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SelectedReadingsofAncientChineseLiteraryTheories课程代码CLLI3019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学分2学时36主讲教师马卫中修订日期2020年3月指定教材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按照史的脉络,讲授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诗文、词曲、小说等各体文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和经典篇目,深入分析我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与同代及后代文学的关系和作用,认真探讨各文学样式、团体流派、名家名作是如何推动古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学生把握重点文论家、文论作品的理论要点,并以此说明中国历代文学现象的生成和演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L.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目标2: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诗文、词曲、小说等各体文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和经典篇目,深入分析我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与同代及后代文学的关系和作用。课程目标3:认真探讨各文学样式、团体流派、名家名作是如何推动古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学生把握重点文论家、文论作品的理论要点,并以此说明中国历代文学现象的生成和演进。第一节元好问《论诗绝句》导读一.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品评作家作品,分析汉魏以来诗歌流变概貌。二.元好问论诗标举“杜诗学”,强调诗贵自得,主张自然天成,崇尚雄浑高古。第二节方回《瀛奎律髓》导读一.方回《瀛奎律髓》是一唐宋律诗评选本。二.方回首倡“一祖三宗”之说。三.方回论诗主“格高”。第三节明前后七子及其文论导读一.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代表,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其核心价值和审美标准。二.明七子抨击台阁体,以情纠理,有其积极意义。只是难免摹拟蹈袭之病。三.李梦阳倡学古人格调,偏重形迹;何景明与李颇有不同,其《与李空同论诗书》力主“领会神情”,贵在变化。四.李攀龙复古主张较李梦阳更甚,于唐诗颇取近体;王世贞虽主格调,但有所突破,其《艺苑卮言》对此多有表述。第四节王守仁心学与李贽文论导读一.明中叶后,反复古的文学思潮逐渐兴起,王守仁心学为之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二.李贽是明代新兴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李贽“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价值。三.李贽以为文体无所谓高下,小说戏曲也能成为“天下之至文”。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对小说作者的创作宗旨、《水浒传》的人物及《水浒传》社会教育功用作了独到的评析。第五节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导读一.晚明文学思潮的代表是湖北公安的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文学思想是在批评明七子复古倾向的过程中展示的。二.公安派以“性灵说”为中心的重要理论观念。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表述了“诗因时变,,、“变须创新,,的诗学主张。第六节明代戏曲理论导读李开先《市井艳词序》,表达重视市井艳词,倡导真情、面向大众的文学观念。二.徐渭《南词叙录》,有关南戏的专门戏曲理论专著。徐渭曲论重自然美、本色美。三.临川派与吴江派的理论分歧。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强调戏曲应重视神情意趣,崇尚文采;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主张戏曲须恪守音律,讲究本色。汤显祖《答吕姜山》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基本观点。四.王骥德《曲律》,是总结前人经验,深入曲学研究的专著。第七节明代小说评点理论导读一.评点是明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将有关小说的理论紧密联系创作实际。二.李贽《忠义水浒传序》高度评价《水浒传》,称之“发愤之所作”,“天下之至文”。第八节清代诗学导读一.王士稹与“神韵”说。王士稹《鬲津草堂诗集序》表明其赞赏“冲澹”、“自然”、“清奇”诗品的神韵派诗论。二.沈德潜与“格调”说。沈德潜“格调”说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以“温柔敦厚”诗教为论诗原则。三.袁枚与“性灵”说。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针对“格调”说而发,论诗强调抒发真情,主张风格多样化。四.翁方纲与“肌理”说。翁方纲继承“神韵”、“格调”之说而力补其弊,提倡以学问考证来充实诗歌。五.作为传统诗歌批评主要著作形式的诗话,在清代数量极为可观,体制十分完备,具有集诗话大成的特点。第九节桐城派古文理论导读一.方苞“义法”论。方苞主张古文须以“雅洁”为准,做到“言有物”、“言有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一致。二.刘大楣“神气、音节”论。刘大楣《论文偶记》认为文章的艺术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主张以神运气,以气行文,并以音节求神气、字句求音节作为创作和鉴赏的方法。三.姚鼐的“三者合一”论、“八字”诀和“阳刚阴柔”说,即义理、考证、文章的三者合一,“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八字诀窍,“阳刚”与“阴柔”的两大古文风格类型。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以体现其桐城派文论思想。第十节“诗界革命”主张导读一.适应晚清改良派的政治主张,诗歌领域内由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人掀起“诗界革命”运动,提出一系列诗歌改革理论。二.黄遵宪论诗的核心是“我手写我口”,其《人境庐诗草自序》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学古应取其神理而不袭其貌。三.梁启超率先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主张“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改造传统诗歌,使之具“新意境”、“新语句:第十一节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一.王国维文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诗中西结合,将西方艺术美学观点及方法,引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和小说戏曲的研究。二.王国维《人间词话》融合中西文学理论而自成体系。第十二节小结一.元代诗学理论尊李、杜,重盛唐,理论著作多类唐人诗格;出现了小说、戏曲的相关论著。二.明代文学理论的主流是以复古为尚,在师古宗经正统观念影响下,涌现出大量文学总集;诗学理论愈趋尊唐抑宋;程朱理学继宋以后影响及整个明代,而心学兴起后,文学理论出现了内省倾向。三.明代文学理论注重真情,明中叶后,又出现肯定自我、不废物欲、张扬世俗享受的观念和情趣;有关论述大量涉及俗文学,文学理论出现多元发展的局面。四.清代文学批评总体回归前人,基本由正统儒学思想主宰文学批评领域;文学理论趋于完备,渐成集大成之功;学者型批评家大批出现;文学批评带有地域色彩。.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古文翻译法.教学评价:布置思考思考题:.简论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及其诗学主张。.方回《瀛奎律髓》有哪些主张?.明前后七子文学观念是什么?.简述晚明文学思潮主要表现。.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是如何评论这部小说的?.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表达了怎样的诗学主张?7•汤显祖《答吕姜山》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从中可看出与吴江派曲论有哪些分歧?.说说清代前中期四大诗歌流派的诗学要点和相互关系。.神韵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沈德潜的诗学主张是什么?.桐城三家的主要论文主张是什么?.试以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说明“诗界革命”论有何文学理论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融合中西文艺理论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说说清代文学理论有何积极或消极意义。U!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章节章节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12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9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9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9/crA"、弟八早元明清时期的文论9五、教学进度表3: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章节名称内容提要授课时数作业及要求备注1第一章绪论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及民族特色2课外阅读及思考2-5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学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论,与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8课外阅读及思考6-8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学习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文论,与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6课外阅读及思考9-11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学习作为社会转型时期魏晋的文论,与这时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6课外阅读及思考12-14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学习唐宋时期文论,以及与唐宋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6课外阅读及思考15-17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学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以及与这一时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6课外阅读及思考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编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郭绍虞著《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编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郭绍虞著陈中凡著舒芜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简史》黄海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版上海中华书局1927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中国书店198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中国书店1985版《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孝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如何围绕课程的核心概念,如““兴、观、群、怨””“中和之美”等进行讲解。.讨论法:围绕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全面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和艺术特征,深入评价历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考核要点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文学理论形成及历史影响课堂提问、在线作业、章节测验课程目标2历代文学理论形成及发展规律、历代文学理论名著阅读理解等课堂提问、在线作业、章节测验课程目标3历代文学理论名著的阅读理解、重要文学理论观点课堂提问、在线作业、章节测验课程目标4历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阅读和流传的影响课堂提问、在线作业、章节测验课程目标5历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阅读和流传的影响课堂提问、在线作业、章节测验(-)评定方法.评定方法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70%。.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占比课程目标平时期中期末总评达成度课程目标110%10%10%分目标达成度-{0・1x平时分目标成绩+0.2x期中分目标成绩+0.7x期末分目标成绩}/分目标总分课程目标220%20%20%课程目标330%30%30%课程目标430%30%30%课程目标510%10%10%(三)评分标准(小四号黑体)

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课程目标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能够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初步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基本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尚未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目标2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授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理论在各时代的形成、流传和影响等,使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授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理论在各时代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授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理论在各时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授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理论在各时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授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理论在各时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常识。流传和影响等,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常识。形成、流传和影响等,初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常识。代的形成、流传和影响等,基本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常识。代的形成、流传和影响等,尚未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常识。课程目标3对中国历史上文学理论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代文学批评典籍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对中国历史上文学理论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能够提高对古代文学批评典籍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素质。对中国历史上文学理论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初步提高对古代文学批评典籍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对中国历史上文学理论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基本提高对古代文学批评典籍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对中国历史上文学理论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尚未提高对古代文学批评典籍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课程目标4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完全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作出应有的贝献。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初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基本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尚未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课程目标5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拓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初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基本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尚未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终生学习能力。通过历代文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课程目标5: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育学生的基本文学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课程子目标对应课程内容对应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1.1第一章绪论1践行师德1.2第一章绪论课程目标22.1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2教育情怀2.2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课程目标2.3.43.1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第四章魏晋时期文论第五章唐宋时期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3学科素养3.2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第四章魏晋时期的文论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课程目标2.3.44.1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第四章魏晋时期的文论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4教学能力4.2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第四章魏晋时期文论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课程目标1.45.1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5班级指导5.2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课程学习目标1.26.1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6综合育人6.2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课程学习目标2.3.47.1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7学会反思7.2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课程学习目标3.48.1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第四章魏晋时期的文论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8沟通合作8.2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第四章魏晋时期的文论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文论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目标: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及民族特色。.教学重难点:儒家思想与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性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其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性表现为动态发展的过程。二.郭绍虞先生认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所谓传统的文学观,实即是儒家的文学观。”第二节中国文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表现中国文学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影响,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和最显著的民族特色表现为内蕴着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儒家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对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影响,主要见之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如文学的社会功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等方面。道、佛家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对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影响,主要见之于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如文学的构思和创作、文学的个性和风格、文学的美学特征、文学的形神、虚实、言意关系等方面。二、儒家思想与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主张“诗言志”、“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特别是其政治教化作用;提倡实录,重视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三、道、佛家思想与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认为言不能尽意,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意在言外”特点,追求味外之味;提倡“得意忘言”,重视文学语言的象征作用、暗示作用;以形写神、寄神于形,注重文学的风骨、气韵;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求虚实相生之妙。.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古文翻译法.教学评价:布置思考(1)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性有何表现?(2)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文学批评所起的作用。(3)中国文学批评有何民族特色?(4)试比较中西文学批评的异同。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论.教学目标:学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思想,与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先秦文论与百家争鸣。.教学内容:第一节《论语》中的文学理论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思想,与其政治、伦理思想密切相关。二、孔子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将《诗》当作政治教化的工具。,认为诗歌有“兴、观、群、怨”等作用。2,提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3.断定《诗三百》是“思无邪”的。第二节《孟子》中的文学理论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其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与文学批评、创作紧密联系。二、孟子将人的主体意识和客观环境结合读书作文。.主张“以意逆志”,而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即读书同时须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时代。.提倡“养气”,以加强作者的人格精神和主体修养。第三节《庄子》中的文学理论一、道家对文化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其崇尚自然的思想,深刻的理性思辨,丰富的想像力,却都充实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宝库。二、庄子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上文艺美学观念,是相对于孔孟的美学思想另一源头。.从道的无限和自由出发,崇尚自然,弃绝人为,追寻天地间的“大美”。.认为“言不尽意”,对于诉诸言辞的思想见解应“得意而忘言”。.以有尽之言去表达无尽之意,须避实就虚,寄意于卮言、重言、寓言中。第四节小结一、先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期。二、先秦文学理论以论诗为主。三、先秦文学理论与诸子争鸣有着紧密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古文翻译法.教学评价:布置思考思考题:L孔子推崇《诗经》,将《诗经》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这种正统观念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孔子是如何阐述诗歌的社会功用的?.试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及其审美意义。.试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论内涵。.如何认识孔孟文学思想的合理内核以及对中国文学产生的作用?试析庄子主要的美学观念,说说道家如何看待“道”与“美”的关系。举例说说得庄子美学精义的古代文学作品。第三章两汉时期的文论.教学目标:学习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文学思想,与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两汉为文学批评与经学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毛诗序》中的文学理论.《毛诗序》产生于《诗》再次广受重视、诗歌成为儒家政教工具的汉代。.传承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的相关诗乐思想。.继承《尚书》“诗言志”的理论,同时发挥《乐记》歌诗抒情的观念,以为诗具有志与情统一的特征。.阐述诗与乐、舞三位一体的交互关系,说明早期艺术的混合素质。.总结《诗》风、雅、比、兴、雅、颂“六义”,强调诗的美刺作用,同时提出“发乎情,止礼义”的诗学原则。第二节司马迁《史记》中的文学理论.“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及缘由。.“愤”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愤”使文学创作获得灵魂和动力。.“发愤著书”说影响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第三节王充《论衡》中的文学理论.王充批判谶纬神学,提倡真美,反对虚妄,强调文质相称,厚今薄古。王充《论衡•超奇》选读。第四节小结一.两汉为文学批评与经学密切相连的时期,经今古文之争,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二.两汉时期是走向魏晋文学自觉阶段的过渡期、衔接期,既有其复古、保守的一面,又发挥出其顺应潮流、干预社会的积极作用。两汉时期围绕对诗骚、辞赋的批评,出现了专门的理论著述,蕴育出理性的审美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古文翻译法.教学评价:布置思考思考题:.说说《毛诗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毛诗序》与孔门诗教有何内在联系?.《史记》中哪些篇目里涉及的文学理论较多?.为什么说《史记》是对《春秋》的继承?.王充《论衡•超奇》中的美学思想有何特色?第四章魏晋时期的文论.教学目标:学习作为社会转型时期魏晋的文学思想,与这时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教学内容: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导读.曹丕《典论•论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特征。.曹丕《典论•论文》打破名教束缚,是建安文学的理论总结。.进一步明确文学观念;重视文学功用;广泛探究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关系。.指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本同而末异二.探究作家个人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问题。第二节陆机《文赋》导读.陆机《文赋》的写作缘起以及理论贡献。.陆机《文赋》的理论要点和批评史地位。.论创作原由。.论创作构思。.论创作成文。.论作品风格。.论作文技巧。.《文赋》的批评史地位。第三节刘勰《文心雕龙》导读一.《文心雕龙》的体系。全书分上下编。上编《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序笔:下编《总术》、《神思》、《情采》、《声律》、《养气》、《体性》、《知音》、《通变》等篇为“割情析采。而《序志》篇则为“长怀序志《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全面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和艺术特征,深入评价历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论及文学的社会功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准的;论述文学创作、文学风格等问题,则更多受老庄玄学和佛学思想的影响。三.《文心雕龙》确立文学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标准。.在《宗经》篇中提出“六义”,论思想内容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宗经》篇论艺术形式称:“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J四.《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总术》篇论文笔之分。.《原道》、《序志》篇论文体立论的目的。.《序志》篇文体立论的步骤。五.《文心雕龙》的风格论。.“风骨”的概念及其理论意义。.风骨与气的关系。六.《文心雕龙》论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时序》篇论时代与文学演变的关系;社会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学术思想与文学的关系。.《通变》篇论文学的通变。七.《文心雕龙》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神思》篇论创作构思和创作修养。.《铭裁》篇论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附会》篇论文学批评的态度和途径。第四节钟崂《诗品》导读.中国诗话之初祖。钟噪《诗品》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五言诗论专著,开创了以品论诗的先河。《诗品》与《文心雕龙》同为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钟噪《诗品》成书的宗旨与动机。针对南朝不良诗风有感而发。.钟噪《诗品序》提出品评五言诗的标准。.钟娱《诗品序》论述五言诗的历史发展。第五节小结魏晋时期随着儒学的式微,文学由经学的附庸而具独立意义;文人开始重视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探求,文学批评趋向成熟、繁盛。二.门阀世族关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土人追求个体人格的绝对自由,文人由重“诗言志”而重“诗缘情”,文学理论比先前更具个人色彩。三.老庄玄学流行,土人好辩论、好品评,有无、言意、形神等论题,影响了文学理论的思辨色彩和审美趣味。.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古文翻译法.教学评价:布置思考思考题:.为什么说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为什么说“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本同而末异”?•如何理解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试述陆机《文赋》对文学批评创作论的理论贡献。.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提出哪“六义”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试以“六义”衡量相关的文学作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怎样论述创作构思的?7..何谓“风骨”?简述《文心雕龙•风骨》篇的理论要点。.从《文心雕龙•时序》篇看文学与时代、社会及学术思想有何关系?.如何理解文学的通变?.《文心雕龙》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上有何建树?.作为中国诗话之初祖的钟噪《诗品》有何理论意义?第五章唐宋时期的文论.教学目标:学习唐宋时期文学理论思想,以及与唐宋政治、伦理思想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杜甫《戏为六绝句》导读.杜甫论诗主张兼取众长,“转益多师”。.杜甫论诗重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杜甫《戏为六绝句》等论诗诗首开以诗论诗之风。第二节白居易《与元九书》导读一.《与元九书》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J二.《与元九书》主张继承风雅传统,批评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