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1.发现并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和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相等/不相等)6.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7.交流与合作(评估)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是靠声带振动发声;蝉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发声;蜜蜂、蚊子、苍蝇飞行时才有声音,是因为它们飞行时翅膀在振动;实验:转换法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用的是转换法,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种将微小振动放大的方法也称为放大法。二、声音的传播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介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介质的种类: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注:火车离得很远时,在空气中听不到笛声或撞击声,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是因为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实验:理想实验法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实验现象是:随着罩内空气不断抽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由此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影响声速的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如:声音在空气中(15℃时)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在水传播速度约为500m/s,在钢铁中可达5200m/s。声速与气温的关系: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烈日炎炎的沙漠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由于上方空气温度比地表温度低,声音会向上传播。四、回声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回声测距: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即s=vt产生条件: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s时,人耳会分辨不出,即回声和原声叠加,从而使原声加强。所以,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17m时,人才能分辨出回音。二、乐音的特性一、乐音定义:通常是指那些悦耳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从物理角度来看,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律振动产生的;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被称为乐音的三要素;二、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振幅:振动的幅度叫振幅。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当传播距离一定时)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三、音调定义: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频率是每秒钟周期性变化的频率,如人的心跳每分钟72下,转成赫兹就是1.2hz。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四、音色定义:根据音色,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音色的决定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五、归类总结打击乐器(鼓、锣等)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发出声音。以鼓为例,鼓皮繃得越紧,音调就越高;弦乐器(二胡、小提琴和琵琶等)通过弦的振动发声,一般情况下,弦越细、越紧、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管乐器,如笛子、箫、号等,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高。各种乐器中,鼓、锣等打击乐器,出厂时音调已经确定,用力击打与轻轻击打相比,只是声音的大小不一样,即响度不同。如大力敲打鼓面或音叉,音调(频率)不变,响度变大。三、噪声及其控制一、噪声的来源、危害、等级噪声的定义:①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通常是指那些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音。噪声的来源:交通、工业、建筑、社会噪声。噪声的危害:噪声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噪声除了使人们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妨碍工作和休息以外,还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噪声等级:我们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它的单位是分贝(dB)。为了保护听力,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工作和学习不超过70dB;休息和睡眠不超过50dB。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音0dB。二、噪声的控制以声消声:又称有源消声技术,当两个声源发出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列声波时,其中一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的“密部”与另一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并且相互抵消了。已应用于消除空调器、大功率电冰箱以及汽车发动机等所产生的噪声。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可听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可听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叫作可听声波,它的频率范围通常为20~2000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作超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作次声波。二、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人们根据超声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可以发现潜艇、鱼群等水下目标,并测出它们的位置,此外,利用声呐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的地形。超声波能够成像,例如,利用B型超声波(简称B超),可观察母体内的胎儿。超声波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振动,具有去污作用,据此,人们制成了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还能使塑料膜发热,从而将两张塑料膜粘合在一起。常见的超声波焊接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对塑料袋进行封口的。三、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特点:不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波长更长,因此能绕开障碍物,虽然我们听不见,但它却时刻存在我们身边。火箭发射、飞机飞行、车辆奔驰以及自然界中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等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而且无孔不入,地震、核爆炸、火箭发射所产生的次声波能绕地球2~3周。较强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使人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度更大的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造成破坏。应用:预报地震、台风,或为监测核爆炸提供依据。四、声能的应用传递信息:B超检查身体、回声测距、动物利用回声定位、人们根据蝙蝠超声导航原理制成超声雷达(声呐)。传递能量:传声过程实际就是传递能量的过程,如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第二章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一、物质的三态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三种状态:通常所说的水是液态水,冰是固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种状态。二、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给物体加热。(2)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3)酒精灯的火焰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4)万一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三、温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常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符号t,单位是(℃),(*选读: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简称k,t=273+t)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将0到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是一个单位,叫作1摄氏度。表示方法:0℃以下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0℃以上可以省略“+”号,“零上”可以不读出来,但“零下”或“负”必须要读出来。四、温度的测量(1)温度计的构造: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并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玻璃泡里有适量的液体,可以是酒精、煤油或水银。(2)温度计的原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20~110℃)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温度计的使用:测量前,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再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一小格表示的温度值)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测液体时不要碰容器壁和底)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需要甩。(4)体温计的使用体温计是一种特殊的温度计,范围35~42℃,分度值0.1℃,玻璃泡内的测温液体是水银,玻璃泡容积较大,而毛细管内径较细,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更明显,因此能较精确地显示出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将水银甩下去。二、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作汽化。液体汽化时会吸热;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物理学中,把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常温下一般较缓慢。温度条件: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面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相关实例:酒精挥发、夏天地面洒水会感觉到凉爽、坎儿井;实验:水沸腾(重要)器材: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石棉网、烧杯、水、火柴、秒表、纸板。步骤:(1)把水倒进烧杯中,按照“由下到上”的原则组装实验装置。(2)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3)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1min(或2min)记录1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水沸腾后5min为止,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4)根据记录的温度值,作出水的温度-时间图像。观察到现象: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需要继续吸热;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气体液化的过程会放热。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三、关于水蒸气、白气、白雾形成水蒸气: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白气: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态,而并不是气态。四、液态乙醚通过拉伸体积汽化和压缩体积液化将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里面装液态乙醚,往外拉到活塞,液态乙醚消失,汽化成乙醚蒸汽;然后压缩乙醚蒸汽的体积,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会看见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三、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作熔化。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作凝固。液体凝固时会放热。二、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2)非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沥青。2.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三、熔化、凝固的应用1.熔化吸热:晶体熔化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加热,停止加热,熔化马上停止。即熔化过程要吸热。2.凝固放热:反过来,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液体在凝固时要放热,放热快凝固快,放热慢凝固慢,不能放热凝固停止。3.应用:北方寒冷的冬天,在地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时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不会冻坏青菜。探究晶体(冰)熔化实验(1)把晶体研碎;(2)水浴法加热,利用水的对流,使晶体受热更均匀;如果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晶体受热会不均匀;(水浴法在冰熔化实验中还可以起到减慢熔化过程,便于观察的作用)(3)实验过程中记录时间、温度和状态;四、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雪(凝华)雾凇(凝华)霜(凝华)冰花(凝华)雾(液化)露(液化)云(液化和凝华)雨(液化或者先凝华后熔化)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主要是凝华)灯丝变细(升华)樟脑丸变小(升华)二、“干冰”的应用▲干冰是在标准大气压下,以-78.5℃存在的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容易升华,因此在此过程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干冰具有很强的致冷作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可以对食品进行储存和运输,可以在舞台上制造云雾缭绕的感觉,可以人工降雨。物态变化关系图五、水循环一、地球上的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陆地和海洋中的水汽化为水蒸气,积雪、冰升华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或凝华为小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云,当雨水、雪花或冰雹降落到地面上,雪熔化成水汇入江河湖泊。二、水资源及其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虽然多,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爱护和珍惜它,也就是说要学会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节水措施:(1)减少水浪费;(2)防治水污染;(3)合理分配水资源;(4)加工可用水资源。第三章光现象一、光的色彩颜色一、光源定义: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分类: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天(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等;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等。二、光的色散色散现象: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偏折后照到白屏上,被分解成七种色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的还原: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牛顿还通过实验将分解得到的各种色光混合还原为白光,进一步证实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三、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他的色光混合得到。红、绿、蓝(RGB)叫作光的三原(基)色。四、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二、人眼看不见的光一、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为可见光。不可见光:人眼无法察觉到的光称为不可见光。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二、红外线:在色散光带红光外侧存在能使物体发热的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显著: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热作用强:红外照片、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烘烤、取暖、红外线诊断、红外线烘烤;穿透云雾能力强:红外线遥感,可利用该技术勘测地热。可用来进行遥控:家用电器的遥控器三、紫外线:在可见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荧光效应: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制成验钞灯,也可鉴别字画。化学作用强,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能杀菌,强度高时能伤害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过量则有害,引起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三、光的直线传播一、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日食、月食、人的影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原理: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一个阴暗区域,即物体的影子。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日食。月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形成月食。二、小孔成像烛焰上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相对于烛焰倒立的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三、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约为3x108m/s。四、平面镜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步骤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未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实验常考点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便于找蜡烛的像;实验中选择较薄的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利用一支与物体(蜡烛)相同的蜡烛确定其成像的位置和大小,这是等效替代法;多做几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一、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能被人看见,但又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作虚像。二、平面镜应用及危害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危害:如玻璃幕墙会造成光污染。三、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如:过A点向平面镜作垂线AO1,并等距离延长到A′点,则A′点即A点的像。同理作出B点的像B′点。用虚线连接A′、B′即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五、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可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向后沿法线ON弯折纸板,可探究“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这一规律;实验常考点实验中,激光笔应紧贴纸板,平面镜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与镜面垂直。将纸板沿ON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并测量反射角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4)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得到“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该说法错误。人眼怎样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二、光的反射定律内容: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不同的的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是有差异的。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平面镜的表面平整、光洁,当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这时,如果眼睛不在反射光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就是黑的。漫反射:而白纸表面相对粗糙,当平行光照在白纸上时,虽然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但由于纸的表面凹凸不平,反射光就会杂乱无章地射向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作漫反射。正是借助漫反射,我们才能在各个方向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球面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一、光的折射一、折射现象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弯折、铅笔弯折、海市蜃楼、幻日现象、雨后彩虹。3)光的折射现象中的基本概念:BB入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光线(AO);折射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OB);法线:过入射点与界面垂直的直线(MN);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AON);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MOB,即∠r);二、折射的特点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增大(或减小)。2)当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传播方向不变)。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原理1)人看水中物体比实际位置浅:在碗里加水后,可以看见原来视野外的物体,因为眼睛逆着光线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所在的位置,不是实际光线汇聚的像,而是虚像,所以人看水里的东西时往往比实际浅,而从水中观察空气中物体时会比实际位置更高。2)海市蜃楼的形成: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的海面上。由于海面附近空气的温度比上层的低,所以上层的空气比底层的空气稀疏。有一些射向空中的光,由于不同高度空气的疏密不同而发生弯曲,逐渐弯向地面,进入观察者的眼睛。二、透镜一、初识透镜透镜: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主光轴: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主轴”,画主光轴应用“点划线”。光心:每个透镜主光轴上都有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透镜的光心。用字母“O”表示,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判断光线是否被会聚,可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判断。若入射光线延长线在折射光线外侧,则光线被会聚,透镜是凸透镜。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判断光线是否被发散,同样可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若入射光线延长线在折射光线内侧,则光线被发散,透镜是凹透镜。三、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焦点:凸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FO)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2)凹透镜焦点:凹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它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用字母“F”表示。焦距:虚焦点F到凹透镜光心O的距离(FO)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四、三条特殊光线:补充:通过凸透镜2F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经过另一侧的2F。五、平行光聚焦法粗略测焦距要正对平行光源,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之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物距和像距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u表示。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v表示。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之间,点燃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即u>2f,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改变物距u,重做这一步。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即u=2f,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把蜡烛再移近凸透镜,让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f<u<2f,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改变物距u,重做这一步。把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即u<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从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烛焰。四、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照相机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照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像。拍照时,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近,像离镜头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远,像离镜头的距离越近,所成的像越小。二、眼球人的眼球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当被观察的物体与人眼的距离改变时,人眼可以通过调节肌肉的松紧来改变状体的弯曲度,即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三、视力的缺陷与矫正五、望远镜与显微镜一、显微镜显微镜的结构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一组透镜,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载物片:承载被观察物体。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观察物体。成像原理:被观察的物体经物镜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实像恰好处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二、望远镜望远镜的构造(以开普勒望远镜为例):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成像原理: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物镜,由于所观察的物体极远,物距远大于二倍焦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经过目镜作用后成放大的虚像。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3)换换关系:10—3km=1m=101dm=102cm=103mm=106um=109nm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常用工具为刻度尺;另外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认识刻度尺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测量范围(量程):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度线的距离;(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2)看:使用前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三、误差与错误(1)误差: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加上测量者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2)错误: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时粗心大意等造成的;(3)误差≠错误:误差不可避免,但不是错误,而操作错误是可以避免的;(4)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实验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四、时间的测量(1)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停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秒表能方便地用手启动和停止,常在实验室中用来测量时间(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1h=60min,1min=60s,1h=3600s(3)机械秒表的使用:按动秒表上的按钮,使之启动、暂停和归零。一般是由小表盘和大表盘构成,计数等于小表盘的时间加大表盘的时间,如图,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分钟,分度值是min分,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60秒,分度值是s秒。二、速度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的距离;2)相同的运动距离,比较运动的时间;3)速度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较距离和时间的比值。二、速度及其测量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公式:通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即v=s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或m·s—1(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1m/s=3.6km/h。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2025农产品供销合同订购大米
- 2025国际特许经营合同的合同格式
- 2025圆通快递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客车租赁合同 运输合同
- 2025劳动合同范本:雇佣关系确立协议
- 2025摄影服务合同模板
- 2025房屋买卖中介服务合同
- 2025企业安全员聘用合同书
- 2025标准版商业店铺租赁合同格式
- 各国货币知识
- 上海杨浦区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2024
- 2024桂林临桂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入团相关考试题型及答案
- T-CAS 947-2024 类器官在化学品毒性测试中的应用规范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清理泥石流堆积体施工方案
- 皮肤病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课件
- DB37-T 3274.3-2023 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第3部分:山东VI型
- 《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制动系统设计》14000字(论文)
- 2025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英语模拟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