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2_第1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2_第2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2_第3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2_第4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1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3.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三维目标】【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2、特点: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作用:(1)积极: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1、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3、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二、"斯大林模式"(一)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二)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经验: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2、教训:(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2)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3)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3、认识: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②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③建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知识巩固】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4)斯大林模式(1936-1991)农业工业在保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计中的计划经济分配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材料一: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材料二: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一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引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根据课文及材料一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并结合背景思考这一政策实行的目的。2、结合课文94-95页《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相关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材料三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二说明政策调整的原因。4、结合材料三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5、根据材料四评价新经济政策。探究二:探究斯大林模式实行的背景和影响。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一探究斯大林模式工农业政策实施的原因,并思考斯大林模式在所有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何特点。2、根据以上材料,你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练习巩固】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3.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4.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5.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C.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

参考答案【知识巩固】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4)斯大林模式(1936-1991)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农业集体化运动工业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在保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优先发展重工业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计中的计划经济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探究一1、背景: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1918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2、积极影响:为国内战争胜利奠定经济基础;消极影响: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引起经济和社会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3、原因:(1)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2)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5、积极影响:(1)促进经济恢复,利于政治稳定;(2)探索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局限:未能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