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92-2023 油茶气象观测规范 _第1页
DB36T 1792-2023 油茶气象观测规范 _第2页
DB36T 1792-2023 油茶气象观测规范 _第3页
DB36T 1792-2023 油茶气象观测规范 _第4页
DB36T 1792-2023 油茶气象观测规范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CCSA47DB36Specificationsfor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ofcamelliaoleifera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36/T1792—2023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35观测内容 46栽培管理工作记载 7油茶生育期气象条件评价 附录A(规范性)观测地段资料说明 附录B(资料性)观测簿/表填写 附录C(资料性)油茶生育状况观测记录簿/表样式 参考文献 42DB36/T1792—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1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九江市气象局、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宜春市气象局。本文件起草人:吴昊、蔡哲、郭水连、周妍、邵明阳、卢陶宁、张冠宏、黄玲玲、廖宏、黄兰、周山华、何灵芬、段沙丽、雷玄肆、黄中根。1DB36/T1792—2023油茶气象观测规范本文件规定了油茶气象观测原则、观测地段和植株的选择、物候期观测、生长状况评定、生育状况调查、产量要素与结构分析、油茶主要气象灾害等观测调查和栽培管理工作记载方式。本文件适用于油茶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研究的气象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0524农林小气候观测仪GB/T26907—2011油茶苗木质量分级GB/T28991—2020油茶良种选育技术规程LY/T2955—2018油茶主要性状调查测定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油茶camelliaoleifera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油用物种的总称。[来源:GB/T26907—2011,封面;GB/T28991—2020,3.1]3.2平行观测parallelobservation在观测茶园小气候环境要素的同时,同步开展油茶物候期、生长状况、产量形成等观测。3.3物候期phenologicalphase油茶的生长、发育进程等对季令和气候所表现出的器官生长发育动态变化时期。表现为萌芽、开花、坐果、果实生长与成熟以及新梢生长等。2DB36/T1792—20233.4春梢newshootinspring油茶在春季由叶芽萌动展叶而成的嫩梢。3.5现蕾期squaringstage在油茶花芽至开花前,植株枝条上的花蕾膨大到肉眼能辨认的时期。3.6开花期floweringstage油茶植株枝条上有花苞开放、花瓣展开,能窥见雌雄蕊的时期。3.7幼果期youngfruitstage油茶开花受粉后,果实开始生长膨大的时期。3.8生理落果physiologicalfruitabscission油茶植株体内因生理原因引起的果实脱落现象,一般发生在幼果期。3.9异常落果abnormalfruitabscission油茶植株遭遇异常天气气候或病虫害引起的超出正常的落花落果现象。3.10果实膨大期fruitexpansionstage油茶果实开始快速生长至基本定型的时期。3.11成熟期fruitripeningstage5%的果实自然开裂的时期。[来源:LY/T2955—2018,油茶主要性状调查测定规范,3.1]3DB36/T1792—20233.12坐果率fruitsetpercentage油茶树上挂果数量占始花期蕾和花总数的百分率。3.13落花落果率thepercentageofblossomdropandfruitdrop油茶树自身生理、灾害性天气或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花、果实脱落数占蕾、花总数的百分率。3.14花期低温冷害chillingdamageatthefloweringstage气温低于油茶正常开花的临界温度,使开花授粉遭受影响或造成花、蕾异常脱落的现象。3.15春季低温冻害lowtemperaturedamageinspring由于气温下降至0℃以下,使油茶幼果或春梢受到伤害,造成幼果异常脱落或新梢叶片、顶芽枯死的现象。3.16伏秋季高温干旱hightemperaturesanddroughtinsummerandautumn由于伏秋季持续高温少雨,不能满足油茶对水分的需求,影响果实生长膨大与油脂转化,降低油茶产量和品质,严重时还会引起树体死亡的现象。4总则4.1基本要求4.1.1平行观测在观测茶园小气候环境要素的同时,同步开展油茶物候期、生长状况、产量形成等观测。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当地大气候观测场基本一致时,气象台站的基本气象观测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若观测地段与大气候观测场环境条件有明显差异的,宜进行油茶园小气候观测。小气候站建设可参照GB/T20524执行。4.1.2点面结合4DB36/T1792—2023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又要在油茶主要物候期、重大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对大面积油茶园(正常生长、具有代表性的林分样地)进行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4.2观测地段4.2.1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4.2.1.1观测地段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当地一般气候、土壤、地形、地势、栽培管理和产量水平。4.2.1.2观测地段宜选择缓坡地。地段坡度宜≤25。,且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铁路)、水塘等20米以上,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避开灌溉机井。4.2.1.3观测地段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使观测资料具有连续性,应保持观测地段相对稳定。如确需调整应选择在与原观测地段条件较为一致的林分样地,且需备注说明。4.2.1.4观测地段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4.2.1.5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hm2,不小于0.5hm2。4.2.2观测地段分区将观测地段按油茶园形状分成相等的4个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进行。为便于观测工作的进行,在观测地段各区树立标识牌,并对观测株(枝)挂牌标识。4.3观测植株每区各选5株,观测植株一经确定,要进行编号,并保持长期稳定,如确需调整时,应备注说明。鉴于油茶树为异花受粉,油茶林的品种构成一般具有多样性,即多为混交林。因此,要求每个小区的5个观测样株,应尽量能够反映整个观测地段的主栽品种。4.4观测枝(果)落花落果率、坐果率等观测应选择固定的观测枝,果实膨大量观测应选择固定的观测果。如出现观测枝或观测果非正常折损或脱落,应重新选取相似枝条代替观测,并备注说明。5观测内容5.1物候期观测5.1.1观测的物候期根据油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油茶主要观测和记载的物候期。油茶观测的物候期包括:萌芽期、春梢生长期、现蕾期、开花期、幼果期、生理落果期、异常落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5.1.2观测时间5.1.2.1物候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观测。5.1.2.2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物候期间隔时间很长,在不漏测物候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物候期即恢复隔日观测。具体时段由台站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年油茶生长情况确定。5.1.2.3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若遇观测项目较多时,可在全天开展。5.1.2.4在规定的观测时间内,遇妨碍观测的天气,就在其结束后及时补测,并在备注栏注明原因。5DB36/T1792—20235.1.3物候期的判定油茶观测的物候期判定标准,详见表1。表1油茶物候期观测的时间与判定标准//////2.可结合灾情观测调查进行,在备注栏/5.2生长状况测定5.2.1植株密度测定油茶园植株密度,既可以向油茶生产经营单位调查了解,确认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也可以通过实地测定获得。测定工具为卷尺,测定方法为:——行距:在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6行,测量第1行与第6行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除以5即为单个行距的宽度;——株距:在每区连续选取6株有代表性的同行植株,测量第1~第6株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除——测量值精确到0.01m。——按式(1)计算密度:(Sir1+Sir2+Sir3+Sir4)·(Sbr1+Sbr2+Sbr3+Sbr4)].........6DB36/T1792—2023式中:D——油茶树种植密度,单位为株·hm2,取整数;Sir1,...,Sir4——4个小区的株距,单位为m;Sbr1,...,Sbr4——4个小区的行距,单位为m。5.2.2生长状况评定根据油茶林的长势、长相和影响油茶产量品质的各主要因素对油茶群体生长发育状况影响进行综合5.2.2.1评定时间在每个物候期的盛期进行。5.2.2.1评定方法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树林为对象,按照三个等级进行林类划分,即:长势好为一类林,长势一般为二类林,长势偏差为三类林。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要注明原因。5.2.2.3评定标准油茶生长状况分为三个等级类别,评定标准见表2。表2油茶生长状况评定标准无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5.3生长量的测定5.3.1在4个小区的每个观测株上,在树冠中部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各取一个枝条挂牌标记,测定春梢长度、落花落果率、坐果率和果茎等。测定的时间、方法及工具见表3。7DB36/T1792—2023表3油茶生长量测定一览表率始花期~--量幼果期~1.幼果期在各区每个植株样本的观测枝上连续取5个有代表性的观2.测定果实纵茎和横茎,以cm为单位保4.生理落果期后至6月份,每月月末5.7~8月第旬旬末观测一次,当膨大量无明尺5.3.2落花落果率按式(2)计算:P=(Nf-Nm)/Nf·100%............................................................(2)式中:P——落花落果率(%);Nf——开花始期花(蕾)基数,单位为个;Nm——当次观测到的花(蕾、果)数,单位为个。5.3.3坐果率按式(3)计算:Pe=(Ne/Nf)·100%.................................................................(3)式中:Pe——落花落果率(%);Nf——开花始期花(蕾)基数,单位为个;Ne——当次观测到的花(蕾、果)数,单位为个。5.4生育状况观测调查5.4.1目的对代表本县(市、区)不同生产水平的油茶园进行调查,以弥补单点观测资料的不足,满足当地油茶农业服务需要。5.4.2观测调查地点在县境范围内,选择油茶高、中、低产量水平的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可结合林业部门油茶林分状况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8DB36/T1792—20235.4.3观测调查项目、时间与方法在观测地段油茶进入表5列出的各物候期后3天内进行。观测调查项目见表4。采收期、产量等项目可直接向土地经营单位或个人调查补记。5.4.4调查株选择油茶始花期在县内选定2个有代表性的调查地段,树立标识牌或挂牌标识。在每个调查地段选定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挂牌标记,记载品种、树龄、密度等,并在每个植株样本冠层中部位置的4个方位各选1个枝条(挂牌标识),观测花、蕾数,作为花(蕾)基数。植株密度测定方法同5.2.1。表4油茶生育状况调查一览表2.在县域内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或病虫害,且灾害解除或受害部位症状5.5产量结构分析产量结构分析项目有:单果重、单株籽粒重、果实纵(横)茎、果仁重、理论产量等。5.5.1果实纵(横)茎采收前在观测枝上进行,方法同5.3(果实膨大量观测)。5.5.2单株籽粒重、单果重、果仁重5.5.2.1每个观测株的果实均单独采收,风干后称重,单位为g,求平均,取整数,记为单株籽粒重。5.5.2.2在每个观测株的果实中,随机取10个样本(共200个),称重,单位为g,求平均,取一位小数,记为单果重。5.5.2.3完成单果重测定后,将200个样本按目测大小分为4等分(每组50个再从每组中随机取10个(共40个)去壳、称重,以g为单位,求平均,取一位小数,记为果仁重。5.5.3理论产量油茶干果重理论产量按式(4)计算:-3...............................................................(4)9DB36/T1792—2023式中:W——油茶干果理论产量,单位为kg;G——单株籽粒重,单位为g;D——种植密度,单位为株·hm-2,取两位小数。5.5.4实际产量5.5.4.1观测地段油茶实际产量,采取抽样调查法获得。5.5.4.2在观测地段的每个小区各取10株(共40株)有代表性的油茶树(不包含观测株),在成熟期委托农户或生产经营单位,对上述40株油茶树的果实进行单收单晒,称重,根据植株密度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即为实际产量。单位为kg·hm-2,取一位小数。5.5.4.3调查点的实际产量可直接向土地经营单位或个人调查补记。5.6油茶气象灾害观测及调查当出现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树体、产量与品质受到明显影响时,必须开展油茶气象灾害影响点上的观测与面上的调查,准确做好记录。5.6.1油茶气象灾害主要种类油茶气象灾害主要包括:花期低温冷害、春季低温冻害、伏秋季高温干旱等。5.6.2观测(调查)时间和地点时间: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观测。从油茶树受害开始至受害症状不再加重为止。地点:一般在观测地段进行。重大灾害,还要做好全县(市、区)范围内的调查。5.6.3观测(调查)记载项目观测(调查)记载项目主要如下:——灾害名称与受害期;——天气气候情况;——受害症状与程度;——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效果,预计对产量的影响,观测(调查)地段代表的灾情类型;——观测(调查)地段所在乡镇受害面积和比例。5.6.4受害期油茶出现灾害症状时记为灾害开始期,灾害解除或受害部位症状不再发展时记为终止期,其间灾害如有加重应进行记载。5.6.5天气气候情况灾害发生后,记载实际出现使油茶受害的天气气候情况,在灾害开始、增强和灾害结束时记载。内容见表5。DB36/T1792—2023表5油茶气象灾害天气气候记载一览表5.6.6受害症状记载油茶受害后的特征状况。主要描述植株受害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受害部位(植株上、中、下),并指出形态、颜色的变化。油茶主要气象灾害受害症状,如表6。表6油茶主要气象灾害受害症状2.新梢受冻,叶局部或全部冻伤,严重的甚5.6.7受害程度5.6.7.1植株受害程度:反映植株受害的数量。统计其受害百分率,方法是在受害程度有代表性的4个地方,分别数10株,根据表6的受害症状统计其中受害(死亡)株数,分别求出受害(死亡)百分5.6.7.2器官受害程度:反映植株受害的严重性。目测估计器官受害百分率。5.6.8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记载措施名称、效果。5.6.9预计对产量的影响按无影响、轻、中、重四个等级与正常年份相比进行评估,中等以上应估计减产成数。5.6.10地段代表的灾害类型DB36/T1792—2023全县范围内灾情分轻、中、重三类,记载地段所代表的灾情类型。5.6.11地段所在乡镇和全县受灾面积与比例通过调查记载油茶受灾面积和比例,并注明资料来源。6栽培管理工作记载6.1记载要求农事活动记载应遵守以下原则:——按实际的项目和内容,用通用术语记载项目名称。——同一项目进行多次观测时,要记明时间、次数。——数量、质量、规格等计量单位用法定计量单位记录。6.2记载时间在物候期观测的同时,记载观测地段上实际进行的项目起止日期、方法和工具等。6.3记载项目和内容主要记载松土、施肥、修剪、病虫草害防治、灌溉、采收等。人为活动影响油茶生长发育也应记载。7油茶生育期间气象条件评价总结分析当年油茶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期间(从萌芽期至果实成熟期)的气候特点,对各时段气象因子的利弊简要评述,采用与历年和上一年或前三年资料对比的方法写出评价意见。评述的重点是气象因子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对品质的影响。县(市、区)平均产量,从县统计局或林业局获得。与上年比增减百分率以县平均产量由式(5)计算,增产记“+”,减产记“-”,并注明资料来源。增减产百分率=(当年单产-上年单产)·上年单产-1·100%...................................(5)DB36/T1792—2023(规范性)观测地段资料说明A.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包括该站所有油茶观测地段总的分布情况,是一项重要的观测技术档案。标明地段分布和距周围景物的距离。示意图主要内容有:——观测地段的位置、编码;——观测地段的形状、分区与测点的分布;——大气候观测场或油茶园小气候站的位置;——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含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及铁路、公路、田间道路的位置等;——其他建筑物和障碍物(方位与高度等)。A.2观测地段说明观测地段说明应含以下内容:——地段编号;——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地段距大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地段环境条件,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植株的品种名称、树龄(定植时间)、冠幅(每年修剪后的树冠最大直径)、高度(每年修剪后的最大高度)、密度(每公顷株数)、园内共生作物(主要是间、套作情况);——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地段地下水位深度,记“大于2m”或“小于2m”;——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砂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和肥力(上、中、下)情况等;——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下三级记载。相当于全县平均产量为中,高于平均产量的20%为上,低于平均产量的20%为下。DB36/T1792—2023观测簿/表填写B.1概述观测簿/表填写遵循以下规则:——观测簿供填写油茶物候观测原始记录用,边观测边记录。——观测薄分为纸质观测薄和电子观测薄,电子观测薄为EXCEL表格形式。观测原始记录,可以先记载在纸质观测薄,待回到工作单位后再输入电子观测薄;也可以在观测过程中直接输入电子观测薄。——观测报表用于填写各项记录的年度统计结果。B.2观测簿的填写B.2.1封面观测簿/表封面的填写应遵循以下规则:——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站名称:填写观测台站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台站名称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命名填写;——品种名称、类型、熟性等,均按林业部门鉴定的名称填写;——栽培方式:分野生与人工栽培两种;——起止日期:第一次使用观测簿的日期为开始日期;最后一次使用观测簿的日期为结束日期。鉴于油茶的生物学特性,把萌芽期至成熟期,作为一个观测周期(即全生育期)。对于上、下年交差出现的物候期,按照全生育周期的归属分开记载。即当萌芽期出现时,用新的观测薄记载萌芽期、开花期对应的各项观测记录,此为下个年度的观测记录。B.2.2观测地段说明和综合平面示意图B.2.2.1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按A.1的要求,在附录C表C.1-2中制作示意图,拍照以图片文件插入电子观测薄的相应位置。B.2.2.2观测地段说明:按附录A规定的观测地段说明内容逐项填入。B.2.3物候期观测记录物候期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薄(含电子观测薄,下同)表C.2中。物候期观测结果的填写应遵循以下规则:——物候期:记载物候期名称,观测时未进入某一物候期,记“未”;——观测总株数:记载4个测点观测的总株数;——进入物候期株数:分别填写4个测点观测植株中进入物候期的株数,统计总和,计算百分率。DB36/T1792—2023B.2.4生长状况观测记录1.油茶植株密度观测结果,按照5.2.1的规定,依次记入观测薄表C.3相应栏中。若密度数据是从生产经营主体调查获取,可直接记录在相应栏,并在备注栏说明。2.生长状况评定:按照5.2.2的规定分1、2、3类记入物候期观测记录页内。B.2.5生长量观测记录按照5.3的规定,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薄表C.4(表C.4.1~表C.4.4)的相应栏中。B.2.6生育状况调查记录调查结果记录在观测薄表C.5的相应栏中。——地点:填写观测调查所在乡、村、组及地块所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生产水平:参照A.2观测地段说明中生产水平的规定填写上、中、下;——物候期:目测记载观测调查地块油茶所处的物候期,以未进入某物候期、始期、盛期、末期或某物候期已过等记载;——观测结果:观测结果分别记在大田生育状况调查记录页内的相应记录栏;——生长状况评定:记载观测调查地块油茶生长状况评定结果。B.2.7产量结构分析记录分单项记录和计算结果记录两部分。结果记录在观测薄表C.6中。——样本凡需逐株测量和称重的原始数据,均应填入产量结构分析单项记录页内。——各项分析记录按照5.5分析项目的先后次序逐项填写。——分析计算最后结果记入分析结果栏。——地段实收面积、总产量:在油茶果实成熟后与土地使用单位或户主联系进行单收,地段实收面积以hm2为单位,总产量以kg为单位,计算出每公顷产量。B.2.8灾害观测调查记录按照5.6的规定,将观测调查结果记录在观测薄表C.7中。若出现5.6中规定以外的其他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等,在备注栏中记载。B.2.9主要田间工作记载按6.3的规定进行,观测调查结果记录在观测薄表C.8中。由于不每天进行观测,为不漏记,应经常与所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及时记载。B.2.10油茶生育期间(年)气象条件评价按照7的规定要求撰写评价意见,记录在观测薄表C.9中。B.3观测报表的填写DB36/T1792—2023观测报表为油茶全生育期的生育状况观测综合记录表。B.3.1一般规定B.3.1.1观测报表的内容来源于观测簿的相应栏。B.3.1.2地址、经纬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来源于台站气表-1.B.3.1.3产量结构分析结束后,立即制作报表,录入、校对、预审,半月内报出。B.3.1.4各项记录统计填写最后的结果。B.3.2物候期B.3.2.1按照发育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填写物候期名称。并填写始期、盛期、末期的日期。B.3.2.2不进行百分率统计的目测物候期日期,填入盛期栏。B.3.3生长状况观测各项测定值填入规定测定的物候期相应栏下。B.3.4生长量观测各项测定值填入报表中生长量测定的相应栏下。B.3.5产量结构分析按5.5中项目顺序录入并注明单位。B.3.6观测地段农业气象灾害B.3.6.1根据观测薄相应栏的记录,对同一灾害过程先进行归纳整理,再录入记录表。B.3.6.2受灾症状按发生的过程特征简要描述。B.3.6.3天气气候情况,将灾害发生的开始期、严重期及终止期的天气气候情况归纳整理填入。B.3.7主要田间工作记载根据观测薄的记载逐项录入相应栏。若某项田间工作进行多次,且无差异,可归纳在同一栏。B.3.8生育状况调查根据观测薄的记载逐项录入相应栏。DB36/T1792—2023B.3.9农业气象灾害调查B.3.9.1根据观测薄的记载逐项录入相应栏。B.3.9.2调查日期,若各点不是在同一天进行,则录入调查起止日期。B.3.10观测地段说明、生育期气象条件评价根据观测薄的记载逐项录入相应栏。DB36/T1792—2023(资料性)油茶生育状况观测记录薄/表样式 DB36/T1792—2023C.1观测地段表C.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DB36/T1792—2023表C.2观测地段情况说明序号项目填写内容1地段编号2所属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3类型及大小地形(山地、丘陵等)平坝□山地□丘陵□地势坡向坡度面积(公顷)4所处位置距离气象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与气象观测场的海拔高度差5环境条件(与周边房屋、树林、水体等的方位和距离)6树龄与种植制度7灌溉条件较好□一般□差□9土壤状况质地砂土□壤土□粘土□砂壤土□酸碱度酸性□中性□碱性□肥力上□中□下□产量水平上(高于当地近3年平均产量的20%)□中(当地近3年平均产量的-20%~20%)□下(低于当地近3年平均产量的20%)□DB36/T1792—2023表C.3物候期观测记录1234%备注DB36/T1792—2023表C.4生长状况(植株密度)观测记录物候期项目小区编号/m平均行距/m平均株距/m12345个行距—5个株距—计算过程密度-2备注观测员校对员DB36/T1792—2023C.2生长量观测表C.5花(蕾)基数观测记录观测日期:年月日物候期:开花始期东南西北112345212345312345412345备注DB36/T1792—2023表C.6落花落果率观测记录观测日期:年月日物候期:东南西北112345212345312345412345备注DB36/T1792—2023表C.7果实膨大量的测定观测日期:年月日东南西北东南西北111122334455212122334455313122334455414122334455515122334455DB36/T1792—2023表C.7果实膨大量的测定(续)观测日期:年月日111122334455212122334455313122334455414122334455515122334455DB36/T1792—2023表C.8坐果率观测记录观测日期:年月日物候期:东南西北112345212345312345412345备注DB36/T1792—2023C.3油茶生育状况观测表C.9油茶生育状况观测调查记录——调查点1地点:油茶树品种名称: 调查日期:物候期: 当地生产水平:收获单产(kg·hm-2):1234——东南西北12345观测员校对员DB36/T1792—2023%东南西北12345观测员校对员%东南西北12345观测员校对员DB36/T1792—2023观测员校对员123456789观测员校对员DB36/T1792—2023表C.10油茶生育状况观测调查记录——调查点2地点:油茶树品种名称: 调查日期:物候期: 当地生产水平:收获单产(kg·hm-2):1234——东南西北12345观测员校对员DB36/T1792—2023%东南西北12345观测员校对员%东南西北12345观测员校对员观测员校对员DB36/T1792—2023123456789观测员校对员DB36/T1792—2023C.4产量结构分析表C.11果径测定表111122334455212122334455313122334455414122334455515122334455DB36/T1792—2023表C.11果径测定表(续)11112233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