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课教学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课教学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课教学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课教学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课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导入离别,除了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的送别诗——课堂导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作家作品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瑰丽,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家作品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文体常识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文体常识写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清溪出发,下渝州,经三峡(《峨眉山月歌》)。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这两首诗,均明丽流畅,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整体感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译文:(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乘船荆门山往楚地梳理文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译文: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随着平原辽远无际的原野梳理文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形成海市蜃楼梳理文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我还是爱怜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喜爱梳理文意美读古诗,读出停顿,要求: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2、借助语感、读清句读(dòu)——节奏美3、注意缓急、声情并茂——情感美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合作探究1、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题目交代了地点——荆门,事件——送别。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4、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5、这首诗中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分别是哪句?有什么作用?第五、六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云月辉映的迷人景象,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第七、八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这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更显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7、全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写途中所见的美好景观,流露出诗人初离蜀地的激动、欣喜的感情,并由此引发他离别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课堂总结写作特色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本诗首联是总叙,看似平平,实则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重要作用。领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象,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见异乡景致的新鲜、兴奋之感。尾联两句紧扣诗题中的“送别”,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乡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写作特色2、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描写所见之景,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奇伟壮阔的画卷,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逼真传神,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写作特色1、关于送别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写作特色1、关于送别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