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以中国古代四火独创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呈现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从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侧重于以非选择题的形式综合考查,留意对中外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社会环境及科学精神的理解运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则侧重于考查文学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学艺术成就。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融会贯穿学问,打通中外关联是备考的关键所在。一、四大独创成就独创过程外传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东汉eq\x(1)蔡伦改进造纸术,独创“蔡侯纸”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用中国的技术设备造纸,之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时期出现司南,eq\x(2)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为eq\x(3)哥伦布发觉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供应了技术保证火药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已提到“火药”,eq\x(4)唐末至宋初的斗争中已经起先运用火药武器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创建了条件印刷术(1)唐代雕版印刷的《eq\x(5)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宋代eq\x(6)毕升创建了活字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打算了条件二、书法艺术1.汉字的演化: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书法的字体特点字体特点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书eq\x(7)字形方正,规则严整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草书把中国书法的eq\x(8)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改变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三、绘画艺术1.类型:按题材分:eq\x(9)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表现技法分:工笔与eq\x(10)写意。2.代表山水画文人画特点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eq\x(1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eq\x(12)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地位中国画的精粹又称作“eq\x(13)士大夫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文学成就1.《诗经》(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eq\x(14)风》《eq\x(15)雅》《eq\x(16)颂》三部分。(2)特点:句式以eq\x(17)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3)影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eq\x(18)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2.楚辞(1)特点:eq\x(19)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句式较为敏捷,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2)影响:楚辞体被称为“eq\x(20)骚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3.汉赋(1)特点:散文和韵文并用,气概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2)代表:西汉的贾谊、eq\x(21)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4.唐诗(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eq\x(22)诗仙”,诗风体现了盛唐的气象。(2)杜甫:诗风充溢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调,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称其人为“eq\x(23)诗圣”。5.宋词(1)概念:词是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2)代表:宋代豪放派代表eq\x(24)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柳永、eq\x(25)李清照。6.元曲(1)散曲: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eq\x(26)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2)元杂剧①艺术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eq\x(27)散曲曲调演唱,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②兴盛缘由:早期eq\x(28)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的须要。③名家名剧:关汉卿的《eq\x(29)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剧烈的现实批判性。7.明清小说(1)明朝①缘由:明朝手工业和商业旺盛,eq\x(30)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②成就章回长篇白话小说罗贯中的《eq\x(31)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长篇白话小说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eq\x(32)西游记》等短篇白话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2)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五、戏曲艺术1.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eq\x(33)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2.明代:eq\x(34)传奇剧的旺盛: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昆山腔的“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上的主腔。3.清代京剧(1)形成:乾隆年间,eq\x(35)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奠定基础;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2)特点: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角色一般分生、eq\x(36)旦、净、丑四大行。(3)地位:中国戏曲的精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易错易混]四大独创对中国文化、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能因确定四大独创对西方的贡献,而否定对中国的巨大作用。[名师点拨]1.在我国古代四大独创中,纸的独创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动作用也最为显著。2.火药在欧洲所起到的作用说明科技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社会环境。[学问图解]古代中国科技[学问拓展]1.《诗经》经孔子编删后为305篇,俗称“诗三百”。是“五经”中的第一部。《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现实主义的诗歌供应了范例。《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2.魏晋时期,赋仍旧流行,如导致洛阳纸贵的《三都赋》。3.中国古代文学经验了由简练到丰富的演化过程,服务对象由社会上层逐步下移到市民阶层,即渐趋平民化、世俗化,表现形式渐渐敏捷。到明清时期这些趋势更加明显。[辨析比较]诗、词、曲的区分诗:讲究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名师点拨]甲骨文使我国起先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的历史被认为是“信史”。[辨析比较]文字不等同于书法。书法兼具审美与好用功能,是汉字的艺术形式。[学问图解]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学问拓展]1.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悠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宏伟,表现出唐朝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2.文人画强调特性,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学问图解]京剧的发展过程热考主题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历史概念]阳历、阴历与阴阳历阳历(太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来年,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依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改变,合理指导农业等事。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阴历(太阴历):我国农历不属于此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农历称之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好用价值太小,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改变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来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来年相适应。依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也许驾驭四季更替。[史料实证][史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理论类491630试验类121031技术类84818169——李思孟《科学技术史》读史史料一呈现了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的比重,留意从表中数据改变找出演化的趋势。[史料二]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举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依据“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读史史料二信息“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时间和好用的特点。[史料三]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索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探讨,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好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留意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好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读史史料三反映出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科技缺少了西方那种求证、推理的思想,而更留意好用理性。1.依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提示: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试验成果削减;明清时期科技理论成果比重上升。2.依据史料二、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缘由。提示:特质:留意好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缘由: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系统认知]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不够。(2)在探讨方法上,主要采纳传统的典籍整理与阅历总结,缺少试验。(3)在科技运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须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2.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旺盛。(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旺盛、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须要。[素养落实]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看法是:“驾驭数学学问的人应当满意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晰,学者应当有适可而止的看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当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好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学问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晰,学者应当有适可而止的看法”,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究,更多是解答应用问题,故选B项。钱宝琮指出“学者应当有适可而止的看法”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看法,A项错误;《九章算术》主要解答的是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好用性较强,C项错误;依据“驾驭数学学问的人应当满意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数学与生活实践亲密相关,D项错误。2.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A)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答案为A项。B、C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解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解除D项。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探讨较多地受到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因此对科学家来说,不仅儒家思想是不行违反的,而且各门学科的经典也是不行违反的。这种崇尚经典的学风使得后来的科学家在科学探讨中更多的是对前人著作中的科学学问和科学理论的继承、沿袭或注疏、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进。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都广泛吸取前人多方面、多学科的学问,因而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即使有所创新和发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内做出适当的修改。热考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概念]1.风俗画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推断。2.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特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3.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采纳散点透视法,突破时空限制,广摄景物,有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取景方法,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摹写,追求主观情致和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形写意”乃至“得意忘形”)。4.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工笔”相对。用笔不讲究工细,留意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5.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为适应城市居民须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史料实证][史料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读史此诗是唐代闻名诗人杜甫所作,写出了千古以来斗争中妻离子散的悲伤。[史料二]北宋统一,疆域缩小,如幽云十六州仍归辽;南宋时疆域更加缩小,与唐代相比,黯然失色……宋的统治者对外政策越来越懦弱,实行给“岁币”的方法苟且偷生。宋词里表现的爱国忧国的心情越来越沉痛、激切。读史史料二反映了宋代民族冲突的尖锐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史料三]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亦趋丰富,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特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加,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满意这一要求。——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读史史料三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小说的旺盛。1.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有何影响。提示:盛唐时期,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爽,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期,诗风凝重愁闷,反映了唐朝衰败的社会现实。2.综合上述史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缘由是什么?提示: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主要缘由: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3.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你有何相识?提示: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须要,确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确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系统认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和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恢弘气概。(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担心。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志向生活的憧憬;山水画起先形成;书法渐渐进入自觉阶段。(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旺盛;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等书法艺术成就辉煌。(5)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愿的文人画盛行。[素养落实]留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像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禘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化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化说明(B)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解析:“人神共治”说法错误,故A项解除;材料提到的是“帝”字的发展演化,体现了汉字的功能,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2.清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A)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样解析:依据材料“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可以看出该绘画理论深受理学观念的影响,留意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3.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分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解析:据材料“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上述三题分别考查了文字的演化、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国画的特点,做题时要谨防以下几个误区:(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文字不等同于书法。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故其依据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化发展,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好用功能,自觉地创建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3)中国古代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超群,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