各段固结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按一组3块试件强度值的平均值确定,单桩固结
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取各段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单桩固结体芯样试
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6.4检测结果与资料要求
6.4.1检测结果应能如实反映超前支护参数,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
6.4.2检测报告除应符合5.3的规定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检测部位、数量、频率;
12
DB45/T2121—2020
b)超前支护设计参数;
c)超前支护构件现场检测记录表格、素描图及彩色照片;
d)超前水平旋喷桩钻芯法检测有关记录。
7注浆质量检测
7.1一般规定
7.1.1隧道注浆质量检测包括地基、围岩、结构物和构件背后等方面内容,主要有地表地基注浆、洞
内超前注浆、环向和基底围岩注浆、模筑混凝土衬砌和初期支护背后注浆等检测项目。
7.1.2隧道注浆质量检测应根据注浆目的、注浆工艺、设计要求、现场地质条件、检测环境条件等因
素,综合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并作出相应的注浆效果评价。
7.1.3按注浆目的分类,帷幕注浆应以评价地基、围岩的透水性降低、堵水效果情况为主,固结注浆
应以评价地基、围岩的整体性、密实性、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等物理力学指标提高情况为主,充填注浆
应以评价注入体的充填饱满、密实情况为主。
7.1.4进行帷幕注浆质量检测,可采用分析法、检查孔法、注水和抽水试验法、高密度电法、多道瞬
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等方法。
7.1.5进行固结注浆质量检测,可采用分析法、检查孔法、钻孔电视法、钻孔弹性波速测试法、标准
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地基载荷试验、高密度电法、多道瞬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等方法。
7.1.6进行充填注浆质量检测,可采用分析法、检查孔法、钻孔电视法、注水和抽水试验法、钻孔弹
性波速测试法、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地质雷达法、冲击回波法、超声波反射法、地震映
像法等方法。
7.1.7模筑混凝土衬砌和初期支护等的背后注浆质量检测,应优先采用分析法、地质雷达法、冲击回
波法、超声波反射法等无损检测方法,如不具备无损检测条件且工程需要时,可采用检查孔法。
7.1.8注浆结束后应按要求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当采用地震波、冲击回波、超声波等检测方法时,应
在注浆固结体达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当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地基载荷试验等
检测方法时,应在注浆固结体达设计强度90%后进行。
7.1.9注浆质量检测应从试验阶段开始,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检测和对比,以便确定施工阶段所
采用的检测方法;施工阶段宜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检测,具体采用的方法和方法组合可根据试
验结果和设计要求确定。
7.1.10采用高密度电法、多道瞬态面波法、地震映像法、地质雷达法、冲击回波法、超声波反射法等
物探方法检测注浆质量,宜与检查孔法、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地基载荷试验等方法密切
配合、正确使用。
7.1.11当进行注浆前和注浆后检测、通过对比分析评价注浆质量时,所采用的方法、相关的工作布置、
仪器设备、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在注前和注后应一致。
7.2检测方法与技术
7.2.1注浆质量检测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试验阶段检测时,试验区的全部注浆孔应进行注前和注后检测;
b)在施工阶段检测时,注前检测频率应大于总注浆孔的1/3,且应包含全部先导孔,注后采用检
查孔法的检测频率应不少于注浆孔总数的10%,在注浆区中心的穿透孔应全部检测;
c)检查剖面或检查孔应均匀分布和利于注前、注后对比,并兼顾重点和异常部位,一个单元(区
段)应至少有3条检查剖面或3个检查孔;
13
DB45/T2121—2020
d)当注浆孔偏移过大、注浆过程不正常,或经分析法检测认为可能注浆质量有问题的部位,以及
末序孔注入量大的孔段附近,均应布置检查剖面或检查孔;
e)采用物探法在地表、洞内围岩、洞内结构和构件表面检测时,物探测线、测点间距应以能查明
目标体的规模和分布范围为原则,除符合相关方法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道瞬态面波法的测点宜形成剖面,其测线、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m;
2)高密度电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5.0m、3.0m;
3)地震映像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5.0m、1.0m;
4)冲击回波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2.0m、0.5m;
5)超声波反射法和地质雷达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1.0m、0.2m。
7.2.2采用分析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分析法适用于帷幕、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通过对注浆过程中各注浆孔涌水量变化规律进行对比,或对注浆前后涌水量进行对比,从而对
注浆堵水效果进行评价;
c)通过注浆施工记录中的注浆压力P、注浆速率Q、注浆时间t等,绘制P—Q—t曲线,根据地
质特征、设备性能、注浆参数等条件和试验阶段检测结果,对P—Q—t曲线进行分析,进而判
断注浆的质量;
d)通过分析注浆记录,查看每个注浆孔的注浆压力、注浆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以及注浆过程中
漏浆、跑浆情况,从而以浆液注入量、浆液填充率等判断充填情况和估算扩散半径,分析是否
与设计相符;
e)隧道内充填注浆应查看分段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其中模筑混凝土衬砌背后充填注浆每区段长度
应不大于3个衬砌段(40m左右),当衬砌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其两端用砌石或混凝土将
缺口封堵严实。
7.2.3采用检查孔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检查孔法适用于帷幕、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检查孔应按设计孔位和角度采用地质钻机施钻,宜采用ø91mm~ø150mm的钻头,孔深大于设
计注浆范围1.0m左右;
c)对检查孔进行观察,察看检查孔成孔是否完整,是否有涌水、涌砂、涌泥现象,以及检查孔放
置一段时间后是否坍孔,是否产生涌水、涌砂、涌泥现象,进而判断注浆的质量;
d)对检查孔进行取芯,通过对芯样采取率、岩芯的完整性、浆液胶结情况、岩芯强度试验等进行
综合分析,进而判断注浆的质量;
e)对于帷幕注浆可在帷幕前后布置检查孔,观察注浆前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帷幕注浆
质量;
f)检查孔法结合孔内原位测试、物探等方法开展检测工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注水、抽水试验,测定加固范围土体的渗透系数、单位吸水量等变化
值,进而判断帷幕、止水和充填密实情况;
2)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孔内加固土体的力学指标变
化,进而判断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
3)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钻孔电视法、弹性波速测试法等物探测试方法,获取孔内注浆效果影
像资料、固结体的物理和力学参数等,进而判断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
g)检查结束后,应对隧道结构有影响的检查孔应采用高于设计等级的材料注入孔内充填封闭。
7.2.4采用钻孔电视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钻孔电视法适用于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当钻孔中水质透明度不够时,应用清水循环冲洗并加沉淀剂澄清;
14
DB45/T2121—2020
c)数字显示的深度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5%,与电缆深度标记的绝对误差不应大于10.0cm,每
隔50cm应进行一次校正;
d)在现场录制的电视图像或数字影像应清晰可辨,并能读出罗盘显示的方位;
e)检测过程中,应详细观察和记录发现的对象,详细描述空腔或裂隙带内的浆液填充率。
7.2.5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检测注浆效果时,除符合JGJ340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评价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等天然地基及其注浆处理后地基土的性状、
判定注入体是否饱满、固结体是否密实、推定地基承载力和对注浆效果评价;
b)标准贯入试验宜结合检查孔法检测进行,对试验孔要求如下:
1)注前和注后对比评价注浆效果时,试验孔的布置应考虑前后的一致性;
2)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
3)当孔壁不稳定时,宜下套管或用泥浆护壁;
4)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行试验;
5)试验深度应达到注浆加固深度以下0.5m,且符合设计要求。
c)标准贯入试验点竖向间距应视工程特点、地层情况、注浆加固目的确定,宜为1.0m;
d)贯入器中的芯样应按附录G.5的格式进行鉴别、描述、记录。
7.2.6采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检测注浆效果时,除符合JGJ340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根据地质条件,按下列原则合理选择试验类型:
1)轻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粉砂、细砂地基等天然地基及其注浆处理后
地基土性状、判定注入体是否饱满、固结体是否密实、推定地基承载力和对注浆效果评价;
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极软岩等天然地
基及其注浆处理后地基土性状、判定注入体是否饱满、固结体是否密实、推定地基承载力
和对注浆效果评价;
3)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密实碎石土、极软岩、软岩等地基土和固结体性状,推定
地基承载力和对注浆效果评价。
b)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宜结合检查孔法检测进行,对试验孔的要求可参照7.2.5的规定执行;
c)轻型、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应分别按附录G.6的格式进行记录。
7.2.7采用地基载荷试验检测注浆效果时,除符合JGJ340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基载荷试验包括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和岩基载荷试验等类型,适用于确定
天然土质地基、岩质地基及其注浆处理后的人工地基的承压板下应力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
形参数;
b)地基载荷试验的加载反力在隧道内可采用天然洞壁配合进行。
7.2.8采用孔内弹性波速测试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孔内弹性波速测试法适用于固结和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孔内弹性波速测试法包括地震波测井法和声波测井法,对于岩石注浆效果检测宜采用声波测井
法,对于土层注浆效果检测应采用地震波测井法;
c)声波测井包括声速测井和声幅测井,分为单孔法和跨孔法观测方式;地震波测井主要在井中进
行波速观测,有井—地(单孔法)、井—井(跨孔法)等观测方式,且可采用单发单收、单发
多收方式进行;
d)地震波测井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井中观测要求钻孔垂直,否则应进行孔斜校正;用于探测不均匀地质体时,目标体体积应
大于有效波波长的1/4;
2)井中观测要求井壁光滑不坍塌掉块,否则应采取有较的防护措施;
15
DB45/T2121—2020
3)井壁地层应层次简单,且各层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当所测地层或岩体为低波速层时,高速
邻层或围岩的影响应能够消除。
e)声波测井应符合下列条件:
1)单孔法钻孔中应无金属套管且应有井液,松散地层的孔段可放置筛状PVC套管;
2)跨孔法钻孔中宜有井液,无井液时应有可靠的贴壁装置,测试时孔间距大小应确保接收信
号清晰;
3)被探测目的层相对上下层应存在弹性波波速差异,目的层应具有一定厚度。
f)地震波测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系统应依据试验结果确定,在符合探测任务要求并保证有效波连续对比追踪的前提
下,应采用简便的观测系统;
2)传感器或检波器可根据需要采用垂直或水平型速度传感器或检波器,固有频率宜在
10Hz~100Hz范围内,井中观测宜使用三分量检波器;
3)仪器采样间隔设置应满足相邻采集道的波传播时间差不小于5倍采样间隔的要求;
4)井中观测应从井底开始自下而上进行;除纵波观测可采用井液藕合方式外,其余情况均应
使传感器能可靠的贴壁;
5)采用井下震源或地表震源的激发能量应能保证在观测井产生足够的信号强度,且不破坏井
壁和井内套管的安全使用;
g)声波测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前后均应对记录仪器进行标定和对零检查,探头下井前应在钢套管中进行校验;
2)单孔法可根据测试要求使用单发双收、双发双收或长源距探头,源距的选择应确保到达接
收探头的初至波是孔壁地层的折射波;
3)单孔法宜从孔底向孔口测试,点距应小于0.5m,每测10个点应校正一次深度;
4)跨孔法可采用水平同步、斜同步等观测方式;
5)下井探头宜居井中心,应防止其与井壁碰撞,宜将探头与扶正器配合使用。
7.2.9采用高密度电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高密度电法是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简称,适用于在地表进行地基和围岩大范围的帷幕、固结注浆
质量检测;
b)在隧道地表开展高密度电法测试,通过研究某一垂直断面(二维)或地下空间(三维)岩土层
的电阻率变化,从而可根据测试目标体的结构构造、地形条件选择对称四极、三极、二极、偶
极、微分、中间梯度等装置形式;
c)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列长度应大于目标体埋深的4倍,且观测剖面应超出有效测线两端各1/3装置长度;
2)被探测目的体相对于埋深和装置长度应有一定的规模;
3)被探测目的层或目的体上方没有极高电阻屏蔽层,接地良好;
4)各地层或地质体电性稳定,异常范围和幅值等特征可以被观测和追踪。
d)观测仪器使用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其主要技术参数要求如下:
1)仪器电极通道不宜少于60道,电极切换应具备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模式,集中式应有多
个切换器串联功能;
2)电位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5%,分辨率应达到0.1mv;
3)电流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5%,分辨率应达到0.1mA;
4)仪器应具有对电缆、电极接地、系统状态和参数设置的监测功能;
5)多芯电缆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芯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0MΩ/500V。
e)数据采集应符合以下要求:
16
DB45/T2121—2020
1)高密度电法的测点点距宜等于电极极距,测点点距应根据目标体的大小和埋深确定,并选
用相应极距的专用电缆;
2)测线线距应根据任务性质来确定,解决三维地下空间地质问题时线距宜为点距的2~4倍,
可根据目标体延伸情况和地形条件作适当选择;
3)装置排列沿测线移动时,每次移动的距离应保证探测深度范围内数据连续;
4)复杂条件和恶劣环境下,应采用抗干扰和分辨能力不同的两种以上观测装置分别完成数据
采集;
5)对于每个排列的观测,坏点总数不应超过测量总数的1%,对意外中断后的复测,应有不
少于2层或2列的重测值。
7.2.10采用地质雷达法检测注浆效果,参照本规范附录B进行。
7.2.11采用超声波法检测洞内环向围岩、模筑混凝土衬砌和初期支护背后注浆效果,参照本规范附录
C进行。
7.2.12采用冲击回波法检测洞内环向围岩、模筑混凝土衬砌和初期支护背后注浆效果,参照本规范附
录D进行。
7.2.13采用多道瞬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多道瞬态面波法适用于在地表和隧道底板进行地基、围岩的帷幕、固结注浆质量检测,地震映
像法适用于在地表和隧道底板进行的帷幕、固结、充填注浆质量检测;
b)通过在地表和隧道底板开展多道瞬态面波法测试,获取天然地基和注浆固结体的瑞利波速度和
反演剪切波速度,评价地基均匀性,提供地基土的动弹性模量等动力参数,进而判断帷幕、固
结注浆的质量;
c)在隧道地表和隧道底板开展地震映像法测试,获取天然地基和注浆处理地基的直达波、反射波、
绕射波、面波、转换波等多种地震波信号,形成时间剖面图,通过对地震波信号的波形、主频、
波幅、同相轴连续性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地基和注浆固结体的均匀性,进而判断帷幕、固结、
充填注浆的质量;
d)多道瞬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检测主要仪器设备包括:振源、检波器、仪器主机、处理软件等;
e)仪器主机主要技术参数要求如下:
1)信号采集的通道数不应少于12通道,且能满足不同面波模态和映像法采集的要求;
2)工作通频带应满足采集面波和映像法频率范围的要求,其通频带低频端不宜高于0.5Hz,
高频端不宜低于4000Hz;
3)模拟滤波具备全通、低通、高通功能;
4)各信道放大器的幅度和相位应一致:各频率点的幅度差在5%以内,相位差不应大于所用
采样时间间隔的一半;
5)采样时间间隔应满足不同面波周期的时间分辨,保证在最小周期内采样4至8点;
6)采样时间长度应满足在距震源最远通道采集完面波最大周期的需要;
7)仪器动态范围不应低于120dB,模数转换(A/D)的位数不小于16位。
f)检波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垂直方向的速度型检波器;
2)检波器的自然频率应满足采集最大面波周期(相应于勘察深度)的需要,多道瞬态面波法宜
用主频不大于4.0Hz的低频检波器,映像法宜用主频不大于100Hz的高频检波器;
3)多道瞬态面波法勘察时,同一排列的检波器之间的主频率差不应大于0.1Hz,灵敏度和阻
尼系数差别不应大于10%;
4)检波器按竖直方向安插,应与地面(或被测介质表面)接触紧密。
g)多道瞬态面波法观测时,检波器排列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7
DB45/T2121—2020
1)采用线性等道间距排列方式,震源在检波器排列以外延长线上激发;
2)排列方向的设计应视地形条件和规避干扰波的需要确定,排列上的道间距应小于最小勘探
深度所需波长的二分之一;
3)检波器排列长度应大于预期面波最大波长的一半(相应最大探测深度);
4)偏移距的大小,需根据任务要求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5)检波器安置的位置应准确;
6)检波器应与地面(或被检测物表面)安置牢固,并力求埋置条件一致,在地表介质松软时,
应挖坑埋置;在地表为稻田或潮湿条件时,应防止漏电;检波器周围的杂草等易引起检波
器微动之物应清除;风力较大条件下工作,检波器应挖坑埋置;
7)检波器与电缆连接应正确,防止漏电、短路或接触不良等故障。
h)仪器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工作频带应设置在全通状态,对信号定点放大仪器应设置各道增益一致;
2)记录(时间)长度由采样点数和采样间隔的变化确定,一般采样点数固定为1024点。
i)现场检测除符合JGJ/T143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系统应根据探测目的、要求、地形地质与地球物理条件合理选用,应保证主要目的层
能连续追踪;
2)多道瞬态面波法排列移动与激振点的组合方式确定:当勘探目的层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小于
排列长度时,采用半排列移动,或更小的距离移动排列;当勘探目的层在水平方向的变化
大于排列长度时,可采用全排列移动方法;简单地质地形条件一般采用单端激振法,复杂
地质地形条件下应采用双端激振法;
3)多道瞬态面波法震源选择应根据勘探深度要求和现场条件确定,勘探深度0m~20m,宜
选择大锤激振;0m~30m选择落重激振,0m~50m以上选择炸药激振,在无法使用炸药
的场地亦可采用加大落锤重量或提高落锤高度的办法增加勘探深度;
4)地震映像法在观测前应通过试验选择拟追踪的地震波信号,确定震源与接收传感器之间的
距离,观测时震源与接收传感器应同步移动;
5)地震映像法激振条件的改善:勘探深度小时,震源应激发高频率地震波;勘探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导学案(含两课时)
- 2024至2030年中国智流量积算显示控制仪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机传呼机接收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多功能弹性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建预铺反粘防水专项施工方案
- 2024至2030年玻璃冲茶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汽车侧杠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料位/液位产品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九年级《语文》课件)课文链接真题练(八)
- 肌肉注射护理培训
- 优质课一等奖《村居》教学设计
- 木业公司防疫与质量管理制度
- 充电站监理规划
- 山西省省直机关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方案 - Shanxi University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 四新技术应用情况总结
- 离心引风机叶轮的磨损分析及措施处理
- PDCA循环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户外游戏的实践探索
- 岁运照命串宫压运星(躲星+祭星)速查表(最全版)
- (完整版)化工基础知识题库最新(精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