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1.(5分)按要求填空。(1),文胜质则史。(《论语》)(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惊醒之后梦中奇景消失殆尽的两句是“,”。2.(5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通常,科学家是保守的。____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超弦理论也不例外②他们接受新理论的速度较慢③尤其是对那些做出的预测有些奇怪的理论④超弦理论做出了任何理论从未提出过的最疯狂的预测⑤任何有能力将如此多的物理本质浓缩成一个方程的理论都会产生深远的物理后果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③④⑤① D.③②①④⑤3.小宁尝试用古代名人动漫形象为当下的某些宣传语代言,以下最不合适的一项是()A.墨子代言“创新引领,质量为本”。 B.孔子代言“嘉业伟绩众心创、善行义举小我起”。 C.庄子代言“与大自然共生,让绿色成为生活的常态”。 D.孟子代言“只有认清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教化”。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理想国,作为红楼儿女的栖息地,为红楼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需要强调的是,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这个特性,就决定了大观园只可能是“虚拟园林”,而不会是“现实园林”。因此,大观园的文学性要高于现实性,艺术性要高于生活性。②为何曹雪芹会创造出一座“虚拟园林”呢?这固然有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但也不能忽略时代背景的影响。明清之际关于“虚拟园林”,或者说“纸上园林”,有许多的记载,很多文人都在思考园林的建造成本和传世价值。比如,文震亨《王文恪公怡老园记》中便说:“园林之以金碧著,不若以文章著也。”③这一时期,大量的园记、园图、园诗开始出现。园林,除了具备独立的美学价值之外,还有附加的艺术价值——以文学和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高居翰认为,这些依托园林而作的记、图、诗,虽然都以园中景致为表现对象,却各有分工。“大抵来说一般是园记标明位置,园图摹写形貌,园诗阐发意韵。记、图、诗合而观之,即使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仍可使人神游于其间。”比如拙政园,文徵明为之绘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并为每一册页题诗一首,而且还撰写了一篇《王式拙政园记》,是典型的“记、图、诗”三位一体。④同时代而稍晚于文徵明的文坛领袖王世贞,虽然建造了“宜花、宜月、宜雪、宜雨、宜风、宜暑”的弇山园,却不免思考现实园林的传世性,以及园林文字的持久性。其在《古今名园墅编序》一文中写道,古代的名园野墅,如“上林苑、甘泉宫、昆明湖、太液池”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只剩下些残砖碎瓦、绿野平泉。如果想要看一看园林之盛,游一游游园之乐,自然是不能够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通过文章记述来感受和想象而已。因此,园林文字较之真实园林更能传世,在时间上更有优势。⑤同时,现实园林的建造又受到诸如规划范围、土地状况、技术工艺、建造材料等各方面的制约,以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很难营造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园林形态。而“虚拟园林”则不同,它可以完全脱离现实限制而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在文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营造一个完美的人间仙境。如明代刘士龙《乌有园记》中,通过想象构建了自己的“乌有园”,其园依山傍水,园外山连着园内山,园内水接着园外水,楼阁参天,古木荫地,种四季花卉,赏五彩繁华。此园“不以形而以意”,而且“风雨所不能剥,水火所不能坏,即败类子孙,不能以一草一木与人也。人游吾园者,不以足而以目”。⑥也许,受依托现实园林产生的园记、园画、园诗大量出现,以及对想象中虚拟园林描述的双重影响,促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依托现实园林体系虚拟出“大观园”的形象。⑦然而,大观园在服务于文学的同时,对园林的构建也不遗余力。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古典园林元素,重构古典园林意境,把现实的园林虚拟化,把虚拟的园林现实化:一方面融合现实中的园林景致,使之具有生活的根基,确定其内涵;另一方面又塑造虚拟中的园林风情,使之具有想象的空间,扩大其外延。故而,大观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数百年来引人思索、赞叹。(节选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材料二①大观园的兴建,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省亲”。贾赦、贾政、贾珍等商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②《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要讲究“因地制宜”,这样才省时省力,且合情合理。而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所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因此,庚辰本有批语:“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而贾琏也盛赞道:“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的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节选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材料三①造园就是山林再现的手法,而达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②造园也要讲真,真才能美。我说过“质感存真”,虚假性的,终是伪品,过去园林中的楠木厅、柏木亭,都不髹漆,看上去雅洁悦目,真假山石终比水泥假山来得有天趣,清泉飞瀑终比喷水池自然,园林佳作必体现这真的精神,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迎来几分春色,招得一轮明月,能居,能游,能观,能吟,能想,能留客,有此多端,谁不爱此山林一角呢!③能留客的园林是令人左右顾盼,令人想入非非,园林该留有余地,该令人遐想。④有时,假的比真的好,所以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方入妙境。园林是捉弄人的,有真景,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因此,我题《红楼梦》的大观园“红楼一梦真中假,大观园虚假幻真”之句。这样的园林含蓄不尽,能引人遐思。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造园须曲,交友贵直。(节选自陈从周《园林清话》)(1)材料三第④段加点词“捉弄”在语境中的意思是。(2)下列对三则材料所作“引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②段引用文震亨的话,使曹雪芹受时代影响而虚构大观园这一推断更有说服力。B.材料二第②段引用《园冶》中的语句,为了凸显大观园是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的。C.材料三第①段引用计成的话,为其后关于真假虚实如何相宜的讨论提供了一条判断标准。D.三则材料所作的引用,都为文章提供有力论据,都在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方面发挥作用。(3)材料一第①段说“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稻香村是李纨的住处,以闹中取静、超凡脱俗为宜,故“佳蔬菜花,漫然无际”。B.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处,构园时重视用竹,更显幽静,与黛玉性格才情相契合。C.大观园各处匾额对联或巧用典故、或顺时应景,表现出作者极高超的文学素养。D.大观园“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因地制宜,构园得体,体现出文学来源于生活。(4)《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评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近邻,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数出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根据三则材料,以下对宝玉这段话的评价最合适的一项的是A.宝玉的评论欠妥。大观园本就是“虚拟园林”,该田庄不该受土地状况的限制。B.宝玉的评论欠妥。有时假的比真的好。在本不该有之处设一田庄,更引人遐思。C.宝玉的评论中肯。造园只能根据既有土地状况去规划,否则就会失去自然之趣。D.宝玉的评论中肯。即使在园内造一田庄,也须隐去人造痕迹,以假乱真方为妙。(5)小宁发现,作为“虚拟园林”的大观园被搬进了现实,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供游客游览。他打算根据材料一,在网络论坛上提出一组问题,以引发网友讨论这种做法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请你替他写出这段话。(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记懒人老舍①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②幸而懒人有个弱点——喜欢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③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④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他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忘记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⑤他入过学,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⑥我故意诱他说话,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懒得听见。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⑦白兰地果然有效,他居然坐起来了。往常他向我致敬只是闭着眼,稍微动一动眉毛。然后,我把酒递到他的唇边,酒过三杯,他开始讲话,可是始终是躺在床上不起来。⑧“朋友,”我的声音有点发颤,“朋友,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⑨他没当时回答我。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的说:“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他又停顿住了。我非常的怕他不再往下说,可是也不敢促迫他;我等着,听得见我自己的心跳。⑩“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⑪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⑫“你是个聪明人!”他说。我也吞了一大口白兰地,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⑬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像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像自己念道:“想起来了!”我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等着。⑭“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哪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像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那是最快活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温暖。她和妈妈相似——爱情在静里享受。别的女子们,见了花便折,见了镜子就照,使人心慌意乱,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⑮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彼此看着。我们都懒得说话。眼睛交谈了一切。”⑯“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自然懒得去打听,更提不到去找她。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⑰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⑱“又看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太活泼了,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你还是这么懒?’这是她的第一句话,我没言语。‘其实你也可以不懒的;假如你真是懒得到家,为什么你来见我?咱们——’她没往下说,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⑲“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⑳“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㉑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㉒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载于1933年《益世报》,有删改)(1)第⑮段画线处反复说“大概是”,请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析“海棠”在这篇小说叙事中的作用。(3)小说中的“我”对情节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对于这篇小说塑造的“懒人”形象,有人认为是用来讽刺批判人性中的“懒”的,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三)6.(8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长相思(二首)(宋)万俟咏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山驿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1)以下对两首词的比较,最不适切的一项是A.两首词均为双调三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且用韵相类。B.两首词喜用淡语,共同呈现出“语弥淡,情弥苦”的特点。C.两首词选取相同意象,取义相近,对意象的处理各有其妙。D.两首词都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巧妙融合,写景虚实相生。(2)《长相思•雨》中“愁人不喜听”与《长相思•山驿》中“行人不要听”在抒情效果上有何相似之处?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薛端传①端字仁直,本名沙陀。年十七,司空高乾邕辟为参军,赐爵平阴男。端以天下扰乱,遂弃官归乡里。②魏孝武西迁,周文①令大都督薛崇礼据龙门,引端同行。崇礼寻失守,降东魏。东魏遣行台薛修义督乙干贵西度,据杨氏壁。端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修义乃令其兵逼端等东度。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修义亦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东魏又遣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守杨氏壁。端率其属,并招喻村人,多设奇兵以临之。懿等疑有大军,便东遁,赴船溺死者数千人。端收其器械,复还杨氏壁。周文遣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镇之。降书劳问,征端赴阙,以为大丞相府户曹参军。③从禽窦泰,复弘农,战沙苑,并有功,进爵为伯。后改封交城县伯,累迁吏部郎中。端性强直,每有奏请,不避权贵。周文嘉之,故赐名端,欲令名质相副。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每启周文云:“设官分职,本康时务,苟非其人,不如旷职。”周文深然之。④魏帝废,近臣有劝文帝践极,文帝召端告之。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僣伪,然后俯顺乐推。文帝抚端背曰:“成我者卿也。卿心既与我同,身岂与我异。”遂脱所著冠带袍裤并以赐之。进授吏部尚书,赐姓宇文氏。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六)【注】①周文:即宇文泰,南北朝时期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去世后谥号为文公,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后追尊为文王,后又追尊为文皇帝。下文“文帝”同为一人。(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据杨氏壁②遂拔还河东(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并招喻村人A.开导B.说明C.比喻D.欢愉②本康时务A.安宁B.治理C.褒扬D.除去(3)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僣伪(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5)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文中周文帝对薛端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周文帝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要求:(1)200字左右;(2)用白话。(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木假山记(宋)苏洵①木之生,或蘖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④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③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⑤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选自《嘉祐集》卷十五)【注】①蘖:树木的嫩芽。②拱:两手合围,常用于表示树木粗细。③濆:水边。④数:气数,命运。⑤阿:曲从迎合。(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而B.则C.焉D.何(2)以下关于“幸”或“不幸”的阐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A.有“幸”被用作栋梁的树木,仍不免被砍伐,也是“不幸”的。B.被大风拔起的树木是“不幸”的,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C.被流水飘走的树木,即使有“幸”不破损或腐烂,仍多遭遇“不幸”。D.作者家中“木假山”所用之“木”,符合文中所言“最幸者”的标准。(3)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下列说法最不适切的一项是A.善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B.善用借喻,含蓄而生动。C.以叙述树木成长过程为主,议论为辅。D.由此而及彼,拓宽了事理的适用范围。(4)南宋楼昉评论本文说:“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合,有无限曲折,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结合全文,赏析其“无限曲折”的妙处。三、写作70分9.(70分)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5分)按要求填空。(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惊醒之后梦中奇景消失殆尽的两句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解答】故答案为:(1)质胜文则野(重点字:野)(2)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重点字:殇、妄)(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重点字:惟、枕)2.(5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通常,科学家是保守的。____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超弦理论也不例外②他们接受新理论的速度较慢③尤其是对那些做出的预测有些奇怪的理论④超弦理论做出了任何理论从未提出过的最疯狂的预测⑤任何有能力将如此多的物理本质浓缩成一个方程的理论都会产生深远的物理后果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③④⑤① D.③②①④⑤【解答】由“通常,科学家是保守的”可知,衔接句应强调科学家保守的表现,而句②“他们接受新理论的速度较慢”正是保守的表现,故②放在首位,排除AD;句③“尤其是对那些做出的预测有些奇怪的理论”中“尤其”表示意思的递进,是对句②的进一步强调,故句③排在句②的后面,排除B。故选:C。3.小宁尝试用古代名人动漫形象为当下的某些宣传语代言,以下最不合适的一项是()A.墨子代言“创新引领,质量为本”。 B.孔子代言“嘉业伟绩众心创、善行义举小我起”。 C.庄子代言“与大自然共生,让绿色成为生活的常态”。 D.孟子代言“只有认清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教化”。【解答】D.“只有认清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教化”中“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而非孟子的观点。故选:D。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理想国,作为红楼儿女的栖息地,为红楼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需要强调的是,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这个特性,就决定了大观园只可能是“虚拟园林”,而不会是“现实园林”。因此,大观园的文学性要高于现实性,艺术性要高于生活性。②为何曹雪芹会创造出一座“虚拟园林”呢?这固然有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但也不能忽略时代背景的影响。明清之际关于“虚拟园林”,或者说“纸上园林”,有许多的记载,很多文人都在思考园林的建造成本和传世价值。比如,文震亨《王文恪公怡老园记》中便说:“园林之以金碧著,不若以文章著也。”③这一时期,大量的园记、园图、园诗开始出现。园林,除了具备独立的美学价值之外,还有附加的艺术价值——以文学和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高居翰认为,这些依托园林而作的记、图、诗,虽然都以园中景致为表现对象,却各有分工。“大抵来说一般是园记标明位置,园图摹写形貌,园诗阐发意韵。记、图、诗合而观之,即使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仍可使人神游于其间。”比如拙政园,文徵明为之绘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并为每一册页题诗一首,而且还撰写了一篇《王式拙政园记》,是典型的“记、图、诗”三位一体。④同时代而稍晚于文徵明的文坛领袖王世贞,虽然建造了“宜花、宜月、宜雪、宜雨、宜风、宜暑”的弇山园,却不免思考现实园林的传世性,以及园林文字的持久性。其在《古今名园墅编序》一文中写道,古代的名园野墅,如“上林苑、甘泉宫、昆明湖、太液池”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只剩下些残砖碎瓦、绿野平泉。如果想要看一看园林之盛,游一游游园之乐,自然是不能够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通过文章记述来感受和想象而已。因此,园林文字较之真实园林更能传世,在时间上更有优势。⑤同时,现实园林的建造又受到诸如规划范围、土地状况、技术工艺、建造材料等各方面的制约,以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很难营造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园林形态。而“虚拟园林”则不同,它可以完全脱离现实限制而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在文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营造一个完美的人间仙境。如明代刘士龙《乌有园记》中,通过想象构建了自己的“乌有园”,其园依山傍水,园外山连着园内山,园内水接着园外水,楼阁参天,古木荫地,种四季花卉,赏五彩繁华。此园“不以形而以意”,而且“风雨所不能剥,水火所不能坏,即败类子孙,不能以一草一木与人也。人游吾园者,不以足而以目”。⑥也许,受依托现实园林产生的园记、园画、园诗大量出现,以及对想象中虚拟园林描述的双重影响,促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依托现实园林体系虚拟出“大观园”的形象。⑦然而,大观园在服务于文学的同时,对园林的构建也不遗余力。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古典园林元素,重构古典园林意境,把现实的园林虚拟化,把虚拟的园林现实化:一方面融合现实中的园林景致,使之具有生活的根基,确定其内涵;另一方面又塑造虚拟中的园林风情,使之具有想象的空间,扩大其外延。故而,大观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数百年来引人思索、赞叹。(节选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材料二①大观园的兴建,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省亲”。贾赦、贾政、贾珍等商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②《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要讲究“因地制宜”,这样才省时省力,且合情合理。而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所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因此,庚辰本有批语:“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而贾琏也盛赞道:“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的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节选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材料三①造园就是山林再现的手法,而达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②造园也要讲真,真才能美。我说过“质感存真”,虚假性的,终是伪品,过去园林中的楠木厅、柏木亭,都不髹漆,看上去雅洁悦目,真假山石终比水泥假山来得有天趣,清泉飞瀑终比喷水池自然,园林佳作必体现这真的精神,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迎来几分春色,招得一轮明月,能居,能游,能观,能吟,能想,能留客,有此多端,谁不爱此山林一角呢!③能留客的园林是令人左右顾盼,令人想入非非,园林该留有余地,该令人遐想。④有时,假的比真的好,所以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方入妙境。园林是捉弄人的,有真景,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因此,我题《红楼梦》的大观园“红楼一梦真中假,大观园虚假幻真”之句。这样的园林含蓄不尽,能引人遐思。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造园须曲,交友贵直。(节选自陈从周《园林清话》)(1)材料三第④段加点词“捉弄”在语境中的意思是虚实(真假)相生,引人遐思。(2)下列对三则材料所作“引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第②段引用文震亨的话,使曹雪芹受时代影响而虚构大观园这一推断更有说服力。B.材料二第②段引用《园冶》中的语句,为了凸显大观园是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的。C.材料三第①段引用计成的话,为其后关于真假虚实如何相宜的讨论提供了一条判断标准。D.三则材料所作的引用,都为文章提供有力论据,都在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方面发挥作用。(3)材料一第①段说“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BA.稻香村是李纨的住处,以闹中取静、超凡脱俗为宜,故“佳蔬菜花,漫然无际”。B.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处,构园时重视用竹,更显幽静,与黛玉性格才情相契合。C.大观园各处匾额对联或巧用典故、或顺时应景,表现出作者极高超的文学素养。D.大观园“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因地制宜,构园得体,体现出文学来源于生活。(4)《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评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近邻,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数出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根据三则材料,以下对宝玉这段话的评价最合适的一项的是DA.宝玉的评论欠妥。大观园本就是“虚拟园林”,该田庄不该受土地状况的限制。B.宝玉的评论欠妥。有时假的比真的好。在本不该有之处设一田庄,更引人遐思。C.宝玉的评论中肯。造园只能根据既有土地状况去规划,否则就会失去自然之趣。D.宝玉的评论中肯。即使在园内造一田庄,也须隐去人造痕迹,以假乱真方为妙。(5)小宁发现,作为“虚拟园林”的大观园被搬进了现实,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供游客游览。他打算根据材料一,在网络论坛上提出一组问题,以引发网友讨论这种做法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请你替他写出这段话。【解答】(1)结合“有时,假的比真的好,所以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方入妙境。园林是捉弄人的,有真景,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可知,材料三第④段加点词“捉弄”在语境中的意思是虚实(真假)相生,引人遐思。(2)B.“为了凸显大观园是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的”错误,结合“《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要讲究‘因地制宜’,这样才省时省力,且合情合理”可知。故选B。(3)A.“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不能体现为园林作传。B.本项能体现“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C.“表现出作者极高超的文学素养”不能体现为文学服务。D.不能体现为文学服务。故选B。(4)A.“虚拟园林”错误,在作品中是“现实园林”。B.“有时假的比真的好”错误,于文无据。C.“造园只能根据既有土地状况去规划,否则就会失去自然之趣”错误,逻辑错误。D.符合。故选D。(5)结合“其在《古今名园墅编序》一文中写道,古代的名园野墅,如‘上林苑、甘泉宫、昆明湖、太液池’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只剩下些残砖碎瓦、绿野平泉。如果想要看一看园林之盛,游一游游园之乐,自然是不能够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通过文章记述来感受和想象而已。因此,园林文字较之真实园林更能传世,在时间上更有优势”“同时,现实园林的建造又受到诸如规划范围、土地状况、技术工艺、建造材料等各方面的制约,以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很难营造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园林形态”可知,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虚拟园林”搬进现实,以建造成本论,不知投资方能否收回成本甚至有所盈余?低成本的虚拟大观园已传世两三百年而不衰,这些“货真价实”的大观园可以传世多久呢?建造者真的能克服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构造出小说中描述的大观园吗?现实的大观园对你来说到底是复现了想象还是限制了想象?渴望听到您的高见,望留言指教。答案:(1)虚实(真假)相生,引人遐思(2)B(3)B(4)D(5)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虚拟园林”搬进现实,以建造成本论,不知投资方能否收回成本甚至有所盈余?低成本的虚拟大观园已传世两三百年而不衰,这些“货真价实”的大观园可以传世多久呢?建造者真的能克服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构造出小说中描述的大观园吗?现实的大观园对你来说到底是复现了想象还是限制了想象?渴望听到您的高见,望留言指教。(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记懒人老舍①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②幸而懒人有个弱点——喜欢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③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④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他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忘记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⑤他入过学,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⑥我故意诱他说话,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懒得听见。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⑦白兰地果然有效,他居然坐起来了。往常他向我致敬只是闭着眼,稍微动一动眉毛。然后,我把酒递到他的唇边,酒过三杯,他开始讲话,可是始终是躺在床上不起来。⑧“朋友,”我的声音有点发颤,“朋友,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⑨他没当时回答我。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的说:“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他又停顿住了。我非常的怕他不再往下说,可是也不敢促迫他;我等着,听得见我自己的心跳。⑩“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⑪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⑫“你是个聪明人!”他说。我也吞了一大口白兰地,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⑬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像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像自己念道:“想起来了!”我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等着。⑭“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哪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像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那是最快活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温暖。她和妈妈相似——爱情在静里享受。别的女子们,见了花便折,见了镜子就照,使人心慌意乱,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⑮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彼此看着。我们都懒得说话。眼睛交谈了一切。”⑯“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自然懒得去打听,更提不到去找她。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⑰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⑱“又看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太活泼了,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你还是这么懒?’这是她的第一句话,我没言语。‘其实你也可以不懒的;假如你真是懒得到家,为什么你来见我?咱们——’她没往下说,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⑲“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⑳“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㉑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㉒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载于1933年《益世报》,有删改)(1)第⑮段画线处反复说“大概是”,请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析“海棠”在这篇小说叙事中的作用。(3)小说中的“我”对情节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对于这篇小说塑造的“懒人”形象,有人认为是用来讽刺批判人性中的“懒”的,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解答】(1)句子“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中,“大概是”表示对情况的揣测,反复说“大概是”,强调了懒人对女孩去处的不确定,反映出懒人与女孩交往方式的独特性及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巧妙透露出懒人在女孩离开后经常思念揣测的心理。(2)“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象蓝天下的一大团雪”“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小说以“海棠花开满——海棠花开残——海棠花再开——种海棠树”的变化,对应“爱情的沉醉——爱情的消散——爱情的追忆——生命的终结”等主体情节的展开,“海棠”为小说提供了叙事线索。“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象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象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海棠花开、花瓣拂面”渲染了纯洁美好的气氛,烘托了“懒人”陶醉爱情的快乐。“海棠花开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凋残的海棠渲染了落寞凄凉的气氛,烘托了“懒人”失去爱情的悲伤心情。“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海棠象征着“懒人”超尘脱俗、纯洁美好的心灵世界,升华主题,并使小说富有抒情韵味。(3)本文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展开故事的叙述,故“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参与者。由“幸而懒人有个弱点——喜欢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我故意诱他说话,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懒得听见。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等可知,作为叙述者,情节的发展受“我”视角的限制,仅呈现“我”与懒人交往中的所见、所闻、所为。作为参与者,由“我的声音有点发颤”“我等着,听得见我自己的心跳”“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等着”等可知,“我”直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懒人的故事是随着“我”主动接近懒人而不断展开的。“我”的表现还为情节高潮的到来蓄势,营造了“我”的紧张感并且将这种紧张感不断升级,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充分蓄势,使情节的发展更有节奏感,更引人入胜。(4)根据“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可知,其实懒人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可见在人们的心中是忽略懒人的存在的,而在“我的眼中懒人是独特的存在,“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因此我对他很注意: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不惜用酒打开懒人的话匣子,去了解懒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明白懒人并非一无是处,他天真质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是消极避世而已。可见作者写懒人的目的是关注懒人,理解懒人。本文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益世报》,可见作者创作本文是有用意的,懒人正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他麻木和慵懒举世无双,他“连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整天躺着、眯着,正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国民庸碌无为、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因为世道上都是小丑一样的人物,如“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懒人只能用“懒”抵制世俗、固守自我,这是他追求不同于流俗的生存方式。可见作者写懒人的目的是思考社会问题,唤醒那些像懒人一样的民众。作者写懒人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懒人的“懒”,其实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的,他只是象征式的虚构人物。他对生命和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和反思,他认为“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懒人的“懒”隐喻生活的怪诞,追求自我的懒人以对流俗的抗拒保持人的本真状态,探索人的灵魂和生存状态。懒人虽然对世事有自己的思考,有脱俗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但是他这种慵懒无所事事的或者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以至于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这种人虽然让人同情,却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人必将被历史的洪流埋没,文章以此启发我们理性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命该有的状态,我们应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实干兴邦。答案:(1)反复说“大概是”,强调了懒人对女孩去处的不确定,反映出懒人与女孩交往方式的独特性及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巧妙透露出懒人在女孩离开后经常思念揣测的心理。(2)①线索作用。以“海棠花开满—海棠花开残—海棠花再开—种海棠树”对应“爱情的开始与沉醉—爱情的逐渐消散—爱情的难舍与终结—生命的终结”等主要情节,使叙事脉络更清晰。②环境方面的作用。或渲染纯净美好的气氛,烘托人物热恋时甜蜜美好的心境;或渲染落寞凄凉的气氛,以海棠花开残衬托人物分别时的落寞;或乐景衬哀情,以海棠花又开的美好景象反衬人物失去爱情的忧伤。③象征作用。“海棠”在小说中既可象征纯净美好的爱情,也可象征懒人的理想或心灵世界,可以升华主题,使小说更有抒情韵味。(3)“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参与者。作为叙述者,情节的发展受“我”视角的限制,仅呈现“我”与懒人交往中的所见、所闻、所为。作为参与者,“我”直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懒人的故事是随着“我”主动接近懒人而不断展开的。“我”的表现还为情节高潮的到来蓄势。“我的声音有点发颤”“我等着,听得见我自己的心跳”“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等着”等表现,营造了“我”的紧张感并且将这种紧张感不断升级,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充分蓄势,使情节的发展更有节奏感,更引人入胜。(4)“懒人”形象的外在表现确实夸张地呈现出“懒”的极致,可以引发读者对人性中的“懒”的反思与批判;但是,“懒人”的“懒”的外壳内又有不同流俗的精神特质,他不受这“可厌的社会”的影响,憧憬纯净美好的爱情,热衷恬静的快乐,爱情幻灭后陷入永久的自责与绝望,“懒”的外壳内,存着对流俗的抗拒,保持着自己的本真,这与世俗意义上的“懒”有根本的区别,这也使得“懒人”这一形象更具思想性或象征意味。(三)6.(8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长相思(二首)(宋)万俟咏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山驿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1)以下对两首词的比较,最不适切的一项是DA.两首词均为双调三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且用韵相类。B.两首词喜用淡语,共同呈现出“语弥淡,情弥苦”的特点。C.两首词选取相同意象,取义相近,对意象的处理各有其妙。D.两首词都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巧妙融合,写景虚实相生。(2)《长相思•雨》中“愁人不喜听”与《长相思•山驿》中“行人不要听”在抒情效果上有何相似之处?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加以赏析。【解答】(1)D.“两首词都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巧妙融合,写景虚实相生”错误,《长相思•雨》中并没有运用触觉,另外两首词中写景虚实相生特点不明显。故选:D。(2)我们要找出两首词中“愁人不喜听”与“行人不要听”的相似之处。这两句都采用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手法,通过他们的心理表达出内心的愁苦之情。从而使未明写的听后之感更有想象空间。同时,这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描写特定的声音来衬托出夜晚的寂静,从而表达出更深的愁情。《长相思•雨》中“一声声,一更更”“空阶滴到明”通过夜晚雨声的描写,以声衬静,借助不断雨声层层递进的方式,把诗人羁旅他乡的悲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长相思•山驿》中“几叶秋声和雁声”借助秋天特有的意象,通过雁声的描写,把行人羁旅他乡的悲凉之情抒发得生动感人。这些声音诗人都不想听而不得不听,似透出对造物无情之愁怨,避而不得之无奈,强烈表达出离人的寂寞孤独之苦,使情感的意蕴更丰富、情味更浓郁。答案:(1)D(2)答案示例:两首词都不直写人的听后之感,而是写“不喜听”“不要听”的主观愿望,从而使未明写的听后之感更有想象空间。就结果看,前者无奈地听雨“空阶到天明”,后者在“雨余秋更清”的环境里格外清晰地听着“几叶秋声和雁声”,都不想听而不得不听,强烈表达出离人的寂寞孤独之苦,使情感的意蕴更丰富、情味更浓郁。译文:长相思(二首)(宋)万俟咏雨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赏析:《长相思•雨》是一首写景遣怀的词。该词讲述相思之人整夜难眠,在雨夜中听着雨打芭蕉,触景生情,词人心中有无限的情怀,孤灯照人难入梦,流露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全词将雨声与听雨之人的心情融合得毫无痕迹,无一处提及“雨”字,却处处是雨。其语言浅淡,工于音韵,吟咏起来很有音乐上的美感。(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薛端传①端字仁直,本名沙陀。年十七,司空高乾邕辟为参军,赐爵平阴男。端以天下扰乱,遂弃官归乡里。②魏孝武西迁,周文①令大都督薛崇礼据龙门,引端同行。崇礼寻失守,降东魏。东魏遣行台薛修义督乙干贵西度,据杨氏壁。端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修义乃令其兵逼端等东度。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修义亦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东魏又遣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守杨氏壁。端率其属,并招喻村人,多设奇兵以临之。懿等疑有大军,便东遁,赴船溺死者数千人。端收其器械,复还杨氏壁。周文遣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镇之。降书劳问,征端赴阙,以为大丞相府户曹参军。③从禽窦泰,复弘农,战沙苑,并有功,进爵为伯。后改封交城县伯,累迁吏部郎中。端性强直,每有奏请,不避权贵。周文嘉之,故赐名端,欲令名质相副。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每启周文云:“设官分职,本康时务,苟非其人,不如旷职。”周文深然之。④魏帝废,近臣有劝文帝践极,文帝召端告之。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僣伪,然后俯顺乐推。文帝抚端背曰:“成我者卿也。卿心既与我同,身岂与我异。”遂脱所著冠带袍裤并以赐之。进授吏部尚书,赐姓宇文氏。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六)【注】①周文:即宇文泰,南北朝时期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去世后谥号为文公,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后追尊为文王,后又追尊为文皇帝。下文“文帝”同为一人。(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据杨氏壁占据②遂拔还河东回转;调转(退兵)(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并招喻村人AA.开导B.说明C.比喻D.欢愉②本康时务BA.安宁B.治理C.褒扬D.除去(3)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僣伪(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5)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文中周文帝对薛端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周文帝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要求:(1)200字左右;(2)用白话。【解答】(1)①句意:占据杨氏壁。据:占据。②句意:就率军退兵回到黄河以东。拔:回转;调转(退兵)。(2)①“喻”,告诉,使人知道、明白,可译为“开导”。句意:又招集、开导村民。故选:A。②“康”,使动用法,“使……安宁”,可译为“治理”。句意:本来就是用来治理重大事情的。故选:B。(3)“端以为三方未一”,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是独立的句子,所以“未一”后要断开;“示天下以不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不广示天下”,应该单独成句,所以“名号”后要断开;“请待龛翦僣伪”,是薛端提出的具体建议,也应该单独成句,所以“不广”后要断开。综上应断句为: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僣伪。句意:薛端认为天下没有统一,匆忙登基称帝号,就向天下显示出了自己的狭窄,请求等到攻克翦灭了割据一方的政权。(4)补充主语“薛端”;“居选曹”,担任选拔官员的职务;“贤能”,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虽”,即使;“升擢”,提拔晋升。译文:(薛端)自从担任选拔官吏的职务,首先竭力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即使王公贵族子弟,如果才能低下、品行卑鄙,也不曾提拔晋升。(5)薛端的主要事迹有:少年时因天下动乱而毅然辞官回乡;面对薛修义、乙干贵的追杀、招降,不为所动,沉着应对;历次作战立功,捉窦泰,收弘农,攻沙苑等;主持吏部,选贤任能,唯才是举,虽贵族公卿子弟,才劣行薄者亦不用;战略眼光高远,洞察天下大势,劝君不可急于践极。对这些具体事迹点评时,要注意评价与事实相符。如年少时的选择,可说其“有志节”;面对敌人的追杀、招降不动摇、沉着应对,可说其“胆识智谋出众”;历次作战立功,可说其“作战有方略,功勋卓著”;选贤任能,可说其“刚强正直,不避权贵”;劝君王不可基于登基,可说其“战略眼光高远”。最后,要有总评(也可以放在最开头),体现薛端在君主心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薛端的事迹及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倚重来看,可以说是“国家之柱石,君王之臂膀”。答案:(1)①占据;②回转;调转(退兵)(2)①A;②B(3)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僣伪(4)(薛端)自从担任选拔官吏的职务,首先竭力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即使王公贵族子弟,如果才能低下、品行卑鄙,也不曾提拔晋升。(5)示例:他,少年时即有志节,因天下动乱而毅然辞官回乡,以待时机;他,胆识智谋出众,面对薛修义、乙干贵的追杀、招降,不为所动,沉着机敏,最终化险为夷;他,带兵作战有方略,功勋卓著,捉窦泰,收弘农,攻沙苑,不可胜计。他,刚强正直,不避权贵,主持吏部,选贤任能,唯才是举,虽贵族公卿子弟,才劣行薄者亦不用。他,战略眼光高远,洞察天下大势,劝君践极不可急。他是薛端,他是国家之柱石、君王之臂膀。参考译文:①薛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本名沙陀。十七岁时,司空高乾任命他为参军,赐爵汾阴县男。薛端认为天下动乱,弃官回归故乡。②魏孝武帝西迁时,太祖命令大都督薛崇礼据守龙门,引荐薛端同行。薛崇礼随即失守,投降东魏。东魏派行台薛修义、都督乙干贵率军数千人向西推进,占据杨氏壁。薛端与族人、家仆等原在杨氏壁,薛修义命令士兵逼迫薛端等人东行。准备渡过黄河时,天色已晚,薛端与族人、家仆等悄悄逃跑。薛修义派骑兵追赶,薛端等人骑着马边战边逃,进入石城栅栏,得以逃脱。栅中原先就有百户人家,薛端与他们合力固守。乙干贵等人多次前来招抚,知道薛端不愿投降,就率军返回黄河以东。东魏又派遣将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据守杨氏壁。薛端率领部下,又招集、开导村民,在杨氏壁附近设下多处奇兵。贺兰懿等人怀疑大军已至,立即向东逃跑,争船淹死的有数千人。薛端尽收其兵器军械,又返回杨氏壁。太祖派南汾州刺史苏景恕前去镇守。致信慰问,调薛端入京,授大丞相府户曹参军。③参与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都立有战功,晋封伯爵。后来改封文城县伯,多次升迁,任吏部郎中。薛端刚强正直,每有奏议,不避权贵。太祖嘉许他,因此赐名为端,想使他名实相符。薛端自从担任选拔官吏的职务,首先竭力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即使王公贵族子弟,如果才能低下、品行卑鄙,也不曾提拔晋升。常常对太祖说:“设置官员划分职责,本来是为了治理重大事情的,如果没有合适人选,还不如暂时空着。”太祖对此十分同意。④魏帝被废,周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劝周文帝登基,周文帝召来薛端告诉他这一情况。薛端认为天下没有统一,匆忙登基称帝号,就向天下显示出了自己的狭窄,请求等到攻克翦灭了割据一方的政权,然后才能使大家都俯首归顺,心悦诚服地拥戴。周文帝拍着薛端的背说:“成就我大业的人是你呀。你的看法既然与我的一样,行动难道会跟我不同?”于是脱下自己的衣帽袍裤一并赏赐给了薛端。提拔薛端当吏部尚书,并赐姓宇文。薛端长期担任铨选官吏的官,很有鉴识人才的才能,经他提拔任用的人,都能人尽其才。(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木假山记(宋)苏洵①木之生,或蘖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④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③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⑤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选自《嘉祐集》卷十五)【注】①蘖:树木的嫩芽。②拱:两手合围,常用于表示树木粗细。③濆:水边。④数:气数,命运。⑤阿:曲从迎合。(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A.而B.则C.焉D.何(2)以下关于“幸”或“不幸”的阐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BA.有“幸”被用作栋梁的树木,仍不免被砍伐,也是“不幸”的。B.被大风拔起的树木是“不幸”的,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C.被流水飘走的树木,即使有“幸”不破损或腐烂,仍多遭遇“不幸”。D.作者家中“木假山”所用之“木”,符合文中所言“最幸者”的标准。(3)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下列说法最不适切的一项是CA.善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B.善用借喻,含蓄而生动。C.以叙述树木成长过程为主,议论为辅。D.由此而及彼,拓宽了事理的适用范围。(4)南宋楼昉评论本文说:“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合,有无限曲折,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结合全文,赏析其“无限曲折”的妙处。【解答】(1)“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有斧斤之患”,意思是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由此可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意思是于是,表示结果。A.而,连词,表结果。B.则,连词,表承接。C.焉,疑问代词,哪里。D.何,代词,什么。故选A。(2)B.“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错。由“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可知,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的不是被大风拔起的树木。故选B。(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