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训练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一、二单元训练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一、二单元训练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一、二单元训练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一、二单元训练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二单元训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2024辽宁沈阳一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像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摘编自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

材料二:

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们是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和表现现实,从而创造文化的。但是,人们在表现现实世界、创造文化时,必然要遇到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思想,并受它们的影响。虽然人们的文化思想归根到底是以该时代的物质生产所造成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但是,意识形态的完成过程,表现为思想依据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进行创造的过程。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是通过对原有文化思想的影响来起作用的,它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

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没有批判继承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没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

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曾从英、法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曾从外国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英、法等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为各国资产阶级所接受。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所接受,也为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继承,这很好理解,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相似的阶级本质、相似的社会的需要,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有相似的文化。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他本人也确实批判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某些有意义的思想,如其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用来调解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孙中山则赋予传统儒家的有关“重民”和“民本”思想的言论以同近代“民权”思想相近的含义,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去,提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有、民治、民享,根本否定封建主义的君民关系和皇权至上思想。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共同的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重构的过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显然不是对“重民”和“民本”思想的照搬,而是一种重构。虽然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与以往的所有制关系的彻底的决裂,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只有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创造出共产主义文化。(选自赵常林《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马克思所说的“亡灵”,是指可供利用的已经死亡了的先辈们,人们可以借用它们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B.文化是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与之相应的独特的思想文化。C.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是以文化的选择和积累为前提的,而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又必须以批判继承关系为前提。D.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并不拒绝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解析】

“人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与之相应的独特的思想文化”错误。材料一第1段中说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人们不能在自己选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与之相应的独特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基本国情,它是在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B.批判和继承是对立统一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带有批判性,绝不能全盘接受,而批判也不等于全盘否定。C.人们在创造文化时,主要受到所处时代的物质生产所造成的经济关系的影响,前人文化思想对其影响比较小。D.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可以批判继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批判继承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解析】

“主要受到所处时代的物质生产所造成的经济关系的影响,前人文化思想对其影响比较小”于文无据。C项对应材料二第1段,根据“但是,人们在表现现实世界、创造文化时,必然要遇到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思想,并受它们的影响……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是通过对原有文化思想的影响来起作用的,它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可知,文章并没有说“主要受到所处时代的物质生产所造成的经济关系的影响”,也没有说前人文化思想的影响的大小,文章只是说人们在创造文化时,会受到前人文化思想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CA.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B.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C.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D.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解析】

先分析概括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第1段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历史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第2段说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继承。由此可知,材料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对先人创造的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A项,论述对象是人生,而不是文化遗产。B项,论述的是考古的实质,未涉及文化遗产继承问题。C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论述的正是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可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项,论述的是“中国精神”包含的两个方面,并不能表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4.材料一里,马克思承认自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又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怎样理解这种貌似矛盾的做法?(4分)【答案】

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合理的内核,但它是倒立着的;②马克思“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正是批判其颠倒关系;③而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则表示自己赞成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④马克思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看似矛盾的态度,正是他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每点1分)【解析】

找:由题干设问可知,这道题为概括分析题,我们要先概括马克思“这种貌似矛盾的做法”在文中的体现,然后分析这一貌似矛盾的做法的实质。定:题干关键词“材料一”“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为我们明确了要分析的范围,即材料一的第2段。先来分析材料中马克思“貌似矛盾”的做法。先看马克思为什么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根据“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可知,马克思批判的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关系。再看他为什么又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根据“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可知,黑格尔辩证法中是存在合理内核的,马克思赞成的是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再分析马克思的做法的实质,可以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来分析。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批判的一面,也有肯定的一面,正是材料一第1段中的“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和材料二中的“批判继承”的体现。联:作答时分条回答马克思为什么批判黑格尔,又为什么肯定黑格尔,以及其做法的实质。5.鲁迅在《拿来主义》里批判过这样两种人:一是面对大宅子“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二是“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称前者为“昏蛋”,称后者为“废物”。试用本文的观点说明两者各有怎样的错误。(4分)【答案】

①放一把火烧光大宅子,这是一种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些人不懂历史不是凭空创造的,不懂文化的连续性;②“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是一种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他们不懂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后人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接受。(每点2分)【解析】

找:题目要求我们用本文的观点说明《拿来主义》中“昏蛋”“废物”的错误,所以这道题为原文观点的概括分析题。定:先分析题干中提到的这两种做法,“面对大宅子‘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根据我们所学内容可知,“大宅子”指的是传统文化,“放一把火烧光”就是对传统的一切全都舍弃;“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指的是一些糟粕文化,“大吸”则说明对于这些糟粕文化全盘接受。

再与文中的观点结合起来,根据材料一第1段“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和材料二第1段“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们在表现现实世界、创造文化时,必然要遇到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思想,并受它们的影响”可知,面对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大宅子”,“放一把火烧光”,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历史不可能凭空创造,全盘否定了历史对于创造的影响,没有认识到这样会造成历史文化的断裂,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根据材料二第2段“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第4段“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和第5段“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共同的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重构的过程”可知,继承历史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应该批判继承。而“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则是不辨好坏全盘接受,这种做法是没有考虑到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适合过去的文化不一定适合现在,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后人在继承时必须去粗存精,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接受。联:作答时,结合文中的观点对题干提到的两种做法分条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这样走出了十几里路,太阳已经偏西了。我正在想用个什么办法使她停下来,突然绳子一松。我抬头一看,她栽倒了,一只脚深深地陷到了烂泥里,而且正在继续陷下去。我慌忙揪住绳子,拼着全力拉她,好不容易才把她拖起来,拉到担架跟前,把她扶到担架上坐着。这时,我看她似乎有些昏迷,就抓住她的手,连连叫着:“小何,小何!”半天,她才醒过来,睁眼望望四周,望望我,又要去抓绳子。

这时我心里像刀绞着一样。我怎么能让这样一个好同志为我受这么大的苦呢!万一她有个好歹,我的心怎么得安?我怎么向党交代?我横横心说:“小何,还是那句话,你,你不要管我了,自己走吧!”

“那怎么行呢?”她说,稍停,她似乎看出我的心情,就指着不远处的一段高地对我说:“好,天已经不早了,我们也该休息了。”

来到高地上,她再也没有提起走不走的事。我因为刚才说话太“冲”,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她在一棵小树底下为我安排了过夜的地方,照例地给我换了药、做了饭,安排我睡了。

当我睡醒一觉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山。我翻身一看,小何不在。是做饭去了吗?但是粮袋子在这里,那么是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因为我刚才说话太不注意,委屈了她……越想越不放心,我悄悄地爬出树丛,四下一望,原来她在离我五六十步的一块光坪上坐着,身旁一簇火堆冒着青烟,火上放着那个小茶缸子。她低着头,正在朝胳膊上绑扎着什么。我不禁觉得奇怪,做饭为什么不带粮袋?为什么不在我近旁的火上煮,而要另外生一堆?

我没有叫她,①就径直爬过去。爬到她近旁的时候她才发觉。见我来了,她慌忙把衣袖放下,把茶缸从火上拿下,放在身后,神色显得有些慌乱。尽管她的动作很快,我还是看见了,她臂上是一条擦破的伤口,她正在用纱布包扎。我想,伤口怕我看见,那么煮的饭又怕什么呢?我爬到她跟前,一面伸手去拿茶缸子,一面问她:“什么东西?还怕我看见?”

她慌忙用手把茶缸捂住,说:“别看,别看……女同志的东西是不能随便看的!”

我略略怔了一下,却不信她的,我笑了笑问她:“少共不是不撒谎吗?”②她的脸唰地红了,无可奈何地松了手。我把茶缸端过来一看,心里顿时一酸,眼泪不禁哗哗地流下来了。那里面煮的哪里是饭?是几片牛耳大黄叶子,还有几块用剪子剪碎了的牛皮;牛皮夹杂着野菜,煮出黄黄的汤,一股土腥味。这就是她的“饭”呀!我一下子明白了。这几天来,她做饭给我吃的时候,我要她一块吃,她总是说:“反正有的是粮食,我再做嘛!”或者推托地说:“我到水边上还有点事!”当时我以为是女同志的事,不好细问,谁知是瞒着我做这样的“饭”吃!我想起她向我要皮带的情形,她的皮带哪里是断了,原来是煮着吃了!我又想起今天她拉我晕倒的情形,她,不只是累的,是为我节省粮食饿坏了呀!

我双手颤抖着,③狠狠地把她那一碗“饭”往地上一泼,一把拉住她说:“小何同志啊!你的好意我知道。可是你,你怎么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呢!”说着我的眼泪又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

她说:“老滕,不是我不知道爱护身体,这里粮食的困难,你是知道的,又不知道多久能赶上部队,前面有那么远的路,我好好的人倒好说,你受了伤,不吃不行啊!再说,就是你吃不完,等赶上部队以后,别的同志还可以吃呀。”

我说:“你就不想想,你也是个革命战士,万一你饿得不行了呢!”

她笑了笑,说:“哪能!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老滕同志,你总拿我当孩子,可你不懂得我的心情啊!老滕,”她显然情绪也有些激动,接着说,“我常想,我要好好照顾伤员,伤员同志伤好了,身体棒棒的,对我说:‘我们走了!’你们上了前线,继续为革命事业战斗,就等于我亲手杀了敌人,也等于为我的妈妈报了仇!我心里就愉快了!”

“这,我懂!”我说,“可不管怎么说,你得吃饭!就是为了我这个伤员能走出草地,你也得吃饭!”

她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是啊,是该吃点粮食了。不过,要我吃粮食得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我急急地问。

“你以后不要再说不走了!我们要有决心走出去!”

我还能再说什么呢?我说:“走,一定走!——只要你吃饭,身体好好的,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

我眼看着她把粮袋拿过来,把饭煮好。她实在是饿了,端着茶缸子,大口大口地吃着。我把火弄旺了,火星在草原上飞散着,④火苗迎着夜风烧得通红。【注】小说背景是1935年长征途中。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我”想要小何扶着“我”走,却遭到拒绝,她苍白的脸表明她在硬撑着,也为后面她昏迷做铺垫。B.第一段中的“果然”暗含之前行走速度慢,且对“我”伤口不利之意,这与下文“我”要求她扶着走形成了矛盾。C.小何慢慢地说、“我”急急地问,两者对比鲜明,突出小何因饥饿而无气力和“我”脾气的急躁。D.小说描写“我”对小何行为的种种疑问,再由“我”的观察逐一解答,让小何形象饱满起来。【解析】

“突出小何因饥饿而无气力和‘我’脾气的急躁”错误。根据原文第15—16段中的“她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是啊,是该吃点粮食了。不过,要我吃粮食得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我急急地问”可知,小何慢慢地说,是因为她经过深思熟虑,要让“我”的信心坚定下来,放心地跟着她走。“慢慢地”体现了她的沉着,“我”急急地说,恰恰因为内心对她充满愧疚,想让她赶紧吃点东西,并非突出脾气的急躁。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句子①中“爬”的动作不仅写出了“我”的伤势严重,还间接交代了小何坚持用拖架的原因。B.句子②小何听到“我”的质问“脸唰地红了”,该细节凸显了小何天真、自尊心强的形象。C.句子③中小何的“饭”被“我”狠狠泼到地上,用动作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对小何行为的恼火。D.句子④是环境描写,烧红的火苗暗示着他们两人的矛盾化解了,能够摆脱困境迎来光明。【解析】

“该细节凸显了小何天真、自尊心强的形象”错误。根据原文第9段中的“我略略怔了一下,却不信她的,我笑了笑问她:‘少共不是不撒谎吗?’她的脸唰地红了,无可奈何地松了手”可知,小何脸红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撒谎了,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瞒着“我”的事情都要“暴露”了,内心感到惭愧,而不是为了凸显她的天真和自尊心强。8.王愿坚小说《党费》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黄新,本小说也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小何,请简要概括两个典型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6分)【答案】

①不畏困难,乐观自信。黄新在面临艰难的环境时,立场坚定,不惧困难,保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本文中的小何面对艰险征途,依然面带微笑,鼓励“我”,可见她们乐观自信的特征。②舍己为人,甘于奉献。黄新为了凑足党费,都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咸菜,小何为了革命同志能顺利走出草地,自己煮皮带、野菜吃,可见她们信仰之坚定,奉献精神之伟大。③信仰坚定,沉着冷静。敌人来搜捕,黄新沉着应变,安排“我”带着党费安全撤离。小何面对走出草地信心不足的“我”,沉着应对,以自己“吃粮食”为条件,鼓励“我”,让“我”燃起走出草地、赶上队伍的信心。(每点2分)【解析】

找:由“两个典型形象”“相同之处”可知,这道题为人物形象概括题,要概括形象的相同之处。题目中的关键词“黄新”“小何”为我们明确了要分析的人物;关键词“《党费》”“本小说”为我们明确了要分析的文本范围。定:先分析本文中的小何。本文中的小何一个人拉着“我”这个伤员过草地,“我说:‘算了吧,还是你扶我走吧!’她却扭转头笑笑说:‘不,我不累,这样走,我们很快就能赶上部队了!’她笑得那么愉快,仿佛真的就要到部队了似的”。面对艰险征途,小何依然面带微笑,鼓励“我”。由此可见,小何具有乐观自信、不畏困难的特征。

根据第9—13段的内容可知,小何为了革命同志能顺利走出草地,自己煮皮带、野菜吃,并且还想把粮食留给部队其他同志吃,一心想着好好照顾伤员,由此可见她具有坚定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由原文第15—18段的内容可知,小何面对对走出草地信心不足的“我”,沉着应对,“要我吃粮食得有一个条件……”“你以后不要再说不走了!我们要有决心走出去!”,她以自己“吃粮食”为条件,鼓励“我”,帮助“我”燃起走出草地、赶上队伍的信心。由此可见,小何是一个信仰坚定、遇事沉着的人。

再分析《党费》中的黄新。根据“现在总算好了,和县委联系上了,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她是那么硬实,口口声声谈的是怎么坚持斗争,根本没把困难放在心上”可以看出她的乐观、自信,不惧困难。她没有向“我”谈困难,而是口口声声谈怎么坚持斗争;在“我”传达县委对地下党活动的指示时,她一边听一边点头,把困难的任务都包下来了。由此可总结出黄新在面临艰难的环境时,立场坚定,不惧困难。黄新在艰难的情况下还想着缴党费,并想缴实用的东西,为了凑足党费,都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咸菜,可以看出她信仰坚定、舍己为人,为了革命事业甘于奉献的特征。敌人来搜捕,黄新沉着应变,安排“我”带着党费安全撤离,由此,可看出黄新还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黄新为了掩护同志被抓献身,也反映出她甘于奉献、舍己为人、信仰坚定的特点。删:删除概括出的特点中的重复的内容,总结出二人的相同点,然后合并作答。联:根据以上分析,分条列举二人的相同点,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特点具体分析。9.

王愿坚小说中常见一种简单的“意象符号”,如《党费》中的“咸菜”,《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它们有平凡的表层意,也有耐人寻味的深意,为读者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本小说中的“粮食”具有怎样的意蕴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

意蕴:“粮食”的表层意思就是食用的粮食。深层意思是困难,是希望,是必胜的信念。粮食不足,所以小何才不愿吃,想分享更多给“我”。有粮食在,才能一起走出草地,甚至有机会分给前方的战友。小何最后吃了粮食,也鼓励了“我”,两个人心中走出草地、赶上大部队的信念更加坚定。(3分)作用:①利于展现人物形象。小何因为粮食不足而选择煮皮带、菜叶吃,还努力地安慰、鼓励“我”,在对粮食处理上,展现了小何乐观坚强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因为粮食不足,所以小何偷偷煮皮带,而“我”却想探究真相,情节就不断发展。③深化主旨。粮食困难,环境艰难,但以“我”和小何为代表的红军战士们,却坚定信仰,不畏艰险,凸显虽历经磨难,但团结一致、信仰坚定就能走向胜利的主旨。(每点1分)【解析】

题干要求我们分析小说中特殊意象的意蕴和作用。在这篇文本中,分析意蕴即分析小说中“粮食”这一词语的内涵,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意象的作用时,可以从对人物、情节、背景、主旨等的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找:找出文中出现“粮食”的位置,标注出来。定:确定这些词语在不同位置所表达的含义。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段落原文内容含义第5、6、9段她在一棵小树底下为我安排了过夜的地方,照例地给我换了药、做了饭,安排我睡了。小何为“我”做了饭,做饭需要用到粮食,“粮食”在此处的含义指食用的粮食,即“粮食”的表层含义。我不禁觉得奇怪,做饭为什么不带粮袋?为什么不在我近旁的火上煮,而要另外生一堆?她总是说:“反正有的是粮食,我再做嘛!”或者推托地说:“我到水边上还有点事!”段落原文内容含义第9、11段我又想起今天她拉我晕倒的情形,她,不只是累的,是为我节省粮食饿坏了呀!粮食不足,所以小何才不愿吃,想分享更多给“我”,“粮食”的深层意思是困难。她说:“老滕,不是我不知道爱护身体,这里粮食的困难,你是知道的……”第11段她说:“老滕,不是我不知道爱护身体,这里粮食的困难……你受了伤,不吃不行啊!再说,就是你吃不完,等赶上部队以后,别的同志还可以吃呀。”这里的粮食,除了是困难,还是希望,因为有粮食在,才能一起走出草地,甚至有机会分给前方的战友。段落原文内容含义第18—19段我说:“走,一定走!——只要你吃饭,身体好好的,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我眼看着她把粮袋拿过来,把饭煮好。她实在是饿了,端着茶缸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小何最后吃了粮食,也鼓励了“我”,两个人心中走出草地、赶上大部队的信念更加坚定,“粮食”是必胜的信念。

分析“粮食”在小说中的作用。从人物形象上看,小何因为粮食不足而选择煮皮带、野菜吃,还努力地安慰、鼓励“我”,想把粮食留给“我”甚至是前方的战士们吃,表现了小何乐观坚强的形象。

从情节上看,小说围绕“粮食”展开,因为粮食不足,所以小何偷偷煮皮带、野菜,而“我”却想探究真相,于是看到她煮皮带和野菜的情景,也引发了“我俩”关于“粮食”的谈话。小说的情节正是因为“粮食”而不断发展,所以“粮食”推动了情节发展。

从主旨上看,过草地的环境艰难,粮食困难,不够两个人吃,小何选择自己偷偷煮皮带、野菜吃,而把粮食留给“我”;而“我”发现之后,坚决要求小何吃粮食,两个人商量好一起坚持走出草地,赶上大部队。这表现了以“我”和小何为代表的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却坚定信仰,不畏艰险,凸显虽历经磨难,但团结一致、信仰坚定就能走向胜利的主旨,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联:结合题干要求,先回答“粮食”的意蕴。然后再分条回答“粮食”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找定拆联”概括分析词语/句子含义

1.找

找词或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

2.定

当词或句子在原文中多次出现时,确定词或句子在不同位置的含义;当词或句子只在原文中出现一次时,要确定词或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段首、段中、段尾)或在文中的位置(开头、中间、文末等),根据位置判断应从前文、后文还是整篇文章寻找含义。

3.拆

需要概括的是短语或句子的含义时,拆分短语或句子的结构,从拆分得出的几个部分出发分别分析含义。词语不需用到这一步。

4.联

概括分析含义时联系前后文内容、语境、文章主旨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4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驱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转H而缘南亩【答案】

CDF【解析】

正着断。先看A处,假设断开,会发现“驱”这一谓语动词后缺少宾语,句意不完整,故此处不断。B处,前面的“今驱民而归之”中,“而”表示顺承,“归”是回归、归向的意思,也是谓语动词,其后应连接宾语,若断开,“归”后的“之”可以充当宾语吗?结合语境分析,可知,此处的“之”为结构助词,而非代词,不指代具体的对象;若不断开,连上后面的“农”,则结构完整,意思是“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故B处不断,C处断开。D处,若断开,“皆著于本”中“于”引出动词“著”的对象“本”,结构、语意都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F处,根据句意可知“天下各食其力”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所以E处不断,F处断开。已经完成三处断句,可再往后看,检验前三处的断句是否正确,看整个句子可知,“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都作“使”的宾语,故F处断开是正确的。

倒着断。先看H处,若断开,则其后的“而缘南亩”,句子结构不完整;若不断,“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主谓宾结构完整,故H处不断,G处可断开。接着往前看,可知“末技”不可单独成句,意思是“工商业”,此处应修饰后面的“民”,故应在F处断开,而非G处。E处,若断开,“其力”表意不完整,不能单独成句;若不断,“天下各食其力”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E处不断,D处断开。还剩一处,整体观察前面的句子,“皆著于本”中“于”引出动词“著”的对象“本”,结构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保险起见,看C处前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分析可知“今驱民而归之农”意思是“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句意完整,故C处断开无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A.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B.先王,指古代圣王,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中的“先王”意同。C.大命将泛,形容国家将要灭亡,大命指国家命运,泛指倾覆、覆灭。D.狼顾,顾,回头看,文中指遭受苦难的天下百姓像狼一样伺机暴动。【解析】

A(√)把“中等收成的年岁”代入语句“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中,句子的意思是“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农户种粟可收二百石粮食”,表述正确。B(√)“先王”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古代圣王,即选项的意思;二是指已经逝去的前代君王,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根据所学可知,“废先王之道”的“先王”和文中“先王”的意思相同。C(√)把选项中所说的意思代入原文,前后四句话的意思是“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符合语境,选项表述正确。D(×)“文中指遭受苦难的天下百姓像狼一样伺机暴动”错误。“狼顾”,顾,回头看。狼生性多疑,总是担心从后边受到袭击,边走边不停地回头看。“狼顾”用来形容人对处境存在着严重的不安全感。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A.嵩山之东,河汝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四年种植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的五年,一个农户种粟可收粮二百石。B.管仲、贾谊都认为实施王道的基础是“粟多”,公私积贮充实才知礼节而不生奸巧,若民穷至卖儿卖女,则国家危险。C.贾谊认为,粮食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充裕,则可以应对荒年和兵灾,无论攻、守、战,都可以很好应对。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已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解析】

A项,对应材料一的“嵩山之东……四种而五获”,表述正确。B项,符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管仲、贾谊的观点,表述正确。C项,对应材料二“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表述正确。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D项。选项索骥——根据线索词定位原句比对——选项与原文比对错判断D线索词:“贾谊”“汉朝”“四十年”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已四十年。——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这句话中“几四十年”中的“几”是“接近”“快要”的意思,而不是选项表述的“已四十年”,此处错误。)×选项索骥——根据线索词定位原句比对——选项与原文比对错判断D定位原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分析可知,原文说的是“公私之积,犹可哀痛”,意思是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可选项却说“天下富足安定”,显然错误。)ד按图索骥”,三步解决文意理解选择题

第一步:按图——看选项

通读选项,看选项是否存在逻辑问题,由此直接锁定错误概率较大的选项,提升做题效率。

注意:不是所有的文意理解题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快速锁定选项。

第二步:索骥——根据线索词定位原文

(1)分析选项内容,大致锁定原文范围。(A、B、C、D四个选项的顺序一般与原文内容的顺序一致,由此可以大致锁定原文范围。在四个选项都没有漏洞的情况下,考生要对选项进行逐个排除)

(2)标注选项的线索词,精准定位文章原句。

线索词: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朝代名、年号等)、数字、带有文言性质的词语等。

第三步:比对——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比对内容:人物、事件、时间先后、因果关系等是否一致。如果在原文中找不到可以对应的内容,则属于“无中生有”,选项错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答案】

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的原因,就是君上没有办法均衡百姓的粮食。[“积”(积存)、“粥”(卖)、“术”(方法、办法)各1分,句子大意1分]【解析】

结合语境可知,这句话谈的是国家粮仓空虚、百姓生活悲惨的原因。翻译时,要逐字翻译。第一个分句中,“仓廪”,指粮仓,“仓廪虚”就是“粮仓空虚”的意思;“民无积”可译为百姓没有积存。后两句,“粥”是“卖”的意思;“术”,指方法、办法;均,指均衡;“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中的“……者,……也”表判断;分析可知,这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为了使意思通顺,在翻译时还要加上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可译为“农民卖儿卖女的原因,就是君上没有办法均衡百姓的粮食”。(2)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答案】

边远地方的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造反,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举”(举兵)、“骇”(惊慌不安)、“图”(谋划)各1分,句子大意1分]【解析】

翻译该处需要结合文后注释。第一句,“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故这一句可翻译为“边远地方的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既然语境谈到的是与皇上对抗,那么“举”就是“举兵”的意思,“并举”就是“一同举兵”的意思;“起”指起事、起兵,这里指造反;“并举而争起矣”可译为“就一同举兵争先造反”。第三句,“乃”是“才”的意思;“骇”,指惊慌不安;“图”,指谋划;联系上一句,可知“骇”的主语应是皇上。所以,结合语境,此句可译为“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最后一句,“岂……乎”表疑问;有及,是“来得及”的意思;“岂将有及乎?”译为“难道还来得及吗?”14.

管仲和贾谊强调“粟多则国富”的道理,但实现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

①管仲认为要让农民专务农业而与各业收入均衡,从而激发百姓垦地种粮的积极性;②贾谊认为一是要戒奢靡,二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转向农业,以生产、储备更多粮食。(3分)【解析】

找定删联关键词:“管仲和贾谊”“粟多则国富”“实现的途径”“不同”先分析管仲的实现途径: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分析可知,管仲认为要让农民专务农业而与各业收入均衡,从而激发百姓垦地种粮的积极性。)贾谊的实现路径中,有重复的地方,删去其一将分析概括出的不同点分两点作答即可找定删联关键词:“管仲和贾谊”“粟多则国富”“实现的途径”“不同”分析贾谊的实现途径: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认为,当朝存在两大祸患:一是人们舍本逐末,弃农经商;二是国家中存在过度奢侈的风气。正是这两个祸患导致了国家财富的枯竭。由此反推,可以概括出两条途径:①从事农业;②戒奢靡。)贾谊的实现路径中,有重复的地方,删去其一将分析概括出的不同点分两点作答即可找定删联关键词:“管仲和贾谊”“粟多则国富”“实现的途径”“不同”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分析可知,贾谊认为要想实现“粟多则国富”,还要让天下百姓都转向农业,以生产、储备更多粮食。)贾谊的实现路径中,有重复的地方,删去其一将分析概括出的不同点分两点作答即可“找定删联”,四步搞定文言文概括题

文言文概括题共有以下三种考查形式:概括文章内容(人物特点、事件特点)、概括事件原因、概括观点态度。无论是哪种考查形式,都要回到原文直接概括内容,都可以用“找定删联”的方法来解决。

第一步:找——看题干,找关键词。

关键词:①题干中和文中对应的线索词;②说明考查方向的词。

第二步:定——定原文内容。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找到具体的原文内容并确定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删——删重复内容。

概括得出的内容,语意重复的删去,语意有交叉的合并。

第四步:联——联合成答案。

根据逻辑关系和设问,把剩下的部分联合起来,分条作答。

材料一: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河)、汝水(汝)之间,作物生长早(蚤)而凋落(杀)迟,是五谷丰登的地方,四年种植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的五年。中等年成(中年)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农户种粟可收二百石粮食。如今国家粮仓(仓廪)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积),农民卖(粥)儿卖女的原因,就是君上没有办法(术)均衡百姓的粮食。所以先代圣王会让农、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超过彼此。因此(是以)百姓专事一职而收入能够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诈之事(奸巧)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增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诈之事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王)的道路。

材料二:

贾谊进言皇上说:

“管子说:‘粮仓充足(实),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未之尝闻”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尝闻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或)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纤)和周密(悉),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恃)。现在人们弃农(本)经商(末),(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残);过度奢侈(淫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贼)。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莫)去稍加制止;国家将要覆灭(大命将泛),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浪费(靡)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蹶)呢?从汉朝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狼顾);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闻耳)了,哪(安)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若是)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饥穰),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被)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两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边境上突然(卒然)有紧急情况,对于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将会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会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的能够同皇上对抗(疑)的人,就一同举兵(举)争先造反;皇上才惊慌不安(骇)地谋划(图)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亲近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怀敌附远),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著)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南亩)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使国家富足安定,却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廪廪)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注】①元丰三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寒食节。②君门:指皇帝所居之所。③死灰:《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A.诗歌开头写春江满溢之态,突出寒食节雨量多,自然引出下文有关小屋的感慨。B.诗歌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由屋外写到屋内,真实再现了当时在黄州的生存条件。C.“那知”二字表明诗人原本并不知道此时正是寒食节,后因见乌鸟衔纸才恍然大悟。D.最后四句诗人以议论收尾,用朴实的笔触,表达了朝廷浑浊的局面如死灰般难以改变之意。【解析】

“朴实的笔触”“朝廷浑浊的局面如死灰般”错。首先看“朴实的笔触”,根据注释可知,“死灰吹不起”一句用典,除此之外,“也拟哭途穷”也用了阮籍的典故:阮籍驾车不循道路,当车迹所穷,即无路可走时,他恸哭而返。所以不能说是“朴实的笔触”。再看“朝廷浑浊的局面如死灰般”,根据“死灰”的注释可知,“死灰”指的是个人,即诗人自己心如死灰,而非国家的故事。16.与黄州时期苏轼的其他诗作相比,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此诗“最为沉痛”,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答案】

①环境艰苦,居所凄凉:诗人在诗中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诗人居所在风雨飘摇之中,如一叶渔舟。②物资匮乏,生活艰难:诗人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表现了物质生活的窘迫。③时节渲染,内心凄怆:寒食节,只见乌鸟衔纸而来,满目凄凉,却不能像昔日一样实现祭扫之事。④归朝不能,对政治冷淡:诗人借用阮籍的典故,以深深的“君门”“死灰”等意象,表现对政治的冷淡和沉痛的心情。(每点2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解析】

分析题干,看题干问什么。由题干设问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分析“沉痛”体现在哪里,即分析作者因为什么而“沉痛”。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诗。“此诗”表明我们要结合整首诗歌展开分析。

结合原诗内容回答设问。先分析前四句,“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写自己的居住环境,雨势凶猛,自己的小屋就像一叶小小的渔舟,写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恶劣、住所的简陋,由此可知,这是“沉痛”的原因之一。

再看“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他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由此可知,他生活艰难,这也是“沉痛”的原因之一。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诗人连寒食节都忘记了,寒食节本是祭扫的节日,诗人却只看到了乌鸟衔纸而来,这体现了诗人孤身的凄凉,诗人因此“沉痛”。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此时被贬黄州,离朝廷很远。根据“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可知,诗人对政治已经冷淡,心如死灰,内心沉痛。

回答时,把概括出的原因分条作答。诗歌对译寒食雨二首(其二)春江欲入户,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来不已。雨势凶猛袭来似乎不会停止。小屋如渔舟,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濛濛水云里。笼罩在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破灶烧湿苇。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那知是寒食,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节,但见乌衔纸。只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君门深九重,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坟墓在万里。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也拟哭途穷,我只想学阮籍做穷途痛哭,死灰吹不起。内心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

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宁静的仙境,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且与《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3)

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2024江苏扬州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①。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②,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本上。毛泽东是一位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的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就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种三心二意的读书态度,很难有所收获。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叶嘉莹曾说,(我父母)他们都以为儿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典诗书。童年和少年时读的书至关重要,它会帮助人们打下人生结实的底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生。即使他们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宝藏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18.请从以下所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三个,填入标有序号的横线处。(3分)供选成语:日积月累

久久为功

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

肃然起敬

高山景行答案: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每空1分)久久为功废寝忘食肃然起敬【解析】

第①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全民阅读贵在坚持”来判断,此处应该填写一个表示持之以恒、贵在坚持的成语,此处应该用“久久为功”这一成语。“久久为功”的意思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而“日积月累”的意思是一天天一月月长久地积累起来,强调的是“积累”的重要价值,与语境不符。

第②处,根据前面的“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对读书的坚持,再结合后面的“焚膏继晷”可知,此处应该用“废寝忘食”,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而“乐此不疲”的意思是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不是沉迷,而是努力专心。

第③处,横线处所在位置的陈述对象是“他们”,指前文提到的这些伟人,此处语境强调人们对伟人充满敬佩。故此处应用“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指表现出恭敬的神态,流露出钦佩的感情。“高山景行”是指崇高的德行,是一个名词,不能放在“令人”后面。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

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4分)【解析】

题干要求把长句子改成较短的语句。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分析可知,整个长句的主干是“毛泽东是楷模”,故改写时可先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短句。然后找出句子中其他的动词,有“好学不倦”“读”“保持”,这三个动词共用一个主语,即“毛泽东”,所以我们可以用“他”充当主语,并将其与对应语句中的其他成分搭配,可以分别组成以下主谓句:他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他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整个长句中还剩下“一位”“坚持读书”这两个定语,可以放置在主干中作定语,组成“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最后调整语序,在排列句子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可将主干句放在开头,以统领后面的三个句子。长句改短句

1.找原句主干(一般是主谓宾),提取出来。

2.找句子中除谓语动词以外的其他动词,根据动词确定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有时两者可能只找到其一),即分句的主语和宾语。

3.根据找到的动词及其对应的主语、宾语,把句子主干以外的部分组成相对独立的分句(有动宾或主谓结构)。

4.把主干和分句放在一起,加入衔接词,删除多余的词语,调整语序,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短句改长句

1.从多个短句中选择一个短句的主谓宾作为长句的主谓宾。

2.把其他短句改为长句中主谓宾的修饰语(定语、状语等)。

3.加入衔接词,删除多余的词语,调整语序,使修改后的内容成为完整的句子。散句改整句

1.找基准句,分析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确定其中一个作为改写模板。

2.调整其他句子,使其他句子与基准句句式相同。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所以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为什么原句更好?请说明理由。(3分)【答案】

①原句使用的是让步和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表意更严谨科学,也更能突出早年阅读对人生的影响;②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的记忆比喻为“宝藏库”,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长期阅读的储蓄作用和珍贵价值。(答出1点给1分,答全得满分)【解析】

先找原句与改句的不同,分析两个句子可知,原句使用的是表示让步和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即使”“只要”,改句使用的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另外,原句中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句则没有。再分析表达效果,在关联词语的使用上,原句“即使……只要……”使用的是表让步和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表意更委婉,能让读者更好接受,且关联词的使用也使语言表达更严谨科学,突出了早年阅读对人生的影响;在手法上,原句“如同宝藏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早年记忆的内容”比喻为“宝藏库”,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长期阅读的储蓄作用。而题干中的改句只是客观表述,略显枯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024云南昆明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心领神会,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①,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新。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这种用法对则对矣,②。但如果我问罗教授:“③?”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

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意在言外的修辞效果。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就是正话反说,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案】

①这里的新

②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

③贵校过节发啥了(每处1分)【解析】

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承接前文的“这是一个新的切口”,结合后文阐释的内容“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新”,可知此处应点出“新”,故可填“这里的新”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此处补充的句子应和前面的“对则对矣”形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的“趣味就又回来了”,可知此处应填“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由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疑问句,再结合前文语境,可知此处和“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的问法“贵系过节发啥了?”产生趣味的原因一致,而历史系罗教授与“我”是同校不同系,所以可以填写“贵校过节发啥了”之类的句子。22.这段文字选自《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文,该文是讨论语言交际的。文中还提到一次应聘面试中的对话细节。请指出这位同学面试时说话的不寻常之处,并分析其妙处:

有位同学毕业前去一个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吗?”(4分)【答案】

①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使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②这是拉近距离,表达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每点2分)【解析】

这位同学去大学应聘说明他还不属于这所学校,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使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咱们”的意思是把自己也归属于这所学校了,这样表达能够表示与对方的亲近,拉近与面试官的距离。这意味着该同学对学校很满意,表达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是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四、写作(60分)23.

(2024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自己和他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认为中国文化要赶上世界新潮流,根本在于青年们要张扬自己的个性。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思考,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结合对新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

佳作示例: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谈对新时代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