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宏观览要内容主旨商周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王权与族权、神权紧密结合(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演化趋势是君权和中心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与地方权力不断减弱秦汉中心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心集权隋唐宋元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相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eq\x(\s\up1(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中心: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3)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eq\x(\s\up1(02))宗法制;神权与王权亲密结合。二权力的安排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1)分封对象:eq\x(\s\up1(03))子弟、功臣、先代贵族。(2)主要封国:鲁、齐、燕、宋、晋等。(3)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eq\x(\s\up1(04))世袭统治权。(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供应eq\x(\s\up1(05))军赋和eq\x(\s\up1(06))力役。4.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心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eq\x(\s\up1(07))血缘关系为纽带安排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5.影响(1)前期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借助分封制的开拓疆土,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亲密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雏形的出现,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周文化的传播。(2)后期造成了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6.瓦解(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缘由: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干脆干涉和限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加,争霸斗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渐渐减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3)表现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斗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2.目的eq\b\lc\{\rc\(\a\vs4\al\co1(干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冲突。,根本: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3.含义:依据eq\x(\s\up1(08))血缘宗族关系安排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4.内容核心eq\x(\s\up1(09))嫡长子继承制等级秩序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和小宗尊卑关系政治等级形成“周天子—eq\x(\s\up1(10))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5.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制;家国合一,家国同构,血缘关系(兄弟)与政治关系(君臣)结合。(用族权来维系王权,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按血缘关系亲疏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地位,家国同构、亲贵合一。)6.影响(1)对当时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合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亲密地结合在一起。③为分封制的推行供应了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供应了基本前提。(2)对后世①主动: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强大凝合力的形成,维护祖国统一。孝顺长辈、长幼有序等伦理观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②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思想或观念,阻碍社会进步。四礼乐制度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协作“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冲突,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时期的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秦汉政治制度一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秦朝统一1.背景(1)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战乱频繁。(2)人民渴望统一。(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2.经过(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eq\x(\s\up1(01))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秦王朝。(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3)统一岭南:开凿eq\x(\s\up1(02))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4)平定西南:管辖西南夷,开拓“eq\x(\s\up1(03))五尺道”,任命官吏。3.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架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国家最高权力制度——皇帝制度(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eq\x(\s\up1(04))始皇帝”。“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3)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4)实质:君主专制。2.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官职职责议政三公eq\x(\s\up1(05))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eq\x(\s\up1(06))监察系统以“eq\x(\s\up1(07))朝议”等方式探讨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肯定程度上削减决策失误九卿中心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2)特点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心行政体制:中心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要围围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依据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心机构开创了模式。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的现象。(2)内容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心吩咐,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eq\x(\s\up1(08))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心eq\x(\s\up1(09))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eq\x(\s\up1(10))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eq\x(\s\up1(11))封地。(4)意义①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②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三中心集权制度的配套保障措施——文化、交通措施1.文化措施(1)车同轨:全部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2)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用相同的文字。(3)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文化心理,焚书坑儒。2.交通措施:修驰道、直道。四“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皇帝制度和中心官制:大体eq\x(\s\up1(12))沿袭秦代。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eq\x(\s\up1(13))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2.地方行政: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等,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州原为监察区)。3.监察制度:汉武帝时设eq\x(\s\up1(14))十三部刺史和eq\x(\s\up1(15))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和限制。4.选官制度:汉武帝时察举制形成定制,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名词说明]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是商朝主要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干脆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限制力极其有限。[学问拓展]“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易混易错]嫡长子≠长子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不肯定比嫡长子年纪小。[学问拓展]“家国同构”的含义及评价(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2)评价:①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②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志向,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巧法妙记]“一二三四”巧记宗法制[思维点拨]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看,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名词说明]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是以“乐”从“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与宗法制、分封制一起,构成西周的社会制度。其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思维点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1)权力安排: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4)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思维探究]中心集权制度形成的四大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须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须要建立中心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须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欲消退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只有加强中心权力,才能维护统治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始终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心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根源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须要[图示析史]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关系互动探究分层突破西周分封形势图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逝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逝。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肯定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阅历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教你读史]1.史料一:①从图片中诸侯的身份总结出分封对象多元化的特点;②依据图中诸侯国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同姓诸侯王占据战略要地。2.史料二从历史评论的角度说明白分封制的弊端。史料“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中心难以限制,存在很大弊端。3.史料三为后世历史评论,主要说明白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宗法制在周代后期渐渐消逝,但是宗法观念及宗法结构却始终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概括分封制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为主;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诸侯占据战略要地。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西周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主要缘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3)井田制渐渐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4)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如商鞅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说明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西周宗法制观念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调;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肯定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4.综合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特点阐释带有深厚的原始迷信色调,王权和神权亲密结合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确定了这一时期的制度必定带有原始的迷信色调,如商朝以占卜确定国家大事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调,但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有很大独立性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分封和宗法原则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传,特殊是宗法制原则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实行族权政治,血缘色调深厚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主题2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需再一次重新找寻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明显有深厚的贵族色调,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教你读史]1.史料一为后人的史学评论。解读时留意理解“封建制”“官僚制国家”,史料充分反映了国家制度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化。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史料。史料信息“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白皇帝制度具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权专制的基本特点。3.从史料三的图中可看出秦朝中心官制的最大特点是以皇权为核心;行政运行中,三公九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4.史料四为后世史学评论。史料信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说明西周实行分权的分封制、秦在全国推行君主专制下的郡县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大变更。[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缘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2.结合史料二、三、四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心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形成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1.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驾驭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依据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时期商周等早期社会秦及以后的各个朝代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续表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心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肯定听从中心续表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影响简洁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肯定时期内起了主动作用高考研析把握考向2024全国卷Ⅰ·T242024全国卷Ⅱ·T242024全国卷Ⅲ·T242024全国卷Ⅱ·T242024全国卷Ⅰ·T242024全国卷Ⅱ·T272024全国卷Ⅲ·T242024全国卷Ⅲ·T25考频5年8考1.(2024·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更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查点学问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实力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历史说明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更,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解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解除C项;材料中“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解除D项。2.(2024·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干脆限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查点学问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实力考查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唯物史观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覆盖其所辖之处,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沟通;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解除B项;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干脆限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限制,解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解除D项。3.(2024·全国卷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整理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胜利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考查点学问考查汉承秦制实力考查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史料实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解除A项;材料强调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解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除D项。命题角度1分封制的影响(2024·河北衡水摸底)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肯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A.三公九卿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贵族在封地内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大权,导致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故B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制度,解除;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解除。命题角度2宗法制的作用(2024·江苏徐州高二期末)顾炎武说:“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财’之义……然后知先王宗法之立,其所以养人之欲而给人之求,为周且豫矣。”在此他指出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A.实现贫富均衡 B.促进宗族互助C.稳定社会秩序 D.增加社会财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宗法制的实行能够“收族”,而“收族”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使宗族成员皆有所养,而不至于贫富不均滋生冲突,造成统治秩序不稳,可见顾炎武认为宗法制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实现贫富均衡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A项不是主要作用,解除;宗族互助是表象和手段,而非主要作用,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宗族互助维系社会稳定,互助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宝,解除D项。命题角度3汉初的王国问题(2024·河南洛阳一统)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中心集权逐步强化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D.地方割据势力威逼中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存恤楚众”可知,汉初通过分封诸侯王稳定局势,王国的存在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封国不利于中心集权,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国问题而非社会风俗,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国存在的合理性而非其弊端,解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江西新余四中检测)《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A.突出人的作用 B.强化神权色调C.留意道德治理 D.依靠血缘纽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调,故B项错误;留意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依靠血缘纽带的理念,故D项错误。2.(2024·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听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拓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下图中属于第三种状况的是()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答案D解析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属于“开拓荒地”,分封周的贵族属于“使同姓……移殖焉”,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属于第一类分封;B、C两项属于其次类分封。3.(2024·海南等级考模拟)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C.楚国“不服周”的看法纯属夜郎自大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答案D解析随着楚国实力的强大,楚君熊渠公开宣称自己是蛮夷,不认可周王朝的爵位,死后不想用周王朝的谥法给自己加谥号,即不认可中原文化,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楚国军事实力,并且此时楚国在军事上不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解除A项;周不是诸侯国,并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战的信息,解除B项;楚国国力强大,导致其出现“不服周”的看法,解除C项。4.(2024·山东潍坊高二期末)西周时期,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A.强化文化认同 B.规范社会秩序C.巩固宗法体系 D.加强道德教化答案B解析材料“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表明礼乐制度成为处理社会关系,判辨是非的标准与依据,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解除。5.(2024·河北衡水摸底)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A.通过构建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D.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强化王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周代通过制定宗法制与分封制,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结合起来,进而强化王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规范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B、C两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且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意思,解除。6.(2024·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战国时期,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级官吏的职权范围、政绩指标等,每年都要考核评比。正如荀子在《王霸》篇中所云“岁终奉其胜利,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这反映出当时()A.宗室贵族权力受限 B.官僚政治渐渐形成C.吏治建设卓有成效 D.重视发展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级官吏的职权范围、政绩指标等,每年都要考核评比”“当则可,不为则废”表明官僚制度渐渐形成,故B项正确。宗室贵族权力受限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吏治效果,故C项错误;用制度考核官吏的政绩,与小农经济无干脆关系,故D项错误。7.(2024·吉林省试验中学高二期末)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折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同等色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折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各地的政治待遇是同等的,故选C项。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对贵族有影响,但并没有铲除贵族等级制存在的经济基础,解除A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并没有打破旧有的地域关系形态,解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没有体现出民主同等色调,解除D项。8.(2024·辽宁师大附中高二期末)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实行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民心向背确定政治走向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实行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传统影响制度的选择,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肯定,材料强调的是秦人的认同,解除;B项说法错误,解除;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解除。9.(2024·江苏扬州高二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秦汉行政制度,与唐宋明清相比还是很粗糙原始,但从同一时期的世界史范围看,它数一数二。比起同期另一些政权,它为境内居民供应了较多的秩序和安定。“秩序和安定”的实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与封国制都加强了中心集权B.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C.中心最终都实现了对地方干脆限制D.地方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心集权制度,基本实现了中心对地方的干脆限制,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安定,C项正确。汉初实行的封国制不利于中心集权,解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维系社会稳定无关,解除B项;官员任免由皇帝确定与维系社会稳定无必定因果联系,解除D项。10.(2024·江苏扬州高二期末)秦汉列卿是各种详细政务的担当者,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辟”,同时也有君主私属性质,如太仆给皇帝驾车、少府是宫廷的总管。这表明秦汉列卿()A.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B.职能设置体现家国一体C.分工严密且各司其职 D.由皇帝任命并对其负责答案B解析材料“秦汉列卿是各种详细政务的担当者……同时也有君主私属性质”体现了当时政治体制具有家国一体特点,B项正确。A项表述肯定,解除;材料只能反映出列卿分工,并不能看出相关人员是否各司其职,解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列卿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解除D项。11.(2024·四川南充高二期末)《剑桥中国秦汉史》说:“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它却胜利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这套制度()A.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持续了贵族血缘政治传统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套制度”是指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其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与限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选D项。与先秦的分封制相比,秦朝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减弱,解除A项;秦朝之后君主专制的趋势不断强化,到了明清时期弊端日益显现,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郡县制的推行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项不符合史实,解除。12.(202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末)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实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答案C解析A、B、D三项为表面现象,也不是共同用意,解除;依据材料“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报群神之功”可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昭示天下权力的合法化,宣扬君权神授,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商周之变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商朝的族裔源头与文化传承都承接于东夷部族,鬼神信仰对东夷人生活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其最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商朝统治阶层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裂解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周建国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天命的确保就具有剧烈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从商朝的亡国到周朝的立国,不止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摘自网络《论中华文化的枢纽演化——从商朝的鬼神信仰到周朝的人文精神》材料三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周朝相比商朝有哪些制度性的变革,并指出其历史进步性。(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化的枢纽性蜕变指什么,并分析其缘由。(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变革”的相识。答案(1)变革: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是诸侯之长(盟主),周朝实行分封制,周王是诸侯之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宗法制度。进步性:变更了夏商时期国王仅为松散的方国联盟之盟主的状况,强化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扩大疆域,巩固统治;有利于缓解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强化家国观念;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周礼),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有利于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蜕变:从血统天命观到德行天命观,从鬼神信仰到留意人的价值。缘由:汲取了历史的教训和阅历——夏桀和商纣深信天命,暴政导致众叛亲离,失去天命的支持;商汤有仁爱之心,灭夏;周文王实行仁政,得到民众的支持,使周得以兴起;周武王继承父业,胜利灭商;周初统治者剧烈的忧患意识,希望永保天命。民众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作用增加。(3)王国维先生认为,殷周的变革不是简洁的改朝换代和都城的变迁,而是制度和文化的变革。周朝确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周朝文化观念中有深厚的人文理性色调,这些变革对后世中华文明中的大一统观念、家国一体思想、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儒家德治、仁政观念的形成和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王国维先生对于殷周制度变革的相识体现了国学大师深厚的文化功底;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供应了独到的见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和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当代世界有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周朝形成了完善的宗法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依据材料一“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可知商王是诸侯之长(盟主);依据材料一“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建立了礼乐制和宗法制。其次小问,从变革的内容与前朝相比找出进步性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裂解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可知,从血统天命观到德行天命观,从鬼神信仰到留意人的价值。其次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