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概念的含义及关系,掌握普遍的逻辑规律,辨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2.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知识点01认识普遍逻辑规律
【即学即练1】一、概念
|全同关系如:“偷”与“窃”;“母亲”与“妈妈”
|包令•关系
概念如:“勺”与“白勺";W'J“中学什
间的《|交叉关系.如:“数川严与“竹家”;“3勺”与“伍
关系|矛盾关系如二'戌争”与"利平”;“真」里”与“谬论”
|反对关系如:“冠军”与“季军”
付司关系।恒含关系11交叉关系11矛盾关系11反对关系।
例如:(2009年国考)寡对于()相当于利对于()
A.孤弊B.少害C.众钝D.多益
答案:根据题干根本不能确定此题是考查怎样的逻辑关系。按照选项A,就是并列关系,按照选项C就是对
立关系,“利”这个词的概念在这道题中有几种变化,在A、B中都是“利益”、“好处”的意思,而在C
中是''锋利”“尖锐”的意思。通过代入,我们可以得出C是正确答案。
二、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
1、定义: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2、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没有什么话可说。
9--------------------------------------■-------------------------------«
要求(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逻辑规律公式逻辑错误
同一对象)
如果是真就是真偷换概念,
同一律A是A
如果是假就是假偷换论题;
不能同时肯定,不能同真,必自相矛盾(两可),
)不矛盾律A不是非A
有一假(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悖论
不能同时否定;不能同假,必
排中律A或者非A两不可:
有一真(矛盾关系)
真,因为真,一要有理由,二要理由真,三毫无理由,虚假理
充分理由律AB
并且B能推出A是必然推导由,推不出
【例1】下面材料体现了哪一种逻辑规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
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皆称善焉。(《吕氏春秋•去私》)
平公:谁能当县令一一解狐是你的仇人;祁黄羊:解狐可以一一解狐虽然是仇人,但是可以胜任县令之职。
【答案】对同一律的维护
【解析】谁可为之-一解狐(同一律)谁可为之---仇人(违反同一律)
【例2】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
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可是随
着时间的推移,理发师胡子越长越长。请问:这个理发师能不能给自己刮胡子?请分析其包含的逻辑规律。
【答案】悖论一一违反矛盾律
【解析】不刮一一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
刮一一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能给自己刮脸。
【例3】《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几句话包含着什么逻辑?
【答案】隐藏着“精神”、“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
【例4】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乙:丁是案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个口供中
只有一个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答案】B
【解析】解析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必有一假。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这
一条件,得知甲和丙说真话,由此又可推出“丁是主犯”。因此,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例5]《威尼斯商人》经典情节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
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
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答案】画像在银盒子里
【解析】逻辑分析:因为金盒子上的话和铅盒子上的话是矛盾的,所以两句中一真一假。其次,三句话中
至多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银盒上的是假话。所以,画像在银盒里。
【例6】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为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①留在美国且支持越战;②留在美国但不支持越战;③离开美国但支持越战;④离开美国且不支持越战。
请选出这个标语的真实逻辑,并确定是哪几种逻辑规律?
【答案】①②③④的判断合起来才能表达真实的逻辑,既有
【解析】“热爱它,要么离开它”这一标语的完整表述其实是:要么留在美国支持越战,要么离开美国不
支持越战。其实,是否留在美国和是否支持越战组合起来应有四种可能。这个标语屏蔽了②③,只给出了
①④一一把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当成相互矛盾的判断,目的是迫使那些不想离开美国的人支持越战。这
就错误地使用了排中律,犯了“假二择一”的逻辑谬误。
知识点02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即学即练2】
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
“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两种:混淆或偷换概念和混淆或偷换论题。
不能偷换或混淆概念:我们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把不同的概念混
为一个概念或者改换同一概念的含义所犯的逻辑错误。
例1:小明:“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大文:“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
气,那真是太愚蠢了。"(说话时不能偷换或者混淆“大街”和“关起来”两个概念)
例2:我们不要歧视那些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这个样子。(说
话时要注意不能使用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有交叉意义的概念。)
不能混淆或转移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
所论证的论题。
例:交警问:“你为什么喝酒驾车?懂不懂交通规则?"驾车人:“我以前从未酒驾过,这是第一次。”
(不能答非所问,注意论题。)
2、“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违反此定律,可能导致自相矛盾。
例1。隔壁老王开了家蛋糕店,成本是我们家的L3倍至2倍,优势明显。
例2.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
“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
年轻人哑口无言。答案: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概念不相互否定)
3、“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违反此定律,可能导致模棱两可。
例如: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不能违反排中律)
这场战争既是正义的,又是非正义的。(不能违反矛盾律)
4、”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
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没有充足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则该判断不能被断定为真。
①论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强加因果。
例如:看他的面相就不是什么好人,这件事肯定是他做的。(不能强加因果)
②理由必须真实,否则犯“虚假理由”错误。“理由虚假”指用虚假的理由充当论据去证明某种东西,
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这种证明作用。
例如: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金丝猴是猴子,所以金丝猴是人变的。(理由要真实,结论才能真实)
③论证根据不充分,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陆步轩北大毕业都在卖猪肉,不读书也能卖猪肉,看来读书不读书没什么区别!(不能以偏概
全)
他是这次车祸十多位遇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人。
不能同真一一违反矛盾律(两可)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不能同假一一违反排中律(两不可)
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一一但这可能会改变。
不能同真一一违反矛盾律(两可)
知识点03掌握逻辑推理的形式
【即学即练3】阅读下面的材料,判断王戎是运用了形式逻辑的什么推理法?
【例1】《路边李苦》魏晋年间,有个孩子名叫王戎。7岁时,他和同伴到野外“踏青”,见山间路边有棵
野生李树,果实累累,其他孩子都争相采摘,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这李树生
在路边而多果,此李必苦。”大家摘李口尝,果然味苦难食。王戎还没口尝李果,为什么就可以断言“此
李必苦”?为什么王戎比其他孩子聪明呢?
【答案】这里运用了假言推理,又称假言三段论。
【解析】王戎是首先假设,如果路边李子是不苦的,那么,过路行人早就摘光了,李树不可能多果(大前
提)。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现在,李树多果(小前提),所以,推出,李子一定是苦的(结论)。
[例2]《十五贯》中过于执的推理就是一个无效的三段论。其推理过程为:大前提: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
十五贯钱小前提:熊友兰有十五贯钱。结论: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请问:这个推理是不是有效推
理?
【答案】是无效推理
【解析】大前提应该改成一一有十五贯钱的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大前提本身是错误的。p—q,但q-pX)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语数英三门学科的三位老师小聚。张老师说:“我取两颗葡萄,
一颗枣。现在,我分给你们一人一颗,我自己留下一颗。请你们根据自己手上的水果来推出对方手里拿的
是什么。”当王老师和李老师拿到水果时,起先都呆了一下,好像推不出来。就在这时候,英语李老师喊
了起来:“我猜到了。”请问李老师是怎样推理的?她推出的结果是什么?请写出她的推理形式。、
【答案】李老师的推论过程:如果王老师手里拿的是枣,王老师应当能够判定“我”手里的是葡萄。因为
材料里指出,枣只有一颗。但是,对方“呆了一下”。这就意味着王老师手里不是枣,那就只能是葡萄。
否定后件一一否定前件(排除)
【例4】《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遗传学的分离
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
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请问在研究杂
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的这一则推理就是典型的什么推理?
【答案】必要条件肯定后件式推理
【解析】推理过程如下:只有杂种水稻的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只有p,才q)-它的后代发生分离,
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第二代(它本身是杂种水稻第一代)。(有q,故有p)
【例5】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这
个故事运用的是哪种推理方法?
【答案】选言推理
【解析】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使用排除法,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他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石兽要
么在原处,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一石兽不在原处,也不在下游一所以,石兽在上游(排除法排中
律的运用)
知识点04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即学即练4】
[例1]关注隐含前提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
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
常熟悉的人。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隐含前提2:
()论据1:狗没有吠-一隐含前提1:()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答案】隐含前提2: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隐含前提1: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解析】要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断出隐性的可能。如由结果推断相反的条件或前提。如论据2:狗不吠叫,没
有惊动人-——狗吠叫,会惊动人;没有惊动是结果,不吠叫是前提,根据已知的前提不吠叫,这样就可以
推断出隐含的前提吠叫。论据1:同论据2。
[例2]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
采用的就是,其推理过程如下: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
时没有其他选择)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只有自己去拿.
【答案】排除法
【解析】否定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闭关;一种是送来,排除了两种可能,就剩下一种可能:自己拿来。
【例3】“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
损失和革命的失败。”一一《实事求是》。运用技巧:这段文字没从正面论述实事求是怎样,而是假设不实
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运用了()法。
【答案】反证法
【例4]有个作家参加晚会,晚会上演奏的音乐让他感到厌烦。朋友向他解释:“正在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作家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趣味高雅的吗?”朋友说:“不高雅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作家笑着说:
“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雅的了?”请问作家采用了哪种间接论证方法?
【答案】反证法
【解析】如果流行的就是高雅的,(p)那么流行感冒也高雅;(q)并非流行感冒高雅,(非q)所以,并
非流行的就是高雅。(非p)
【例5】一个心脏病患者做梦遇到台风,自己从楼上跌下来,接着整个楼房倒塌下来压在自己身上。他害
怕极了,于是心脏病发作,死在床上。你认为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得出这个结论需采用哪种间接论证
方法?
【答案】论题:这则故事不真实。反证法。
【解析】(p)设立反论题:假设这则故事真实。(非p)确定反论题非p假。如果该患者于睡梦中心脏病
发作死在床上,(非p)那么,所有人都不会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qSEP)故事的讲述者知晓他临死前
的梦境,即:有人是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的,(SIP)因此非q;所以,非p为假。(充分条件的否定后件
规则)所以,这则故事不真实。(非p假,所以,p真)
【例6】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
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
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
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请问这段话使用了哪种间接论证的方
法?
【答案】归谬法
【解析】命题p: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
假定p真:如果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p)那么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古代成语就都
不能说了;(P')如果这些成语不能说了,(p')那么我们就是半个哑巴。(q)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继续
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p)那么我们就是半个哑巴。(q)(假言三段论)q是明显荒谬的,于是,
就可通过否定q进而否定p。归谬法的逻辑根据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形式是:如果p,那么q;非
q,所以非p。所以,p假。结论即:我们今天可以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语言。
【例7】“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
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
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
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
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一一唐世《琐忆》这段文字运用的是()技巧。
【答案】运用技巧:这段文字运用归谬法。
【解析】先认同男女同学同泳的确有碍大防,接着又运用夸张联想的手法推出:但要彻底防止男女淆乱乾
坤,就要一律带上防毒面具这一荒谬的结论,令人忍俊不禁。
【例8】要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答案】引入“假想敌”:
①学习太忙,劳动太占时间,没空劳动。
②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就交给人工智能。
③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解析】写作中的论证方法①因果分析法②假设分析法③正反对比法④比较分析法
如何反驳:
①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也不可或缺。在劳动中我们
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
们的素质得以提高。
②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
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
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
象。
③的确,劳动难免辛苦,可也是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劳动成果取得时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了的啊!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
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
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
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川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常规模式:
①论点:兼听则明
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
密O
引入“假想敌”: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
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有了质疑,就要应对、驳斥、解释,也就需要对“兼听”的内涵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改进后: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①因果分析法
例: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
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
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
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
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
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
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
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
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
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
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
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
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U能力拓展
考法01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的能力
逻辑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思维的规律。狭义的思维是指理性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
法》中写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思维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生度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迎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
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
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
与“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要谈
的概念间的关系,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在外延上的关系。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
数量或范围。概念的内涵有多有少。如“中国人”这个概念比“人”这个概念的内涵要多;因为“中国人”
除了具有“A”的本质属性以外,还具有中国国籍等属性。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例如“人”这个概念的
外延,比“中国人”这一概念的外延要大。因为“人”包括了古今中外一切的人,外延极大;而“中国人”
却只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外延比“人”小得多。比如:“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
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外延:美丽的自然风景,美丽的物品,美丽的人……比如“爱”的内涵:是一
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指的就是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有纯洁而深挚的感情。外延:友情、亲情、爱情……
属种关系是相对的,一个概念相对某概念来说是属概念,相对另一概念来说又可能是种概念。最大的
属概念:范畴概念如物质、意识;最小的种概念:单独概念如济南、黄河。注意:属种关系正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属种关系:反映的是类与分子(小类)之间的关系。如:小说与《红楼梦》工人与钢铁工人
等。“类”所具有的属性在每一个“分子(小类)”身上都具有,在称谓上可以互相称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丕具有整体的属性,不能互相称谓。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班定的思维形式。如: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地球不是方的;长江在黄河之
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会将地球撑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要么抓住它,要么和它擦肩而过。判断的
特征:有所断定。
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
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①“同二建”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
关系
②“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③,,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
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④“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
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一)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
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二)归纳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
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三)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
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考法02结合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
任务:合作探讨,发现逻辑错误,并交流。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答案】违反“同一律”。明确:“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
②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
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
仑小时候的头骨。"
【答案】违反了“同一律”和"不矛盾律"、
【解析「'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③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
惜。
【答案】违反了“排中律"。
【解析】“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
于濠梁之上》)
【答案】违反了“同一律"。
【解析】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
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
⑤《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
'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
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
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答案】违反了“不矛盾律”
【解析】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自相矛盾了,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一一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违反“充足理由律”
【解析】“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⑦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
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答案】符合假言推理
【解析】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
所以,我不从狗门入。
⑧《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
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
T,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答案】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解析】石兽要么在上游,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不在原地,也不在下游;所以,石兽在上游。
⑨《红楼梦》第64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
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答案】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演绎推理,叫二难推理
【解析】它的推理形式如下: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我要么去,
要么不去,总之,皆足以致疾。
10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
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这是个简单枚举的归纳推理
【解析】结论是“物以稀为贵”,前提是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就美其名曰“龙
舌兰”。
1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
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
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类比推理
【解析】前提“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皆以美于徐公”类比“王之蔽甚矣”。
学习活动:分析下面的例子,看看它们分别违背了什么思维规律。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背同一律。
【解析】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群众”这个整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
(2)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背不矛盾律。
【解析】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
⑶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背不矛盾律。
(4)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地产项目土地储备转让合同范本3篇
- 短期租赁场地租赁合同
- 人力资源招聘与培训管理办法
- 污水处理厂水塔施工合同
- 施工电梯大修拆卸合同
- 橄榄球场遮阳棚定制协议
- 服装企业内部招投标管理规定
- 乳制品销售专员招聘协议
- 乡镇企业员工聘用协议书
- 2024年度铁路货物运输合同范本6篇
- 学会倾听(心理健康课件)
- 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 教练式沟通培训课件
- 养老院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
- 族概述与族操作-创建参数化三维族(Revit建模课件)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 历史 小钱币大历史教学设计
- 文印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消防控制室值班服务投标方案
- 医养结合养老院(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 初三语文总复习全程计划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