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学课件)_第1页
血液(生理学课件)_第2页
血液(生理学课件)_第3页
血液(生理学课件)_第4页
血液(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浆渗透压《生理学》掌握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MORE学习目标了解等渗、低渗、高渗及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血液渗透☆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与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与颗粒大小无关☆晶体渗透压:5790mmHg☆胶体渗透压:25mmHg1、晶体渗透压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晶体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Na+Cl-H2O2、胶体渗透压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由蛋白质形成☆75-80%来自白蛋白☆数值小☆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等张溶液。等渗溶液(如0.85%NaCl)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血液的理化特性学习目标: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1、颜色☆取决于血红蛋白的颜色3、黏滞性(以水为1)☆全血:4-5(由红细胞数量决定)☆血浆:1.6-2.4(由血浆蛋白数目决定)2、比重☆全血:1.050-1.060(由RBC数目决定)☆血浆:1.025-1.030(由血浆蛋白数目决定)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4、血浆PH☆pH7.35-7.45☆当pH<6.9或pH>7.8时,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危及生命☆缓冲对:NaHCO3/H2CO3☆血浆pH能保持相对恒定和血浆及RBC含有7对缓冲对有关,加之肺、肾不断排除体内过多的酸、碱,使pH保持相对恒定。血液的组成学习目标:熟悉血液的组成。血液功能:☆运输☆调节☆维持体温☆防御和保护☆医学诊断价值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血液血浆血细胞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一、血液的组成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一、血液的组成血浆蛋白分类:☆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原2-4g/L生理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缓冲功能☆运输功能☆营养功能☆参与血凝、抗凝和纤溶☆免疫功能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二、血量☆体重的7-8%,或70-80mL/Kg☆组成: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循环血量:大部分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储存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脾肺及静脉系统等储血库中的血液量临床链接血量恒定→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

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第二节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一、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少量失血:中等失血:严重失血: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下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时,由于代偿功能,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水和电解质:1~2小时内恢复血浆蛋白质:24小时左右恢复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一次失血1000ml达血量的20%时,机体失代偿,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现象,甚至昏倒。一次失血达1500ml,即失血达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可危及生命。需输血治疗血液的组成学习目标:熟悉血液的组成。血液功能:☆运输☆调节☆维持体温☆防御和保护☆医学诊断价值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血液血浆血细胞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一、血液的组成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一、血液的组成血浆蛋白分类:☆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原2-4g/L生理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缓冲功能☆运输功能☆营养功能☆参与血凝、抗凝和纤溶☆免疫功能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二、血量☆体重的7-8%,或70-80mL/Kg☆组成: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循环血量:大部分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储存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脾肺及静脉系统等储血库中的血液量临床链接血量恒定→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

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第二节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一、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少量失血:中等失血:严重失血: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下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时,由于代偿功能,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水和电解质:1~2小时内恢复血浆蛋白质:24小时左右恢复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一次失血1000ml达血量的20%时,机体失代偿,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现象,甚至昏倒。一次失血达1500ml,即失血达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可危及生命。需输血治疗白细胞《生理学》红细胞(RBC)掌握白细胞正常值及作用。MORE学习目标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渗出性(游走性)作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粒细胞,单核细胞)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细菌、病毒、异物等)的特性。吞噬性把异物包围起来,吞入胞浆。吞噬具有选择性。占60%,一半在血流,一半在血管壁。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线战士。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案件金葡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思念水饺☆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的分类嗜酸粒细胞(较弱的吞噬能力、无杀菌作用)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并聚集嗜酸粒细胞,减轻过敏反应。白细胞的分类嗜碱粒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巨噬细胞主要功能如下。☆吞噬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和结核分支杆菌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变性的蛋白质、衰老受损的细胞及其碎片。☆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白细胞的分类单核细胞特异性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性。☆T淋巴细胞(血液中),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如排斥异移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淋巴细胞(淋巴组织中),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的,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白细胞的分类淋巴细胞临床链接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世界艾滋病日12.1艾滋AIDS红细胞《生理学》红细胞(RBC)掌握红细胞的功能、生理特性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熟悉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MORE学习目标数量与功能(1)RBC数量M:(4.0-5.5)×1012/LF:

(3.5-5.0)×1012/L新生儿:6.0×1012/L以上(2)Hb数量M:120-160g/LF: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数量与功能形态特点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及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正常值及贫血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通常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功能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缓冲血液酸碱变化一氧化碳中毒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CO)。如不注意煤气管道的密闭和环境的通风等预防措施,吸入过量CO后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O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CO吸入体内后,85%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稳定的COHb。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与Hb的亲和力大240倍。吸入较低浓度CO即可产生大量COHb。COHb不能携带氧,且不易解离,是氧合血红蛋白(02Hb)解离速度的l/3600。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表面积/体积比值;胞浆粘度;膜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可用其沉降率表示,两者呈反比。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ESR)机制:红细胞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碍其下沉。正常值: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生理特性渗透性生成部位婴儿出生后---主要依靠骨髓造血胚胎发育到第四个月以后---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胚胎第二个月开始---肝、脾造血胚胎早期---卵黄囊生成过程网织红细胞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贫、急性失血、缺铁贫、巨幼贫等,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生成条件制造红细胞的场所红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由肾脏产生,促进较晚期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加速细胞增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增强促红素作用。此外,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糖皮质激素对红细胞生成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生成调节RBC平均寿命120天,24小时0.8%更新。血管外破坏:巨噬细胞吞噬,90%血管内破坏:受机械冲击,10%红细胞的破坏血小板《生理学》血小板掌握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了解血小板正常值及作用。MORE学习目标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数量与形态寿命:7-14d

数量:(100-300)×109/L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细胞核,直径2-3μm生理特性(1)黏附(2)释放(3)聚集(4)收缩(5)吸附血小板☆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血液凝固☆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障碍,出血时间延长主要功能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是指正常人小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自行停止的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3)、血液凝固联系血液凝固《生理学》血液凝固掌握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因子。MORE学习目标血清血凝块回缩(1~2h)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实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血液凝固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和其它部分凝血因子,但增加了少量的在凝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定义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特点除因子Ⅳ,都是蛋白质除因子Ⅲ,都在血浆中

因子Ⅱ、Ⅶ、Ⅸ、Ⅹ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案例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小时,乃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极低。诊断:甲型血友病凝血过程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II凝血酶IIa纤维蛋白原I纤维蛋白IaX

XaCa2+VPF3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对比一览表

区别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原因血管内皮损伤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始动因子因子Ⅻ因子Ⅲ血凝速度快得多意义有利有弊保护机体抗凝与促凝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抗凝血酶Ⅲ

;蛋白质C系统:PC,TM,PS,使Ⅷa,Ⅴa灭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与Ⅱa、Ⅸa、Ⅹa、Ⅺa、Ⅻa丝氨酸残基结合占血浆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肝素增强2000倍抗凝血酶Ⅲ肝素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肺、心、肝、肌肉中丰富,血浆中甚少间接抗凝作用主要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抗凝与促凝影响血凝的因素加钙;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应用促凝剂: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维生素K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加速凝血);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加速凝血影响血凝的因素除钙剂:降低血液温度;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延缓凝血①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②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