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TOC\o"1-2"\h\u10709第1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基础 437101.1食品安全概述 481681.1.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557381.1.2食品安全风险因素 5142921.1.3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5300021.2质量控制基本原理 517811.2.1设计质量控制 5102491.2.2过程质量控制 5260901.2.3终端质量控制 672591.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6282811.3.1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的基础 617291.3.2食品安全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 613281.3.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相互促进 66783第2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6136792.1国内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6281502.1.1法律层面 667972.1.2行政法规层面 6316702.1.3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6100192.2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 7279232.2.1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7255502.2.2国际食品安全法规 76172.3食品安全法规的执行与监管 7186622.3.1监管体系 7200822.3.2执行措施 7130482.3.3风险监测与评估 7259462.3.4社会共治 712294第3章食品原辅材料质量控制 7259803.1原辅材料采购质量控制 750843.1.1供应商选择 8120043.1.2原辅材料标准制定 8296933.1.3采购合同管理 820653.2原辅材料验收与检验 8286533.2.1验收流程 885813.2.2检验项目与方法 843293.2.3检验结果判定 8141223.3原辅材料储存与运输 892953.3.1储存条件 8178173.3.2储存管理 8200283.3.3运输管理 9150363.3.4出入库管理 915920第4章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911284.1生产工艺流程优化 9321814.1.1确定关键控制点:根据食品种类和生产特性,明确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原料处理、加工、成型、干燥、杀菌等环节。 9135364.1.2制定工艺参数: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时间等,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靠。 9208274.1.3优化工艺流程: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9297954.1.4持续改进:通过生产实践、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持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998714.2生产设备与环境卫生控制 9287224.2.1设备选型与维护: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的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操作简便、易于清洁和维护。 974344.2.2设备清洁与消毒:制定设备清洁与消毒规程,保证生产设备在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都能保持清洁卫生。 9150194.2.3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生产车间环境卫生管理,保证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符合生产要求。 9289204.2.4人员卫生管理:加强生产人员个人卫生管理,规范操作行为,防止交叉污染。 9280224.3生产过程监控与记录 9294364.3.1制定监控计划:根据生产工艺和关键控制点,制定生产过程监控计划,保证生产过程受控。 996834.3.2实施监控:按照监控计划,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 10260524.3.3记录与追溯:详细记录生产过程各项数据,包括原料、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环境卫生等,保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 10298264.3.4数据分析与应用:定期分析生产过程数据,为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105320第5章食品加工卫生管理 10260875.1加工环境卫生控制 10221155.1.1环境监测 10113525.1.2清洁与消毒 10316015.1.3虫害控制 1014535.1.4废弃物处理 102725.2人员卫生与培训 10324025.2.1健康检查 10156745.2.2个人卫生 1023465.2.3培训与教育 10177405.3食品加工卫生操作规范 11189475.3.1原料与辅料管理 1114685.3.2加工过程控制 11218645.3.3设备与工具管理 11318835.3.4成品储存与运输 11103955.3.5卫生操作规范 1121557第6章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 11177836.1微生物基础知识 11192456.1.1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 11195956.1.2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与繁殖 11297316.1.3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危害及影响 1142746.2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11321756.2.1微生物计数法 11145066.2.1.1平板计数法 11256186.2.1.2滤膜计数法 11261796.2.2微生物定性检测法 11179556.2.2.1传统生化试验 11225516.2.2.2免疫学检测技术 1278586.2.2.3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2250666.2.3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规范 12281256.3食品微生物污染防控 12146246.3.1食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污染防控 12312766.3.1.1原料控制 12158666.3.1.2生产过程控制 12203366.3.1.3设备与设施卫生管理 12285156.3.2食品储运过程微生物污染防控 1245346.3.2.1温度控制 12262766.3.2.2湿度控制 12114816.3.2.3食品包装与标识 12248836.3.3食品加工场所微生物污染防控 12280066.3.3.1加工场所卫生管理 12211116.3.3.2人员卫生管理 12138176.3.3.3防止交叉污染措施 1210866.3.4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 12236196.3.4.1微生物监测计划制定 12174486.3.4.2风险评估与控制 12213216.3.4.3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 1219820第7章食品理化检验与质量控制 12134747.1食品理化检验方法 12229277.1.1检验依据 1222497.1.2检验项目 12225387.1.3检验方法 12283367.1.4检验流程 1330597.2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检测 1313377.2.1食品添加剂检测 1320877.2.2污染物检测 13197877.2.3检验方法 1314157.3食品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价 13126847.3.1质量控制指标 13113267.3.2评价指标 1323267.3.3质量控制措施 13287247.3.4持续改进 1321658第8章食品包装与储运质量控制 13251108.1食品包装材料选择与评价 13127488.1.1选择原则 1386018.1.2评价方法 1479578.2食品包装设计要求 14171278.2.1结构设计 14148048.2.2视觉设计 14185138.3食品储运条件与质量控制 14132468.3.1储运条件 1468468.3.2质量控制 1524598第9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15323729.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5327289.1.1风险识别 15120669.1.2危害评估 15276629.1.3暴露评估 15259529.1.4风险表征 15306859.2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5227769.2.1风险预防 15287029.2.2风险控制 15119619.2.3控制措施实施 1531859.2.4监控与验证 16301169.3食品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 1615779.3.1食品安全预警 16139989.3.2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16275409.3.3应急处理流程 16295539.3.4信息报告与公开 1614941第10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 16499010.1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162511510.2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163205110.2.1ISO9001标准简介 16622410.2.2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61593110.3HACCP体系 172902510.3.1HACCP体系简介 17234710.3.2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7366310.4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持续改进与认证 171454310.4.1持续改进 172796210.4.2认证 17第1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基础1.1食品安全概述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中,不存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和因素,能够满足消费者合理预期的安全性质。食品安全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环境卫生、包装材料、运输存储等。本节将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概述。1.1.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人民健康的大事,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甚至影响国家形象。因此,保障食品安全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2食品安全风险因素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三个方面。生物性风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化学性风险因素包括农药、兽药、重金属、添加剂等;物理性风险因素包括异物、放射性物质等。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1.1.3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采取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的原则。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保证食品安全。1.2质量控制基本原理质量控制是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以保证产品达到预定质量标准的一种管理方法。质量控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设计质量控制设计质量控制是在产品开发阶段,对产品结构、工艺流程、原料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特性。设计质量控制是预防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避免产品在设计上的缺陷。1.2.2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因素进行监控和调整,保证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质量稳定。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制定合理的工艺参数、检查操作规范、控制生产环境等方面。1.2.3终端质量控制终端质量控制是在产品出厂前,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查,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终端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产品检验、不合格品处理、质量改进等方面。1.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关系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密切相关,质量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质量控制,可以保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安全要求,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的基础质量控制能够规范食品生产过程,保证食品符合安全标准,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1.3.2食品安全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食品安全的实现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质量控制工作应始终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进行。1.3.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相互促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觉和解决,有助于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而质量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又能够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第2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1国内食品安全法律法规2.1.1法律层面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构成。该法明确了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风险监测与评估、处理等方面的规定。2.1.2行政法规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行政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流通管理办法》等,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2.1.3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技术规范、指导意见等。2.2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2.2.1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主要由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CAC)制定。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制定,将相关标准作为参考和借鉴。2.2.2国际食品安全法规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主要涉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以及国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的规定。2.3食品安全法规的执行与监管2.3.1监管体系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核心,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为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海关、公安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2.3.2执行措施各级及监管部门采取许可、检查、抽检、处罚等手段,保证食品安全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2.3.3风险监测与评估我国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2.3.4社会共治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等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格局。第3章食品原辅材料质量控制3.1原辅材料采购质量控制3.1.1供应商选择采购部门应根据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严格筛选供应商。供应商应具备合法经营资格、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良好的市场信誉。同时应对供应商的生产工艺、原料来源、质量控制措施等进行评估。3.1.2原辅材料标准制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生产需求,制定原辅材料的质量标准。标准应包括外观、色泽、气味、滋味、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生物指标等。3.1.3采购合同管理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原辅材料的质量要求、交货时间、检验检疫标准等条款。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原辅材料的质量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明。3.2原辅材料验收与检验3.2.1验收流程原辅材料到达企业后,由采购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共同参与验收。验收时应核对供应商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合格证明以及采购合同。3.2.2检验项目与方法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原辅材料的质量标准,对原辅材料进行外观、气味、滋味等感官指标检验,以及水分、蛋白质、脂肪等理化指标检验。同时对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3.2.3检验结果判定检验结果应符合原辅材料质量标准。若检验不合格,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合格的原辅材料方可进入生产环节。3.3原辅材料储存与运输3.3.1储存条件原辅材料应按照不同类别、性质和用途分区储存,并保证储存环境符合以下条件: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避光,防潮,防虫,防鼠。3.3.2储存管理建立原辅材料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储存期限、储存要求、定期检查等内容。对易变质、易受污染的原辅材料,应定期进行质量复检。3.3.3运输管理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原辅材料不受污染、不变质。采用专用运输工具,避免与其他物品混装。同时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监控,保证原辅材料安全到达企业。3.3.4出入库管理原辅材料出入库时应做好记录,包括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库存原辅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原辅材料符合质量要求。第4章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4.1生产工艺流程优化4.1.1确定关键控制点:根据食品种类和生产特性,明确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原料处理、加工、成型、干燥、杀菌等环节。4.1.2制定工艺参数: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时间等,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靠。4.1.3优化工艺流程: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4.1.4持续改进:通过生产实践、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持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4.2生产设备与环境卫生控制4.2.1设备选型与维护: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的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操作简便、易于清洁和维护。4.2.2设备清洁与消毒:制定设备清洁与消毒规程,保证生产设备在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都能保持清洁卫生。4.2.3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生产车间环境卫生管理,保证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符合生产要求。4.2.4人员卫生管理:加强生产人员个人卫生管理,规范操作行为,防止交叉污染。4.3生产过程监控与记录4.3.1制定监控计划:根据生产工艺和关键控制点,制定生产过程监控计划,保证生产过程受控。4.3.2实施监控:按照监控计划,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4.3.3记录与追溯:详细记录生产过程各项数据,包括原料、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环境卫生等,保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4.3.4数据分析与应用:定期分析生产过程数据,为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第5章食品加工卫生管理5.1加工环境卫生控制5.1.1环境监测对食品加工场所进行定期监测,保证环境符合卫生要求。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空气质量、温湿度、光照、噪音等,并做好相应记录。5.1.2清洁与消毒制定清洁与消毒计划,对加工场所、设备、工具等进行定期清洁与消毒,保证加工环境整洁卫生。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5.1.3虫害控制建立虫害防控措施,定期检查加工场所,发觉虫害及时处理。采取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5.1.4废弃物处理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标识、储存、运输和处理,保证不对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影响。5.2人员卫生与培训5.2.1健康检查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其健康状况符合食品加工要求。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品加工工作。5.2.2个人卫生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工作前需洗手、更衣,佩戴工作帽、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5.2.3培训与教育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卫生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卫生意识。5.3食品加工卫生操作规范5.3.1原料与辅料管理严格把关原料与辅料的进货渠道,保证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对原料进行验收、检验、储存和运输,防止交叉污染。5.3.2加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食品加工工艺流程,保证加工过程中食品不受污染。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保证食品安全。5.3.3设备与工具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食品加工设备,保证设备运行正常、卫生状况良好。使用专用工具,避免交叉使用。5.3.4成品储存与运输成品应按照规定条件储存和运输,防止食品变质、污染。做好成品的防护措施,保证食品安全。5.3.5卫生操作规范制定食品加工卫生操作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原料处理、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保证食品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符合卫生要求。第6章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6.1微生物基础知识6.1.1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6.1.2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与繁殖6.1.3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危害及影响6.2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6.2.1微生物计数法6.2.1.1平板计数法6.2.1.2滤膜计数法6.2.2微生物定性检测法6.2.2.1传统生化试验6.2.2.2免疫学检测技术6.2.2.3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6.2.3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规范6.3食品微生物污染防控6.3.1食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污染防控6.3.1.1原料控制6.3.1.2生产过程控制6.3.1.3设备与设施卫生管理6.3.2食品储运过程微生物污染防控6.3.2.1温度控制6.3.2.2湿度控制6.3.2.3食品包装与标识6.3.3食品加工场所微生物污染防控6.3.3.1加工场所卫生管理6.3.3.2人员卫生管理6.3.3.3防止交叉污染措施6.3.4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6.3.4.1微生物监测计划制定6.3.4.2风险评估与控制6.3.4.3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第7章食品理化检验与质量控制7.1食品理化检验方法7.1.1检验依据食品理化检验应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7.1.2检验项目根据食品种类和特点,确定检验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7.1.3检验方法采用国内外公认的经典理化检验方法,如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滴定法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分析方法。7.1.4检验流程明确检验流程,包括样品制备、前处理、检验操作、结果计算及判定等环节。7.2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检测7.2.1食品添加剂检测针对食品中可能添加的各类添加剂,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等,采用相应的检验方法进行定量检测。7.2.2污染物检测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污染物进行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限量标准。7.2.3检验方法采用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原子吸收光谱等。7.3食品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价7.3.1质量控制指标根据食品种类和特性,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7.3.2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食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产品合格率、检验合格率、质量稳定性等。7.3.3质量控制措施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如原料验收、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包装储运等环节的监管,保证食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7.3.4持续改进根据检验结果和评价反馈,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食品质量水平。第8章食品包装与储运质量控制8.1食品包装材料选择与评价8.1.1选择原则在选择食品包装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2)无毒、无害,不对食品产生污染;(3)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功能,能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安全、卫生;(4)可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8.1.2评价方法对食品包装材料进行评价时,应考虑以下方面:(1)材料的基本功能,如力学功能、阻隔功能、热封功能等;(2)材料的卫生功能,如重金属、有害物质迁移量等;(3)材料的适用性,如与食品的相容性、耐高温功能等;(4)材料的环保功能,如可降解性、回收利用性等。8.2食品包装设计要求8.2.1结构设计食品包装结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便于食品的储存、运输、展示及消费;(2)具有良好的密封功能,防止外界污染;(3)结构合理,避免食品在包装过程中受损;(4)易于开启,方便消费者使用。8.2.2视觉设计食品包装视觉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真实反映食品属性;(2)简洁明了,易于识别;(3)美观大方,提高商品价值;(4)突出食品特点,吸引消费者。8.3食品储运条件与质量控制8.3.1储运条件食品储运条件应满足以下要求:(1)温度:根据食品种类及保质期要求,合理控制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2)湿度:保持适宜的湿度,防止食品吸潮、发霉;(3)通风: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食品变质;(4)避光: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食品氧化、褪色。8.3.2质量控制食品储运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质量控制:(1)加强仓储管理,保证食品不受污染;(2)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缩短运输时间;(3)定期检查食品包装,发觉破损、变形等现象及时处理;(4)建立健全食品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在储运过程中的安全。第9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9.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9.1.1风险识别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包括原料、辅料、加工过程、包装材料、运输和储存等环节。9.1.2危害评估对识别出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其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影响。9.1.3暴露评估评估消费者在不同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条件下,接触危害因素的频率和剂量。9.1.4风险表征结合危害评估和暴露评估结果,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9.2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9.2.1风险预防采取合理措施,防止危害因素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9.2.2风险控制对已识别的危害因素实施有效控制,降低食品安全风险。9.2.3控制措施实施制定并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计划,保证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9.2.4监控与验证对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控和验证,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