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2-2氨和铵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2-2氨和铵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2-2氨和铵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2-2氨和铵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2-2氨和铵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氨和铵盐1.试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C)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②是氨气汲取装置C.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解析: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而当温度降低时,NH3和HCl又重新化合成固体NH4Cl,故A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依据装置图水会发生倒吸,故B错误;向CaO中滴加浓氨水,CaO遇水生成Ca(OH)2,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浓氨水中的氨气逸出,故C正确;装置中试管口处应塞一团棉花,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得不到纯净的氨气,故D错误。2.下列物质常用于工业生产制冷剂的是(A)A.液氨B.液氧C.液氯D.液氢解析:用于工业生产制冷剂的物质的特点是沸点高,易液化,且在汽化时能汲取大量的热。氨气易液化,在汽化时能汲取大量的热,起到制冷的作用,故选A。3.对下列气体进行喷泉试验,在干燥的烧瓶中分别装入下列气体,打开止水夹,形成喷泉,其中溶液不能充溢烧瓶的是(B)A.NH3B.NO2C.HClD.体积比为41的NO2和O2的混合气体解析:NH3极易溶于水,则可形成喷泉,液体充溢整个烧瓶;二氧化氮溶于水和水反应,能形成喷泉,但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溢烧瓶,故B符合题意;HCl极易溶于水,则可形成喷泉,液体充溢整个烧瓶;41的NO2与O2和水,4NO2+O2+2H2O=4HNO3,能形成喷泉,烧瓶能充溢液体。4.下列过程不属于固氮的是(C)A.雷电时生成氮的氧化物B.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C.植物的根从土壤中汲取铵根离子和硝酸盐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解析:雷电时生成氮的氧化物,为自然固氮,属于氮的固定,故A正确;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为工业固氮,属于氮的固定,故B正确;植物的根从土壤中汲取铵根离子和硝酸盐,不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故不属于氮的固定,故C错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为生物固氮,故D正确。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B)A.液氨汽化时要汲取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于干燥氯气C.维生素C受热易被氧化,所以有些簇新蔬菜生吃较好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爱护气解析:液氨汽化时要汲取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故A正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不能用生石灰干燥,故B错误;维生素C受热易被氧化,所以有些簇新蔬菜生吃可以削减维生素C的损耗,故C正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作爱护气,故D正确。6.(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进行喷泉试验B.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和浓氨水,相互靠近时会看到有白烟产生C.工业制硝酸过程中有下列反应:4NH3+5O2eq\o(=,\s\up17(催化剂),\s\do15(△))4NO+6H2O,反应中氨气表现还原性D.加热盛NH4Cl的试管底部,NH4Cl受热升华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快速减小,可以进行喷泉试验,故A正确;浓硫酸不挥发,看不到白烟,故B错误;氨气中氮元素化合价上升,表现还原性,故C正确;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不是升华,故D错误。7.(双选)下列有关氨和铵盐的叙述正确的是(AC)A.NH3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B.NH4Cl中含有少量的I2可通过加热的方法除去C.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无白烟产生D.某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据此可推断该气体为NH3解析:液氨汽化时汲取热量导致其四周温度降低,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故A正确;加热氯化铵分解,所以不能用加热的方法除去I2,故B错误;蘸有浓氨水和挥发性的酸(如盐酸和硝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有白烟产生,而硫酸是不挥发性的酸,故C正确;气体假如是氨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应变蓝,而不是变红,故D错误。8.利用如图1装置(夹持装置略)制取和收集纯净、干燥的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1)关闭装置Ⅰ中的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上口玻璃塞(或使玻璃塞的凹槽对准漏斗小孔)以及活塞,说明装置Ⅰ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分液漏斗中液面高度保持不变(或液体不再滴下)。(2)利用装置Ⅰ制取氨气,应选用的试剂为浓氨水、A或D(填序号)。A.氢氧化钠 B.浓硫酸C.硝酸钾 D.生石灰(3)依据试验要求,仪器连接的依次(用字母编号表示):a接c,b接e,f接d。(4)将氨气通入盛有氧化铜粉末的玻璃管中,加热有红色固体和无色气体单质生成,证明氨气具有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3CuOeq\o(=,\s\up17(△))N2+3H2O+3Cu。(5)收集氨气,按图2玻璃装置进行试验。先打开旋塞①,此时视察到的现象是B瓶中产生白烟,缘由是HCl+NH3=NH4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稳定后,关闭旋塞①,再打开旋塞②,B瓶中的现象是烧杯中的AgNO3溶液会倒流进入到B瓶中,产生白色沉淀。解析:(1)关闭Ⅰ装置中的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活塞,说明Ⅰ装置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分液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或液体不再滴下。(2)利用装置Ⅰ制取氨气,为常温下固液制取气体的装置,CaO+H2O=Ca(OH)2、消耗水并放热,且NH3+H2ONH3·H2ONHeq\o\al(+,4)+OH-可知,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使氨气逸出,且温度上升,降低氨气的溶解度,使氨气逸出,A、D符合条件。(3)利用装置Ⅰ制取氨气,制出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需进行干燥,选用装置Ⅱ,粗口进,细口出,所以选c、b;依据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选择收集装置及方法e、f,氨气属于极易溶于水且大气污染气体,用防倒吸的装置进行尾气汲取选择d,所以连接依次为acbefd。(4)加热生成红色固体为铜,在加热条件下氨气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氮气、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eq\o(=,\s\up17(△))N2+3H2O+3Cu,反应前后氮的化合价改变为-3→0,体现还原性。(5)A容器压强为150kPa,B容器压强100kPa,A容器压强大于B容器,先打开旋塞①,A容器中的氯化氢进入B容器,氨气和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所以B瓶中的现象是出现白烟,氨气、氯化氢为气体反应生成的氯化铵为固体,压强减小,再打开旋塞②,硝酸银倒吸入B瓶中,氯化铵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1.已知物质X、Y、Z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将装满气体Z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溶液最终充溢试管体积的eq\f(2,3)。则X是(D)A.Na B.SC.CH4 D.NH3解析:钠氧化得Z为过氧化钠固体,而不是气体,故A错误;硫氧化成三氧化硫固体,而不是气体,故B错误;CH4氧化成Z是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所以溶液最终不行能充溢试管体积的eq\f(2,3),故C错误;氨气氧化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所以Z是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由反应方程式3NO2+H2O=2HNO3+NO可知,所以体积为试管体积的eq\f(2,3),故D正确。2.(双选)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BC)A.试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氨:NHeq\o\al(+,4)+OH-eq\o(=,\s\up17(△))NH3↑+H2OB.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NHeq\o\al(+,4)+OH-eq\o(=,\s\up17(△))NH3↑+H2OC.氨水中加盐酸:NH3·H2O+H+=NHeq\o\al(+,4)+H2OD.氨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Fe2++2NH3·H2O=2NHeq\o\al(+,4)+Fe(OH)2↓解析:A项,该反应属于固体间的加热反应,不能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B项,加热条件下NH3·H2O分解为NH3和H2O,离子方程式应为NHeq\o\al(+,4)+OH-eq\o(=,\s\up17(△))NH3↑+H2O;C项,符合反应原理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D项,向氨水中滴加FeCl3溶液应生成Fe(OH)3沉淀,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eq\o\al(+,4)。3.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3+5O2eq\o(=,\s\up17(催化剂),\s\do5(△))4NO+6H2O中的氨作用相同的是(B)A.2Na+2NH3=2NaNH2+H2↑B.2NH3+3CuOeq\o(=,\s\up17(△))3Cu+N2+3H2OC.NH3+HNO3=NH4NO3D.3SiH4+4NH3eq\o(=,\s\up17(△))Si3N4+12H2解析:在反应2Na+2NH3=2NaNH2+H2↑中,氨中氢得电子是氧化剂,故A错误;在反应2NH3+3CuOeq\o(=,\s\up17(△))3Cu+N2+3H2O中,氨中氮的化合价上升是还原剂,故B正确;反应NH3+HNO3=NH4NO3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在反应3SiH4+4NH3eq\o(=,\s\up17(△))Si3N4+12H2中,氨中氢得电子是氧化剂,故D错误。4.(双选)某同学在试验室中发觉了一瓶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依据气味推断可能是氨气,但不能确定是氨气。下列供应的方法中,能帮他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氨气的是(AC)A.将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B.将潮湿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C.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打开的瓶口D.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解析:氨气为碱性气体,能够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所以检验氨气可以用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若变蓝说明为氨气;氨气能够与氯化氢气体或者硝酸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所以检验氨气可以用蘸有浓盐酸或者浓硝酸的玻璃棒靠近打开的瓶口,若产生大量白烟说明为氨气;故A、C正确,B、D错误。5.探究氨气及铵盐性质的过程中,下列依据试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D)A.将集有氨气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快速充溢试管,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B.将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入集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由红色变为蓝色,说明氨水呈碱性C.加热NH4HCO3固体,视察到固体渐渐削减,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受热不稳定D.将红热的Pt丝伸入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说明氨气的干脆氧化产物为NO2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快速降低,液体快速充溢试管,故A正确;将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入集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由红色变为蓝色,说明氨水呈碱性,故B正确;加热NH4HCO3固体,视察到固体渐渐削减,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碳酸氢氨受热分解,不稳定,故C正确;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D错误。6.A、B、C、D、E各物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X能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1)无色液体A是浓氨水,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CaO=Ca(OH)2+NH3↑。(2)由X转化为N2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eq\o(=,\s\up17(△))3Cu+N2+3H2O。(3)白色固体C的化学式为Ca(OH)2。由D转化为E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2++2HCOeq\o\al(-,3)。解析:由X气体可以与CuO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N2,说明X是含氮化合物,并且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X肯定是NH3。由C能与CO2生成白色沉淀D,CO2过量时又转化为无色溶液E,说明C可能是Ca(OH)2,D是CaCO3,E是Ca(HCO3)2。由X和C反推出无色液体A肯定是浓氨水,白色固体B肯定是CaO。7.如图为氨气溶于水的喷泉试验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均已略去)。(1)收集氨气应运用向下排空气法,要得到干燥的NH3选用碱石灰作干燥剂。(2)用甲装置进行喷泉试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打开止水夹,该试验的原理是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快速减小。(3)假如只供应乙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而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解析:(1)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为碱性气体,用碱石灰干燥。(2)氨气极易溶于水,假如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打开止水夹,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压强快速减小,而形成喷泉。(3)加热时烧瓶内压强增大,气体体积膨胀,当氨气与水接触时,因氨气极易溶于水而导致烧瓶内压强快速减小而形成喷泉,引发喷泉的方法: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而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8.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如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