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学法指引如何分析文中蕴含的道理?这是中考文言文尤其是议论性文言文常见的考点。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指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观点或情感倾向。常见的考查方式有:①选文阐述了怎样的观点?②选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仔细分析文题;②抓住中心句;③找议论抒情句。◆课程导航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称为“亚圣”,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二、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在《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中就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三、知识积累◎孟子辞万钟孟子是一个清高自持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准备在国都的中心地区给孟子建一座房子,并送给孟子万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基础夯实1.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句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主张,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丧失。
(5)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一文不值。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鱼,我所欲也(想要)(2)二者不可得兼(得到)(同时)(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选取)(4)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胜过)(比)(5)故不为苟得也(为:做)(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恨)(7)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同“避”,躲避)(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没有)(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此)(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11)贤者能勿丧耳(丧失)(罢了)(12)弗得则死(否定词,不)(13)呼尔而与之(吆喝)(给)(14)行道之人弗受(接受)(15)蹴尔而与之(踩踏)(16)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同“辨”,辨别)(18)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益处)(19)为宫室之美(为了)(20)妻妾之奉(侍奉)(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同“欤”,语气词)(22)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2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24)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停止)(2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作)(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然而)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果用脚踩踏着给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课文精读1.完成《鱼我所欲也》的自学结构图。2.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1)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与这一观点相符?(2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课文中的“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相比,哪个更珍贵?为什么?(4分)“一箪食,一豆羹”更珍贵。因为它“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决定的是人的生命,而“万钟”影响的只不过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是如何看待义和利的。(4分)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在生与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以看出,孟子并非绝对否定“利”,他认为,符合礼义的“利”是可以接受的。
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内容写法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既使说理明白易懂,又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C.“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D.孟子认为,虽然只有贤者才有“舍生取义”的“本心”,但如果其他人不丧失本心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贤者。(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这种心”,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B.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人,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把鱼和熊掌作对比,把生和死作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作对比等,大量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本文体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拓展阅读【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鱼,我所欲也想要
(2)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4)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为了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⑥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释】①律:卫律,匈奴人,曾在汉朝廷当官,后又投降匈奴。②武:苏武,汉朝的使臣。③旃:同“毡”,毛织物。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去:即“弆”(jǔ),收藏。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D)A.白单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之不能尽其材D.羝乳,乃得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5.简答。(5分)(1)【甲】文开头讲“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推理的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思考。
(2)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3分)【甲】文作者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通过详细记叙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的事迹,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民族大义)的人。
◆核心素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我国,“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信’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6分)1.信,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可见其造字本义为许诺,发誓。“信誓旦旦”的“信”就是用其本义。“轻诺必寡信”中的“信”则引申为遵守誓言,信守诺言。(2分)
2.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信”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2分)①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性情》)②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③曾子之妻欲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捕彘杀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⑤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示例:诚信,专一不变;遵守承诺;说话算话;说实话;坚持自己的人格等。
3.班级举办“‘信’远流长”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活动倡议。(2分)示例一:举办“诚信做人”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讲诚信”的典故史实。示例二:开展“‘信’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信”的思想内涵。示例三:组织“‘信’在身边”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信”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
9鱼我所欲也(答案版)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学法指引如何分析文中蕴含的道理?这是中考文言文尤其是议论性文言文常见的考点。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指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观点或情感倾向。常见的考查方式有:①选文阐述了怎样的观点?②选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仔细分析文题;②抓住中心句;③找议论抒情句。◆课程导航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称为“亚圣”,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二、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在《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中就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三、知识积累◎孟子辞万钟孟子是一个清高自持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准备在国都的中心地区给孟子建一座房子,并送给孟子万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基础夯实1.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句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主张,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丧失。
(5)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一文不值。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鱼,我所欲也(想要)(2)二者不可得兼(得到)(同时)(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选取)(4)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胜过)(比)(5)故不为苟得也(为:做)(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恨)(7)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同“避”,躲避)(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没有)(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此)(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11)贤者能勿丧耳(丧失)(罢了)(12)弗得则死(否定词,不)(13)呼尔而与之(吆喝)(给)(14)行道之人弗受(接受)(15)蹴尔而与之(踩踏)(16)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同“辨”,辨别)(18)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益处)(19)为宫室之美(为了)(20)妻妾之奉(侍奉)(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同“欤”,语气词)(22)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2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24)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停止)(2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作)(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然而)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果用脚踩踏着给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课文精读1.完成《鱼我所欲也》的自学结构图。(略)2.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1)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与这一观点相符?(2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课文中的“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相比,哪个更珍贵?为什么?(4分)“一箪食,一豆羹”更珍贵。因为它“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决定的是人的生命,而“万钟”影响的只不过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是如何看待义和利的。(4分)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在生与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以看出,孟子并非绝对否定“利”,他认为,符合礼义的“利”是可以接受的。
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内容写法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既使说理明白易懂,又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C.“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D.孟子认为,虽然只有贤者才有“舍生取义”的“本心”,但如果其他人不丧失本心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贤者。(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这种心”,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B.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人,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把鱼和熊掌作对比,把生和死作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作对比等,大量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本文体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拓展阅读【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鱼,我所欲也想要
(2)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4)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为了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⑥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释】①律:卫律,匈奴人,曾在汉朝廷当官,后又投降匈奴。②武:苏武,汉朝的使臣。③旃:同“毡”,毛织物。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理解注册会计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考试技能强化与试题答案
- 项目管理的决策实施技巧试题及答案
- 批发砖石材料的合同协议
- 高效学习注册会计师脉络试题及答案
- 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构成与2025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资格证考试的知识纵览试题及答案
- 注会现场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投资合规管理试题及答案
- 暖气片购买与销售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十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
- 护肤夏日美白课件
- 2025年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垂直管理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2024
- 隧道二衬台车安装拆除施工方案
-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
- 燃气管道管道吹扫方案
- 2025年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血液透析常用药物知识及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