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方法一感

考(一)文体类型趋于多样。2024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文本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文体类型多样,议论文也有考查,例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中的《读通鉴论》。此外,群文阅读与双文本阅读并重。文本形式由单一语段转变为两个甚至多个来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这些文本之间相互阐释,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例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材料便源自三个不同的出处。注意:2024高考新课标ⅠⅡ卷都为群文阅读,而全国甲卷为单一文本阅读。命题规律(二)因文设题,分值有所变化。2024高考文言文试题整体变化不大,但2024新课标Ⅰ卷分值却有所增加——主观题第14小题由原来的3分增加到5分。这一变化一是体现出对文言文的重视,二是因文设题的需要。因文设题是近两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即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命制试题,如果文本中某个点恰好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就可以根据其答案的重要程度来设置分值。这引导我们在备考的时候要更加关注文本本身,而不能够再像以前一样从考点出发肢解文本。(三)回归教材,多种方法夯实文言基础。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命题一直注重课内外关联。如2024新课标ⅠⅡ卷文言文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教材中多有出现,或是一词多义,或是词类活用现象,或是特殊句式,选文的主题也与教材的人文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儒家经典中多有体现。这提醒我们在备考时要在夯实课内字词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品质。(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德修身。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文的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第14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试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考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年

份卷

别选

篇体

例题型/分值涉及考点2024年新课标Ⅰ卷《资治通鉴·汉纪》《读通鉴论》史传文论说文1道断句题3分;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5分,共22分①文言断句;②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判断偏义复词;③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新课标Ⅱ卷《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史传文论说文1道断句题3分;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3分,共20分①文言断句;②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③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较材料全国甲卷《廿二史札记》史传文1道断句题3分;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①文言断句;②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③理解文章内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情分析年

份卷

别选

篇体

例题型/分值涉及考点2023年新课标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论说文1道断句题3分;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3分,共20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③理解文章内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内容分析新课标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兵书1道断句题3分;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3分,共20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③理解文章内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内容分析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纪传体史书1道断句题3分;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③理解文章内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全国乙卷《韩非子·十过》论说文1道断句题3分;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③理解文章内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年

份卷

别选

篇体

例题型/分值涉及考点2022年新高考Ⅰ卷《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史书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3分,共20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内容分析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卷十》纪传体断代史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3分,共20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内容分析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国别体史书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①文言断句;②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全国乙卷《说苑·贵德》杂史小说集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①文言断句;②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年

份卷

别选

篇体

例题型/分值涉及考点2021年新高考Ⅰ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通鉴纪事本末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3分,共20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内容分析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通鉴纪事本末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8分;1道主观内容分析题3分,共20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内容分析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宋史纪事本末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通鉴纪事本末3道单选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①文言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必备知识(一)论辨类这类体裁包括论说的文章和论辨的文章。论说偏重于“说”,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发,包括政论、史论、文论、事论等。先秦诸子的文章,有很多议论性的章节片段,都可看作是论说。例如:《孟子·鱼我所欲也》《荀子·劝学》。再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辨”就是判别。察事物的是非美恶,而能区别之,叫作辨,与争论是非的“辩”通用。论辨的文章有多种名称,例如议、驳说、说、解、难、原等都是。还有通常的一事一议,例如周敦颐《爱莲说》、韩愈《师说》《马说》等。体裁归纳(二)传状类“传”指传记,首创于司马迁。传记名篇有《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苏武传》等。这些文章不但记叙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且还有许多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除了国史立传,还有文士作传,一般写普通人的事迹,写法灵活多样,内容有所侧重。除此而外,还有自述生平,兼写怀抱或抒发感慨的自传,例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三)杂记类杂记类包括范围很广,除传状、碑志外,凡是记事记物的文章均可归入此类。大体分以下三种。台阁名胜记是为修建亭台楼阁或是游览名胜古迹而写的文章。作者可借题发挥,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抱负、志趣和意愿。例如姚鼐《登泰山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例如有写景,兼发议论和说理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表现作者非凡才识和高超思致的苏轼的《石钟山记》。人事杂记是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例如写史可法抗清事迹的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写家常小事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写病梅以讽刺社会现实的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四)序跋类序文常写在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前面,跋则在后。一般来说,序详而跋简。主要是说明作者身世、写作缘起、内容、体例等。有的序以记事为主,例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的序以议论为主,例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跋似现代的编后记,是放在书后的说明文,一般比序短小简约。(五)赠序类赠序类是送别亲友而写的文章,即临别赠言。有两种情况:一是虽无饯别宴席,却赠文表示惜别、祝愿、劝勉之情,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是虽然宴饮赋诗,但无饯别内容,也写序文,记聚会之盛,饮酒作诗之乐,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六)公牍类公牍类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通常使用的公文。诏令类:帝王给臣民的文告,有诏、令、命、制、谕等名目。奏议类:臣下给帝王的上书,有奏、议、章、表、疏、启等名目。常见的有表和疏等。表又称“奏表”,是用来向皇帝陈述衷情的,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都是感人肺腑之言。疏的本意是逐条述说,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言体裁,例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七)书牍类指个人之间交往的书信。这种体裁也有不少异名,例如书、上书、启、牍、尺牍、简、帖、简帖、札、简札、书札、牒、笺、移等都是此类。例如:吴均《与宋元思书》、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八)箴铭类箴就是古“针”字,古人以针石治病,故箴文亦寓“疗救”之意。铭是刻(或写)在日常器物、居室乃至山石上的警戒性的文字,“座右铭”则是指题后置于身边随时警戒自己的铭文。名篇有刘禹锡的《陋室铭》。(九)哀祭类是哀悼死者所写的文章。哀祭文分“文”与“辞”两部分,文以记事,辞(用韵)以悼念。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都是哀祭类名作。(十)碑志类碑是石碑,志是记识的意思。碑志文包括纪功碑文、封禅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其中以墓碑文数量最多,内容大体上有死者的籍贯、姓名、生平、生卒年月等。例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全面评价了柳宗元的一生。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为一次政治事件中五位死难者而写的,褒扬了他们在事件中的功绩。三阅读方法(一)初读——快速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快速浏览文章主要内容及注释,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对弄不懂的实词、虚词及个别句子,要敢于“跳过去”。敢

读“节选自”后面的文字,一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出处≈主要内容概括扫

处(二)再读——厘清人物关系,把握事件头绪1.厘清人物关系高考常考的文言文中的人物大多为朝廷官员,故与其相关的人物还有皇帝、上司、同僚、下属及百姓等。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读懂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阅读材料,一定要有梳理人物关系的意识,一定要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件事情是谁做的,这样才能明确文意,为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做准备。2.厘清事件头绪篇目名称为主要历史事件,但具体材料中可能围绕主要事件来描写几件具体事情,完整呈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合时间词语,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在厘清事件头绪时,一定要注意时间词、地点词和人物的变更。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和信息的筛选,一般要关注何时、何地、何事;而人物的变更往往与事件的更替变化密切相关。另外,梳理人物关系和梳理事件头绪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几件事都和某一人有关,有时一件事和多人有关,因此还要注意不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及贡献。一件事

起因、经过和结果几件事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梳理三个主要关系:①人物与底层民众的关系;②人物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③人物与皇帝的关系。梳理人物关系与事件关注人物事件3.明晰作者观点、态度、情感、思想虽然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以写人、记事为主,但议论说理类文言文和游记类文言文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近两年,我们可以发现考查的议论说理类的文言文增多了。随着文言文选材范围的不断扩大,议论说理类和游记类文言文值得去重视。阅读这两类文言文,明晰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思想尤为关键。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两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方法第一明确观点第二厘清论据议论说理类文言文往往对某一政治现象或生活经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论点。因此,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对观点(即论点)的把握。论点的支撑需要足够的材料,也就是论据,所以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圈点出相应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从论据的内容出发,努力分析与论点的关系。第三辨析论证方法在阅读论述类文言文时,也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引证、例证、对比论证。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第一弄清基本信息需要弄清楚是“何人”赏“何景”,寄托“何情”或“何理”。阅读时,需要标示人物、景点及变化,作者的感受。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厘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想到了什么,即作者通过写景状物要抒发的感情。了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弄清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第二梳理“游迹”第三分析“情”“景”关系第四了解技巧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题通常是选择题,这道题往往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分析。这四个选项,涉及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文章有不可忽视的提示作用。第一步:读题目,以“题”解文“题眼”即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这些考查点大多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或难点。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对前后文相关语意的分析、对相邻词语语法功能的定位来解答,即以“境”解题。第二步:看题眼,以“境”解题(三)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题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线索或钥匙,因此,文言文阅读的第三步,就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以下两步:四备考指导(一)回归课本,做好积累针对2025年的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首要任务是重归文言文学习的“阅读”核心,深入课本,强化诵读与记忆,以提升语感为关键。做到一课一读一积累,为文言文断句、词语理解和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其中有用法的比较,也有意义的区别,与统编教材初中课文《老子》《爱莲说》和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并序》《项脊轩志》相衔接。(答案为C)

(二)建立课内外文言词语知识体系备考时,还要注重语境,加强积累,及时归纳,建立课内外文言词语知识体系。如2024新课标II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这道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本语境的含义,但又离不开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建立体系。如果在学习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课文《氓》的过程中对“晏”一词有了系统归纳,那么解读此题,就会节省时间,快速判断A错误。燕同“宴”,宴饮的意思;成语“新婚燕尔”中的“燕”也同“宴”,却是安乐、欢乐的意思,两者意义用法不同。(答案为A)(三)整体阅读,知人、识事、辨理“知人”意味着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包括他们的语言表达、相互关系,并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辨理”则是对文章中的人物观点及其背后的逻辑依据进行评判。这既包括作者直接阐述的观点,也包括那些通过人物之口间接表达的思想,需要我们细心分析和辨别。如2024新课标II卷: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解答这道题,就是要通过阅读明确人物观点之理,再从材料找到映射点,然后进行分析和概括。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与“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的相似之处在于:①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②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四)全面思考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在2025的高考文言文备考中,我们不仅要回归课本,强化阅读与背诵,以强化语言感知力,又需拓宽思维边界,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避免陷入片面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时间节点、思考角度进行评判,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我们应该对这道题中的“李陵投效匈奴”一事并不陌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涉及司马迁因为李陵游说而招致宫刑;而在统编高中课本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中,亦有李陵试图说服苏武归降的内容。解答此题,首要任务是理解王夫之的观点,随后从材料一中提炼出支持该观点的历史事实。此题作为简答题,其难度相较于去年有所提升,因为它不仅考查了我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对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要求,因此分值也相应增加。五真

范【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一)初读——快速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对李陵的事迹记录较为分散,篇幅较长,故选文在不影响文献原意基础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改编。材料二节选自《读通鉴论》此为王夫之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是为“议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李陵之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判断。扫

处(二)再读——归纳内容要点材料一:《资治通鉴》记载的史录李陵请战面对八万匈奴骑兵的围攻,李陵虽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汉武帝震怒,群臣指责李陵。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却受腐刑。后汉武帝误信谗言灭李陵全族。李陵在匈奴期间,派人刺杀教单于布兵防备汉军的降将李绪,自己却遭大阏氏追杀,单于庇护他,后又将女儿嫁给他并封其为右校王。汉武帝后期,派李广利领兵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领兵追击汉军,双方激战多日。李陵请求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以分散单于兵力,汉武帝应允。李陵在浚稽山遭遇三万匈奴骑兵,英勇作战,杀敌数千,展现其军事才能。李陵投降李陵在匈奴的生活材料二:王夫之《读通鉴论》的观点对李陵投降一事的看法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掩饰,并极力称赞李广以表彰其世代功绩。司马迁忽略了李陵投降后仍为敌人作战的严重事实,试图洗白其污点。李陵声称想等待机会报答汉室,被王夫之视为对苏武的愧疚和对罪行的辩解。李陵的罪行是无法被掩饰的,其大节已失,其余罪过也难以洗刷。李陵投降匈奴,其罪行明显且无法掩盖。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出边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敢而非汉武帝的命令。李陵被灭族后,将罪责推给李绪,并在后来追击汉军,逃避和推卸罪行。对司马迁的看法及评价对李陵“报汉”的看法题目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为将而降

A

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三)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读题提示本题前两处标点难度不大,难点在“而已”。考生第一读可能作句末语气词,那断句就会出问题,此处“而”表转折,“已缁”意为已经染黑,所以句读应在“而”之前。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参考译文:作为将领投降敌人,投降后又为敌人拼死不惜献出生命(与汉军)作战,即使他想洗刷自己的污点,(可是)已经染黑的白绢是不能再恢复洁白的。“为将而降”表示李陵作为将领却投降了敌人,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在“降”字后断句;“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表示李陵投降后仍然为敌人效力,所以应该在“战”字后断句;“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表示即便想洗刷污点,但已经染黑的白绢不能再恢复洁白,所以应该在“污”字后断句。参考答案ADF

为将而降

A

降而为之效死以战

D

虽欲浣涤其污

F

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题目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重视那些稀有的珍宝。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叔分家。故选C。题目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错误,根据原文“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可知,司马迁“称道李广”是为了表彰李陵家族的世代功绩来为其辩白,并不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故选C。题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参考答案及解析13.(1)(我)希望能够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2)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找借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分”,分散;“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针对。(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愧对。题目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参考答案

14.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为汉军将领,已经丧失了一个汉军将领的节操,故称“大节丧”。“余无可浣也”承上一句“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而来。已经染色的素丝不可能回复白色,因此李陵“大节丧”,投降之罪无可辩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结论句“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李陵投降叛逆之罪无可辩白。试题即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这一观点的史实。与此相对应,考生可以从材料一中找到: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即“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根据原文“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可知,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立其为右校王,与降将卫律一起受到单于重用,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降将卫律这个人物可见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苏武传》,其中卫律威逼利诱苏武投降的情节使我们印象深刻,其效忠匈奴单于的本质昭然若揭,而李陵与卫律一同受到单于重用,可以坐实李陵投降的本质。答案中卫律是降将的信息,来自教材,并不要求考生一定点出这一身份)③根据原文“(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可知,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万余骑追汉军,双方转战九日。因此王夫之感叹:“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说明李陵投降效忠匈奴单于已是事实。六实

化【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题目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参考答案】

CEH魏君贤人是礼C国人称仁E上下和合H未可图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故选CEH。题目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