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考衔接专练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考衔接专题】(解析版)_第1页
语文-教考衔接专练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考衔接专题】(解析版)_第2页
语文-教考衔接专练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考衔接专题】(解析版)_第3页
语文-教考衔接专练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考衔接专题】(解析版)_第4页
语文-教考衔接专练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考衔接专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学类文本【教考衔接】专题关联教材专练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县委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室里气氛有些紧张,大家一个个神情严肃,烟灰缸里烟头满满的。常委会快接近尾声了,程县长作结论:“关于对张营公社干部大吃大喝、饿死耕牛问题的处理,大家争论了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是大家都上了一课。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不再讨论了。散会!”常委们走出会议室。程世平留住焦裕禄:“老焦,你晚走一会儿。”焦裕禄又坐下来。程世平说:“老焦,对张营公社干部的问题,是要处理,可牵扯到老洪,我的意见还是……”焦裕禄说:“老程,我这次到张营公社住了两天,在六个村进行了调查,这几个村普遍缺粮,缺柴、缺草、缺钱,公社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吃喝浪费行为,光用于照顾干部的统销粮就有四千多斤,所以造成了人口外流、耕牛饿死的情况,群众意见太大。我还坚持那观点,必须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一定要处分,不管是谁。”程世平说;“老洪可不是一般的责任人呀!”焦裕禄说:“老程,我们刚从三年严重困难中走过来,父老兄弟正饿着肚子,可一些干部,把民脂民膏一口口吞掉,这样的干部还有没有一点良心?”他说不下去了。老程丢给他一支烟,焦裕禄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程世平说;“老焦啊,不是我不愿意挥泪斩马谡,咱们培养个有能力的干部也很不容易呀。你想想,你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你是爱护干部的呀!”焦裕禄说:“爱护不是溺爱。侵吞民脂民膏的干部,是干部队伍里的害群之马,老百姓最反感。人民要的是公仆,不是吸他们血汗的老爷。”程世平说:“可你和老洪,不是一般的朋友。”焦裕禄说:“我为这事几宿没合眼了。我这条命是老洪救下来的,我这么做,心里像拿刀子一样啊!可是老洪是社长,不处理他,人家都拿眼盯着我呢。”焦裕禄丢给老程一支烟,老程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焦裕禄说:“老程,当年我在尉氏搞土地改革的时候,发下大誓,要让翻了身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可这些年天灾人祸,乡亲们离真正的好日子还远着哪。我们干部队伍里如果蛀虫多了,老百姓就有可能永远过不上好日子啊!”老程走后,焦裕禄痛苦万状地在办公室里踱步。他拼命抽着烟,一根接上一根。抽了一通烟,他摘下墙上挂的那把二胡。这把二胡是老洪送他的。拉二胡时,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老洪的影子。焦裕禄颓然坐在藤椅上,把头深深埋下去。拉完一支曲子,抬起头来,他泪流满面。他把二胡架在膝上,刚拉了两下,弦“嘀”的一声断了。他回到家,推开门:“妈,俊雅,你们还没睡呀,都半夜了。”徐俊雅问:“老焦,听说你要处分老洪?”焦裕禄说;“工作上的事,家属少掺和。”徐俊雅说:“可这是老洪的事,我不能不说。”岳母说:“裕禄呀,老洪今儿个又来看我了,大老爷儿们,哭得跟个孩子似的。他心里憋屈。人家老洪可是舍出自个儿的命救过你呀。”焦裕禄说:“妈,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还有一回掌子面塌方,把我们埋在里边了,洪哥带人扒开巷道,才把大伙儿救了。”徐俊雅说:“你记住了就好,咱得有良心。”焦裕禄说:“你放心,我会把这事处理好的。”岳母又一次叮嘱:“不管怎么说,老洪可不能处分!人在难处,别人送二斤高粱都得记一辈子,何况救命之恩。咱可不能让人说咱忘恩负义。”焦裕禄说:“妈,您睡。我明天开完会就去张营找洪哥。”焦裕禄和老洪谈崩了。老洪很激动,他脸色涨红,挥舞着手臂:“我不服!一千个不服,一万个不服!死了也不服!”焦裕禄说:“洪哥,你坐下!”老洪愤然地说:“我问你,我不就是在馆子里多吃了几顿饭吗?同志们辛辛苦苦跟我工作,吃几顿饭有啥不行?”焦裕禄动情地说:“洪哥,这一年用在你们公社干部身上的统销粮居然有四千多斤,我真是吓了一跳啊,这不明显是多吃多占行为吗?这几个村子人口外流、耕牛饿死,你能说你们没责任吗?洪哥,牛是农民的命啊。牛死了,生产咋搞?杜瓢村的老饲养员王老四说,他最喜欢的一头大犍牛,死的时候满眼是泪,比泥浆还浑的泪。这些日子我夜夜睡不稳妥,一闭眼,就是杜瓢村的那一墙墙的牛皮,还有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他递给老洪一支烟。老洪接过来扔在地上。焦裕禄说:“洪哥,咱们都别忘了,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都是咱头上顶着的天呀。这个天要是塌下来,会有啥后果?”“焦书记,俺没你那么高的觉悟。”焦裕禄看见,老洪额头上的青筋突了出来。“洪哥,今天就咱哥儿俩,咱们说掏心窝子的话,我这条命是你泼出自个儿的命救下来的。你要是知道你救下来的这个人以后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是个不辨青红皂白的昏官,你后悔不后悔?”“别扯那么远。我当初救你是因为你杀了鬼子,是个有血性的后生。人有血性更得有良心,对不对?”焦裕禄点点头。“焦书记,我老洪背上个处分也算不了个哈,我是怕你背上个骂名。连我你都处分了,还有谁跟着你干工作?你要处分,就处分我一个人,我老洪从不拿别人垫背。”说完,老洪摔门而去。焦裕禄怔怔地坐在那里,他已没有一点力气站起身子了。(选自何香久长篇小说《焦裕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焦裕禄对同事程世平直接表达观点、直言相告,对岳母则施以安慰、避开话题。B.文章交代了召开会议后焦裕禄的表现,刻画出焦裕禄面对“老洪”事件时内心的复杂情感。C.一墙墙的牛皮、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等内容说明了村干部造成问题的严重性。D.老洪说“怕你背上个骂名”,说明他为人着想,“从不拿别人垫背”说明他讲义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设置了多种矛盾冲突,包括情感冲突、利益冲突、观念冲突等,类型多样的矛盾冲突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B.文章通过焦裕禄拉老洪送给他的二胡表现其内心的痛苦,以“弦‘喇’的一声断了”引起下文,引出二人谈崩了的情节。C.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立体化,避免脸谱化;焦裕禄要处理老洪并非心无挂碍,也有痛苦纠结,老洪也并非一无是处,显示出艺术的真实。D.文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焦裕禄给程世平烟是“罢”,给老洪却是“递”,动作的不同反映了人物心理的不同。8.“焦裕禄精神”内涵丰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仁者爱人”。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具体表现。(4分)9.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有关焦裕禄的作品,但二者体裁不同,选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6.D7.B8.①焦裕禄作为领导,爱护下级干部,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②焦裕禄作为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誓要让翻身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并与各种苦难、阻碍作斗争。③对于老洪曾救过自己的命,他心怀感恩;在处理老洪时内心痛苦,泪流满面。9.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新闻通讯,体现作为通讯体裁的真实性,因此主要是选取焦裕禄如何克服诸多自然灾害或困难的具体的典型事例。②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同时也要使小说更富于戏剧性和艺术张力,因此选取焦裕禄如何力排众议,处理对自己有恩的干部的富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怕你背上个骂名”未必是真心话,也许只是老洪想免予处罚的借口,以此判断他“为人着想”理由并不充分,“讲义气”也过于拔高。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引起下文,引出二人谈崩了的情节”分析错误,拉断弦可以暗示后文二人谈崩了的情节,但无法引出这一情节。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你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你是爱护干部的呀!”可见焦裕禄作为领导,爱护下级干部,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②“公社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吃喝浪费行为,光用于照顾干部的统销粮就有四千多斤,所以造成了人口外流、耕牛饿死的情况,群众意见太大。我还坚持那观点,必须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一定要处分,不管是谁”“爱护不是溺爱。侵吞民脂民膏的干部,是干部队伍里的害群之马,老百姓最反感。人民要的是公仆,不是吸他们血汗的老爷。”焦裕禄作为党员干部,发誓要让翻身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坚持处理曾经救过他命的社长老洪,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并与各种苦难、阻碍作斗争。③“我为这事几宿没合眼了。我这条命是老洪救下来的,我这么做,心里像拿刀子一样啊!”“拉二胡时,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老洪的影子”“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对于老洪曾救过自己的命,他心怀感恩;“焦裕禄痛苦万状地在办公室里踱步”“拉完一支曲子,抬起头来,他泪流满面”在处理老洪时内心痛苦,泪流满面。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新闻通讯,记录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事迹,主要选取焦裕禄如何克服诸多自然灾害或困难的具体的典型事例,体现作为通讯体裁的真实性。②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小说设置了多种矛盾冲突,包括情感冲突、利益冲突、观念冲突等,类型多样的矛盾冲突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要使小说更富于戏剧性和艺术张力,因此选取焦裕禄如何力排众议,坚决处理对自己有恩的社长老洪这样中心事件,焦裕禄要处理老洪并非心无挂碍,也有痛苦纠结,老洪也并非一无是处,突出矛盾,强化细节刻画,显示出艺术的真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聂荣臻回忆录(节选)聂荣臻江津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地方,紧靠着长江,离重庆也近,自然风光很秀丽。在江津,聂姓是个大家族,到我这一辈,按家谱排是“荣”字辈,所以给我取名荣臻。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不时向四川卷来。清王朝政府对四川的统治摇摇欲坠,整个四川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由于四川的富饶,清政府不甘心放过这块肥肉,加上四川又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清政府要统治西南,必须控制四川。但是,清政府又深感鞭长莫及,因为四川交通不便,它与外界的主要通道是长江,运兵进川和运物资出川全凭着长江。除长江之外,就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同时,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因此,清政府对四川人民是又气又恨,统治手段特别残酷。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清朝的官员扬言,“你们四川人想中状元,除非是石头开花马生角”,可见他们对四川人厌恨之深。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把他中状元的事情传为佳话,说什么“骆”字拆开是“马”字和“各”字,“角”和“各”在我们四川是谐音,也就说成是马真的生了角了。以后我听到的就是“保路运动”,这个运动在四川闹得最为轰轰烈烈。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各地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那阵子,一天几个消息,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当我们听到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心里真是痛快极了!在这伟大变革的日子里,我们大家再也无心读那些“之乎者也”了,整天在一起议论这些激动人心的大事,老师也不怎么管,在当地,我们最关心的是“同志军”围攻合江。合江知县黄炳燮,凭借合江城三面濒江,城墙坚固,只有西门是陆路出入口,而这里又是高岗,在当时条件下,确实易守难攻。他坚守合江,拒不投降,“同志军”汇集各路民军几万人,围攻合江几十天,从九月下旬一直打到十二月初,黄炳燮才觉得大势已去,出城投降。但到后来,合江又落到云南军阀手里。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虽然还学文言文,但白话文越来越多,此外还增加了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这使我懂得了许多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小学毕业后,我考入江津县立中学读书。这所中学设在江津县城,是本世纪初创办的。那时的学制为四年,规模比较大,有好几百人,学生都是住宿生。我进校的时候已经是第八班(即第八届)的学生了。中学时代,我已十八九岁。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辛亥革命带着先天的软弱性。革命胜利不久,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复辟称帝,接着就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江津中学订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刊物,包括《新青年》这样的进步刊物。另外,四川虽然交通闭塞,但电报还是通的,各种消息通过电讯传到四川,这些消息又在报刊上广泛传播。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处在长江边上的江津县城,商业比较发达,百货商店摆的几乎都是日本货。这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我在寒假中回到家乡,与别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宣传组,曾到各处做过几次演讲。我演讲时特别激动,不管人家听懂听不懂,把我所知道的事情一口气诉说了一通,还获得了一阵阵掌声。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破落大家族里,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四川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四川交通不便和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清政府想要控制四川,进而统治西南并不容易。C.聂荣臻讲述四川人骆成骧中状元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证明四川人很聪明,而且四川人很有骨气,真正为四川出了气、争了光。D.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由四川人民领导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从出生地江津开始写起,有自然环境描写,也有社会环境描写,但侧重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B.“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川人民对清政府的愤怒之情。C.“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一句中“家伙”一词颇具口语色彩,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D.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聂荣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运用了记叙方法,凸显聂荣臻对变革的礼赞。8.文章结尾写“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那么有哪些因素促使“我”参加政治活动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4分)9.马克思说“环境创造人”,本文在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聂荣臻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6.D7.C8.(4分,每点1分)①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②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③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④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9.(6分,每点2分)①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②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③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错误,根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可知,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的是“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错误,依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可知,“家伙”在这里是蔑称,应是表现了聂荣臻对二人的厌恶。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可概括为: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根据“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可概括为:反对“二十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根据“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可概括为: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根据“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可概括为: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可概括为: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根据“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可概括为: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根据“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可概括为: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焦裕禄(豫剧选段)姚金成(执笔)文本一: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焦裕禄办公室。墙上一幅兰考地图,地图前一把旧藤椅倒在地上。徐俊雅夹着被褥,焦守凤捧着一个大瓶子上。焦守凤(高兴地连跑带跳先进屋来)爸爸!爸爸!(失望地)妈妈!爸爸他又不在。徐俊雅老焦!……唉,这又去哪儿了?守凤,把这拆洗过的被褥给你爸换上!焦守凤唉!①(把瓶子放桌上,从妈妈手里接过被褥进内屋)徐俊雅收拾屋子,她扶起旧藤椅,发现藤椅上的破洞,心中揪痛。徐俊雅(唱)看见了藤椅上破洞根根断茬,似看到老焦他茶缸抵肝咬着牙。老焦啊!(接唱)肝疼病最怕劳累压力大,多少次劝你休息都白搭!叫你吃药你总忘记,犯病时你就知道顶住肝疼桌上趴。抚藤椅似看见你日夜忙和累,抚藤椅似看见你忍疼痛汗流面颊。抚藤椅怎诉说亲人的心疼牵挂,抚藤椅忍不住泪流如麻。为你忧、为你愁,心难放下,恨不能替你病、替你疼,替你挡住这兰考的暴雨和风沙!焦裕禄披雨衣从外面进来。焦裕禄俊雅,下这么大雨,你们咋来了?徐俊雅半个多月都没见你面,听说你今天回县委,我们过来给你送点药。老焦,你的病可不能再大意了啊!焦裕禄没事。今年兰考洪涝灾害严重,好多村子都被水淹了。县委的同志都在下边哩。②焦守凤(从内屋出来,看见爸爸,惊喜)爸爸!焦裕禄(高兴地)守凤!徐俊雅孩子给你送土蜂糖来了!焦守凤爸爸!(唱)中医说土蜂糖养肝效果好,俺与同学到乡下跑了几遭。枣花蜜把春天精华酿造,定能够驱病痛雾散云消。愿爸爸早康复全家欢笑,女儿我天天过节歌声飘!(捧糖瓶递给焦裕禄)焦裕禄(高兴地接糖瓶)好哇,我焦裕禄享到女儿的福了!文本二:焦裕禄守凤呢?孩子是不是还在生我的气呀?徐俊雅你别乱想了!守凤去乡下给你找土蜂糖了。焦守凤一身泥水,捧着蜂糖瓶上,站门外听。焦裕禄唉,孩子大了,可我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呀。我对不起孩子。我不能带着遗憾走。叫守凤来,我要给孩子道歉……焦守凤(忍泪)爸爸……(走过来,把蜂糖瓶捧到焦裕禄手上)焦裕禄孩子!你又去给爸爸找土蜂糖了?我的乖女儿……爸爸谢谢你……(用手指狠劲顶住肝区,汗如雨下)徐俊雅急忙上前扶住丈夫。焦守凤(紧紧抱住焦裕禄)爸!爸!焦裕禄(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守风,爸爸对不起你……焦守凤(哭)爸,你别说了……我听话,我不去县委办公室当打字员了!我去食品厂,我去腌咸菜、做酱油……③爸!爸!我啥也不要,我就要爸爸!我就要爸爸!(抱焦裕禄大哭)焦裕禄(唱)一声爸叫得爸爸心头暖,女儿的理解比金子珍贵比蜜甜。我知道我这个爸爸没当好,亲人们多受拖累多为难,你弟弟妹妹年龄都还小,为长姐你要关心弟妹们学习进步和吃穿。这些年你妈妈持家不容易,从此后你要帮妈妈多分担。离兰考留下了无限遗憾,这支笔留给女儿续写新篇。俊雅呀,我贤惠的妻啊,对亲人几句话要记在心间;如果是病难医我此去无返,定要把我埋在兰考沙丘前。我要看战友们锁黄龙巧手奋战,我要看盐碱地水洼窝变成良田。我要看泡桐苗成大树花开灿烂,我要看兰考县林盛粮丰美好的明天!焦守凤爸爸!④乡亲们拥上,呈现出宏大的群众送别场面。焦裕禄被医护人员搀扶着缓缓而行。众乡亲(拥上前)焦书记,你一定要回来呀!焦裕禄(动情地)乡亲们,我一定会回来的!……(画外音:“我一定会回来的!”)众乡亲焦书记!灯渐暗。悠长的呼唤声渐弱。文本三:灯复亮,遍野泡桐,一片葱绿,泡桐花簇簇盛开,如云如霞,如诗如画。焦裕禄迈着从容的脚步,从远方向观众席走来。(幕后男声独唱)兰考县不见了漫漫黄沙,兰考县不见了内涝水洼。遍地的小树苗已长大,泡桐花年年开香飘天涯!焦裕禄形象定格,如塑像般耸立在泡桐林中。(字幕)“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终年42岁。焦裕禄的精神滋养了兰考的大地,焦裕禄的遗愿在兰考大地上已经化成了最动人的画图。如今的兰考,已是腾飞的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饥饿已是遥远的记忆,富足与和谐是人们热议的话题。”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中有关台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表现焦守凤对又没能见到父亲的失望,和对父亲常年不注意照顾自己身体的心疼。B.②处是焦裕禄对妻子的解释,表现他作为县委书记在危难之际必须身先士卒的自我要求。C.③处透露出父女俩在对待女儿的工作安排上曾有过矛盾,女儿最终理解了爸爸的做法。D.④处应该是女儿守凤撕心裂肺的哭喊表达对爸爸的不舍和对爸爸严重病情的忧心。7.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头的舞台提示表明兰考发生洪水的故事背景,暗示了焦裕禄同志得知汛情火速离开的急切。B.剧本中“土蜂糖”的细节前后呼应,表现女儿对父亲热切的爱,也透露出焦裕禄同志长期与肝病斗争的情况。C.剧中的唱词表明焦裕禄同志废寝忘食,不顾身体,在兰考任上的工作重点是带领人民治理内涝、风沙、盐碱。D.剧中的唱词以方言和口头语为主,句或长短错落,注重押韵,表现出该剧种雅俗共赏节奏鲜明强烈的特点。8.旧藤椅在剧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请分析其作用。(4分)9.文本三是整部剧作的尾声,这样的设计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答案】6、A7、D8、①从侧面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焦裕禄的廉洁和节俭的生活作风。②暗示和推进剧情,倒地的旧藤椅暗示焦裕禄火速奔赴抗洪前线的急切,藤椅上的破洞暗示他长期与肝病斗争的情形,也触发了徐俊雅睹物思人的抒情唱段。9、①交代了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兰考最终脱贫成功这一戏剧结局,达成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②渲染了温馨美满的氛围,中和了焦裕禄逝世的悲剧性,更符合大众审美和现场表演的氛围需求。③呼应了文本二焦裕禄“我一定会回来”的台词,焦裕禄以一种艺术的方式重新回到了兰考县,履行了他的承诺,更具有戏剧效果,渲染了感人的氛围;④展现了今日的兰考,体现了在像焦裕禄同志这样的领导干部和勤劳人民的努力下,兰考如今生态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再次突出了焦裕禄艰苦奋斗、亲民爱民的奉献牺牲精神形象。(能从三方面合理分析即可)【解析】6.A选项“和对父亲常年不注意照顾自己身体的心疼”理解错误,联系前文内容得知女儿应该还沉浸在没有见到父亲的失望中。7.D选项“注重押韵”错误,河南豫剧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8.焦裕禄办公室这把藤椅,是一把旧藤椅,并且上面还有破洞,从而从侧面烘托了焦裕禄的廉洁和节俭的生活作风的精神品质。地图前一把旧藤椅倒在地上,说明焦裕禄离开时的匆忙,暗示焦裕禄火速奔赴抗洪前线的急切。妻子徐俊雅看到这把旧藤椅仿佛就看到焦裕禄用茶缸抵着肝部,咬紧牙关的情形,仿佛看到他日夜忙碌的情景,所以这把藤椅出发了徐俊雅睹物思人的抒情唱段,有暗示和推进剧情的作用。9、文本一写到焦裕禄带领兰考县防风抗洪,文本二写到乡亲们送别焦裕禄的场景,而文本三写到兰考这个地方不见了慢慢黄沙,不见了内涝水洼,遍野泡桐,一片葱绿,泡桐花簇簇盛开,从而交代了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兰考最终脱贫成功这一戏剧结局,使戏剧的结构更具有完整性。文本三写到终年42岁的焦裕禄逝世了,他是为了兰考而逝世的,而遍野泡桐,一片葱绿,泡桐花簇簇盛开,如云如霞,如诗如画,焦裕禄如塑像般耸立在泡桐林中的场面,渲染了温馨美满的氛围,中和了焦裕禄逝世的悲剧性,更符合大众审美和现场表演的氛围需求。文本二写到乡亲们送别焦裕禄场面时,乡亲们拥上前说:“焦书记,你一定要回来呀!”焦书记动情地回答乡亲们说:“乡亲们,我一定会回来的。”而文本三交代焦裕禄逝世了,所以文本三中用艺术的方式让焦裕禄重新回到了兰考县,履行了他的承诺,更具有戏剧效果,渲染了感人的氛围,和文本二焦裕禄“我一定会回来”的台词相呼应。文本三遍野泡桐,一片葱绿,泡桐花簇簇盛开,如云如霞,如诗如画的画面,兰考县不见了漫漫黄沙,兰考县不见了内涝水洼。遍地的小树苗已长大,泡桐花年年开香飘天涯的男声独唱,展现了今日的兰考,而兰考所取得的成就是在焦裕禄精神的引领下取得的,从而体现了焦裕禄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文本三作为尾声体现了在像焦裕禄同志这样的领导干部和勤劳人民的努力下,兰考如今生态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再次突出了焦裕禄艰苦奋斗、亲民爱民的奉献牺牲精神形象。第二单元主题:诸子百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叶公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的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庭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用两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鸟儿或用手牵着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遭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公虽以“老先生”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孔子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所刻画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既可理解为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对他的褒赞。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边城》中也有反映。8.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9.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6.C7.D8.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9.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错误。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性格特点较为鲜明的一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B.“……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C.“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是讥讽”错误。这一评价是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首先,孔子认为这是“晨门”对自己的讥讽;其次,“晨门”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深知孔子,了解孔子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因此,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小说中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准确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就要回到第一次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的文本中,结合前后文有关孔子的心理描写及对孔子形象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概括整合。前文写到,孔子正在为此次出游没取得预期成果而伤感,于是便有了“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的想法,并因此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可见,孔子第一次在对面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就是因为之前的联想,所看见的“东西”的主要内容,也应当是关于未来的某些值得期待的情景。结合小说所要着力刻画的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我们可以理解到,孔子看见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为是孔子个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能看见”。理清这样的答题思路后,便可以结合前文对孔子的心理描写内容作概括了。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孔子南游于楚”的交代,将教育弟子的晚年生活场景准确表述为“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结合《论语》中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将文中“我的道”具体阐述为“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9.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表现手法和叙事特点的能力。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以上两种人物描写技法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运用的好处基本一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二是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三是采用人物“自白”的形式,可以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幻觉和直接倾诉,把孔子的内心世界直接坦露在读者面前,不但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抒情性,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出关(节选)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㖇,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B.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C.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D.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答案】6.C7.B8.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如,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每点2分,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9.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C.“显出了老子的博学”分析错误,老子办讲座是出于无奈。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首先,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其次,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如众人非要老子讲学,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再次,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最后,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首先,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其次,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最后,对于老子出关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第三单元主题:外国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孩子的力量(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选自《哈吉穆拉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们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相类。B.“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句,点明了“被捆绑的人”的身份,又揭示了历史背景——群众推翻了沙俄政府。C.“同一个神灵”指“上帝”所代表的亲情、怜悯等,孩子对父亲的爱也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D.孩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在内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围观群众生发悲悯情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其简洁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的支持政府的警察形象。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C.本文对比手法运用非常成功:警察从起初的动作、神态与最后的表现,群众从叫嚷“打死他”到“没人拦住他”,孩子从啼哭到感激。D.本文故事场景变换不大,情节相对集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展开,开头与结尾人们的表现形成的反差突出了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8.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9.请结合文章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孩子”出场的作用。(6分)【答案】6.D7.C8.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9.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②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们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相类”有误,“他”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向人民开枪的人,所以作者没有对围观人们持批判的态度,而《祝福》中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是冷漠麻木的,鲁迅是持批判态度,二者体现出的作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B.“又揭示了历史背景——群众推翻了沙俄政府”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发生了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没有说最终群众是否推翻了沙俄政府。C.“上帝”错误,“神灵”并非指“上帝”,就是指同情与怜悯,亲情与爱;“孩子对父亲的爱也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理解有误,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的不仅有孩子对父亲的爱,更有父亲对孩子的温情。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孩子从啼哭到感激”错误,孩子最后听从父亲的话走了,他并不知道人们对待父亲的态度转变,所以也就谈不上感激。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警察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本文所写警察曾经打死过无辜民众,即使被捉住,也“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表现出他的冷漠、固执和对群众的仇恨;“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在孩子面前,他却要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处死分,表现出其温情父爱的一面;最后当大家决定放了他时,“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以及他对儿子的温情,表明他并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了。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比较明确,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从情节结构来看,孩子的出场才有下文父亲说的话,“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你们放开我两分钟,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最终人们受到触动进而原谅了警察。没有孩子的出现,就不会有后面情节的发展,所以孩子的现出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孩子的出现使愤怒的群众受到了触动,人们纷纷喊着“我说,把他放了吧”“放了他,放了他”,有了原谅警察的意愿,“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而警察也被群众所感化,唤醒了内心的人性。人们和警察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穷人的专利权狄更斯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项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项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我的一位名叫威廉·布彻的朋友是个宪章派,属于温和派。我经常听他说,咱们工人之所以到处碰壁,就是因为要奉养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些多如牛毛的衙门,就是因为咱们得遵从官场的那些敝习陋规,还得缴付一些根本就不应当缴付的费用去养活那些衙门的人。现在,回头再来说说我的机器模型。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关于这个模型,威廉·布彻和我两个人在圣诞节那天作了一次长谈。威廉是个很聪明的人,不过有时候也有点怪脾气。我说:“申请个专利权呗。”威廉这才说给我听,有关专利权的法律简直是坑死人的玩意儿。他说:“约翰,要是在取得专利权之前你就把发明的东西公之于众,那么,别人随时都会窃走你艰苦劳动的成果,你可就要弄得进退两难啦,约翰。你要么干一桩亏本买卖,事先就请好一批合伙人出来承担申请专利权的大量费用,要么你就让人给弄得晕头转向,到处碰壁,夹在好几批合伙人中间又是讨价还价,又是摆弄你发明的玩意儿。这么一来,你的发明很可能就一个不当心让人给弄走。”于是他进一步给我讲了一些详细情况。我对威廉·布彻说,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权。我的姻兄弟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一百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笔钱去申请专利权。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上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权,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做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五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权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权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权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权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这件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关于这么多的官职的问题,我实在拿不出话来反驳威廉·布彻。你瞧:内务大臣、首席检察官、专利局、誊缮书记、大法官、掌玺大臣、办理专利书记、大法官财务助理、主管文件夹书记、主管文件夹协理书记、掌玺助理、还有封烫火漆助理。分手的时候,汤姆斯跟我讲过这么句话:“约翰,要是国家法律真的像它所说的那么公平正直的话,你就上伦敦吧——给你的发明弄一份精确详尽的图解说明(搞这么一份东西大概要花半个五先令银币),凭这份东西你就可以办好你的专利权了。”我现在的看法可就跟汤姆斯·乔哀差不离了。我都同意威廉·布彻的这个说法:“什么‘文件夹主管’,还有‘封烫火漆主管’,那一帮子人都非得废除不可,英国已经叫他们给愚弄糟蹋够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我”为自己的新发明申请专利权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安分守己,有追求,热衷于发明创造,相信勤劳能够致富的普通铁匠形象。B.“我”办理专利权经历了各种繁琐的手续,耗时六个多星期,花费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C.“我”申请专利权的过程逐步证实了威廉的话。所花的这些钱正是威廉所说的“根本不应该缴付的”“去养活那些衙门的人”的费用。D.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了“我”申请专利权的手续,将资产阶级官僚机构的臃肿、腐朽和虚伪揭露得淋漓尽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把凡是能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体现“我”制造模型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