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稳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材料二:“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一—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B.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合拍。D.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B.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C.古琴追求一种“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D.《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2分)A.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宋朱长文《琴史》)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C.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溪山琴况》)D.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5.材料二中说:“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英雄老去张翎王钰约了阿陶元旦过后去看程爷。①动身的时候,下了几天的雨突然停了,“轰”地炸出一个大太阳,晒在身上酥酥痒痒的,像爬了层蚂蚁。路是土路,雨压过,倒也没什么大灰尘。路边都是两层的矮楼,有石灰墙的,也有马赛克铺面的,不同时期里盖的,各有各的路子,横不成行,竖不成列。程爷住的是老平房,陷落在一群矮楼之中,好认,却是难找。阿陶来过多回,回回都走过了。兜兜转转的,才在两座小楼的夹缝里,找见了程爷的乌龟壳。房子是程爷死去的老伴的。准确地说,是他死去的老伴的头一个丈夫的。那年程爷从牢里放出来,已经四十六岁。回到村里,发现爹娘留下的那间老屋早塌了。砌墙的石头,已被邻人挖去盖了猪圈,连窗框都被人拆走做了柴火。爹娘和哥哥都死了,嫂子带着孩子改了嫁,他就在队里的农具仓库睡觉,地上铺块塑料布,夜里脸上爬着老鼠。村里有个姓萧的寡妇见了不忍,就把他给收了,好歹算个劳力。乡下人日子过得潦草,不如城里人长寿。渐渐的,程爷就把那些知道他陈年旧事的人都熬死了,只剩了个他自己,还没完没了地活着。村里一茬又一茬的新人出生长大,看见程爷在村后的果园里摘瓯柑,在门前的自留地里拔萝卜搭黄瓜架子,一脸泥塑木雕从不开口说话。众人只晓得是个姓程的老绝户,再不知其余。再后来,青壮劳力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住进来一些租地做营生的外地人,程爷就成了弃地里的草,自生自灭,被人忘了。直到有一天,村里突然开进来两辆汽车,一队人马捧着鲜花和一条红绶带,走进程爷的家,送来一个装着一枚黄灿灿的纪念章的匣子。众人围过来看热闹,看清了纪念章上的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才知道程爷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那时程爷的脑子还够用,进里屋换了身平整衣服出来,被接到城里,开了一个会,吃了一顿请。饭后,程爷站起来,脚跟“啪”地并拢,直直地敬了个礼,从兜里掏出一张捏出了水的百元纸票,递给领导:“长官说过,不能吃白食。”席间有个记者听了感动,就把程爷的事写成一篇洋洋洒洒的报道,发表出来,四处有人转载。打那以后,程爷的家里进进出出的就有了人声。程爷的故事开始出现在各式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被编进各种版本的口述历史书里。村人没想到这个抽巴老头竟有过一段这样猛爆的人生经历,方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此见到他,远远的就喊一声“程爷”。他哼哈地应答着,脸上隐隐裂开了缝。王钰偶然看到程爷的故事,便辗转找到志愿队帮忙搭桥,联系到程爷做了一个专访。转眼这就是七八年前的事了。这七八年里,世界发生了许多变故。程爷的老伴没了,自己也走不太动路了,脑子从一条偶尔泛浑的小河,变成了一锅糨糊。②程爷的屋子从外表看跟前次没多大变动,依旧低矮,依旧破旧。但凡一样东西烂到了骨头,也就再无可烂之处了。门楣上贴着一张“民族脊梁”的红纸,色泽新鲜,显然不是王钰从前见过的那一张了。只是不知从那一张到这一张,中间还换过多少张。程爷门前也摆着一个晾衣服的竹架子,却是光秃秃的,风吹日晒雨淋,白森森的露出竹筋,看着恍如一副人骨。屋旁的自留地里种着莱,喂饱了雨水,叶子精瘦精瘦的,倒不见有杂草。王钰已经走到门口,又被阿陶喊了回去:“再走一遍,刚才忘了拍视频。国际媒体探访民族英雄,有噱头。我也可以发个抖音。”“拍后背,不秀脸。”王钰折回去又重走了一遍,突然感觉长出了两只左腿。“微笑,背影也要有表情。”阿陶喊道。程爷的屋子坐北朝南,可惜窗子小,又被两边的楼挡了光,就有些昏暗。两人从大太阳底下乍一进门,只觉得眼睛掉在了屋外。“咣当”一声,王钰撞倒了一张条凳,身子一矮,搂着膝盖嘶嘶喊疼。阿陶熟门熟路地摸着了一根灯绳,轻轻一扯,黑暗就破开了一个窟窿。王钰一眼瞧见半面墙的报纸,从门口一路糊到将近厨房的位置,都是关于程爷的报道,大多是地方媒体。再看了一眼,她就发现最显眼的位置上,贴的是她写的专访——还是她当年从多伦多寄过来的,整整四版。全球华文文化周刊。报名本来就是粗体,又被重重地勾出了一个圈,旁边有一行颤颤巍巍的钢笔字:著名国际媒体。纸比人还不经老,才几年的工夫,已经皱起一身黄皮。王钰拿指头轻轻一蹭,听见了的脆裂声。著名国际媒体。王钰的脸一热。③那回见程爷,是一次精心的预谋。老板从一个位于纽约的亚裔文化基金会申请到一笔专门支持北美华文媒体的经费,需要完成一个关于二战东方战场的调研写作计划。计划内容是书写北美军人在东方战场和中国人携手作战的经历。老板收了钱,把活派给了王钰。正值焦头烂额找头绪的时候,王钰突然在一篇公众号文章里,看到了程爷的故事。程爷参过军,接受过美国人的训练,打过日本人。程爷的经历严丝合缝地对上了基金会的每一项要求。于是她一趟飞机飞到中国,兜兜转转找到了程爷。程爷是她的一篇命题作文,一份课堂作业。可是,她亏负程爷了吗?程爷在脑子还没烂透的时候,经历了一个高光时刻,出演了一场真刀真枪的好戏。程爷不是龙套,程爷是正儿八经的主角。程爷的记忆筒仓如今已经满了,盖了盖,上了锁,不会再打开,不会再添新的内容。她在盖子合上的前一刻,往筒里放进了最后一样物品。那是一支火把,叫程爷走进永夜时带着一片光亮。④更何况,那四个版面,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水和火的锻造。那是她一生里写得最好的文章。(选自《收获》2024年第五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篇写程爷的房子“陷落”在一群矮楼之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程爷生活环境的窘迫。B.文章第三段运用插叙,交代了房子的来历和程爷的经历,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悲伤的色彩。C.全文通过王钰视角刻画程爷,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平淡的叙述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D.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诸如“乌龟壳”“脸上裂开了缝”等,既浅显易懂又内蕴丰富。7.下列对画线句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连绵阴雨天后太阳照在身上的真实感觉。B.②句连用两个“依旧”,突出了在时代洪流面前房子的没落,也暗示了程爷被遗忘。C.③句说明作者最初采访程爷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为了完成一次任务而做的精心安排。D.④句中“锻造”和“最好的文章”,都说明了王钰在写作时的字斟句酌和匠心独运。8.作者是如何塑造程爷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作者在写作自述里说,英雄蕴含着某种激越和壮烈,但它们都熬不过生活的长久磨损。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①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臣下莫不响震失色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材料二: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故韩信以能多将自诧②,而谓汉高之不已若也,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一燕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知此,而兵之所忌与敌之足畏与否也,皆可预料而定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注】①刘琮:荆州牧刘表次子,刘琦异母弟。后继任荆州牧,曹操大军南下,他不战而降。②自诧:自夸。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权以示A臣下B莫不响震C失色D时周瑜受使E至番阳F肃劝权召G瑜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遗,寄、送,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意思不同。B.平,平定,文中表被动,与《屈原列传》“兵挫地削”的“挫”用法相同。C.“而谓汉高之不己若也”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D.举,拿、用,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举”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曹操占领荆州后,准备趁机消灭割据江东的孙权势力。周瑜认为江东面积广阔,士兵精锐,英雄效力,正可为汉室铲除奸贼,绝不可向曹操投降。B.孙权认为曹操早想称帝,只是顾忌二袁等人而不敢实行,现二袁等人已被灭,周瑜的劝说让他认识到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因此下定决心抗击曹军。C.曹操通过坚固防守,使袁绍的军队疲惫不堪,然后趁机打败了袁军。用这一计策对付吴军却行不通,因为吴军有地势、兵力和粮运等方面的优势。D.荆州降兵被曹操用为水军,但其战斗意志并不坚定,希望回归故乡,而且感怀先主、刘琦的恩德,当黄盖的火把刚一烧起,他们就抢先逃跑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4分)(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4分)14.曹操之“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背景:此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诗友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B.颔联,“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灯灭后”窗外秋雨渐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说明在秋雨朦胧的夜晚,他对美丽雨夜的赞美之情。C.颈联,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16.尾联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以男子之口,说有一位娴静美丽姑娘,约他到城角楼上来见面。(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不能靠严刑来监督百姓,威怒来震慑百姓,否则“,”。(3)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是因为“,”,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写出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5)回望自己的年轻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当年“”的豪情壮志,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回忆了“”的军旅生活。(6)“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在刘仁杰的《秋韵》中,孩子们奔跑在金黄的稻田边,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身后的老农手持镰刀,沉稳地收割着成熟的稻谷,屋檐下慵懒的老猫正享受着秋日的暖阳。画面中,沉甸甸的稻穗、绽放的菊花、翩翩起舞的落叶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都沐浴在柔和的秋光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秋分时节,的菊花正值盛开,赏菊作为秋日里一项雅致的活动。菊花被誉为“花中隐士”,唐代诗人元稹在其《菊花》诗中,对菊花赞颂有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名句更是。赏菊不仅要赏其多彩多姿,更要品其坚韧高洁。当夕阳西下,秋夜的菊花也别有一番风味。画家李明远的国画作品《秋夜菊香》展现了一个秋夜的菊花小筑。画面中,深蓝的夜空繁星点点,女子身着淡雅的秋装,与金黄的菊花相映成趣,月光如水,静谧而深远。画家以细腻的笔触,传达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秋夜画卷。秋分之景,有丰收的金黄,有,更有温馨和谐的宁静氛围,它融合了丰富的情感,也是生活节奏自然的延续。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丰富多彩应运而生传颂至今秋风萧瑟B.丰富多彩水到渠成传诵至今秋风萧瑟C.韵味十足应运而生传诵至今秋风送爽D.韵味十足水到渠成传颂至今秋风送爽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秋夜画卷。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秋夜画卷。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秋夜画卷。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秋夜画卷。20.找出文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2分)一夜之间,全球都是“天命人”。①《黑神话:悟空》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的“西天取经”浪潮,②据游戏开发方发布的数据显示,③截止8月23日,④全平台销量已达一千万份左右,⑤销售额超过三十亿元人民币。比销量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如涟漪般的文化影响:国外,玩家们开始苦读《西游记》,试图理解中国游戏背后的文化经典;国内,不太关心游戏的群体忽然开始注意这款“看起来像电影一样”的西游记游戏,各大国家级媒体纷纷下场报道这场“文化出海”的取经盛宴。“文化出海”,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如何“文化出海”?我们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看“罗盘”识方向。“扬帆远航”,意味着机遇,也预示着这些文化产品要接受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因此,既需要识别哪些需求是各国相通的,也需要识别哪些需求(1),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比如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超越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火爆场面,世人可以“信口拈来”各种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使“冰墩墩”成为全球近几届奥运会热度最高的吉祥物之一。二是建“港湾”助远航。水手可以一往无前地出海,(2),对于文化“走出去”来说亦是如此。比如截至2022年,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已吸引260多家企业入驻,将大量华语影视作品发行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区还上线了“十诺云平台”,为浙江乃至全国影视出口企业提供服务。三是(3)。大海航行靠舵手,也靠水手“文化出海”,除了内容“出海”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出海”。比如,为了提升翻译出版人才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启动了“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开展研修培训、研讨交流等。“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从唐诗宋词到书法艺术,从园林建筑到易经哲学,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瑰宝,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石。正如《黑神话:悟空》中对晋祠宋塑的完美复刻,不仅展示了宋代庙宇的建筑风格和审美品位,也让全球玩家深入了解西游文化,感受东方美学的魅力。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错误,原文为“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可知薛易简阐释的是“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的观点,故选B。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要……就能”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信息是“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可见并非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此境界。故选C。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儒家对古琴的影响是认为古琴有教化作用,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能修身养性。B项意思是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这是谈音乐的产生,和家思想无关。故选B。4.①材料一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②材料二主要以《红楼梦》的“黛玉论琴”为例,`论述古琴是儒道两家“琴道”完美的融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每点2分)5.①儒家重视琴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②道家提倡琴乐应追求自然之趣,弹奏出“天籁之音”,重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③古琴儒道互补,具有“淡和”的精神气象,入世与出世,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每点2分)6.C(不是王钰视角。)7.B(A.“比喻”错;C.“作者”错,“并非出自真心”错;D.“字斟句酌”错,应为心灵震撼和精神的冲击。)8.(1)动作(或细节)描写:文中通过程爷饭后站起来、敬礼、掏钱等一系列的动作(或细节)描写,突出了程爷作为老英雄骨子里的军人情怀。(2)环境描写:文章第八段关于程爷门前荒凉落寞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英雄老去的凄凉。(自留地里的菜焕发的生机则烘托了英雄精神虽弱犹存。)(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细节、神态,任选其二,手法1分,特征1分,共2分;侧面描写,环境、人物烘托,手法1分,特征1分,共2分;对比,只给1分。)9.(1)程爷参加过抗日战争,无疑是一个英雄。(2)随着时间的流逝,程爷慢慢的老去,他的事迹也已经被人们淡忘。(3)时间易逝,英雄不老,表达对程爷的敬佩,对读者的告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0.[答案]BDF【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权以示臣下,莫不响震失色,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11.[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C.文中的“之”是取独;而“蚓无爪牙之利”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12.[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周瑜的劝说让他认识到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因此下定决心抗击曹军”错,己心已定。13.[参考译文](1)这几点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都(置之不顾)贸然行事,将军生擒曹操的时机,应该在今日。(2)即便没有使用火攻之策,双方相持(坚持)几个月,曹操也就成为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了。[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关键词“禽”及“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判断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第(2)小题的关键点:关键词“微”“持”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①舍长用短,不顾天时地利,贸然进攻东吴;②错误认识战场形势,企图以胜袁绍之策击败孙权;③忽视荆州新降士兵心理,自以为能使其为己所用。【详解】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详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这时,曹操写信给孙权说:“近来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之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如今,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将与将军一道在吴地会战。”孙权把这封书信给部属们看,(他们)无不惊慌失色。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鲁肃劝孙权把他召回来。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丞相,但实际上是汉朝贼臣。将军英明勇武,雄才大略,又凭借父亲、兄长的基业,割据江东,统治的地区方圆几千里,精兵足够使用,英雄乐于效力,应当横扫天下,为汉朝清除邪恶的贼臣;何况曹操自己前来送死,怎么可以去迎降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如今北方尚未平定,马超、韩遂还驻兵关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改用船舰,与生长在水乡的吴、越人决一胜负;现在又正是严寒时节,战马缺乏草料;驱使中原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区,水土不服,必然发生疾疫。这几点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都(置之不顾)贸然行事,将军生擒曹操的时机,应该在今日。我请求率领精兵数万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击败曹操!”孙权说:“曹操老贼早就想要废除汉朝皇帝,自己篡位,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位英雄已被消灭,只剩我还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你主张迎战曹军,正合我意,这是上天把你赐给了我。”于是拔出佩刀砍向面前批阅奏本的几案,说:“文武众官有胆敢再说应当降曹的,就与这个几案一样!”于是散会。材料二:赤壁之战,曹操必定失败,周瑜必定取胜,并非只有一个原因。(曹军)舍弃战马而乘坐船舰,是丢掉了自己的长处而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作战。曹操的士兵众多,人多势众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周瑜的士兵数量少,数量少则容易奋起作战。所以韩信以能多带兵自夸,而说汉高祖比不上自己,(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第一个原因。曹操乘着击败袁绍的气势南下进攻荆州、江东,(但)曹操击破袁绍,并不是通过战斗取胜的,而是凭借固守阵地以使袁军疲惫不堪,从而乘机怒击得手的,把这一策略用到江东,那就错了;东吴军队凭借长江进行防守,(曹军的)武器难以伤害到他们,而东吴方面尽全吴之力来支援周瑜一军,并且他们的粮食运输是在无须忧虑的地方进行,越是防守,军队的数量越多、粮食越充足,而士气越高涨,想要使东吴军队疲惫自己反倒先疲惫了,这是又一个原因。曹操南下的军队二十万部队中新近投降的荆州士兵几乎占一半,(曹操)想将他们作为水军来使用,但新近归附的士兵意志不坚定,怀念欲土想要逃回附近的故乡是很容易的,刘表的军队又向来没有远征的志向,加上他们感戴刘备的德行,怀念刘琦的恩情,所以黄盖的一把火刚刚烧起,曹军都惊骇逃散,原属荆州想要回归故乡的士兵更是率先逃跑,这又是另一个愿因。(曹操)积累了以上几点致败的原因,而周瑜的才智足以看清曹操的必败之势;即便没有使用火攻之策,双方相持(坚持)几个月,曹操也就成为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了。知道了这些,而用兵的忌讳与敌军的是否值得畏惧,都是可以预先料定的。15.B【解析】“说明在秋雨朦胧的夜晚,他对美丽雨夜的赞美之情”说法有误。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强调的是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故选B。16.尾联以景结情,或“以景衬情”“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一夜秋雨后落叶满阶的萧瑟景象,而老人却对此漫不经心,安然闲睡(2分)。作者在这里是用景物的萧瑟反衬了老翁清静淡泊的闲适心态(2分)。17.(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5)中原北望气如山少时棋柝曾联句(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8.C【详解】第一空,丰富多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味十足:非常富有韵味,需要细细品味的、拥有十足意味的意韵。此处用来描写菊花,与“丰富多彩”搭配不当,用“韵味十足”。第二空,应运而生:适应时机而产生。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此处是说菊花开在秋天,那么“赏菊”的活动自然就会产生,用“应运而生”。第三空,传诵:流传开来,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传颂:传播颂汤,重在颂扬。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此处指诗词名句,侧重于“诵”,用“传诵至今”。第四空,秋风萧瑟:秋风吹拂而树木瑟瑟有声,写秋天的悲凉氛围。秋风送爽:秋天的风带来凉意,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此处是写秋天的美好,与“丰收”“温馨和谐”搭配,用“秋风送爽”。19.B【详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传达”与“宁静与清新”搭配不当,应把“传达”改为“传递”;二是不合逻辑,搭配不当,“画家”不能用“细腻的笔触”,而是用“独特的色彩”;三是成分残缺,“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成分残缺,应为“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AD.“传播”与“宁静与清新”搭配不当,应把“传播”改为“传递”;D.成分残缺,应在“呈现了”后加“一幅”,且“遐想无限”语序不当,“和”字连接的并列成分应该结构一致,改成“无限遐想”。故选B。20.句子:“沉甸甸的稻穗、绽放的菊花、翩翩起舞的落叶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都沐浴在柔和的秋光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1分)分析: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列举了秋天丰收的景象和温馨的画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丰收和美好。(3分)21.②修改为“据游戏开发方发布的数据”或“游戏开发方发布的数据显示”③修改为“截止到8月23日”或“截至8月23日”④修改为“全平台销量已达一千万份”(指出错误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每空2分,共6分)22.(1)又是因国家而异的(2)是因为背后有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3)育“水手”搏风浪(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1)审题抓关键词:怀疑(深信不疑),成长为更新的自己。题目并不难理解,我们要学会怀疑,才能成长。材料中的“深信不疑”,也是个重要的提示词,它表现出怀疑的程度,并非一些细枝末节之事,而是我们深信不疑的、认知的底色。(2)原因分析①讨论自我怀疑重要性--可以打破自己的认知框架,不断地修正自己,提供可能性,实现认知上的进步②自我怀疑是对知识的尊重和求索。社会、知识等在更新,且速度快这要求我们具备自我怀疑精神。③自我怀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自我怀疑的难点在哪里?①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理念+观念,会带来焦虑不安,恐惧。需要勇气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克服。(个体角度)②客体的角度来说,自我怀疑时候,可能会遭遇批评和质疑,造成心理压力。需要不受外界的干扰,因为客观环境(他人)会裹挟我们的意识。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4)思考框架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大部分人不会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视角主义、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②遵从这个观点产生的积极影响?/不遵从这个观点产生的消极影响?③证明观点的合理性④反驳/补充观点非理性地不断怀疑自己,只会让自己失去信心,不断怀疑自己必须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⑤揆诸当下非理性地不断怀疑自己——患得患失,走向迷茫,盲目相信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⑥对策【例文展示】1.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密瓦涅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洞悉白天一切飞行的痕迹,在个人成长与认识发展的螺旋中,也应如黄昏起飞的猫头鹰,不断反思来时的路,怀疑从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发展。无论是认识或实践层面,人类总是趋于以确凿和稳定的事物维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这似乎是人类天性中难以破除的痼疾。而“深信不疑”是如此果决和稳定,他带着极端化的诱惑,吸引着一批批人摆脱“怀疑”带来的不确定的险境,投身于这场虚幻的乌托邦。然而,无论是站在时代风口却固步自封的失败者,抑或如晚清政府对“天朝上国”的深信不疑,残酷的真相将人撕扯得鲜血淋漓。即便深信不疑,带着令人难以拒绝的确定性诱惑,但过于肯定便意味着毫不接受外界的声音,在确定偏误之下构筑成严丝合缝的茧,将自己困缚其中。而在回音壁之下,你我听不到声音,因此人们意识到怀疑的重要性,尝试着破除盖棺定论的思维牢笼,以求得长久进步的可能。恰如柴静所言,“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打破原来的成见”。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正是这样一个打破成见而后对于权威祛魅的过程,并在怀疑中抵达一种深沉的反思,不断汲取外界异质的声音自我批判,找寻并弥补原有信念中的缺漏,以获求认识的整体提升,继而在新的认知基础上再度反思,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诚然,怀疑必然代表着击破固有观点的虚无和痛苦,不免令人畏惧,但这也是人类个体和群体成长必经的生长痛,在乌托邦破裂的精神阵痛之下重构起新的真实,才能打破坐井观天式的自大,在生命意义的叩问下坦言:我成长为了更新的自己。然而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倘若将怀疑视作成长途中的唯一本质,便是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不理性。先有“信”,才能有“疑”。认识的无限性揭示了认识发展必然是波浪式前进的无尽过程,但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静止的瞬间,认识又必然有其所谓的“信”的固定载体存在。无定数的怀疑和摇摆只会让人成为风中浮萍,无处可栖。故而我们应当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每一特定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深信不疑”,并以此为台阶,不断走向人生境界的高处。黑格尔认为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代表了一种哲学式的深沉反思,在成长过程中也应如此,在白天构筑起“信”的痕迹,在黄昏洞察“信”的缺漏,并予以补足。我们也终将获得智慧女神的馈赠,不断向人生的高处攀登。点评:文章深得材料要旨,紧紧扣住“不断怀疑”“深信不疑”“成长为更新的自己”三者的关系深入思考与思辨,并得出全面而深刻的观点。全文以密瓦涅的猫头鹰形象化起笔,引出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先从认识和实践层面指出人类“深信不疑”的痼疾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成长为了更新的自己”的结论。但作者思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抓住“信”和“疑”的关系,深入思考何为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最后又得出“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每一特定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深信不疑’,并以此为台阶,不断走向人生境界的高处”的更深一层结论,达到了过程性的深刻。文章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论述的语言很缜密,如第四段“不断怀疑……螺旋上升”一长句,副词和动词的运用很讲究,句意完成而严密,反映出作者思维的严谨;二是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黑格尔所言“猫头鹰在黄昏起飞”的材料,但作者不是为用而引,而是具体结合“信”“疑”关系来作结,为文章增添了哲学意蕴。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正是这样一个打破成见而后对于权威祛魅的过程,并在怀疑中抵达一种深沉的反思,不断汲取外界异质的声音自我批判,找寻并弥补原有信念中的缺漏,以获求认识的整体提升,继而在新的认知基础上再度反思,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2.“信”“疑”之辨新“我”之赴奔赴更新的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我们会不断地怀疑、改造、甚至推翻往昔身心的事物或观念,这固然是不可避免的。而若将“疑”作为推动自我成长得机械方法论,则偏离了正确的航向。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认知的丰富包含着渐进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前深信不疑的事物常常是非真理性的。在客观上,社会提供的认知世界的工具与渠道处在不断地更新扩充之中,建立在局限的材料之上的“深信”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面临成为谬误的可能,故而我们需要不断地利用当下可得的材料去怀疑过往所“深信”之物在主观上,经验的匮乏与思维的限制会使我们在特定,时空下的认知呈现不成熟的状态,故而,若用往昔之“深信”指导终生之行为,则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既然认知往往因受局限与制约而可能成为成长的阻碍,那么通过不断地质疑与叩问以更新认知,则不失为向更新的自己进发的好方法。怀疑以往对世界的观点,方能适应事物永恒变化,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客观世界,有如千年变局之下“真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从夜郎自大的迷梦中挣脱而出;怀疑以前奉为圭臬的价值观念,方能逃脱束缚,规避像“唯我论”一般的自囚自困,走向成熟,成长为更新、更好的自己。然而当“怀疑”染上了盲目的色彩,则会带来怀疑成本的无限上升与成长之路上不必要的坎坷。机械地遵从“怀疑”的方法论会使人堕入无尽的迷茫深渊,因为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万事万物皆需加以质疑,这样一来,证实怀疑的成本会无限膨胀而使人增加负累,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必然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坚定不移、行之终身。无论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劝,还是千年前希腊德尔菲神殿中刻下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又或是个人的初心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总有需要我们终身践行之信仰。所以,在“信”与“疑”之间,如何取舍,如何选择,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更进一步而言,“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成长为更新的自己”才是最终归宿。若以前者为目的,则万事万物皆会落入不确定之中,甚至对于我们是否应当“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这一议题也要加以怀疑,而若以完善的自我,向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塔尖进发为航向,则不会迷航。总而言之,“信”“疑”之辨,使我们成长之路上必然要加以推敲的。点评:作者开篇即指出:怀疑不可避免,但若将“疑”作为机械方法论,则会出问题。观点明确而辩证。接下来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剖析,指出因客观上社会中的某些因素影响,以及主观上自身经验或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所谓“深信”存在很大问题。接下来作者从正面强调“怀疑”之正面意义,从而论证了材料中如此才能成为“更新的自己”。接着作者进行辩证阐述,指出反之如若盲目“怀疑”也会带来诸多后果。进而作者顺势提出在“信”与“疑”做好权衡之重要性。作者对“怀疑”与“成长为更新的自己”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准确,论述有深度,有思辨。3.做心热眼明的怀疑者在人生的大舞台中,我们不免会对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深信不疑,但只有我们摒弃偏见,不断怀疑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我们才能够在信念的一次次破碎重建中成长。不可否认,在如今这个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往往会对认定的“合适工具”深信不疑。从客观上而言,社会运行的普世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前人的经验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却忽略了其特殊性,即没有去怀疑个体价值。从主观上来看,其烛照出个体一定的局限性,外界社会充斥着海量信息,而个体常因自己能力局限而被动接受,在社会与个人的双向并行中,我们不免处于劣势,因此很容易对所见所闻深信不疑。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有时也要勇于怀疑。“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勇于怀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助于成为“更新的自己”。但是相信一件事情很容易,如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人们又不免会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去,从而去相信一些未必正确的事情。这种情形下的“怀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