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材料二: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B.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C.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D.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B.“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C.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D.荀子认为“礼仪”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仪”,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A.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C.孔子哂(笑)子路(仲由)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3自然段的行文思路。(5)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做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比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2)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寝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古诗文阅读(39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以盛水浆C.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曰余食赘行D.利诚乱之始也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所列举的例子来分析论证这个观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杜甫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颔联所运用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2)《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显露、自以为是的弊端的句子是:“,。”(3)《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4)江流宛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5),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6)王于兴师,,与子偕作。(《无衣》)(7)。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的热度攀升。不久前,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水下飞天洛神”舞蹈圈粉无数。的水下舞蹈令人惊艳,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维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在丰富的文化宝库。(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连续精美绝伦展示踟蹰B.连续美轮美奂展示徜徉C.持续美轮美奂展现踟蹰D.持续精美绝伦展现徜徉(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B.正是创意的出神入化、科技的增添光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C.正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D.正是创意的别出心裁、科技的增添光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①,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②”,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③。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要求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符合逻辑,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梁丘据善于迎合景公,景公便对晏子说也只有梁丘据与他“和”。晏婴不以为然,便提出了为国应“和而不同”,强调臣民的反对声是“和”的重要表现,“不同”有利于君主施政的合理性。“和而不同”的思想既适用于治政,也适用于人际交往、国际外交。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3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材料二: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B.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C.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D.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B.“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C.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D.荀子认为“礼仪”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仪”,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BA.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C.孔子哂(笑)子路(仲由)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3自然段的行文思路。(5)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做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正确。B.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C.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D.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故选:A。(2)C.“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前后逻辑不成立,依据原文“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故选:C。(3)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而B项则侧重于“应试”教育。故选:B。(4)①依据原文“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②依据原文“‘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接着诠释了“礼仪”的内涵;③依据原文“‘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④依据原文“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5)①依据原文“‘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②依据原文“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③依据原文“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④依据原文“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答案:(1)A(2)C(3)B(4)①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②接着诠释了“礼仪”的内涵;③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④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5)①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②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③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④“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比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2)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寝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要结合情节、人物和主题等角度分析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紧扣要求分析,回答要点包括:一是从作者角度叙述,二是如何叙述,三是其作用有什么。阅读文本,先判断如何叙述,即叙事艺术手法。其手法可从叙事技巧、叙事节奏、叙述安排,叙述人称、叙事顺序叙事视角等方面判断。再阐述相关内容,最后说该手法运用效果。【解答】(1)C.“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误,依文句“他过于傲慢”“极其自负”“不受欢迎”“不肯接受平庸”得出,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傲慢自负的性格,而非懒惰。故选C。(2)C.“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错误。依文章写了兀鹰最后出现在小说结尾,乞丐空洞的眼神落在争抢的兀鹰上,以及他拒绝怜悯后,兀鹰衔纸币飞走了的情境,得出作者写兀鹰是为了烘托或衬托出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而非推动情节。故选C。(3)根据题干要求“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紧扣乞丐为何这样做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作者一开始虽未认出乞丐是自己认识的人,但乞丐独特的乞讨方式引起了作者的关注,最后才得知是20年前认识的那个傲慢自负的熟人,但眼前的这个人一直没改以往的性格,仍拒绝平庸,傲慢自负。此题的关键词“拒绝我的怜悯”“他傲慢自负”“不受人欢迎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4)①叙事顺序上用了插叙,依文意作者插叙了一段自己与乞丐认识的经历,20年前的罗马,他们常聚在餐厅争论文学、艺术之类的话题,而红发年轻人在众人面前总显露出一副不屑一顾,自负清高的姿态。得知这段是插叙写法,其作用丰富了人物形象。②叙事人称以第一人称。依“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出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叙事,其作用给人亲切,真实感。③叙事节奏紧凑,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空间和时间交织一起。依文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详写了乞丐是如何引起作者的关注,对比红发乞丐与众乞丐的不同乞讨方式,如红发乞丐手不伸,只凝视着你。略写了红发乞丐乞讨过程中被警察殴打,却毫无表情,习以为常。时间上快写,依“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知作者是认识红发乞丐,进一步地观察并接近他。其中有快写,也有慢写,节奏紧凑。其作用揭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态度,蕴藏哲理。④叙事技巧上采用了留白。依“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巧妙地收束全文,给人想象,其作用耐人寻味。答案:(1)C(2)C(3)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他傲慢自负性格一直没有改变。(4)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④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二、古诗文阅读(39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以盛水浆C.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曰余食赘行D.利诚乱之始也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所列举的例子来分析论证这个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游事”为一个词,意思是“外出以求事奉(他人)”,不可断开,排除A、B;“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为”的内容,作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句子翻译为: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2)A.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之:结构助词,的/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之:结构助词,的。B.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以:介词,凭借/用它来盛水。以:连词,表目的,用来。C.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行:施行/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行:形。D.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诚:的确/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诚:使……真诚。故选:A。(3)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为“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4)①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句子翻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②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句子翻译为: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能成为君子。(5)根据“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知,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根据“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知,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根据“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知,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答案:(1)D(2)A(3)C(4)①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能成为君子。(5)①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参考译文: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因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杜甫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颔联所运用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效果和传达的感情。【解答】(1)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故选C。(2)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形容老病催”,“形容”,指形象;“老病”,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这是间接抒情,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得更加痛彻心扉。答案:(1)C(2)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②下句为间接抒情,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2)《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显露、自以为是的弊端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3)《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4)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春江花月夜》)(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6)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无衣》)(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重点字:彰)(3)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重点字:治)(4)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5)天生我材必有用(重点字:材)(6)修我矛戟(重点字:戟)(7)十年生死两茫茫(重点字:茫)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的热度攀升。不久前,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水下飞天洛神”舞蹈圈粉无数。的水下舞蹈令人惊艳,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维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在丰富的文化宝库。(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连续精美绝伦展示踟蹰B.连续美轮美奂展示徜徉C.持续美轮美奂展现踟蹰D.持续精美绝伦展现徜徉(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B.正是创意的出神入化、科技的增添光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C.正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D.正是创意的别出心裁、科技的增添光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理解词语和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搭配不当和结构混乱,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句子的语言、句式特点、修辞、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答题,要结合原文句子赏析,注意语言表达。【解答】(1)“持续”意为“延续不断”,“连续”意为“一个接一个”,此处的主语为“热度”,无法与“一个接一个”搭配,故选用“持续”恰当。“精美绝伦”意为“精致美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用于修饰“舞蹈”,选用“精美绝伦”更恰当。“展示”意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展现”意为“显现出”,此处的受动对象是“鲜活的生命力”,是无法“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故选用“展现”更恰当。“踟蹰”意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是一个形容词,“徜徉”意为“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是一个动词,此处意在强化当代观众对古老文化的接受与传播,“踟蹰”一词具有的迟疑之义会削弱这一语意的表达,故选用“徜徉”恰当。故选D。(2)原句搭配不当,“出神入化的创意”搭配不当,“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超的境界,与“创意”搭配不合理,应把“出神入化”改为“别出心裁”,排除AB两项。原句“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意味着三个短语的中心语“创意”“科技”“历史记忆”处于并列关系,共同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根据上下文语意可知,创意、科技这两者与历史记忆显然不是并列关系,且“历史记忆”也无法主动演绎为时代风采,可见在“泛黄的故纸堆里”前少了一个使令动词,导致整个句子结构混乱,应“泛黄”前面加上“让”,排除BC两项。故选D。(3)“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是整句,而“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是散句,从表达效果来看,整句的句式更为整齐。“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一句中,“传承”使用顶真的修辞。“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一句中,“共鸣”使用顶真的修辞。顶真修辞具有音韵美感,改句没有使用任何修辞。原句将传承与创新,共鸣与互动各自之间的关系作了“传承需创新”“共鸣需互动”的阐释,能更好地承接上文“水下飞天洛神”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创新,引领下文《国家宝藏》节目在点赞评论的互动中共鸣,逻辑关系更为严密,而改句将“传承”“创新”并列起来,“共鸣”“互动”并列起来,忽略了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从表达效果来看,原句的表达更严密。答案:(1)D(2)D(3)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①,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②”,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③。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