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为例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大单元、大任务、大主题、大情境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运用多种学习模式,对教科书顺序、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具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高三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对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及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等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概括、理解阐释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仍存在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对革命实践与革命理论的关系认识不足,对历史脉络的分析梳理不系统,无法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也不能深入认识这条道路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

学情分析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时间全国卷地方卷复习重点2020全国Ⅱ卷·29国共十年对峙辽宁·9

土地革命时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浙江·12

中国工农红军重庆·17国民政府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北京·17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2021全国甲卷·30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全国乙卷·29

土地革命的影响全国乙卷·42

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会议海南·9土地革命党根据地的制度探索河北·9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福建·8民谣激发民众革命热情2022全国乙卷·3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共策略天津·6

遵义会议地理位置江苏·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023全国新课标卷·30

民族工业的发展2024辽宁·8南京国民政府社会习俗改革山东·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辽宁·9

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①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结合其统治期间的重大事件对其实质作出历史解释。②理解“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影响,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③正确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考情分析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第七单元第2课时,在教材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点,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历程,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个方面,说明1927-1937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趋势。

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教学目标

1.通过时间轴、表格及示意图等直观展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正确认识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实质;2.通过油画创设情境,了解中共在艰难困苦中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史,通过多样化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然性及其思想内涵,认识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通过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毛泽东手迹等相关史料,了解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等史实,感悟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

4.通过危机中中共的抉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培育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四大环节一、主题引领落实学科素养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三、题型导练提升关键能力四、总结升华凸显核心价值基于任务领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模式探索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主题:危机·抉择

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国家统一之路专制独裁之路聚敛财富之路苏俄革命之路符合国情之路独立自主之路设计意图:融合纲要和选必内容重新整合教材,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在何方?环节一:主题引领落实学科素养《课前复习任务单》

复习任务一:参考教材索引,梳理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及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相关史实,完成下列表格。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任务,提供支架,统整结构,学生自主复习,整合史实,进行逻辑建构。复习任务二:绘制本课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或本课思维导图。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东北易帜1930年中原大战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金融改革1936年西安事变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统治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设计意图:呈现史料,引出对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统治的评价分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国家统一之路材料:任务一:梳理国民政府统一的过程,说明为何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广州国民政府北伐

(1926)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1928)宗旨目标反帝反封建(吴孙张)打倒北洋旧军阀(张)组织基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战争实质人民革命战争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任务二:辨析两次北伐的不同,理清国民党的内在变化,理解其专制统治的实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专制独裁之路

一切权力由党集中,由党发施,不仅党外无党,且党外无政,政外无党。政府由党负保姆之责,由党指导,由党拥护。在人民未经政治训练及未完全了解三民主义以前,唯有党能代表全国人民负建国之大任,也唯有党能领导全国人民向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前进。

——胡汉民《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

各机关用人三项标准:第一项是注意其人在党内之历史,曾效忠党国而无反革命之言论者;第二项是务必每人专任一事,不得身兼数职;第三项是须真正觉悟,奉行本党主义,忠实努力者‌。

——《政府机关职员须入国民党令》

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任务三:评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经济发展趋势图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聚敛财富之路设计意图: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正确认识。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

对于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试运用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习题,进一步巩固夯实必备知识,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观点,解答问题的能力。

观点二:1927-1937年是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时期”。

论证:南京国民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利益;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政府坚持一党独裁统治,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扶植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展,挤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空间;对日本侵略步步妥协退让,丧权失地等。(言之有理即可)课后作业

观点一:1927-1937年是国民政府统治的“黄金时代”。

论证: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与巩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进行北伐,完成国家统一;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进行币制改革,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发起“改定新约运动”,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维护、稳定与英、美等国的外交关系;建立公务员制度,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组建国立清华大学,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古物保存法》等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1.政治上:专制统治确立,形式上统一全国①1927宁汉合流,确立专制统治;②1928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全国;③1928二次北伐,讨伐张作霖;④颁布《训政纲领》,实质专制独裁;⑤1929-30新军阀混战,蒋获胜围剿红军;⑥1933年确立公务员制度。⑥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币制改革,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⑦官僚资本摧残、压迫民族工商业。2.经济上:民族工业夹缝中发展3.外交上:收回部分主权,对日侵略不抵抗?中国共产党该如何寻找

救国救民道路呢?⑧反苏亲帝,发起“改定新约运动”,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⑨对日侵略不抵抗。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土地革命

建立中华苏维埃政府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1927-1937年

中国共产党十年寻路任务四:结合油画描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利用油画结合教材让学生说出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提取文章中的观点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进行历史短文题型训练,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建立正确联系,解答问题的能力。环节三:题型导练提升关键能力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答案,要求学生从论点的确立,史实的选取,多角度、分层次的论述,语言的组织等四个方面给与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提取文章中的观点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苏俄革命之路→符合国情之路设计意图:利用示意图及文字史料,提升学生读图能力及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掌握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然性。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任务五:根据以下图片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践成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落实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提取文章中的观点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设计意图:复习“工农武装割据”相关史实后再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历史短文进行修改完善,掌握历史短文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客观分析了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1930年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在政治上进行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根据地还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总之,中共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这一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但也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斗争的精神。环节三:题型导练提升关键能力任务六:重温红军长征路线,感悟长征精神。环节二:任务领学夯实必备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935年1月贵州遵义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②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③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共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

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失联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真正起步,当时中共是作为一个。——戴海东《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不符合党章或党内规则和附则。——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独立自主之路

材料一《中央日报》的报道属于文献史料,国统区官方报纸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存在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的不实报道,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反映国统区对于红军长征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落实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掌握史料价值题型的解题方法。

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红军的宣传工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材料三是亲历者的艺术创作,对于了解长征的史实及其革命精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补充类型:长征途中的照片;长征亲历者的口述;当时中共中央的文件、电报;后世学者的研究著作;美国记者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报告文学等。环节三:题型导练提升关键能力(2)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您心目中的长征之路,指出红军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设计意图:通过多幅油画呈现长征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