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此前,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好为美好,以罪恶为罪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飘落在身边的桃花,便“兜了那些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心中早已五内摧伤”,面对晴雯之死,这是对“无保护”的“无家可归”的女性的“爱”。如此真“爱”实为石破天惊。《三国演义》的权力争夺,《水浒传》的拳头火并,都被曹雪芹弃之不顾。就从这里起步,他开始重新评价历史。而这种重新评价历史的结果,但是我们看到宝玉不再用它来歌颂帝王将相,也不歌颂才子佳人,这正是所谓的以美好为美好。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宝玉的评价。如果从贾母、贾政、王夫人的眼光看,起码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这样一来,万艳同悲”?因此,在《红楼梦》里,有一个在所有中国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现象,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中国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更为重要的,是还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之后必然出现的悲剧。我一直在想《红楼梦》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其中的民主思想吗?因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吗?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吗?都不是!而是因为其中的悲剧美学。不过这里的悲剧也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是因为抄家,《红楼梦》的真正魅力就在对于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其实,《红楼梦》就是一曲“好了歌”,“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独宝玉而已。”由此,我们想一想宝玉为什么要“却尘缘”,就是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毁灭了,因此已经毫无留恋之处。大家知道,在《红楼梦》之前,中国美学是没有悲剧的。我们民族有悲剧;有苦难,没有苦难意识。我们生活在悲剧当中,所以就没有悲剧的意识。而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就悲剧而言,《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曹雪芹没有归罪于偶然,也没有寻找替罪羊。“蛇蝎之人”“凶手”之类,《梁祝》中的结局是父母之命所致,《杜十娘》的结局是男子负心所造成,但是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你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扬刘备贬曹操,但是你在《红楼梦》里看到了吗?没有,都是好人。即便贾政、王夫人、宝钗也是好人,在“共同犯罪”中,一切都是无望的挣扎,“木石良缘”仍旧无缘,最美丽的生命偏偏获得最悲惨的结果。也就是说,也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来的悲剧。而且,正因为“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的发现,必要的忏悔意识就是不可或缺的。从曹雪芹开始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都不能说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我们看到,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他是“泥猪癫狗”,他是“粪窟泥沟”,首先是为自己而鸣啊。于是,曹雪芹把自己作为一个犯罪者(摘编自潘知常《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梦>美学的创世纪》)(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展示了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B.作者认为爱的泯灭与阙如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唯一魅力,也是《红楼梦》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C.我们民族有悲剧,但因为没有意识到悲剧的“无缘无故”,所以没有悲剧意识D.相较于《水浒传》有好人有坏人,《红楼梦》中都是好人,这正是《红楼梦》的贡献之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宝玉怜惜凋零的花瓣,呵护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丫鬟,可见曹雪芹对于世界的评价是以“爱”为标准的。B.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美学特质是对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可见大团圆式结局的《窦娥冤》缺乏该悲剧美学特质。C.“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因此贾府“四春”的悲剧都是命中注定,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D.“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是因为他意识到家族发展到繁华落尽、盛极而衰的地步,他自己也可能是犯罪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李希凡认为《红楼梦》对丫头们的描写“是对同样属于人类的女性的尊重”,她们“以独特的个性生命、人格力量,进入艺术典型的画廊”。B.秦可卿弥留之际,托遗言与凤姐,说贾府“别人未必中用”C.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D.蒋勋在评价《红楼梦》时指出,“作者从繁华到没落,他对一切看得透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4)《红楼梦》给中国美学带来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5)请在下列悲剧中任选一则,从“无罪的罪人”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黛玉之死晴雯之死金钏之死(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寻找秦岭民国二十五年,县保安团派出一个小队,化装成土匪来替国军抓丁。红军与他们交战,把红军连长的尸体埋在了馒头山上。为了防止被掘坟剁尸,红军的尸体与保安团的尸体混埋红军离开后,保安团回来了。我大力辩,埋的是保安团的小队长。掘坟查验“衣服不是都扒下烧逑子了吗?”我问。“小队长的没烧。红军一走,我就把他那身黄皮给红军连长换上了。”1949年,天水解放。我大的罪名也浮出水面:给国民党反动派守陵的孝子贤孙。我大被问话的前一晚,有个操河南口音,像叫花子一样的人摸到了我家。我大脱口而出:“额的个天爷爷哟!可把你……”河南人的脸“唰”地白了,叽叽咕咕,只谝了一袋烟工夫,只听见“西路军”“张国焘”“徐向前”啥的。我大告诉我,这是老樊,在后山的窑沟当了上门女婿。第二天,工作组找上门来。我大说他留有一个物证,一个坛子,埋馒头山了。“那你把血衣找到再说吧。”“请同志们放心,坛子,我一定能寻到的。”我大开始了地毯式的搜索。1950年,镇压反革命,问题复杂化了。娘娘坝的李逢春,兼甲长,曾安葬一位红军干部。当年红军北上后,李逢春矢口否认。没有证据,只好先撤了他教师的职。现在,成天挨斗。假如找不到坛子,我大的下场一定比李逢春还要倒霉。挖,挖,挖;找,找,找。凡挖过的地方,我们都栽上柏树,风吹不动,旱扰不垮,百年千年都是老样子。不过咱这达的土质太狗怂,育苗比病秧子女人保胎还麻缠,我大总能从后山掮来成捆成捆的优质柏树苗子。枝肥叶满,根系连同泥土一起包裹得严严实实。后山那些日子,上边专门对西路军流落人员进行大面积排查,查出了一大串儿,有被打散的,有受伤后掉队的……他们大多改名换姓,有当叫花子的……西路军是啥?乖乖!查出来的,有好果子吃吗?额的个天!“大,你还等当年的战士回来给你作证吗?假如那战士成为流落的西路军,他还敢露头吗?”“屁话!跟我找坛子。红军多得很,不光有个西路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柏树像蛇吞象一样一寸寸挑战着馒头山。可是,你在哪里?1983年,红军重走长征路,寻找牺牲在娘娘坝的战友。原来当年被李逢春埋葬的,馒头山史无前例的森林覆盖率,是秦球球诚实、艰苦的劳动取得的优异成果,事到如今,可以不再追究。可我大并没有见好就收,娘娘坝要给张辉师长竖碑,能不能捎带着给红军连长也竖一块碑?”“……”“那……我还是寻坛子吧。”我大至死也没有停止寻找那个坛子。可是,馒头山上真有他埋的坛子吗?李逢春曾来看过我大。李逢春说:“这坑,咱老哥俩一起挖,这树“你这辈子,和我意思差不多,难道也不懂我吗?我是寻找一个坛子。”“那,咱俩一起寻吧。”“这坛子,不好寻的。”“我陪你寻。”“哇哇——”我大当场号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我大就是那年离开人世的。按照我大生前的愿望,他被埋在了馒头山上。县里给我大竖了碑馒头山上真有他埋的坛子吗?要说坛子,墓碑下还真埋有一个,是李逢春花钱买的。坛子里装有黄表纸一张,可他说:“我可写不好那五个字,是请窑沟的一个老汉写的。”窑沟,不禁让我想到当年那个叫花子一样的上门女婿,那个河南人?风过处,馒头山——如今的天水县烈士陵园一片浅唱低吟,层层叠叠的柏叶“嗡嗡”作响,集中迁入馒头山。我拜访过李逢春:“您断断,馒头山上,到底有没有我大埋下的坛子呢?”“有。”“在哪达?”“就我埋下的那个。”后记:1984年,国家《关于解决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称号和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经当地政府确认为西路军流落人员的,一般应当给予承认,并统一称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这时我才知道,而姓范,叫范云清,范云清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在倪家营子战斗中被俘,一路寻吃讨要才到了天水。老红军范云清告诉我:“你大从来没有埋过坛子。”(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和父亲一起埋葬红军连长的老范,本来能证明父亲的清白,但在父亲生前西路军尚未平反B.馒头山上早已柏树成荫,父亲却始终没有找到装有连长血衣的坛子,父亲心有不甘,哭得肆意而绝望,最后含恨而终。C.“我”作为父亲故事的见证者,虽不明就里,但一直跟随父亲寻找坛子,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精神的洗礼。D.父亲的坚守,是为了自证清白,也是为了证明红军连长的革命贡献,蕴蓄着厚重的家国情怀。(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父亲的命运放在近半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别出心裁地讲述了父亲跌宕起伏的一生。B.由于视角受限,本文中“我”偷听父亲和老范的对话却听得不完整,既制造了悬念C.本文插叙了李逢春在镇压反革命时期的不幸遭遇,体现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复杂,侧面表现出父亲处境的艰难。D.本文语言个性鲜明,“我大”“烧逑子”“额的个天”等方言富有泥土气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3)本文多次提到“柏树”,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柏树”的用意。(4)文末的“后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3.(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动欲威,战欲胜,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凶而官府乱,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苛而无解舍,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慎也。(节选自《管子•五辅》)(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僵而正诸侯(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杀害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3)下列各项中,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朝济而夕设版焉B.故民之从之也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D.田畴垦而国邑实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③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6)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西江月张孝祥十里轻红自笑,两山浓翠相呼。意行着脚到精庐[注],借我绳床小住。解饮不妨文字,无心更狎鸥鱼。一声长啸暮烟孤,袖手西湖归去。[注]精庐,指佛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往西湖的山路上,十里红花怡然自笑,两山苍翠生意盎然B.三、四两句写词人信步来到一处佛寺,借用绳床小憩,已现词人内心的禅趣。C.词人一边沉浸在饮酒的乐趣之中,一边吟诗作赋,因此无心赏玩、亲近鸥鱼。D.虽然西湖之境引人入胜,但词人并不留恋,袖手而去(2)啸,指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写到了“啸”,情感却有所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了解学生平日“”的牢骚,引导他们各言己志;当曾皙有“”的顾虑时,也能及时鼓励。(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说法,劝谏唐太宗应“,”。(3)小刚暑假到湖南旅游,看到洞庭湖浩瀚恢弘的气象,不由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对此景象的描绘:“,。”(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侵官”的责难,王安石指出变法是“”,并经过“”,最后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因此不能说是“侵官”。(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峭拔。三、语言文字运用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即将到来的校园戏剧节新增了线上展播单元,同学们的热情都被调动了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1)戏剧节组委会草拟了一则启事,这则启事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剧作征集启事校园戏剧节组委会向全校招募优秀剧作,具体信息如下:剧目要求:原创作品或改编作品都没问题。演出主体:本校学生。演出时长:15﹣30分钟。报送数额:每班推荐一个作品。报送需附材料:1.《优秀剧目报送表》1份;2.演出剧本1份;3.演出视频U盘;4.演出剧目的宣传海报。报送截止日期:8月30日之前。复兴中学第二届校园戏剧节组委会2023年7月5日(2)班级召开戏剧节筹备班会,请结合《剧作征集启事》将班长的发言稿补写完整(每处不超过30字)。各位同学,今年的戏剧节增加了线上展播单元。今天召开筹备会,是为了分配各组的任务。我们班的参赛剧目是《雷雨》,按照组委会启事的要求,剧本组的同学①_____。表演组的同学拿到剧本后,认真排练。宣传组主要负责设计海报。摄像组除了做好拍摄、剪辑工作,还要负责最后的报送,②_____。同学们,这是展现班级风采的大好机会,团结协作,相信我们的作品一定能顺利入选!(3)为《雷雨》海报设计一句宣传语(不超过15字)。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所选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经典,包含着名人名家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能给我们诸多启发。学习这些课文时,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班级计划举行“课文中的‘理’”学习分享会,请从下面选择一个主题,结合下列若干人物写一篇演讲稿主题:想象、良知、使命、忍与争、科技与人文、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物:孔子、司马迁、王安石、林觉民、鲁迅、梁思成、屠呦呦、马克思、卡夫卡、烛之武、刘邦、林冲、薛宝钗、祥林嫂、鲁侍萍、哈姆莱特、别里科夫要求:选好主题,选准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此前,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好为美好,以罪恶为罪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飘落在身边的桃花,便“兜了那些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心中早已五内摧伤”,面对晴雯之死,这是对“无保护”的“无家可归”的女性的“爱”。如此真“爱”实为石破天惊。《三国演义》的权力争夺,《水浒传》的拳头火并,都被曹雪芹弃之不顾。就从这里起步,他开始重新评价历史。而这种重新评价历史的结果,但是我们看到宝玉不再用它来歌颂帝王将相,也不歌颂才子佳人,这正是所谓的以美好为美好。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宝玉的评价。如果从贾母、贾政、王夫人的眼光看,起码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这样一来,万艳同悲”?因此,在《红楼梦》里,有一个在所有中国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现象,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中国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更为重要的,是还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之后必然出现的悲剧。我一直在想《红楼梦》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其中的民主思想吗?因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吗?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吗?都不是!而是因为其中的悲剧美学。不过这里的悲剧也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是因为抄家,《红楼梦》的真正魅力就在对于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其实,《红楼梦》就是一曲“好了歌”,“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独宝玉而已。”由此,我们想一想宝玉为什么要“却尘缘”,就是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毁灭了,因此已经毫无留恋之处。大家知道,在《红楼梦》之前,中国美学是没有悲剧的。我们民族有悲剧;有苦难,没有苦难意识。我们生活在悲剧当中,所以就没有悲剧的意识。而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就悲剧而言,《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曹雪芹没有归罪于偶然,也没有寻找替罪羊。“蛇蝎之人”“凶手”之类,《梁祝》中的结局是父母之命所致,《杜十娘》的结局是男子负心所造成,但是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你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扬刘备贬曹操,但是你在《红楼梦》里看到了吗?没有,都是好人。即便贾政、王夫人、宝钗也是好人,在“共同犯罪”中,一切都是无望的挣扎,“木石良缘”仍旧无缘,最美丽的生命偏偏获得最悲惨的结果。也就是说,也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来的悲剧。而且,正因为“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的发现,必要的忏悔意识就是不可或缺的。从曹雪芹开始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都不能说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我们看到,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他是“泥猪癫狗”,他是“粪窟泥沟”,首先是为自己而鸣啊。于是,曹雪芹把自己作为一个犯罪者(摘编自潘知常《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梦>美学的创世纪》)(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展示了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B.作者认为爱的泯灭与阙如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唯一魅力,也是《红楼梦》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C.我们民族有悲剧,但因为没有意识到悲剧的“无缘无故”,所以没有悲剧意识D.相较于《水浒传》有好人有坏人,《红楼梦》中都是好人,这正是《红楼梦》的贡献之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红楼梦》中宝玉怜惜凋零的花瓣,呵护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丫鬟,可见曹雪芹对于世界的评价是以“爱”为标准的。B.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美学特质是对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可见大团圆式结局的《窦娥冤》缺乏该悲剧美学特质。C.“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因此贾府“四春”的悲剧都是命中注定,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D.“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是因为他意识到家族发展到繁华落尽、盛极而衰的地步,他自己也可能是犯罪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A.李希凡认为《红楼梦》对丫头们的描写“是对同样属于人类的女性的尊重”,她们“以独特的个性生命、人格力量,进入艺术典型的画廊”。B.秦可卿弥留之际,托遗言与凤姐,说贾府“别人未必中用”C.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D.蒋勋在评价《红楼梦》时指出,“作者从繁华到没落,他对一切看得透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4)《红楼梦》给中国美学带来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5)请在下列悲剧中任选一则,从“无罪的罪人”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黛玉之死晴雯之死金钏之死【解答】(1)A.“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令人欣慰的是,选项变“根本的变化”为“一定程度上改变”。B.“作者认为爱的泯灭与阙如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唯一魅力”错误。从原文“就悲剧而言,对于爱的泯灭与阙如”来看。D.“《红楼梦》中都是好人,这正是《红楼梦》的贡献之一。“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指的是《红楼梦》中“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而不是《红楼梦》中都是好人。故选C。(2)C.“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偷换概念,错误,“无人负责”不能等同于“无需负任何责任”。故选C。(3)第一段观点:《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A.符合“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的特征。B.说的是创作意图。C.是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D.强调作者创作时的清醒状态。故选A。(4)由“《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好为美好,以罪恶为罪恶,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楼梦》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由“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曾雪芹没有归罪于偶然,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从曹雪芹开始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都不能说他就是圣人,而他自己主观就没有原因,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可知,以悲悯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从《红楼梦》开始。(5)黛玉之死:由“《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造成宝黛爱情悲剧乃至林黛玉死亡的悲剧的,而是与林黛玉关系最为密切,连贾宝玉也参与了悲剧的制造,从袭人、贾宝玉。这里找不到哪一个人是谋杀林黛玉的凶手,但人们却会发现许多“无罪的凶手”。晴雯与金钏之死也同样如此,晴雯直接死于病;而造成她们如此命运的,有宝玉对她们的偏爱,寿天多因诽谤生”的判词,宝玉也是一个“无罪的罪人”。答案:(1)C(2)C(3)A(4)①《红楼梦》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中国美学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有所意识。(5)示例:黛玉之死:造成宝黛爱情悲剧乃至林黛玉死亡的悲剧的,是与林黛玉关系最为密切。他们是制造林黛玉死亡悲剧的共谋,“无罪的罪人”。(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寻找秦岭民国二十五年,县保安团派出一个小队,化装成土匪来替国军抓丁。红军与他们交战,把红军连长的尸体埋在了馒头山上。为了防止被掘坟剁尸,红军的尸体与保安团的尸体混埋红军离开后,保安团回来了。我大力辩,埋的是保安团的小队长。掘坟查验“衣服不是都扒下烧逑子了吗?”我问。“小队长的没烧。红军一走,我就把他那身黄皮给红军连长换上了。”1949年,天水解放。我大的罪名也浮出水面:给国民党反动派守陵的孝子贤孙。我大被问话的前一晚,有个操河南口音,像叫花子一样的人摸到了我家。我大脱口而出:“额的个天爷爷哟!可把你……”河南人的脸“唰”地白了,叽叽咕咕,只谝了一袋烟工夫,只听见“西路军”“张国焘”“徐向前”啥的。我大告诉我,这是老樊,在后山的窑沟当了上门女婿。第二天,工作组找上门来。我大说他留有一个物证,一个坛子,埋馒头山了。“那你把血衣找到再说吧。”“请同志们放心,坛子,我一定能寻到的。”我大开始了地毯式的搜索。1950年,镇压反革命,问题复杂化了。娘娘坝的李逢春,兼甲长,曾安葬一位红军干部。当年红军北上后,李逢春矢口否认。没有证据,只好先撤了他教师的职。现在,成天挨斗。假如找不到坛子,我大的下场一定比李逢春还要倒霉。挖,挖,挖;找,找,找。凡挖过的地方,我们都栽上柏树,风吹不动,旱扰不垮,百年千年都是老样子。不过咱这达的土质太狗怂,育苗比病秧子女人保胎还麻缠,我大总能从后山掮来成捆成捆的优质柏树苗子。枝肥叶满,根系连同泥土一起包裹得严严实实。后山那些日子,上边专门对西路军流落人员进行大面积排查,查出了一大串儿,有被打散的,有受伤后掉队的……他们大多改名换姓,有当叫花子的……西路军是啥?乖乖!查出来的,有好果子吃吗?额的个天!“大,你还等当年的战士回来给你作证吗?假如那战士成为流落的西路军,他还敢露头吗?”“屁话!跟我找坛子。红军多得很,不光有个西路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柏树像蛇吞象一样一寸寸挑战着馒头山。可是,你在哪里?1983年,红军重走长征路,寻找牺牲在娘娘坝的战友。原来当年被李逢春埋葬的,馒头山史无前例的森林覆盖率,是秦球球诚实、艰苦的劳动取得的优异成果,事到如今,可以不再追究。可我大并没有见好就收,娘娘坝要给张辉师长竖碑,能不能捎带着给红军连长也竖一块碑?”“……”“那……我还是寻坛子吧。”我大至死也没有停止寻找那个坛子。可是,馒头山上真有他埋的坛子吗?李逢春曾来看过我大。李逢春说:“这坑,咱老哥俩一起挖,这树“你这辈子,和我意思差不多,难道也不懂我吗?我是寻找一个坛子。”“那,咱俩一起寻吧。”“这坛子,不好寻的。”“我陪你寻。”“哇哇——”我大当场号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我大就是那年离开人世的。按照我大生前的愿望,他被埋在了馒头山上。县里给我大竖了碑馒头山上真有他埋的坛子吗?要说坛子,墓碑下还真埋有一个,是李逢春花钱买的。坛子里装有黄表纸一张,可他说:“我可写不好那五个字,是请窑沟的一个老汉写的。”窑沟,不禁让我想到当年那个叫花子一样的上门女婿,那个河南人?风过处,馒头山——如今的天水县烈士陵园一片浅唱低吟,层层叠叠的柏叶“嗡嗡”作响,集中迁入馒头山。我拜访过李逢春:“您断断,馒头山上,到底有没有我大埋下的坛子呢?”“有。”“在哪达?”“就我埋下的那个。”后记:1984年,国家《关于解决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称号和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经当地政府确认为西路军流落人员的,一般应当给予承认,并统一称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这时我才知道,而姓范,叫范云清,范云清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在倪家营子战斗中被俘,一路寻吃讨要才到了天水。老红军范云清告诉我:“你大从来没有埋过坛子。”(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当年和父亲一起埋葬红军连长的老范,本来能证明父亲的清白,但在父亲生前西路军尚未平反B.馒头山上早已柏树成荫,父亲却始终没有找到装有连长血衣的坛子,父亲心有不甘,哭得肆意而绝望,最后含恨而终。C.“我”作为父亲故事的见证者,虽不明就里,但一直跟随父亲寻找坛子,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精神的洗礼。D.父亲的坚守,是为了自证清白,也是为了证明红军连长的革命贡献,蕴蓄着厚重的家国情怀。(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父亲的命运放在近半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别出心裁地讲述了父亲跌宕起伏的一生。B.由于视角受限,本文中“我”偷听父亲和老范的对话却听得不完整,既制造了悬念C.本文插叙了李逢春在镇压反革命时期的不幸遭遇,体现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复杂,侧面表现出父亲处境的艰难。D.本文语言个性鲜明,“我大”“烧逑子”“额的个天”等方言富有泥土气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3)本文多次提到“柏树”,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柏树”的用意。(4)文末的“后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B.“父亲心有不甘,在李逢春面前,最后含恨而终”错误,父亲从来没有埋过坛子。根据原文“尽管历史问题依然是个谜团,可以不再追究,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听说,能不能捎带着给红军连长也竖一块碑’”可知,只是对没能给红军连长竖一块碑感到遗憾。故选B。(2)B.“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根据原文“我贴着门缝偷听,我偷听父亲和老范的对话却听得不完整,并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故选B。(3)柏树本来就象征一个人坚毅执着的品质,也表达对前人的怀念敬仰。根据原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柏树象征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根据原文“能不能捎带着给红军连长也竖一块碑”“那..……..我还是寻坛子吧”可知,父亲种植柏树也是为了纪念为国牺牲的红军连长。(4)根据原文“1984年,国家《关于解决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称号和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老樊并不姓樊,叫范云清,小说的故事具有真实感。根据原文“老樊并不姓樊,而姓范,当年和我大一起掩埋过红军连长”“老红军范云清告诉我:‘你大从来没有埋过坛子’”可知,我父亲从来没有埋过坛子。根据原文“老樊并不姓樊,而姓范,当年和我大一起掩埋过红军连长”可知,证明了父亲的清白。根据原文“凡经当地政府确认为西路军流落人员的,在没有发现重大政治历史问题的情况下,并统一称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可知,实现了父亲生前为红军连长正名的愿望。答案:(1)B(2)B(3)①象征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②纪念为国牺牲的红军连长。(4)①使小说故事具有真实感。②解开了前文中留存的一些悬念。④实现了父亲生前为红军连长正名的愿望。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3.(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动欲威,战欲胜,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凶而官府乱,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苛而无解舍,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慎也。(节选自《管子•五辅》)(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僵而正诸侯(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杀害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3)下列各项中,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B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朝济而夕设版焉B.故民之从之也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D.田畴垦而国邑实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③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6)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解答】(1)“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结构;“是以”、所以等意思,其前应断开。句子翻译为:上下协调而有礼仪,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2)D.“成语‘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疾言厉色:说话急躁。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疾”。故选:D。(3)A.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的做法呢,哪里/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焉:兼词。B.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之:助词。之:助词。C.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比/贤士中不出生于秦。于:介词,在。D.总是能够让田地得到开垦而城邑殷实。而:连词,却灭亡在后,表转折,却。故选:B。(4)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瞻?王欲行之,讲先富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安居乐业,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故选:D。(5)①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尊重兄长,花白,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②尽:达到顶点;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③是以:因此;慎:谨慎对待,大祸是身死国亡,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6)根据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申之以孝悌之义,君主制民之产,再用礼义引导。根据材料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人亦念其家”“使天下之人,秦统治者剥削,最后导致灭亡,应为不贪财物。根据材料三“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莫如教之以政,田畴垦而国邑实,仓廪实而囹圄空,故处安而动威,是以一战而正诸侯”,对百姓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答案:(1)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僵而正诸侯(2)D(3)B(4)D(5)①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②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③所以小祸是兵败地削,大祸是身死国亡,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6)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至于老百姓,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没有不做的了,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规定人民的产业,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种上桑树;鸡、小猪、狗,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一百亩的田地,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可叹呀,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架在梁上的椽子;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瓦楞长短不一;或直或横的栏杆;管弦的声音嘈杂。使天下的人民,心里却敢愤怒,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吴广一声呼喊,楚项羽放一把火。(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代的圣王,丰功伟业,为后世所不忘,从来没有听说过,危及社稷,湮没无闻,也从来没有听说过,都希望生活安定,战争胜利,大的想统一天下,却不重视争取人,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所以,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总是祟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所以,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公废弃而邪道风行,贤罢退而奸臣得用,总是阿谈成风鄙视公正,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于是小则兵败而地削。由此看来。(节选自《管子•五辅》)(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西江月张孝祥十里轻红自笑,两山浓翠相呼。意行着脚到精庐[注],借我绳床小住。解饮不妨文字,无心更狎鸥鱼。一声长啸暮烟孤,袖手西湖归去。[注]精庐,指佛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前往西湖的山路上,十里红花怡然自笑,两山苍翠生意盎然B.三、四两句写词人信步来到一处佛寺,借用绳床小憩,已现词人内心的禅趣。C.词人一边沉浸在饮酒的乐趣之中,一边吟诗作赋,因此无心赏玩、亲近鸥鱼。D.虽然西湖之境引人入胜,但词人并不留恋,袖手而去(2)啸,指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写到了“啸”,情感却有所不同【解答】(1)C.“……因此无心赏玩,曲解诗句意思,逗弄一下鸥鱼。故选:C。(2)首先看本词。“一声长啸暮烟孤,然后甩一下衣袖轻松自在地到西湖归隐”,但词人并不留恋,所以这“长啸”之中透露出闲适自得旷达超逸的情怀。然后看《念奴娇•过洞庭》。“扣舷独啸,独自的放声高歌啊,“啸”是撮口发出长而脆的声音,他独自一人以“扣舷”来打拍子,以此表达了自己现已完全沉醉于大自然之中,进入超尘绝俗的境界。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词人以一腔忠贞对朝廷却换来被贬岭表的遭遇。答案:(1)C(2)本词:闲适自得、旷达超逸的情怀,飘逸洒脱。《念奴娇•过洞庭》:豪放之中隐含愤激不平之意。面对困境;词人高洁忠贞却被贬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了解学生平日“不吾知也”的牢骚,引导他们各言己志;当曾皙有“异乎三子者之撰”的顾虑时,也能及时鼓励。(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说法,劝谏唐太宗应“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小刚暑假到湖南旅游,看到洞庭湖浩瀚恢弘的气象,不由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对此景象的描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侵官”的责难,王安石指出变法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并经过“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最后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因此不能说是“侵官”。(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里澄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