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预演试卷(4月份)_第1页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预演试卷(4月份)_第2页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预演试卷(4月份)_第3页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预演试卷(4月份)_第4页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预演试卷(4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预演试卷(4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又气象浑厚”。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奔骐骥;其光也,如火,如金镠铁,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山歌天上来(节选)韩少功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唔呵……”“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唔呵……”“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馆,把我家老二叫宜老馆,把我就叫成寅老馆。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小脑袋一脸的无辜。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③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寅的房间里,罩住了一个人形。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再也不敢提小脑袋。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田里犁田是何人?犁田硬要犁得深。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如今犁田啰——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犁下七寸是黄金,深耕才有好收成……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C.“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B.句子②中“老馆”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D.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3)选文倒数第三段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认为: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材料二: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节选自苏洵《心术》)(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②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满江红•酬韩子师尚书陈亮曾洗乾坤幽,问何事、雄图顿屈?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北向争衡幽愤在诸老尽,郎君出。恩未报,家何恤。念横飞直上,感君元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注]曾洗乾坤,是对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不朽功勋的高度概括,题目中的“韩子师”即韩世忠之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世忠曾“北向争衡”,与金军交战,可惜没擒住“狂酋”B.在上片最后,词人用设问句式,写出韩世忠部队的将士所剩无多C.当“诸老尽,郎君出”时,词人认为,报答国恩。D.虽然韩子师笑“我”还在为温饱奔走,“我”却感念他折节下交,不以阶级论人。(2)本词题为“酬韩子师尚书”,为什么上片却从韩世忠的功业和遗恨写起?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陶渊明觉今是昨非,归心日重,在《归去来兮辞》中自问“归去来兮;王维幽居山中,在《山居秋暝》中借山水寄慨言志,”:可谓跨越时空的交流。②从《陈情表》中“,”两句可以看出,魏晋时对汉代的选官制度有所沿用。③小刚看连环画《赤壁之战》,读到了如图曹操南下攻打东吴,踌躇满志,“,”两句与该页部分内容相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②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可谓(a)。于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b)地奴役和蹂躏地球,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c),人真的拥有特权吗?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忤逆自然之道。④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1)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最合适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孪生大脑是指通过大量的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生物学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数字技术来模拟或模仿生物脑功能,实现了人脑860亿神经元的模拟再现。数字孪生大脑的出现,表明①_____。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不断进化和成长,这场景生动地描绘出了数字生命的“生机盎然”A。数字生命指将生物个体的生理活动、认知过程以②_____,实现“个体数字变生”B。其核心是先收集个体多层次数字化生物数据,再通过深度学习和多模态算法,③_____,实现对个体生理状态、认知能力,乃至情感的预测和模拟。该虚拟个体在数字空间中拥有独立意识和行为数字生命可打通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实现生命形态的延续,我们或将迈向一种更长久和数字化的生命方式。这将是一场技术和哲学的思辨“我思故我在”C,数字生命将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1)材料中A、B、C三处引号,哪一处与下面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请简要分析。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学与社会”读书研讨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请联系自己读过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思考。2.梁晓声在《关于小说<人世间>的补白》中说:“作家是文学动物,而文学本身并不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3.从以下作家中任选一位,从人物经历、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深入思考,结合你对作家创作风格的认识和代表作品的阅读体验鲁迅沈从文老舍艾青徐志摩莫言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预演试卷(4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又气象浑厚”。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奔骐骥;其光也,如火,如金镠铁,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D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答】(1)B.“‘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悲慨、劲健品格,“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故选B。(2)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而不是“《二十四诗品》”。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文章第⑦段阐述了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谁更胜一筹。D.正确。故选D。(3)D.周邦彦的这句词写到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不能体现“刚健”之美。故选D。(4)C.“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④段引用姚鼐的言论,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故选C。(5)由原文“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壮丽,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外在的观念,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是正面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不屈不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由原文“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既包含着阳刚,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可知、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二者的内容不同。由原文“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可知。由原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可知。所以。答案:(1)B(2)D(3)D(4)C(5)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外在的观念,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山歌天上来(节选)韩少功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唔呵……”“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唔呵……”“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馆,把我家老二叫宜老馆,把我就叫成寅老馆。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小脑袋一脸的无辜。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③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寅的房间里,罩住了一个人形。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再也不敢提小脑袋。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田里犁田是何人?犁田硬要犁得深。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如今犁田啰——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犁下七寸是黄金,深耕才有好收成……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C.“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B.句子②中“老馆”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D.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3)选文倒数第三段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认为: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解答】(1)D.“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错误,作为“边山峒”的一员。故选D。(2)C.“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错误,表达的是作者对柳老师这样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故选C。(3)《百年孤独》遵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风格独特的图画,似非而是”的形象中,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根据“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整整有桌面大,该死的死。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可知;根据“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可知,表明魔幻是与现实相结合的。根据“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以及“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可知,民族特色典型。(4)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国人麻木愚昧。比如:《阿Q正传》中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受到了“女子不失身。捐门槛的行为也是在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尽管她在临终时对灵魂的存在产生矛盾。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追求人性美。如《边城》中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不谈功利,相互友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挖掘与展现传统文化,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答案:(1)D(2)C(3)①“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②这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③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的生命状态。(4)①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Q正传》中阿Q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②沈从文寻的“生命之根”指的是一种健康、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材料二: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节选自苏洵《心术》)(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②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解答】(1)句意: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后吴奔壁东南陬”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C处断开;“太尉使备西北”是兼语句,其后E处断开;“奔西北”是动宾结构,后面H处断开。故选CEH。(2)C.错误。出现;起。/清风阵阵拂来。故选C。(3)C“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错误,材料一“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说明,可推知之前可能并不认同他的做法。故选C。(4)①“降”,使……投降,悬赏征求,状语后置。译文:汉兵因此乘胜追击,并使他们投降。②“并”,吞并,懈怠,因果判断句,战士也不厌恶打仗。(5)①由原文“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坚壁不出”可知,梁王求救,周亚夫均不为所动。②由原文“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叛军缺粮,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由原文“夜,军中惊,至于太尉帐下,夜里营中惊扰,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由原文“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不得入”可知,周亚夫不为所惑。答案:(1)CEH(2)C(3)C(4)①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②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5)①梁国危急,梁王求救,周亚夫均不为所动。②叛军缺粮,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甚至闹到自己帐前。④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参考译文:材料一:孝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孝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孝景帝三年,吴。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楚叛军,很难与他们针锋相对,让他们进攻,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太尉周亚夫已经在荥阳会军,梁国形势危急。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不肯去救,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坚守营垒仍不出兵、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士兵饥饿,可是太尉始终不出战,汉军营中惊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不久。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吴兵已经很饥饿了。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逃到江南丹徒自保,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汉王朝,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可是由于这次平叛。材料二:作为将领的原则。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凡是用兵崇尚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战士因正义而激起义愤。作战的方法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当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使农民无所顾忌,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让他们悠闲自在,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怒气没有全部爆发就有更多的勇气。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满江红•酬韩子师尚书陈亮曾洗乾坤幽,问何事、雄图顿屈?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北向争衡幽愤在诸老尽,郎君出。恩未报,家何恤。念横飞直上,感君元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注]曾洗乾坤,是对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不朽功勋的高度概括,题目中的“韩子师”即韩世忠之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韩世忠曾“北向争衡”,与金军交战,可惜没擒住“狂酋”B.在上片最后,词人用设问句式,写出韩世忠部队的将士所剩无多C.当“诸老尽,郎君出”时,词人认为,报答国恩。D.虽然韩子师笑“我”还在为温饱奔走,“我”却感念他折节下交,不以阶级论人。(2)本词题为“酬韩子师尚书”,为什么上片却从韩世忠的功业和遗恨写起?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解答】(1)A.“可惜没擒住‘狂酋’”错误,诗句表达的是没有实现抗金的志向的遗憾。故选:A。(2)“曾洗乾坤幽,问何事,南来遗恨狂酋失”,以此来表达对韩世忠的敬仰和缅怀之情、阶除当下,这里“英物”指的是韩子师,表达出对他们继承和发扬抗金传统的期望,展现了自己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答案:(1)A(2)本词题为“酬韩子师尚书”,上片从韩世忠的功业和遗恨写起,同时也引出韩子师这一代抗金志士。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译文:曾经洗涤干净天地,雄图突然崩溃,除去阶层之别。北方向往争斗的愤怒依然存在。可算凄凉的部曲还有几人存留。诸位老人都已离世。恩情未尽。想念横飞直上。笑我只知道自己存活得温暖。不再上那百尺高的旧家楼。赏析:这首诗词是陈亮对时局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遗憾,让人感到惋惜和失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战乱的忧虑。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年轻人也离去,家庭无法安定,而感激君子并不计较阶级的态度。作者不愿再登上百尺高的旧家楼,不再被尘世的琐事所侵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同时,给人一种深沉而富有思索的艺术享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陶渊明觉今是昨非,归心日重,在《归去来兮辞》中自问“归去来兮;王维幽居山中,在《山居秋暝》中借山水寄慨言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谓跨越时空的交流。②从《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两句可以看出,魏晋时对汉代的选官制度有所沿用。③小刚看连环画《赤壁之战》,读到了如图曹操南下攻打东吴,踌躇满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与该页部分内容相符。【解答】故答案为:(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重点字:歇)(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重点字:逵)(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②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可谓(a)。于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b)地奴役和蹂躏地球,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c),人真的拥有特权吗?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忤逆自然之道。④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1)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最合适的位置是CA.①B.②C.③D.④(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老子的意思是人应该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而道具有顺其自然的本性。A.第①处,其后由“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谈起人应该敬畏自然。B.第②处,其后是指出人应该在为自己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反省的事实。C.第③处,其后是在肯定人是自然之子的基础上,这和老子的话是相关联的。D.第④处,其后是说“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故选C。(2)a处,根据语境看,然后最终却伤害自己的情况。自食其果,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指由自己的不良行为招致的后果。咎由自取。b处,根据语境看,该状态类似于奴隶主对待奴隶,对地球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毫无顾忌。c处,根据语境,结合“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可推知,用疑问句表意。不容置疑。(3)从形式上看,“可制作,可施展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