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2时空定位01.02.目录CONTENTS思考快速阅读课文“太平天国运动”,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十年后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2.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3.依据太平天国的两个革命纲领的内容,试着对两个纲领进行评价。4.封建农民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成功?5.依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5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四: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内部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三:道光十三年(1833),桂平蝗。十四年夏,浔州蝗,复大水。十五年,平南蝗……

十七年丁酉,浔州雹,大如斗。——《浔州府志》直接原因:自然灾害接连发生一、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6普天之下皆兄弟,灵魂同是自天来;上帝视之皆赤子。

——《原道救世歌》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洪秀全,落第书生屡试不中受到《劝世良言》启发将基督教和当时中国国情相结合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平均主义相结合一、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做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变乱天京陷落1851年1853年1855年1856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军事上达到鼎盛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重建核心取得浦口、三河大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过程:8一、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天朝田亩制度》内容:①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社会财富平均;②绝对平均的分配制度——圣库制度(留足口粮,剩余归圣库)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材料,归纳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目的并评价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9

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资政新篇》内容: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文教:设立新式学堂;④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内政。一、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材料,归纳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评价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10一、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不同点背景全盛时期衰落时期社会经济主张企图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绝对平均群众基础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当时形势没有实施地位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农民阶级能够接受新事物相同之处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太平天国革命纲领,但绝对平均主义只能是空想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提出反封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知识拓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本质区别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发展资本主义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4.失败原因封建农民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成功?材料一: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宫廷的建筑,宫女的征选,金银的聚敛,官制宫制的规定,这些事情是太平天王所最注意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根本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运动必然走向失败。*贪图享乐*目光短浅*争权夺利材料二: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材料三:洋枪队是清政府勾结美、英、法侵略者为镇压太平天国组成的武装。1860年(咸丰十年)上海组成由美国人华尔统领。孤军北伐深入,军事策略失误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5.影响依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材料一

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材料二乾隆十三年(1748)共设11个总督,其中满9汉2......1872—1875年间,除1人为满人外,其余7人全为汉人。1876—1883年间,8处总督全为汉员。1861—1890年的30年间,清廷任命了44个总督,其中34人为汉人。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晚清四杰官至军队名称左宗棠(1812-1885)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楚军李鸿章(1823-1901)直隶总督、军机首辅淮军曾国藩(1811-1872)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湘军张之洞(1837-1909)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首辅新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他们与太平天国有何关系?湘淮集团崛起(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材料四

在近代中国早期历史上,太平天国肯定是一个怎样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重大事件。……即便最终失败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促进了清王朝的变革,催生了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1.(2023·湖北高考·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针对训练C2.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保举名额和官职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不断放觉限制,使得各地督扫无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地方军事集团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开始出现统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B二、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思考快速阅读课文“洋务运动”,思考以下问题:1.以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归纳洋务运动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背景、目的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7月18日)以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剿发逆:剿灭国内反叛的农民起义军勤远略:加强国防建设抵抗来自远方的敌人的侵略直接目的: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代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奕䜣李鸿章3.内容及影响归纳洋务运动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口号措施性质经济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自强教育创办培养翻译军事北洋海军等自强自强军事工业(官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官督商办)举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北洋、南洋、福建舰队近代海军近代学校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民用企业,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口号措施性质经济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自强教育创办培养翻译军事北洋海军等自强自强军事工业(官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官督商办)举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北洋、南洋、福建舰队近代海军近代学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26俾斯麦对访问德国的日本和大清官员,做了这样的评价:“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再无其他’。”一、国家出路的探索——洋务运动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刘铭传奏请修建,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还只修建天津附近的一小段。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相信修铁路就破坏风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一名参观湖北纱厂的英国人记述:“这个纱厂最大的困难是派来大批无用的人做监督,这些人都管叫坐办公桌的人,因为他们坐在桌旁无所事事。他们为了一点私利,把训练好的工人开除了,雇用一些生手。”——《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性质: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合作探究谈谈你对材料观点的理解。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但客观上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针对训练A4.曾国藩于1861年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

)A.洋务派希望改变封建统治B.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向西方学习C.洋务运动领导者能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D.洋务运动领导者未能认识到中外差距的实质原因D三、边疆危机二、列强侵略的加剧二、列强侵略的加剧——边疆危机为了进一步收复新疆,左宗棠又把西安机器局搬迁到兰州,从而成立了兰州机器局,大力生产枪支弹药以及火炮和炮弹,以便满足战场上的实际需要。——王第《晚清三杰》海防与塞防之争发生在1874年至1875年间,是清朝末期统治集团内部的重要论争之一。主要人物包括李鸿章和左宗棠。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认为海防和塞防都非常重要,不应牺牲边防来办海军。叙述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的边疆危机,以及清政府采取的措施。1865-1877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西北边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正式设省伊犁新疆伊犁新疆陆上: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法军战败海上:马尾海战,福州水师全军覆没西南边疆1883—1885,中法战争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伊犁新疆刘铭传抗法: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东南边疆1895,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5.(

2022.6·浙江高考·8)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

)①收复雅克萨之战②黄海海战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④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针对训练D6.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遇到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在侵略中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以下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左宗棠----收复新疆B.邓世昌----中法战争C.刘铭传----保卫台湾D.冯子材----镇南关大捷B四、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思考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2.依照地图叙述战争的经过。3.总结《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4.面对日本的侵略,台湾人民是如何抗争的?说明了什么?5.什么是“三国干涉还辽”?实质是什么?为此,清政府如何解决巨额费用?体现了列强怎样的侵略方式?6.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强租了中国哪些地区?1.甲午中日战争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二、列强侵略的加剧——甲午战争李鸿章:

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御外之意,不过守疆土,保和局而已。——同治11年《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明治天皇:

日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亿兆安抚之宸翰》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二、列强侵略的加剧——甲午战争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李鸿章“而同时期的中国,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洋务等强兵政策不但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国家经济和国防力量难以得到加强。清朝政局日趋衰败……”——日本常磐大学学者(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根本原因: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为应对国内市场狭小和原料不足,日本颁布大陆政策,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辽东战役(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②依照地图叙述战争的经过。1894.8丰岛海战1894.9平壤战役1894.9黄海海战1895.2威海卫战役丰岛平壤黄海海战旅顺威海卫(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结果:1895年,清政府逼迫签订《马关条约》③总结《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条款影响让步割地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加速宗藩关系接替,中国国际地位降低;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条款影响赔款开埠设厂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激化阶级矛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④面对日本的侵略,台湾人民是如何抗争的?说明了什么?

台民唯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原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1895年)

在这次侵台战争中,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侵台日军近4.9万人,随军夫行2.6万多人,践死者4600余人,负伤者约2.7万人。侵台日军死伤的人数比甲午中日成争中无伤的人数多了近一倍。—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原因(2)经过(3)结果(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1895年5月至10月,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抗击日军,重挫了日本占领军。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充分显示了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7.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针对训练C8.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条款是‘五洲所未有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反对者认为该条款(

)A.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刺激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C.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B2.瓜分中国的狂潮⑤什么是“三国干涉还辽”?实质是什么?为此,清政府如何解决巨额费用?体现了列强怎样的侵略方式?漫画《三国干涉还辽》(1)三国干涉还辽(2)表现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法国德国日本策划干涉俄国支持干涉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干涉清政府还辽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为了在三年内交付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侵略方式:资本输出(1)三国干涉还辽(2)表现(1)三国干涉还辽(2)表现表现:①争做中国债主(争相向清政府借款);②划分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