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三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怀化三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怀化三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怀化三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怀化三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怀化三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发展。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材料二: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夏王朝和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洐,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丶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三: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D.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B.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就成经形成。C.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D.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将进酒》、《使至塞上》和《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D.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艾斐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决定了文艺创作的多姿多彩。但不论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须具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并使原状的粗粝生活升华为纯正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情感依托,乃至世代奉为经典,遂成“传世之文”!不过,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真情实感的投入,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洞悉与深刻理解,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因为任何的文艺创作,本质上都是创作者在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社会生活的内涵之后,所形成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而绝非只是对社会生活的表象化描摹与单纯的素材堆砌。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原本是一部医学著作。可就是在这样一部医书中,对“心”的解释却是:心者,情志、意欲也。这种解释,显然超出了生理和物理意义,上升到精神层面了。由此可见,历来的文艺创作,虽然表面看来往往都只是对客观的人、事、物、象的叙说,但实质上却都是创作者之“心”的流露和“情”的抒发,只不过是作者借了人、事、物、象的“壳”,并将“心”和“情”藏匿在壳中隐形罢了。事实上,但凡能够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就无一不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和基本要素,作品就无法扣人心弦。唯以心志与情愫之真诚,方能淬炼出文艺佳构与艺术杰作,这是铁定规律,具有普遍性,不仅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而且也成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实践中所必须遵奉和恪守的精神圭臬与美学法则。举凡真切而艺术地反映生活变迁、描画时代风貌、表现历史律动和社会变革的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者感情燃烧、心志沸腾所形成的。对于任何真诚的文艺创作而言,其创作者必定都会捧出一颗真诚的心来结构每一篇作品,并因此而每每耽溺于其中、陶醉于其中、融化于其中,乃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了。像柳青之于改霞、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赵树理之于小芹和小二黑,周立波之于亭面糊、邓秀梅、刘雨生,路遥之于孙少平和孙少安,陈忠实之于白鹿原上的众乡亲,早已是心融意契、情深似海了。古往今来,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倾注心血的作品。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笃定恒心、倾注心血,自当是“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的题中之义。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传世之心,主要是通过创作主体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的真诚与忠诚来实现的。没有这个前提,那就无法对事态人心有深切的认知和深邃的发掘,当然就更不可能掐准时代的脉动、滤出生活的本质、切中人心的向度,而是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仅仅捞取和表现一些生活的“渣滓”与人性的“浮层”,而其在本质上却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选自2016.10.10《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创作者就不得不要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B.《黄帝内经》虽然只是一部医学著作,但对“心”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释不同,不仅仅只是生理和物理意义的解释。C.能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都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这已被事实证明。D.作者若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无真诚与忠诚,其创作必会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真正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之后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并不是表象化的描摹社会生活。B.在文艺创作中,作者常会借助人、事、物、象的“壳”来体现其“心”和“情”,这在写作中已经是一条铁定规律。C.赵树理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小芹和小二黑两个人物进行塑造时,会耽溺于其中,甚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D.作家艺术家能通过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创作出传世之作,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才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也拥有“传世之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的,但这种社会生活是粗粝的,要想使之升华为纯正的思想,就需要创作者有真情实感的投入。B.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是作者创作出“传世之文”的必然前提。C.创作者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D.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关键在于这些文艺作品有内涵,创作者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亭罗哲文亭子,是古建筑类型中形式最为多样、造型最富变化、分布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灵活的一种。可以说大小随宜、随处都可修建。它们或据山冈,或藏幽谷,或临绝壁,有的还伸入到江、河、湖、海的碧波惊涛之间。明代著名的造园学家计成在他的一本造园专著《园冶》中,在谈到亭子的修造时说:“唯地图,可略式也。”意思是只要有了平面图就大略可以造出来了。亭子的平面形式有很多,除了常见的三角形、五角形、梅花形,还有荷叶形、长方形、新月形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双亭,这称作连理亭;也有由三个亭子并列组成,或前后相错建成的三元亭、三星亭;更有由五个亭子按游龙形、五方形、五星形组成的形式,如北京北海公园北岸的五龙亭,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景山五亭虽然相隔有一定距离,但彼此有主有从相互呼应成为一组。甚至还有由更多的亭子组成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使亭的主体结构亭身更加优美而富于变化。为了使亭子具有休歇观赏的功能,亭身的造型自当讲究。空凌,这是亭身结构的一个特点。不论亭子是建在山巅、水边、花丛、竹林,或波涛汹涌的江心、海岸,人们总是要从亭子里向外观山、赏景、看花、观涛,必须要空凌才能便于观看,因此大多数的亭子都是全部空凌,无窗无户,有些亭子虽然安设了门窗,也都是空凌透亮,以满足人们在亭内向外观赏的需要。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坐,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坐槛或“美人靠”,在亭内也有设桌几、椅凳等。轻巧秀丽造型优美,也是亭子作为“景点”的重要特点,《因冶》中所谓“亭安有式”就是说亭子要按照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宜设计,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按照平面的形式从梁柱和门窗形式上下工夫。扬州瘦西湖有个钓鱼台亭,四面用了空透的大圆窗,使比较呆板的四方亭子轻巧起来,使人们从分开的圆框中可以分别观看五亭桥和白塔,构思巧妙。还有一些亭子,由于位置的限制,没有建一个整亭的地方,只好取其一半,称之为半亭;甚至在廊子、庭院墙角等地方只有四分之一的面积,也修建了四分亭;有些在墙壁之上挑出三面、四面的半亭,形式多样,巧夺天工。亭子的顶,最能显示匠师们建筑艺术的才华,所以都把它做得非常的玲珑活跃。亭顶的形式很多,以攒尖的形式最为普遍。即是把房脊和瓦垄逐渐收小到中心成一尖顶,上面冠上圆宝或方锥、多角形的顶子,看去凌空挺秀。尖顶有三角攒尖、圆顶、多角攒尖等形式。为了使亭子更加华丽、厚重,除单层之外,还有两层重檐和三层檐、多层檐等。如北京景山顶上的正中主亭万春亭就是三层密檐相叠,显得非常的华丽稳重。南方的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真有《诗经》上所描写的“如翚斯飞”之感。除了攒尖式亭顶之外,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有庑殿式、歇山式等,几乎所有的屋顶形式在亭子的顶上都可找到。组合亭的形式除了按平面所组成的形式之外,在顶子立面上也有许多变化,如有上圆下方被称之为“天圆地方”的形式,有上为圆顶下为十字或卷棚等形式。井亭则常在顶子之上开方形、圖形之口,外因围以盈顶或圆顶。(选自《古迹》,有删改)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满足亭的观赏和休歇需求,亭外常设栏杆、坐槛,亭内常设桌椅。B.计成认为亭子建造没有固定格式,要和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适应。C.钓鱼台亭通过大圆窗的设计使得原本较为呆板的四方亭子显得轻巧。D.作者引用“如翚斯飞”一句,写出了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的灵动之美。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子可建在山冈上、幽谷中或江海间,是古建筑分布最广的一种。B.由两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连理亭是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C.若受位置限制,无法建一个整亭,也可选择修建半亭或四分亭等。D.亭的两层重檐、多层檐形式相较于单层而言,显得更加华丽厚重。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亭?请简要概括。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江宁典史高君墓志铭袁枚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其官于南者,文良公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其位,提督松江。君为两公犹子。初任吴塔司巡检,调江宁典史,五年而卒。卒时年四十三。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殷殷田田,若有所穷故,何也?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故事:游徼簿尉,流外职也。俯项供翼,趋走于下风。居是职者,知无所表著,辄不自重,怵以利,无所不可为。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以故死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嗟乎!人,器也;官,水也。以君而为尉,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世之荣贵炫赫,十百倍于君者,其相悬亦可睹矣。然则虽以君之官、之禄、之年,而见君家之诸勋臣、诸侯伯子男于地下,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呜呼,其可铭也已。君为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其傃公之子,名慧,字睿功,行十一。娶某氏,子四人,某,俱幼。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铭曰:有干有体,压百僚底。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呜呼!此之谓有命无理。振古如此,莫谅天只!(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列中外中外:朝廷内外B.辄不自重,怵以利怵:诱惑C.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济:救助D.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称:赞扬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B.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C.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D.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2)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4.请简要概括高君的形象特点。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①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B.上阙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2.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下面是某校校庆邀请著名校友、水墨画大师邱先生的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2019年9月8日是学校一百周年校庆的日子,作为庆祝活动之一,到时候,贵校将为您举办专场画展,集中展出这些年您奉送给学校的墨宝,请忙里偷闲莅校指导。热忱期待您的拜访。(1)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5)___________o7、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答题格式如下: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8、微写作《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00字左右。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一段杭州大爷怒怼西湖游泳男子的视频引起热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爷认为“西湖不是你一个人的,游泳损害了城市的形象”。游泳的男子很不服气,一直在跟大家争论:“西湖申遗并没有不许游泳这条规定,西湖申遗是为大家服务的。我们已经在西湖里游了几十年了,现在景更美了,水更清了,为什么反倒不能游了?!”对西湖游泳事件,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D3.B4.(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5.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1)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人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压面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历时八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2)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C项,“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说法有误,原文中为“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可见“黄河文明”只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忽略时间限制,原文中为“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B项,“就已经形成”错,原文为“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是“正在形成”;C项,“黄河文明”偷换概念,材料二中“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可见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材料二论证的是“黄河文明”,而此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不是黄河文明。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先看材料二的内容。第1段总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第2段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第3段说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第4、5段说明黄河文明在当前的价值“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由此可见,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引证法,“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引用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有例证法,“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有对比论证,“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从语言使用来看,“5000年前”“近600年前”“公元前5世纪前后”等数据的使用,使语言严谨;“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等大量史实,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而个性化解读也不是随意解读,而是在理解材料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及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再分析、再印证。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三中,如“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题干要求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就是要针对以上作者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相当于给作者的观点找论据。这就要求学生对“黄河精神”有充分的理解,对能体现“黄河精神”的文艺作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穿插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可以论证“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精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能论证“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2、1.B2.D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项,“但对‘心’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释不同”错误,主观臆断,文中没有提到一般的词典对“心”的解释,故无可比性。故选B。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作家艺术家能通过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创作出传世之作……也拥有‘传世之心’”错误,因果倒置,应该先拥有“传世之心”,然后才会有传世之作。故选D。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错误,范围不当,文中只是说创作者要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并不是指所有的人在生活中要遵循这一美学原则。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3、1.A2.B3.平面布局,亭身构造,亭顶形式。【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寻找文本中有关题干内容的段落,提取内容。A项“为满足亭的观赏和休歇需求”错。原文第四自然段说“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坐……”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歇需求,而非满足亭的观赏的需要。另外“亭外常设栏杆、坐槛”错,原文说“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坐槛或美人靠”,可知题干中“常设”二字应为“均设”,属缩小范围。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选项阐述内容在原文中的相应位置,快速对比正确与否。本题B项“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错。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此外还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双亭,这称作连理亭”,可知“由两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连理亭”是最为常见的“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亭子的形式”,而非“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本题属张冠李戴。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题的一般思路为:1、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2、勾画出对答题有帮助的重要句子或段落。3、对勾画句子或段落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本题需要概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亭。通过阅读原文可知,文本第二自然段写中国古亭的平面布局,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段,由对平面布局的描写转入对亭身造型的介绍。然后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亭身构造,六七自然段介绍亭顶形式。4、1.D2.B3.(1)(高君)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苦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2)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本可以救时济世、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4.胸怀坦荡;乐善好施;自重自立;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称”,相称,匹配;故选D。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高君……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说法错误。结合“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分析,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宛"”,细小的样子,此处可以意译为一点;“戚里之贫者”,定语后置;“幞囊抱釜”,带着被囊抱着饭锅;第二句得分点:“然后”,这样以后;“一命之士”,官位低微的人;“孚”,使动用法,使……信服;“格”,衡量;“昭昭”,明亮,清楚。4.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简要概括“请简要概括高君的形象特点”,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分析,高君胸怀坦荡;结合“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可见高君乐善好施;结合“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分析可知,高君廉洁奉公;结合“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等分析,高君恪尽职守;结合“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分析,高君自律上进。【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高氏世代居住在铁岭,是镶黄旗有声望的族姓。一门文官武将,分布在朝廷内外。那些在南方做官的官员,有文良公高其倬,任两江总督;有相国公高其位,任松江提督。高君是两公的侄子。高君一开始担任的是吴塔司巡检,后来调任江宁典史,五年后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三岁。在众多高氏子弟中,官位最低,俸禄最少,寿命最短。但是城中的人听到高君去世,自执政大臣以下,到普通赶车的,不管男的女的,没有不捶心痛哭的,声音宏大,好像有所穷尽,这是为什么?高君性情沉稳厚重,虽然没有什么言论学说,没有什么过人的行为,但张弛有度,值得效仿,品德高,和气感应。(高君)与人交往,胸怀坦荡,严肃认真,无论贤能的还是不贤能的都喜欢他。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困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旧例:游徼、主簿和县尉这类地方官吏,是流放在朝廷之外的官职。低头礼貌,处在地位低的行列。担任这类职务的人,知道没有显露才华的机会,往往不自重,被利益诱惑,没有什么不做的。唯独高君傲然自立,遇到事情必定询问对于义理是否得当。即使享有万钱,也不胡乱地呵斥敲打一下。(对于)上级官府记录,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因此,在高君去世的时候,一片嗷嗷的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大路上一个接着一个。哎!人的才能,是一个器皿;官职,是水。凭高君的才能而担任一个尉官,如同用盛五石水的水瓢盛一杯水,见到过他的人都知道那一点也不相称。虽然这样,高君不肯因为不相称的缘故,而自我降低要求来与官职相称。所以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合适妥当,而开阔的心胸,宏大的气量,更加不能揣测见底。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本就可以救世济时、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世上荣华富贵显赫之人,十倍百倍于高君的,他们之间的悬殊也是有目可睹的。即使这样,高君凭借官职、俸禄、寿命,到地下去见君家的诸位勋臣、诸侯伯子男,足够可以态度严正而没有惭愧。唉,确实可以为高君写墓志铭。高君是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高其傃的儿子,名睿慧,字功,排行十ー。娶某氏为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某某,都还小。高君在某年月日葬于某地。铭曰:有干有体,压百僚底。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鸣呼!此之谓有命无理。振古如此,莫谅天只!5、1.C2.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②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刻画: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③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萧悦笔下‘肥’竹”理解有误,词中“人画竹身肥臃肿”中的“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用别人画的竹子臃肿来衬托萧悦画竹的“茎瘦”,而并非萧悦画的竹子是“肥”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经过雨水的冲洗,竹叶变得更加润泽,清风吹来竹叶的清香,这是视觉嗅觉相结合,“清阴微酒樽过凉”,竹阴使杯子里的酒带上凉意,是触觉,综合多种感官的描写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雨洗”“风吹”“秀色乱侵”“清阴微过”,化静为动,写出了竹子的动态,使画面生动可感;正面侧面结合: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描写是正面刻画竹子的形象,“书帙晩”“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阴的凉爽。【点睛】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6、①“到时候”改为“届时”;②“贵校”改为“学校”;③“奉送”改为“惠赠”(或赠送)④“忙里偷闲”改为“拨冗”;⑤“拜访”改为“光临”。【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用语恰当需要考虑语体色彩、谦敬辞等,文段为邀请函,所以语体应为书面语体,并注意使用谦敬词。第一处“到时候”是口语,需改用书面语“届时”;第二处“贵校”是对对方学校的尊称,这里是第一人称,且邱先生是校友,所以不能称呼为“贵校”,可改为“学校”;第三处,“奉送”属谦敬词误用,人送己东西,通常用“惠赠”“惠赐”等;第四处“忙里偷闲”是口语,应改成书面语“拨冗”;第五处“拜访”,也属谦敬词误用,应该为“光临”。7、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出场。先写学校取餐时的场景作为铺垫,又写出在蒙蒙细雨的灰沉沉的天空下出场的少平独自取“三等”餐的场景,与热闹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又细写少平身上满是补丁的衣服,取食黑面馍时露出的关节粗大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少平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先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再由远景转到近景,细写少平取餐,其中并没有直接交代少平的出身和个性,但读者却能从出场的描写中看出一个贫寒又敏感的少年形象。②三羊开景泰,双燕舞春风。横批:羊年大吉理由: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下联很好理解,春天来了,春燕飞舞,春天充满生机。③新春佳节,人们都全家团聚,他们却毅然出发;病魔袭来,人们都避之不及,他们却迎面出击。他们柔弱的身躯将担负天大的重任;他们天使的心灵将负起战士的使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明知前面危机四伏,却不顾一切向前冲,你们是时代的真英雄!每一个前线的医务人员们,都用生命履行着自己的医学信仰,他们迎难而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致敬这些逆行者们,一定要平安回来。【解析】

①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内容要精练。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疑窦陡生法,先声夺人法,金钩倒挂法,烘云托月法,欲扬先抑法等。首先要了解这五部小说中有关人物出场的情节,具体写出怎么出场,出场交代了哪些内容,然后抓住这一人物出场方式对性格塑造、主题表达、情节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谈出自己的看法。孙少平读高中的时候,家庭贫穷,心思细腻有敏感,对于穿着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少平这时候的性格特征。②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桃符”,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注意要求是春节的对联,内容和春节有关,并且要阐述理由,为什么选这幅对联,即这幅对联的寓意。③此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发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这个春节,有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他们主动请缨,毅然选择走进这看不见敌人的战场。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孤身上前,披上使命的外衣,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致敬每一位“最美的人”,表达对医护工作者的赞美与尊重。【点睛】①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小作文的特点是小,但一般结构都应是完整的,所以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②微写作,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裁特点。③对“微写作”大致有如下要求:结构紧凑,内容集中,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饶有新意;语言准确凝练,简明合理,论说有理,自然得体;针对具体情境,写作紧扣要求,符合题意;鼓励写作风格有多样性、创造性与个性,叙述、议论、抒情皆可,文体不限,诗歌亦可。8、①假如我要乘坐游轮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话,我打算带着《老人与海》。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和彷徨。因为我对大海充满着憧憬与希冀,渴望通过这次“出海”,如老人一样,磨炼意志,锻炼“打渔”技巧,大海对于老人来说象征着茫茫的人生之路,没有方向,需要你自己去定位方向,老人航行了83天之后才打到一条大马林鱼,那种坚持,不放弃的执着让我敬佩,让我随着圣地亚哥一起出海吧,去寻找一个全新的自己!②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大佬天保和弟弟二佬傩送都深爱着翠翠,与哥哥商定用唱歌的方式去争取得到翠翠的爱情。当天保知道弟弟的心思后,内心无法在翠翠与弟弟之间做出选择。也不愿按照乡里的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借口押船离开了家。结果船出事死去了。他的逃避其实就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二佬十分难过,把哥哥的死归咎于翠翠家,与翠翠家产生了误会。这种误会其实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③孙少平,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少平,你好,认识你是在原西县读高中的时候,你从广袤的黄土地上走来,一身农民后生的装束却掩盖不了精神高贵;你从荒原的街头走来,一卷揽工汉的铺盖却遮挡不住闯荡新生活的决心与智慧;你从大牙湾煤矿走来,满脸的煤渣勾勒出的是被生活磨得棱角分明的刚毅的面庞……我看到你灼热的心,那是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精神的贫瘠的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热情期盼,这份激情与憧憬是贫困日子中最宝贵的支撑。【解析】

①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丰富的人物性格令我佩服,老人出海一连84天没有捕到鱼,惊叹老人的贫穷和无奈;老人不怨天尤人,毅然前往远海,敬佩老人的坚持与倔强;在那个时代,许多渔人不再用传统的方式捕鱼,效率大增,而老人依然使用几条钓索,一把鱼叉,让人思索他的固执与坚守。优秀作品中感召人心的人物总令人回味、思量。所以我要带着《老人与海》②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比如大佬天保和弟弟二佬。③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三选一,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发挥特长的空间。同时,该题具体具体提出了概括名著情节、呈现语言风格、展现象征思维等要求,从而强化了对考生能力的综合考察。针对这一作文题命题趋势,作为复习备考的学生,平时要加强对历史知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强化名著阅读,都是很有必要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勾刻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按照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沙一世界,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等无不包涵在小说中。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从一个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一个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于周遭环境及周围人物的扶持。孙少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9、例文:西湖游泳:私权与公共资源的边界之争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而不顾公序良俗,个体私利侵占公共空间的脚步将会越来越快,“任意妄为”就会成为家常便饭。近日,一段杭州大爷怒怼西湖游泳男子的视频引起热议。大爷与男子的西湖游泳之争,实际上是个人权利与公共资源的边界之争。对于西湖到底该不该游泳?通过这一段视频,还无法得出结论,不过围绕这段视频,仍然可以探讨很多内容。比如城市形象与市民生活习惯之间,能否有一个平衡点?在公共空间内,能否对个人的权利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划分。大爷怒怼西湖游泳男子的做法让人解气,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极易成为那名男子。比如,围绕着这起事件,一些网友就评论道:“长江都可以游,西湖为何不能游”“西湖是公共的,游泳没什么问题”“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游”……纵观这些观点不难发现,男子的做法在一些人看来,仍然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讲,赞成在西湖里游泳的人,也许还有不少。男子所说的“我们已经在西湖里游了几十年了”,那么现在当然也可以游。类似的想法恐怕在很多人心里存在,即自己习惯了的事情,便认为是正当合理的。然而,这种观念是一种误解。很多时候,人们打着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旗号,把私利当作公利,视公共利益而不顾的做法其实是自私的表现。应看到,《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早就有明确规定:“禁止在西湖内擅自游泳。”并且,西湖相应的地方放置了宣传板,告知大家在西湖游泳的危险性。由此看来,如果认为“有水就能游泳”,那么同理,是不是一个人骑着马,或者踩着单车就能上高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和西湖里不该游泳是一个道理,在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内部,都有着一定的规则或制度,没有规则的约束,个体的欲望就会不受束缚,甚至会造成公共空间混乱。反过来讲,越是强调和注重自身权益的人,越是应该遵守公共空间的规则,如果以其他人的利益受损为代价,任意让个人的自由越界,非但不是正当合理的,反而更是一种自说自话。即便西湖变得越来越美丽,也不足以成为游泳爱好者在此处游泳的理由。说到底,围绕西湖该不该游泳的争论,不仅要让更多人树立安全意识,还要上升到改变个人生活习惯以及维护城市形象的层面。如果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而不顾公序良俗,个体私利侵占公共空间的脚步将会越来越快。到最后,在一个缺乏公共规则的社会里,恐怕“肆意妄为”就会成为家常便饭。【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写出对西湖游泳事件的看法。材料重点在于引导人们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