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9/11/wKhkGWdUxYyAABnAAAL7_IuZZXo252.jpg)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9/11/wKhkGWdUxYyAABnAAAL7_IuZZXo2522.jpg)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9/11/wKhkGWdUxYyAABnAAAL7_IuZZXo2523.jpg)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9/11/wKhkGWdUxYyAABnAAAL7_IuZZXo2524.jpg)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研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9/11/wKhkGWdUxYyAABnAAAL7_IuZZXo25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研究TOC\o"1-2"\h\u11924第一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概述 2146701.1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280101.1.1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260871.1.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3143831.2科技创新的内涵与价值 3240121.2.1科技创新的内涵 3110461.2.2科技创新的价值 3205961.3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38358第二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4305112.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4184092.2科技创新成果与不足 470872.2.1科技创新成果 4178402.2.2科技创新不足 4128332.3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424098第三章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 5133333.1科技创新政策的基本原则 5231733.1.1坚持战略性原则 530193.1.2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5291583.1.3坚持协同发展原则 5232303.1.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296803.2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 5321563.2.1财政支持政策 5121573.2.2人才培养政策 52843.2.3技术创新政策 668223.2.4产业政策 657023.2.5国际合作政策 6123803.3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优化路径 6189823.3.1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 6224863.3.2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实施与评估 692263.3.3深化科技创新政策改革 631553.3.4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宣传与培训 699103.3.5建立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机制 628673第四章财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6215584.1财政补贴政策 628244.2税收优惠政策 744004.3采购政策 716396第五章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7276285.1银行信贷政策 724685.2证券市场政策 8113655.3保险市场政策 828820第六章人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9322926.1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 9268286.1.1人才培养政策 9188716.1.2人才引进政策 9295696.2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 9171406.2.1人才评价政策 958436.2.2人才激励政策 967816.3人才流动与交流政策 9327346.3.1人才流动政策 9297126.3.2人才交流政策 102606第七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1042657.1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类型与功能 10327447.1.1类型划分 10211337.1.2功能概述 10164247.2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措施 10129687.2.1政策支持 1195727.2.2资金投入 11148267.2.3人才培养与引进 1150797.2.4国际合作与交流 11262497.3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161987.3.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11256807.3.2提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服务能力 113347.3.3深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改革 11308187.3.4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监管 11294887.3.5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融资模式 1117433第八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1105168.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1245598.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128088.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支持 125776第九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 13101979.1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现状 1324299.2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 13318219.3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策略 135111第十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与优化 14572010.1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方法与指标 14973410.2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5658710.3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建议 15第一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概述1.1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与特征1.1.1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多个领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1.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1)知识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性,依赖于专业技术和人才,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较大。(2)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3)产业关联度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市场前景广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市场前景广阔。(5)高风险与高收益: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高风险,但成功后可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1.2科技创新的内涵与价值1.2.1科技创新的内涵科技创新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等创新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1.2.2科技创新的价值(1)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提高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3)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4)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保护生态环境。(5)提升国家软实力: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1.3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提升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5)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可以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2.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另,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2科技创新成果与不足2.2.1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在航天领域,我国成功实现了月球和火星探测;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5G技术全球领先;在生物技术领域,我国在基因编辑、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日益显现。2.2.2科技创新不足但是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3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科技创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政策引导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政策还优化了创新环境,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提高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但是科技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政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政策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政策之间存在重复和交叉;政策实施过程中,监管力度不足,可能导致政策效果打折。因此,未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三章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3.1科技创新政策的基本原则3.1.1坚持战略性原则科技创新政策应遵循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保证科技创新政策与国家战略相一致,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3.1.2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科技创新政策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3.1.3坚持协同发展原则科技创新政策应注重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的作用,形成科技创新政策合力,推动科技创新链条的优化升级。3.1.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技创新政策应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引导科技创新活动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3.2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3.2.1财政支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投资等手段,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3.2.2人才培养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科技创新人才需求。3.2.3技术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3.2.4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3.2.5国际合作政策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科技创新能力提升。3.3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优化路径3.3.1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建立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市场为基础、引导为手段、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3.3.2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3.3.3深化科技创新政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改革,简化政策程序,优化政策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3.3.4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宣传与培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加强政策培训,提升政策执行力。3.3.5建立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机制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形成科技创新政策合力,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升级。第四章财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4.1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是通过直接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研发补贴、科技成果转化补贴、创新平台建设补贴等。这些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压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在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精准补贴,保证补贴资金真正用于科技创新活动;二是激励相容,使企业科技创新行为与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三是动态调整,根据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和实际需求,适时调整补贴政策。4.2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通过减免企业税收负担,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优惠、增值税优惠、个人所得税优惠等。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税收优惠体系;二是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使企业充分了解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强化税收优惠政策的监督和评估,保证政策效果得到充分发挥。4.3采购政策采购政策是通过优先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的采购政策主要包括优先采购创新产品、首台套政策、绿色采购等。这些政策有助于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完善。在实施采购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保证采购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二是激励创新,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三是注重实效,强化对采购项目的监督和评估,保证政策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上述三种财税政策的协同作用,我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优化和完善财税政策体系,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第五章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5.1银行信贷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核心目标是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信贷结构。银行应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优先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同时注重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2)创新信贷产品。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银行应研发适应其需求的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融资等,以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银行、担保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投放意愿。5.2证券市场政策证券市场政策在科技创新支持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优化上市条件。降低科技创新企业上市门槛,为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新三板、科创板等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3)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鼓励养老保险、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投资科技创新企业,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4)完善退市制度。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保证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市场整体质量。5.3保险市场政策保险市场政策在科技创新支持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保险产品。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特点,开发适应其需求的保险产品,如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2)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补贴、保险费补贴等方式,降低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3)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鼓励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创新企业,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4)完善保险监管体系。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合规运用,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第六章人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6.1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6.1.1人才培养政策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人才成长。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6.1.2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引进方面,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引进效率。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力度,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6.2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6.2.1人才评价政策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我国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将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等纳入评价指标。改革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交流与合作。加强对人才评价过程的监督,保证评价结果公正、透明。6.2.2人才激励政策在人才激励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人才的创新活力。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完善股权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对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建立人才发展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6.3人才流动与交流政策6.3.1人才流动政策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放宽人才流动限制,允许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优化人才流动环境,提高人才流动的便利性。加强人才流动信息平台建设,为人才流动提供更多信息支持。6.3.2人才交流政策在人才交流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拓宽人才发展空间。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共享。鼓励企业赴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举办国际人才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人才互动与合作。第七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7.1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类型与功能7.1.1类型划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集成了科技资源、技术信息、创新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系统。根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不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社会,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共性技术、共性服务以及相关信息资源。(2)专业服务平台: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3)区域服务平台:以区域为单位,整合区域内的科技资源,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4)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推动国内外技术创新合作。7.1.2功能概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1)资源整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2)技术转移: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3)人才培养: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4)信息服务:提供技术创新相关的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助力企业技术创新。(5)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外技术创新合作,提升我国技术创新水平。7.2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措施7.2.1政策支持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政策、资金支持等。7.2.2资金投入应加大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资金投入,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7.2.3人才培养与引进应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设立人才培养项目、人才引进计划等,提升平台人才素质。7.2.4国际合作与交流应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水平。7.3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7.3.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和功能,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满足不同企业和行业的创新需求。7.3.2提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7.3.3深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改革优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推动平台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7.3.4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监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监管体系,保证平台运行规范、健康发展。7.3.5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融资模式摸索多元化融资渠道,拓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资金来源,降低运营成本。第八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8.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以下核心要素:(1)研发投入强度:包括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研发投入增长率等指标。(2)研发人员素质:包括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学历结构、研发人员专业背景等指标。(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产业化时间等指标。(4)创新平台建设: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程度等指标。(5)知识产权产出:包括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专利实施率等指标。(6)市场竞争力:包括市场份额、产品附加值、品牌知名度等指标。8.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1)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应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保证研发资金的充足。(2)优化研发团队: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研发人才,提升研发团队整体实力。(3)强化产学研合作: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研发。(4)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应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6)拓展市场渠道:企业应积极拓展市场,提高产品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8.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支持(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优化税收政策:应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3)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加强产学研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5)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6)强化科技创新氛围:应加强科技创新宣传,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第九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9.1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现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日益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各国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2)合作主体多元化。除了间的科技合作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也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3)合作形式多样化。包括共建研发中心、联合研发项目、技术转移、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4)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从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发展,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科技创新合作网络。9.2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投入竞争。各国纷纷增加科研投入,争夺科技创新制高点。(2)人才竞争。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各国科技创新竞争的关键。(3)技术标准竞争。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掌握行业话语权,各国纷纷争夺技术标准的制定权。(4)市场竞争力。谁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竞争中占据优势。9.3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策略面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的新形势,我国应采取以下策略:(1)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研发项目等形式,与各国开展深入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有力支撑。(3)培养和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4)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推动我国技术标准国际化。(5)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良好条件。(6)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交流。通过举办国际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第十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与优化10.1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方法与指标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是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室内装修合同范本-材料采购
- 备考期间行为规范合同协议
- 商业用房租赁合同协议
- 贷款合同样本大全
- 炼油厂工程监理合同(2篇)
- 现代热风系统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案例
- 现代口腔门诊的通风与空气质量设计
- 烘焙坊经营中的供应链优化
- 现代科技助力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
- 环境友好的商业产品设计案例分享
- 《水电站继电保护》课件
- 沈阳市第一届“舒心传技 莘绅向阳”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工作文件-27-全媒体运营师
- 安全生产网格员培训
- 深圳建筑工程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活动设计
- 降低顺产产妇产后2小时失血率PDCA成果汇报书
- 2024年山东泰安市泰山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精品课件(完整版)
- 2022年全省百万城乡建设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暨“华衍杯”江苏省第三届供水安全知识竞赛题库
- 广西北海LNG储罐保冷施工方案
- 产业园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近200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