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疆石河子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新疆石河子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新疆石河子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新疆石河子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新疆石河子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石河子市)

六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结合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地球是一个jlngying()的球体,是人类生命的qiyu&n()。她就像一位母亲,he

ai()可亲,为我们kWngk&i()地tig6ng()了丰富的矿产ziyu&n()。

2.巧填同音字。

(1)班长马宝玉走到悬y凯)边上,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2)真正的朋友,即使远在天yG()海角,也像近在咫尺。

(3)正午的阳光照射着干困o()的沙漠。

(4)忍耐了许久,她那暴zAo()的脾气终于发作了出来。

3.将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

(1)班长马宝玉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声:“走!()

(2)异常的天赋使他比同代的雕刻家厉害,技艺比他们高一些。()

(3)一个孩子正在灯下集中全部注意力地读书。()

判断题,对的画’7”,错的画“x”。

4.因为矿产资源属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以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开采。()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西江月”是词牌名。()

6.《开国大典》的过程是群众入场一阅兵式一举行典礼―群众游行。()

7.《桥》运用了大量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8.选择题,将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里。

A.天籁之音B.笔走龙蛇C.余音绕梁D.栩栩如生E.妙笔生花

中华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书法艺术流派众多,楷书端庄严谨,行书飘逸潇洒,草书则

(),充分展现出线条的艺术之美;音乐艺术充满韵律之美,优美的乐曲(),久

久不绝于耳;绘画艺术同样精彩绝伦,画中的花、鸟、虫、鱼更是(),极为逼真。

9.下列对句子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动作描写)

B.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外貌描写)

试卷第1页,共4页

c.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语言描写)

D.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环境描写)

10.下面关于《童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高尔基所写的小说,是以孩子的视角展开的。

B.阿廖沙经常惊惧不安是因为脾气不好的外祖父和两个整日争吵打架的舅舅。

C.《童年》中的“好事儿”是一个正直的老工人。

D.主人公阿廖沙坚强勇敢,面对苦难依然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按要求写句子。

11.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缩句)

1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13.妈妈娴上米饭,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改为转述句)

14.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努献。(仿写句

子)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书湖阴先生壁》中使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2)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宿建德江》中的“,”写出了他淡

淡的忧愁;而在《过故人庄》中,因为故人的热情款待,所以他在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

ZjF,o

(3)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人们把叫做“知音”。用“”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是曹植为国献身的信念;

“,,”是抗金名臣李纲坚守祖国每一寸疆土的爱国誓

言。

(5)《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代的-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戴嵩

有错误的故事。

试卷第2页,共4页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穷人(节选)【片段一】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

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

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

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

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片段二】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16.画“:的句子属于描写,突出了0

17.画“二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炉火没有熄表现了“温暖”,这是与屋外寒风呼啸

相比而言;表现了“舒适”,这是与相比而言。另外,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女

主人的o

18.片段一中“补一张破帆”中的“补”和“破”说明了渔夫一家o片段二中“熬”字

说明了o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的人。

19.读片段一的最后一句话,猜一猜桑娜的心理活动。

阅读理解。

草原野花

①当我的双脚踏在草原上,目光所及一片辽阔。远望那茫茫的草原,就像是一块织就

的绿色巨毯,上面偶有彩色花纹装饰。走在草地上,那种柔软又有弹性的感觉非常美妙,哪

里都不是床,但哪里又都可以躺,哪里都不是路,但哪里都可以走。规矩惯了的人,到了这

里往往会茫然,像在鸟笼里关久了的鸟儿,即使你把整个天空给它,它也不知道怎么飞翔。

②面对蓝天、碧草、白云,我像个孩子打开了一本奇妙的书,但是什么也看不懂,只

好静下心来,品读草原上盛开的野花。

③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

丽拒绝开放。淡紫的摇对对花,浅黄的蒿娥花,绯红的野菊通通自由自在地开着,理直气壮

试卷第3页,共4页

地开着,它们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

④一路上绿草丛中到处散布着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野花,这些纵情绽放的野花排山

倒海般呼啸而来,就像一个人把一生的热情全给了这个季节。

⑤我顺着草原前行,过了一个坡,突然前面浮起一层紫色的雾,走近才看清那里开满

了紫色的野花。这不知名的野花每一朵都是由无数细小如米粒的花聚合而成,像一个紫色线

球,十分可爱。

⑥我折了一枝下来,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过了一天,到晚上收拾行李时,我

发现它居然还很鲜活。过了一夜起来,看见花还是和昨天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

详,每一朵米粒大小的花仍然倔强地绽开着。

⑦一连四天,我一直带着它旅行,它淡淡的紫色一点一点消失,但形状还是一点儿也

没有变,细小如笔尖的花瓣还是充满期待地张开着,希冀与蝴蝶、蜜蜂有一次邂逅。

⑧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如此轻易地折下了它,使它离开了属于自己的那

片草场。尽管它枯萎得那么慢,那么不甘心,可还是失去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

的机会。

⑨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我陷入了深深地自责。

20.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o

21.短文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的手法,把比作了,

这样写的好处是«

22.仿照第三自然段,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简要写一写你眼中的野花。

23.文中说“我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指的是o

24.联系短文及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中“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这句话的

理解。

三、习作。

25.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家长、同学……给予了我们很多,请你以“教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把事情的经过描写具体,要有必要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少于450字。

试卷第4页,共4页

1.晶莹起源和蔼慷慨提供资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

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晶、源、蔼、源”容易写错。书

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崖涯燥躁

【详解】本题考查同音字。

读“yA”的字有:牙、芽、崖、涯、衙等。

(1)这一句中,要填入的字需要与“悬”构成合理的词语来描述边缘的状态。考虑到“悬崖”

是一个常用的词语,表示陡峭山崖的边缘,符合语境中的“走到边上,跳下深谷”的情境,因

此这里应填“崖”。

(2)这句话,需要找到与“海角”相对应的词语,形成“天涯海角”这一固定搭配,表示距离

极远。因此,这里应填“涯”,构成“天涯海角”,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间虽远犹近的情感。

读“zAo”的字有:躁、造、燥、灶、噪等。

(3)这句要填入的字应与“沙漠”的干燥特性相匹配。考虑到“干燥”是描述环境湿度低、缺

乏水分的常用词,且“燥”字在此语境下符合意义,故填“燥”。

(4)这句话,要找的词应能体现脾气的猛烈、不稳定的特性。“暴躁”一词常用于形容人脾

气急躁、容易发怒,与句中的“忍耐了许久”和“终于发作”相呼应,因此这里应填“躁”。

3.斩钉截铁技高一筹聚精会神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1)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就像是用刀砍断钉子、截断铁片一

样,没有任何拖泥带水或犹豫不决的余地。常用来形容人处理事情时的果敢态度。这个词

组直接描述了班长做决定时的迅速与坚定,没有丝毫的迟疑。

(2)技高一筹:筹,是指筹码,引申为计量单位或标准。这个词语意指技艺或能力比对方

高出一等或一筹,即比其他人更加优秀或出色。通常用于赞扬某人在某个领域或某项技能上

的卓越表现。这个词语可以表示在技艺或能力上比别人高出一筹。

(3)聚精会神:聚,指会集、聚集;会,指理解、领悟;精,指精神、思想;神,指神思、

心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思想高度集中,不分散注

意力。常用于形容人在学习、工作或其他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活动中的状态。这个词可以描

述了孩子读书时非常专注的状态。

答案第1页,共10页

4.x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只有一个地球》中,结合“地球是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

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因此可知,矿产资源虽然是地球所拥有的自然

资源,但它们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地开采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开采。

故此题理解有误。

5.«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辛弃疾在上

饶期间,经常游览黄沙岭道,并多次描写这一带的风景,现存词作多首,其中就包括这首著

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作为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字数、平仄、押韵等,而“夜行黄沙道中”则是这

首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辛弃疾,“西江月”是词牌

名,而“夜行黄沙道中”则是这首词的题目。

故此项判断是正确的。

6.x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在《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中,首先描述了群众进场的盛大场面,然后详细记叙了毛泽东主席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和宣读公告等典礼过程。接着,文

章描绘了阅兵式的盛况,包括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等部队经过主席台

的情景。最后,文章以群众游行作为结尾,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庆祝。

因此《开国大典》的过程是:群众入场一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故此题判断为错误。

7.Y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桥》这部作品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如桥的摇晃、周围黑暗的夜色、汹涌的河水等,成功

营造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剧情的高度紧张及紧迫,还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在重大抉择中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变化。例如,桥的危险状况加

剧了主角赶紧完成任务的急迫性,推动了故事的紧张节奏。

答案第2页,共10页

故此题理解正确。

8.BC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A.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如同来自天上的仙乐。多指自然界或人为演奏、歌

唱等发出的美妙声音。

B.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书法或绘画。在这里更侧重于书法笔势的生

动有力。

C.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美妙动听,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D.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E.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技巧,能够创造出优美的作品。

草书以其流畅、奔放、自由而著称,因此“笔走龙蛇”这个词语非常贴切,它形象地描绘了草

书笔势的雄健洒脱。故选B。

音乐艺术方面要找一个词语来形容乐曲的美妙和余韵悠长。“余音绕梁”恰好符合这一描述,

它表达了乐曲结束后,美妙的旋律仍然回荡在耳边,久久不绝的意境。故选C。

绘画艺术中的花、鸟、虫、鱼,找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被画得如何逼真。“栩栩如生”这个词

语最为恰当,它生动地描绘了画中形象仿佛活过来了一般,极为逼真。故选D。

9.B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B.“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这句话确实包含了对外貌(脸色苍白)的描述,但同时也

涉及到了对人物神情的刻画。所以既有外貌描写,又有神态描写。本选项判断有误。

故选Bo

10.B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

B.本选项说法不准确。“阿廖沙经常惊惧不安是因为脾气不好的外祖父和两个整日争吵打

架的舅舅。”这个描述虽然触及了小说中阿廖沙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但它过于简化了阿廖沙

复杂的心理状态。阿廖沙的惊惧不安确实与脾气不好的外祖父和争吵的舅舅有关,但这也只

是他生活中诸多不幸和困难的一部分。阿廖沙在《童年》中经常惊惧不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阿廖沙的家庭生活贫困,物质条件匮乏。他们经常为了生计而奔波,

这种生活的艰辛也让阿廖沙感到压抑和不安。此外,他还要面对社会上各种不公平和歧视,

答案第3页,共10页

这些都加剧了他的惊惧感。而且在家庭中,阿廖沙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保护。他的母亲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也忙于工作无法照顾他。在这种缺乏安全感和依靠的环境

中成长,阿廖沙很容易感到惊惧和不安。

故选B。

11.山路上躺着尸体。

【详解】本题考查缩句能力。

缩句的方法:1、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2、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3、删去“得”后补充

说明成分。4、删去数量短语。5、句中否定词不要去。6、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

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句。

根据以上方法“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压缩时去掉“的”字前面的词

语“许多敌人”“崎岖”,压缩时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横七竖八”,剩下“山路上躺着尸体”。

改为:山路上躺着尸体。

1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

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将句子中的问号改为句号;删掉疑问词“吗”;把句子中的否定“还不”改为肯定“很”或“一定”;

故改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一定)容易碰壁。

13.妈妈炳上米饭,说她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

【详解】本题考查改转述句。

改写时,掌握“两改一查”的方法,即改标点、改人称,查句子表述是否合理。做题时,把说

话内容中的“我''改为"她",再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前、后引号即可。

句子改为:妈妈炳上米饭,说她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

14.我是大自然的绿毯,我是土地最美的外衣,我是山中装饰的丝带。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

首先分析原句,“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奉

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我是……”的句式强调了“我”的不同重要作用。

例如:我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我是知识的传递者,我是学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伙伴。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阂送青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待

答案第4页,共10页

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好朋友高山流水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唐

苏轼画斗牛的尾巴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阚送青来。”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意思

是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护

田”和“排网”两个动作赋予了山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山水仿佛具有了生命,主动与人相

亲,写得颇有情趣。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

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思乡的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

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3)《伯牙鼓琴》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锤子期去世了,“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以

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他认为世上再没有能理解他琴声的人,因此不再弹琴。“知音”原意是

指能够听懂伯牙琴声的钟子期,后来泛指心意相通的好朋友。“高山流水”指的是伯牙与钟子

期因弹琴而结识的故事,成为知音的象征,用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

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意思是祖宗传下来的国土,应当用生命来捍卫,一

尺一寸也不能让敌人占领。

(5)《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其叙述了画家戴嵩画牛时被牧童指出错

误的一段故事。通过这篇文章,苏轼展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这不仅告诉我们艺术创作需要观察生活,更揭示了经验与实践的重要性。

16.环境环境的恶劣,表达了渔夫工作条件艰苦17.地面干净、食具

发亮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勤劳能干18.生活贫穷生活条

件不好善良19.今天的天气真恶劣呀!丈夫在外打渔不知道是否平安,希望他赶

快回来吧!

【导语】这篇文章选自《穷人》,通过简洁的描写刻画了渔夫一家贫寒却温馨的生活场景。

答案第5页,共10页

片段一以室内温暖和屋外寒冷的对比,突显了家庭的温馨和安全感,桑娜的动作也透露出生

活的艰辛。片段二中,渔夫和桑娜的对话展现了夫妻之间的默契和无私。他们面对困境时依

然决定帮助邻居的孩子,反映出他们的善良和坚韧。这些细腻的描写与对话不仅塑造了人物

形象,也传递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1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片段一画横线句子“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

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

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可知,通过对屋外寒风、海浪、浪花等自然景象的描写,

突出了外界环境的恶劣和渔夫生活的艰辛,与小屋内的温暖舒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

家庭生活虽贫困但仍旧充满温馨的氛围。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及分析人物形象。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

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结合本段前后句子,找出相对立、相反的方面就是对比的事物。“体

现在哪”要结合文中的描写,找了具体的情境描写即可。

片段一画横线句子“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

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

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可知,屋内的“温暖”和“舒适”通过对比表现得更加鲜明。

炉火没有熄,室内温暖,这是与屋外寒风的呼啸和冰冷形成对比;地扫得干净,这与屋外的

黑暗、寒冷形成对比。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

因此我们从桑娜把家打理得这么整洁,孩子照顾的这么好,还能够帮补破帆,可以感受她是

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1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及分析人物形象。

片段一“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中“补一张破帆”中的“补”和“破”说明了帆

破了,但桑娜一家没有能力再重新添置一张新的。只能修补修补再用,说明当时生活贫穷情

况,经济拮据。

片段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原本有忍耐、度过苦难的意思。在这渔夫

用“熬”来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艰难与困苦。

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坚韧顽强、面对困境不放弃的人,同时也能体现出他有责

任感,能够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第6页,共10页

结合片段一中的词语“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事临头而心神不宁。”的意思。再结合当时的环

境: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体会桑娜为外打渔的丈夫的是否平安而担心的心境。

如: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不知道是否平安,真为他担心,赶快回来

吧!

20.远望端详21.比喻草原绿毯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草

原的辽阔和一望无际的绿。22.在这片无垠的草原上,野花如同点点繁星,虽小却璀璨。

它们不吝啬自己的笑颜,竞相展示着各自的风姿。每一朵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属于自己的

故事,有的含蓄温婉,有的热烈奔放。它们彼此间没有嫉妒,只有相互映衬,共同织就了一

幅绚丽的画卷。这些野花,以大地为舞台,以天空为背景,骄傲地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仿佛在说:“在这里,我就是世界的中心。”23.“我”折了一枝花,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

却又毁灭了它。24.对待真爱,我们要学会放手,学会尊重,学会珍惜。

【导语】这篇文章以草原野花为线索,细腻描绘了草原的自然美景与野花不屈的生命力,寓

意深远。通过野花虽小却自信绽放的描绘,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美丽,同时折花一事引发

对自然与生命尊重的深刻反思,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从第1段的“远望那茫茫的草原,就像是一块织就的绿色巨毯,上面偶有彩色花纹装饰。”可

以找出关于“看”的词语:远望,意思是远视、眺望。

从第6段的“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详,每一朵米粒大小的花仍然倔强地绽开着。”可以找出

关于“看”的词语:端详,用来描述作者拿起野花仔细察看,意思是指的是仔细察看,不放过

任何细节。

2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修辞。

句子“远望那茫茫的草原,就像是一块织就的绿色巨毯,上面偶有彩色花纹装饰。”使用了比

喻的手法,把草原比作了一块织就的绿色巨毯,并且将草原上的花朵比作巨毯上的彩色花纹。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草原的辽阔、绿意盎然以及点缀其上的野花美景

展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生机,

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2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将野花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和意志,如“骄傲地仰着笑脸”,“坚信自

己是最美的”。这种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在写作时,

答案第7页,共10页

我们也要尝试将野花的行为、态度或情感与人类相类比,让它们“活”起来。

示例:那些散落在草原各处的野花,仿佛是穿着各色裙裳的精灵,在微风中轻盈起舞。每一

朵都带着羞涩而又坚定的笑容,似乎在向过往的旅人低语:看,我在这里,以最灿烂的姿态

绽放。它们不羡慕温室花朵的娇贵,也不在意周围环境的贫瘠,只是默默地、执着地展示着

自己的美丽。

2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文章中说“我犯了一个错误”指的是第⑧段中提到的,我折下了一枝紫色的野花,并将它插

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这个行为看似出于喜爱和欣赏,但实际上却剥夺了野花原本应有

的生长环境和生命权利。它失去了在原生草场上继续生长、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

的机会。这个“错误”体现了我对自然生命的无知和轻视,以及我在后来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

当后所产生的深深自责。

2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开放性作答。

□从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在作者折下一枝野花并带着它旅行数日后,意识到自己

的行为对野花造成的伤害时所说出的。这里的“它”指的是那枝被折下的野花。这句话中的“以

爱的名义占有”可以理解为作者出于对野花的喜爱和欣赏,而将它从原生的环境中折下并带

在身边。这种占有看似是出于爱的表达,但实际上却忽略了野花作为生命体的自然规律和权

利。而“却又毁灭了它”则揭示了这种占有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野花被折下后,失去了在原

生环境中生长、繁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