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方案_第1页
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方案_第2页
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方案_第3页
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方案_第4页
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方案TOC\o"1-2"\h\u14235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317581.1政策背景分析 454741.2项目建设目标 4130741.3项目实施原则 41002第2章电子政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578962.1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5174402.1.1国际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5222102.1.2国内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5105852.2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分析 572462.2.1数字化、智能化 593942.2.2一体化、协同化 5172622.2.3开放、透明、互动 5277662.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挑战与机遇 668722.3.1挑战 6101622.3.2机遇 615313第3章公共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618843.1公众需求调研 695243.1.1调研方法 6168213.1.2调研内容 6255403.1.3调研结果分析 6189033.2部门需求分析 7230543.2.1部门职能梳理 7114003.2.2政务流程优化 731783.2.3数据共享与协同 712243.3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需求 7148013.3.1政务信息发布 7198973.3.2在线办事服务 742663.3.3互动交流 7176113.3.4数据公开 717243.3.5智能 7262013.3.6安全保障 721986第4章电子政务架构设计 882164.1总体架构设计 8274484.1.1设计原则 8286734.1.2架构模型 8176254.1.3架构特点 870794.2技术架构设计 8231454.2.1技术选型 8192194.2.2技术架构组成 8202144.3应用架构设计 9275444.3.1应用系统分类 9243234.3.2应用系统设计 987704.3.3应用集成与接口设计 921424第5章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关键技术 948175.1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9195515.1.1云计算技术 10100695.1.2大数据技术 10313025.2互联网政务技术 1097055.2.1移动互联网技术 1014865.2.2物联网技术 1033675.2.3人工智能技术 10136375.3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10205255.3.1安全传输技术 10253315.3.2数据加密技术 10227415.3.3访问控制技术 1188325.3.4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 1125017第6章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 11135186.1政务数据资源规划 1163986.1.1数据资源分类与编码 11258726.1.2数据资源目录体系 1192536.1.3数据资源采集与更新 1154936.2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机制 11114036.2.1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115516.2.2数据交换技术架构 11237866.2.3数据交换流程与规范 12300256.3数据质量保障与数据治理 12163576.3.1数据质量评估与监控 12153206.3.2数据治理框架 12122556.3.3数据治理组织与制度 1227288第7章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12191237.1政务信息公开模块 12152277.1.1政策法规发布子模块:对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进行分类、整理和发布。 12122977.1.2政务动态子模块:发布工作动态、重要会议、通知公告等信息。 12202547.1.3数据开放子模块:提供部门可公开的数据集,便于公众查询和使用。 12182577.1.4信息公开申请子模块:为公众提供在线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渠道,便于与公众互动。 12151867.2在线办事服务模块 13293647.2.1个人办事子模块:提供个人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如户籍、教育、医疗等。 13222207.2.2企业办事子模块:提供企业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如工商注册、税务申报、项目审批等。 13323817.2.3便民服务子模块: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提供在线预约、查询、缴费等服务。 13295497.2.4办事指南子模块:为公众提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信息。 13227227.3互动交流与反馈模块 139687.3.1网上咨询子模块:提供在线咨询渠道,公众可就政务服务事项向部门提问。 13151887.3.2投诉举报子模块:为公众提供在线投诉、举报的途径,便于及时处理各类问题。 13199147.3.3在线调查子模块:开展各类在线调查,收集公众意见,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135807.3.4留言反馈子模块:公众可就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回复和处理。 1370927.4智能化服务模块 13316147.4.1智能搜索子模块: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公众提供精准、快速的政务信息搜索服务。 1396657.4.2个性化推荐子模块:根据用户行为和需求,为公众推荐相关政务信息和服务。 1382637.4.3语音子模块: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提供在线语音咨询服务。 135637.4.4智能问答子模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政务事项的自动问答,提高服务效率。 1428581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57918.1系统集成策略与方法 1463848.1.1集成策略概述 1473378.1.2集成方法 14246198.2系统测试与验收 1475708.2.1测试策略 14127488.2.2测试方法与流程 1490278.3系统功能优化与调整 15189728.3.1功能优化策略 1548058.3.2功能调整方法 1513409第9章项目实施与组织保障 158249.1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 15185299.1.1实施步骤 15158199.1.2进度安排 15166499.2项目风险管理 16139029.2.1风险识别 1674799.2.2风险评估 1623699.2.3风险应对 16174089.3组织保障与人员培训 16132159.3.1组织保障 16286409.3.2人员培训 166575第10章项目评估与持续优化 161657110.1项目效果评估 162396510.1.1评估目的 17476010.1.2评估指标 171937610.1.3评估方法 172649110.1.4评估流程 17443610.2公众满意度调查 172580310.2.1调查目的 172389110.2.2调查内容 171053110.2.3调查方法 171508710.2.4调查流程 17960510.3项目持续优化与升级策略 181811210.3.1优化方向 181568610.3.2升级策略 18499010.3.3实施步骤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政策背景分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积极推行电子政务,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政务公开、透明化和高效化。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方案》等,为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政策支持。1.2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旨在搭建一个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实现以下目标:(1)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通过平台提供便捷、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群众跑腿次数,提高政务服务满意度。(2)促进政务数据共享。构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3)强化政务公开。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政务信息,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升公信力。(4)优化管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政务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1.3项目实施原则本项目实施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以满足群众和部门需求为核心,保证平台功能实用、易用、好用。(2)统一规划。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平台建设有序推进。(3)资源整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4)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证政务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隐私。(5)创新发展。积极摸索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创新发展。(6)长效运营。建立健全平台运营管理机制,保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第2章电子政务现状与发展趋势2.1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2.1.1国际电子政务发展概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电子政务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服务高度在线化、智能化。其中,美国通过网站为公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欧盟推行跨境电子政务服务,提高了行政效率。2.1.2国内电子政务发展概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级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服务效率。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实现政务外网全覆盖,各级门户网站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2.2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分析2.2.1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数据资源将进一步整合,实现政务服务个性化、精准化,提高决策能力。2.2.2一体化、协同化未来电子政务将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整体行政效能。2.2.3开放、透明、互动电子政务将进一步强化与公民的互动,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实现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提升形象。2.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挑战与机遇2.3.1挑战(1)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地区、城乡、部门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影响了政务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性。(2)信息安全风险: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成为一项重要挑战。(3)政策法规滞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2.3.2机遇(1)国家战略支持:我国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将其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技术创新驱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数字化转型。(3)公民需求提升:公民对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可以通过优化电子政务服务,提升公民满意度,推动职能转变。第3章公共服务平台需求分析3.1公众需求调研为搭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公众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本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公众在政务服务领域的需求及意见,为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持。3.1.1调研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众需求调研。线上主要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发放问卷;线下则通过服务窗口、社区活动等场合进行访谈和座谈会。3.1.2调研内容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公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需求痛点、期望改进的方面、对电子政务的了解程度等。3.1.3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公众在政务服务中的高频需求、痛点及期望,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提供依据。3.2部门需求分析部门在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过程中,其需求具有关键性作用。本节从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需求。3.2.1部门职能梳理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明确各部门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角色和职责。3.2.2政务流程优化分析现有政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提高政务服务效率。3.2.3数据共享与协同探讨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支持。3.3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需求根据公众需求调研和部门需求分析,提出以下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需求。3.3.1政务信息发布提供权威、及时的政务信息发布功能,包括政策法规、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3.3.2在线办事服务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提供在线办理、预约、查询等功能,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3.3.3互动交流设立互动交流模块,包括咨询问答、意见反馈、投诉举报等,及时回应公众关切。3.3.4数据公开按照国家关于政务数据公开的要求,提供部门数据的查询、可视化等功能。3.3.5智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问答、智能导办等功能,提高公众使用体验。3.3.6安全保障保证平台数据安全、用户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第4章电子政务架构设计4.1总体架构设计4.1.1设计原则在电子政务总体架构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需求导向,服务优先;(3)标准统一,资源共享;(4)安全可靠,易于维护;(5)灵活扩展,持续发展。4.1.2架构模型电子政务总体架构采用分层模型,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展现层和安全保障体系。4.1.3架构特点(1)层次清晰,结构合理;(2)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3)集成化应用,提高工作效率;(4)统一运维管理,降低运行成本。4.2技术架构设计4.2.1技术选型根据电子政务需求,技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技术:(1)云计算技术;(2)大数据技术;(3)物联网技术;(4)移动互联网技术;(5)人工智能技术;(6)信息安全技术。4.2.2技术架构组成技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基础设施层: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2)数据资源层: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交换等;(3)应用支撑层:包括中间件、服务总线、开发工具等;(4)业务应用层: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等;(5)用户展现层:包括门户网站、移动应用、自助终端等;(6)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4.3应用架构设计4.3.1应用系统分类根据电子政务需求,将应用系统分为以下几类:(1)政务服务系统: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信息发布等;(2)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市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等;(3)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数据统计分析、预测预警等;(4)协同办公系统:包括内部办公、外部协作等;(5)综合管理系统:包括运维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4.3.2应用系统设计应用系统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用户导向,简洁易用;(2)业务协同,提高工作效率;(3)数据共享,减少信息孤岛;(4)灵活配置,满足个性化需求;(5)安全保障,保证系统稳定运行。4.3.3应用集成与接口设计应用集成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实现系统间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交换与共享;(2)服务接口: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3)应用接口: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4)安全接口:实现安全认证与授权。第5章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关键技术5.1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需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高效处理与分析。本节将重点讨论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5.1.1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通过构建行业专属云,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动态分配,降低运维成本。同时云计算技术支持多租户隔离,保证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安全与稳定。5.1.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为行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存储、实时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5.2互联网政务技术互联网政务技术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本节将探讨互联网政务技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5.2.1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政务服务。通过构建移动政务平台,实现政务信息查询、在线办事、政民互动等功能,提升政务服务效率。5.2.2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可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实时监测与管理。通过构建智能感知网络,为行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5.2.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例如,智能语音、智能问答系统等,可提高政务服务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5.3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本节将阐述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5.3.1安全传输技术采用安全传输技术,如SSL/TLS、VPN等,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5.3.2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安全。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数据安全性。5.3.3访问控制技术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特定数据资源。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方式,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5.3.4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建立安全审计与监控系统,对平台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和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和处置。第6章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6.1政务数据资源规划政务数据资源规划是推动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运作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规划:6.1.1数据资源分类与编码根据政务活动的特点和需求,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并建立统一的数据编码体系。数据分类应遵循实用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原则,保证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6.1.2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构建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快速定位、查询和访问。目录体系应包括数据资源的基本信息、数据格式、更新频率、数据来源等内容,以便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6.1.3数据资源采集与更新明确政务数据资源的采集范围、采集方式和更新周期,保证数据资源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资源的自动采集、审核和更新,提高数据资源管理的效率。6.2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机制为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本节提出以下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机制:6.2.1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明确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职责和权限。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促进政务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服务水平。6.2.2数据交换技术架构采用成熟的数据交换技术,构建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数据的高效传输和转换。技术架构应考虑数据交换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政务数据交换需求。6.2.3数据交换流程与规范制定政务数据交换流程和规范,明确数据交换的步骤、要求和时限。通过标准化流程,保证数据交换的顺利进行,降低数据交换过程中的风险和错误。6.3数据质量保障与数据治理为保证政务数据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本节从以下方面提出数据质量保障与数据治理措施:6.3.1数据质量评估与监控建立政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数据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通过量化指标,衡量数据质量水平,发觉问题并及时整改,提升数据资源的整体质量。6.3.2数据治理框架构建政务数据治理框架,明确数据治理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数据治理应涵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标准等方面,保证政务数据资源的合规、高效利用。6.3.3数据治理组织与制度设立专门的数据治理组织,负责政务数据资源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同时制定相关数据治理制度,规范数据管理和使用行为,保障政务数据资源的安全与合规。第7章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7.1政务信息公开模块政务信息公开模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功能模块,旨在实现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公开。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块:7.1.1政策法规发布子模块:对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进行分类、整理和发布。7.1.2政务动态子模块:发布工作动态、重要会议、通知公告等信息。7.1.3数据开放子模块:提供部门可公开的数据集,便于公众查询和使用。7.1.4信息公开申请子模块:为公众提供在线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渠道,便于与公众互动。7.2在线办事服务模块在线办事服务模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旨在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块:7.2.1个人办事子模块:提供个人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如户籍、教育、医疗等。7.2.2企业办事子模块:提供企业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如工商注册、税务申报、项目审批等。7.2.3便民服务子模块: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提供在线预约、查询、缴费等服务。7.2.4办事指南子模块:为公众提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信息。7.3互动交流与反馈模块互动交流与反馈模块旨在搭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高服务水平。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块:7.3.1网上咨询子模块:提供在线咨询渠道,公众可就政务服务事项向部门提问。7.3.2投诉举报子模块:为公众提供在线投诉、举报的途径,便于及时处理各类问题。7.3.3在线调查子模块:开展各类在线调查,收集公众意见,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7.3.4留言反馈子模块:公众可就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回复和处理。7.4智能化服务模块智能化服务模块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块:7.4.1智能搜索子模块: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公众提供精准、快速的政务信息搜索服务。7.4.2个性化推荐子模块:根据用户行为和需求,为公众推荐相关政务信息和服务。7.4.3语音子模块: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提供在线语音咨询服务。7.4.4智能问答子模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政务事项的自动问答,提高服务效率。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策略与方法8.1.1集成策略概述本章节主要阐述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集成策略与方法。确立集成策略,遵循模块化、标准化、开放性原则,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与扩展性。8.1.2集成方法(1)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松耦合,便于后期维护与升级。(2)采用标准化接口,如WebService、RESTfulAPI等,实现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3)利用中间件技术,实现系统间的消息传递与事务管理,保证系统稳定可靠。(4)采用虚拟化技术,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部署与运维成本。8.2系统测试与验收8.2.1测试策略系统测试与验收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环节。本章节将从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兼容性测试等方面进行全面覆盖。8.2.2测试方法与流程(1)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范围、方法和验收标准。(2)设计测试用例,包括正常流程、异常流程、边界条件等,保证测试全面、深入。(3)采用自动化测试工具,提高测试效率,降低人工成本。(4)按照测试计划分阶段进行测试,及时跟踪缺陷,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组织专家对系统进行验收,保证系统满足行业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需求。8.3系统功能优化与调整8.3.1功能优化策略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功能瓶颈,制定以下功能优化策略:(1)优化数据库访问,采用索引、分区、缓存等技术,提高数据查询效率。(2)优化系统架构,采用负载均衡、集群部署等方式,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3)优化前端界面,采用响应式设计、懒加载等技术,提升用户体验。(4)优化代码,消除功能瓶颈,提高程序运行效率。8.3.2功能调整方法(1)定期对系统进行功能监控,发觉瓶颈及时调整。(2)采用功能分析工具,定位功能问题,制定针对性优化措施。(3)持续优化系统,根据业务发展需求,调整硬件、软件资源配置。(4)建立功能优化档案,总结优化经验,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第9章项目实施与组织保障9.1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本项目将依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并制定了详细的进度安排以保证项目的高效、有序进行。9.1.1实施步骤(1)项目启动: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组建项目团队,开展前期调研。(2)系统设计与开发:根据需求分析,进行系统设计,开展系统开发与测试。(3)系统部署与实施:完成系统部署,进行试运行,逐步推进全面实施。(4)系统运维与优化:持续优化系统功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与维护。9.1.2进度安排(1)项目启动阶段(第12个月):完成项目立项、团队组建、需求调研等工作。(2)系统设计与开发阶段(第38个月):完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3)系统部署与实施阶段(第910个月):完成系统部署,进行试运行,全面实施。(4)系统运维与优化阶段(第11个月及以后):持续优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与维护。9.2项目风险管理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需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9.2.1风险识别(1)技术风险:技术选型、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风险。(2)项目管理风险:进度延误、成本超支等方面的风险。(3)合规风险:政策法规、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风险。9.2.2风险评估(1)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可能性。(2)建立风险矩阵,确定优先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9.2.3风险应对(1)技术风险:采用成熟的技术方案,加强技术评审,保证系统稳定性。(2)项目管理风险: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