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郁达夫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3.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作者简介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水似的遁世文学。”写作背景“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交代时令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优美境界,明确而深沉。题目解说混混沌沌(

潭柘寺(

)槐树(

扫帚(

落蕊(

)一椽破屋(

廿四桥(

蟋蟀(

嘶叫(

房檩(

)平平仄仄(

普陀寺(

譬如(

)颓废(

)鲈鱼(

)dùnzhèhuáisàozhouruǐchuánniànxīshuàisīlǐnzètuópìtuíLú积累生字第一部分:总起

(1-2自然段)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和向往:“饱尝”秋味。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第二部分:分写

(3-12自然段)①清晨静观②槐树落蕊③秋蝉残声④秋雨话凉⑤果树奇景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描写风物第三部分:总括

(13-14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任务一:整体感知“不逢北国,己将近十余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重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小组讨论: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天美吗?选取的意象都有什么特点?北平作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不写写名胜古迹、繁华商场、大学校园呢?芦花陶然亭柳条的影子虫唱非常朴素,从形状到色彩,没有花的特点。比较幽静平淡古老、宁静、悠远1、北国之秋让作者梦萦魂牵,是哪些秋景让作者眷恋?请概括出五幅故都秋景图。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任务二:精读赏析庭院秋景图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13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15秋蝉残声图“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17秋雨话凉图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同时,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清秋佳果图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小椭圆形的细叶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淡绿微黄的颜色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2.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以上故都的秋的特点呢?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1.中国文人的审美传统2.个人主观的审美倾向3.深沉情感的主观映射任务三:探究情感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2.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3.你觉得郁达夫的“悲秋”与传统诗歌中的“悲秋”一样吗?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结:郁达夫式的悲秋,固然有中国文人传统的血脉,但是却也可以隐约感到一些区别。

古典诗歌中的悲秋都作为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诗人沉浸在悲愁之中。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并没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一种人生的高雅境界。

这就不但颓废,而且有点唯美。

4.文中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何理解此句?

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眷念和挚爱,更让人读出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眷恋,和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写作特点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