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省部分高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部分高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部分高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部分高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部分高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6月22日四城市昼夜长短示意图(空白部分是表示昼,阴影部分表示夜),完成下面小题。1.四城市中,位于赤道的是()A.①B.② C.③ D.④2.四城市中,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该日为6月22日,为夏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分,故①为赤道地区,A对,B、C、D错。故选A。【2题详解】该日为6月22日,为夏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全球范围看,越往北白昼越长,图中4地白昼长度排序为②<④<①<③,故由南向北排序为②④①③,B对,A、C、D错。故选B。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拍摄到的一张日落时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时北京的昼长约为()A.9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4.照片拍摄日期最接近()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答案】3.C4.B【解析】【3题详解】P地与北京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昼长相同,即计算出P地昼长,就可知北京昼长。根据题意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日落,可计算出日落时P地85°E地方时为18时30分,根据日落时间=12+1/2昼长,可计算出P地昼长为13小时,C正确。故选C。【4题详解】夏至日40°N的昼长为14时51分,由上题分析可知,P地40°N昼长为13小时,昼长夜短,故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D错误;即直射点位于赤道向北回归线之间,且更接近赤道,最可能为5月1日,故B项正确;7月1日太阳直射点更接近北回归线,故C项错误。故选B。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据此完成以下小题。5.下列转化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6.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下列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变质岩C.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结→侵入岩 D.露出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答案】5.D6.D【解析】【5题详解】只有岩浆才能形成岩浆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综上所述,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A错误;沉积岩或岩浆岩→变质作用→变质岩,B错误;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结→喷出岩,C错误;露出地表的变质岩或岩浆岩→外力作用+固结成岩→沉积岩,D正确。故选D。下图为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该地区计划在甲城市和乙城市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公路。图中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Ⅰ线 B.Ⅱ线 C.Ⅲ线 D.Ⅳ线8.选择该线路遵循的原则是()A.节约耕地资源 B.缩短线路长度C.适度超前 D.依据运输需求【答案】7.A8.D【解析】【7题详解】从图中看,Ⅰ线连接乡镇最多,且不经过山区和沼泽,最合理,A正确。Ⅱ线和Ⅲ线穿过山区,工程难度大,B、C错。Ⅳ线经过沼泽,工程难度大,D错。【8题详解】从图中看,Ⅰ线连接乡镇最多,可判断出选择线路遵循的原则是依据运输需求,D正确。图中没有耕地信息,无法判断是否节约耕地资源,A错。从图中看该线路并不是最短的,没有遵循缩短线路度的原则,B错。适度超前从图中无法判断,C错。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11.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答案】9.C10.D11.B【解析】【9题详解】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7时、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10题详解】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在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海陆风的形成主要是受下垫面性质影响,故图中高度较低的风向代表海陆风。15时风速最大,代表了海风较明显,为东南风,可推测陆地总体在海洋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11题详解】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基瓦利纳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条狭长沙坝的南端,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该小镇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却仅在海平面以上1.8~3米,正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海水和河流的作用是影响沙坝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完成下面小题。12.近年来沙坝东西两侧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河流堆积、海水侵蚀 B.河流堆积、海水堆积 C.河流侵蚀、海水堆积 D.河流侵蚀、海水侵蚀13.图中沙坝在一年中面积减小最快的时间可能是()A.3~5月 B.6~8月 C.8~10月 D.10~12月【答案】12.D13.B【解析】【12题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沙坝东侧距大陆近,有大陆上多条河流注入,且流向与沙坝走向基本垂直,河流侵蚀作用强。西侧直面海洋,海面开阔,海水流动性好,受海浪和潮汐侵蚀作用强,D正确;根据材料“该小镇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却仅在海平面以上1.8~3米,正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可知,此时该沙坝被严重侵蚀,说明堆积作用较弱,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夏季(6~8月)是当地气温较高的时期,此时海冰融化,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增大,侵蚀力较强;且冻土融化,沙坝土层松软,使沙坝容易受到侵蚀,东西两侧受河水和海浪的共同侵蚀作用加强,B正确;而其他时间气温相对较低,河流流量较小,侵蚀力相对较弱,沙坝面积减小较缓,ACD错误。故选B。在陕北地区,分布了很多由黄土和红色砂岩构成的地貌景观,谷底宽数米,两侧崖壁高十几米,千姿百态。下图为延安市安塞区黄土覆盖的砂岩天生桥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构成天生桥的下部岩石主要由()A.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B.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C.东南季风搬运堆积形成 D.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15.在天生桥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是()A.侵蚀减弱,沉积增强 B.沉积与侵蚀同步增强 C.沉积减弱,侵蚀增强 D.沉积与侵蚀同步减弱16.形成天生桥地貌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为()A.地壳下沉—沉积作用—风力侵蚀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流水侵蚀 D.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流水侵蚀【答案】14.D15.C16.B【解析】【14题详解】该区砂岩岩层平整,垂直节理发育明显,属于沉积岩,应为流水挟带的泥沙经过搬运后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经沉积作用而形成,D正确;岩石主要是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岩,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故大规模的海陆变迁不是岩石形成的主要因素,A错误;黄土堆积物主要是风力沉积物沉积形成,红色砂岩一般在湿润气候下形成,故不是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B错误;该地区深居内陆,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小,且东南季风搬运的堆积物多分布在沿海地区,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在天生桥的形成过程中,下部的构成物质主要为红色砂岩,为湿润环境下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后经历了地壳抬升,使砂岩出露地表,沉积作用逐渐减弱,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加强,C正确;若沉积作用增强,则会形成更多层沉积岩;若侵蚀作用减弱,则不利于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多以完整的沉积岩岩层为主,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该地区岩层多以层理构造的砂岩为主,说明砂岩最先因沉积作用较强而形成;砂岩沉积形成之后,受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而砂岩岩性较软,易遭受流水侵蚀(该地位于河谷),从而形成了天生桥景观。综上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正确;若地壳下沉,则不利于砂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密苏里河长期以来是美国艾奥瓦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之间的自然分界线。卡特湖镇位于密苏里河西侧,但行政上仍隶属于艾奥瓦州,这一独特的行政归属关系与密苏里河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密苏里河某河段位置。(1)指出图示区域河谷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简述卡特湖(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答案】(1)特征:宽而浅的槽形。原因:河流落差小,向下侵蚀作用弱,向河谷两岸侵蚀作用强,河谷拓宽成槽形。(2)该地地势平缓,河流以侧蚀为主,易形成河曲;河曲凸岸堆积、凹岸侵蚀,逐渐出现河曲颈部;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卡特湖(牛轭湖)。【解析】【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由于此区域海拔较低且地形平坦,河道弯曲,落差小,河流流速慢,下蚀作用较弱,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由于河流不断进行侧蚀,使得河谷拓宽成宽而浅的槽形。【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该地海拔在3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说明该地地势平缓,流速慢,河流以侧蚀为主,易形成河曲;河曲凸岸堆积、凹岸侵蚀,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河曲颈部;洪水泛滥时,河流水位猛涨,使得河水冲断河曲颈部,截弯取直,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从而形成卡特湖(牛轭湖)。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1)说出多雄拉的构造地貌类型并解释其成因。(2)分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3)2017年4月,连接西藏墨脱与派镇的多雄拉公路隧道全线贯通,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答案】(1)地貌类型:背斜谷。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2)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地壳不断上升,形成高大的山体;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幽深的峡谷。(3)该处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便于施工。【解析】【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多雄拉所在位置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所在位置地势较低,是谷地,因此多雄拉的构造地貌是背斜谷,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而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小问2详解】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主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力方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导致岩层隆起,地壳不断上升,从而形成高大的山体。外力方面,区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强,降水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加之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流速快,下蚀能力强,河流深切,形成幽深的峡谷。【小问3详解】多雄拉为背斜构造,其拱形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稳定性强,不易发生坍塌等地质灾害。背斜构造中,地下水会顺着岩层向两侧流动,使得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施工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多地下水的干扰,便于施工,也有利于隧道建成后的安全和维护。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泊或海域)中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地区物质组成差别大,岩石粒径分布不均匀,主要由砾石、砂石、粉砂和黏土等构成。辫状河流分岔多,有时若干河流分岔后又可重新汇流,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冲积扇上多有发育。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扇三角洲景观。(1)指出扇三角洲地区山前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结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阐述图中扇三角洲上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3)与扇三角洲相比,分析河口三角洲地形和沉积物的特点。【答案】(1)主要类型:砾石。结构特点:粒度粗,粒径较大,磨圆度差,棱角较多。原因:扇三角洲主要由河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靠近山体的位置,砾石等粒径较大的沉积物搬运距离较短,较易沉积,岩石较少受到磨蚀,棱角较多。(2)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形成的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砂石、黏土等物质大量沉积,枯水期地势较高处阻挡水流,较低处形成岔流或汇聚水流,形成辫状河流。(3)扇三角洲通常与高地相邻,高差较大,沉积物粒径较大,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大,多砾石;河口三角洲常常发育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地形起伏小,沉积物粒径小,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小,多粉砂、黏土。【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泊或海域)中的冲积扇”可知,扇三角洲也属于冲积扇地貌,主要由河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在靠近山体的位置,由于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砾石等粒径较大的沉积物重量较大,搬运距离较短,较易沉积;由于这些先沉积下来的岩石较少受到磨蚀,棱角较多,磨圆度较差,并且具有粒径较大、粒度粗的特点,故山前的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辫状河流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冲积扇上多有发育,图中辫状河流发育在扇三角洲上,所以其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是河流上游水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使得形成的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泥沙大量沉积,淤高河床,形成许多水下浅滩,砂石、黏土等物质大量沉积;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许多浅滩出露水面,这些地势相对较高的浅滩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在地势相对较低处形成岔流或水流的汇聚,形成辫状河流。【小问3详解】扇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处,通常与高地相邻,高差较大,由于河流流速在出山口位置明显减慢,河流搬运能力突然下降,使得沉积物粒径较大,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大,多颗粒较大的砾石分布;河口三角洲常常发育于河流下游平原的入海口附近地区,由于此处多以平原为主,地表起伏小,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较弱,使得沉积物粒径小,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小,多以粉砂、黏土等较细的沉积物为主。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长江武汉城区段两岸包括滨江平原和一系列对峙矶头(矶头在地质学上称为露头,指从江边向江心突出的小石山):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的河道形态有了较大变化:左岸变化较小,右岸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1854年长江在武汉段仍呈分汉状态,沙湖还处在通江状态,直至1899年,人们修筑大提导致右支分流被堵塞,长江和沙湖由此隔断。目前沙湖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城区,片区建设强度高、人口密度大。下图示意长江武汉城区江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1)分析长江蛇山至青山河段有利于沙洲发育的流速条件。(2)描述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3)请从下列两方面选取其一,推测沙湖未来的演变趋势。方面①湖面萎缩方面②湖面稳定或扩大【答案】(1)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水体相互顶托,流速减慢;蛇山至青山河段江面宽阔,流速减慢;青山附近江面收窄,不利于江水下泄。(2)长江武汉段河流流速慢,汉江从长江左岸注入,流水惯性导致泥沙在河道右岸沉积,河道沙洲发育,形成多分汊河道;沙洲不断合并,面积扩大,不断向岸靠拢(形成右侧单分汊河道);右汊入口处由于泥沙不断沉积及人为修筑大提,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江平原。(3)①湖面萎缩: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入沙湖沉积;填湖造陆,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沙湖附近污染物排放多,藻类过度繁殖后沉积于湖底。②湖面稳定或扩大;修建人工堤坝,保持湖泊面积;治理沙湖水污染,清理湖底淤泥;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如海绵城市),使沙湖来水量增加。【解析】【小问1详解】形成沙洲的主要流速条件是流速慢。主要从水体顶托、区域地形、河面宽度、下泄情况等方面分析。武汉段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积;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受水体相互顶托影响,流速减慢,加剧泥沙沉积;蛇山至青山河段江面宽阔,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促进了泥沙沉积;青山附近江面收窄,不利于上游江水的下泄,阻水作用明显,减慢了武汉段长江流速。【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滨江平原的形成历经了江-洲-湖-陆的先后过程,长江武汉段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汉江从长江左岸注入,流水惯性导致泥沙在河道右岸沉积,河道沙洲发育,形成多分汊河道,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沙洲逐渐合并,沙洲数量减少,沙洲整体向岸靠拢,形成单分汊河道,右汊越来越窄,最后右汊经泥沙不断沉积及人为修筑大提,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江平原。【小问3详解】湖面萎缩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从自然角度看,该处降水较多,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入沙湖沉积,该处人口密度大,沙湖附近污染物排放多,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繁殖后沉积于湖底,湖床逐渐抬高,最终面积缩小;该处土地资源紧张,填湖造陆,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湖面稳定或扩大主要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湖泊萎缩导致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减弱,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所以人为可能修建人工堤坝,保持湖泊面积,治理沙湖水污染,清理湖底淤泥,增加湖泊蓄洪量,作为景观,美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如海绵城市),使沙湖来水量增加,湖泊面积可能保持稳定或扩大。山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6月22日四城市昼夜长短示意图(空白部分是表示昼,阴影部分表示夜),完成下面小题。1.四城市中,位于赤道的是()A.①B.② C.③ D.④2.四城市中,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该日为6月22日,为夏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分,故①为赤道地区,A对,B、C、D错。故选A。【2题详解】该日为6月22日,为夏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全球范围看,越往北白昼越长,图中4地白昼长度排序为②<④<①<③,故由南向北排序为②④①③,B对,A、C、D错。故选B。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拍摄到的一张日落时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时北京的昼长约为()A.9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4.照片拍摄日期最接近()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答案】3.C4.B【解析】【3题详解】P地与北京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昼长相同,即计算出P地昼长,就可知北京昼长。根据题意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日落,可计算出日落时P地85°E地方时为18时30分,根据日落时间=12+1/2昼长,可计算出P地昼长为13小时,C正确。故选C。【4题详解】夏至日40°N的昼长为14时51分,由上题分析可知,P地40°N昼长为13小时,昼长夜短,故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D错误;即直射点位于赤道向北回归线之间,且更接近赤道,最可能为5月1日,故B项正确;7月1日太阳直射点更接近北回归线,故C项错误。故选B。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据此完成以下小题。5.下列转化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6.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下列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变质岩C.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结→侵入岩 D.露出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答案】5.D6.D【解析】【5题详解】只有岩浆才能形成岩浆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综上所述,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A错误;沉积岩或岩浆岩→变质作用→变质岩,B错误;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结→喷出岩,C错误;露出地表的变质岩或岩浆岩→外力作用+固结成岩→沉积岩,D正确。故选D。下图为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该地区计划在甲城市和乙城市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公路。图中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Ⅰ线 B.Ⅱ线 C.Ⅲ线 D.Ⅳ线8.选择该线路遵循的原则是()A.节约耕地资源 B.缩短线路长度C.适度超前 D.依据运输需求【答案】7.A8.D【解析】【7题详解】从图中看,Ⅰ线连接乡镇最多,且不经过山区和沼泽,最合理,A正确。Ⅱ线和Ⅲ线穿过山区,工程难度大,B、C错。Ⅳ线经过沼泽,工程难度大,D错。【8题详解】从图中看,Ⅰ线连接乡镇最多,可判断出选择线路遵循的原则是依据运输需求,D正确。图中没有耕地信息,无法判断是否节约耕地资源,A错。从图中看该线路并不是最短的,没有遵循缩短线路度的原则,B错。适度超前从图中无法判断,C错。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11.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答案】9.C10.D11.B【解析】【9题详解】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7时、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10题详解】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在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海陆风的形成主要是受下垫面性质影响,故图中高度较低的风向代表海陆风。15时风速最大,代表了海风较明显,为东南风,可推测陆地总体在海洋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11题详解】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基瓦利纳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条狭长沙坝的南端,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该小镇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却仅在海平面以上1.8~3米,正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海水和河流的作用是影响沙坝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完成下面小题。12.近年来沙坝东西两侧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河流堆积、海水侵蚀 B.河流堆积、海水堆积 C.河流侵蚀、海水堆积 D.河流侵蚀、海水侵蚀13.图中沙坝在一年中面积减小最快的时间可能是()A.3~5月 B.6~8月 C.8~10月 D.10~12月【答案】12.D13.B【解析】【12题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沙坝东侧距大陆近,有大陆上多条河流注入,且流向与沙坝走向基本垂直,河流侵蚀作用强。西侧直面海洋,海面开阔,海水流动性好,受海浪和潮汐侵蚀作用强,D正确;根据材料“该小镇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却仅在海平面以上1.8~3米,正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可知,此时该沙坝被严重侵蚀,说明堆积作用较弱,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夏季(6~8月)是当地气温较高的时期,此时海冰融化,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增大,侵蚀力较强;且冻土融化,沙坝土层松软,使沙坝容易受到侵蚀,东西两侧受河水和海浪的共同侵蚀作用加强,B正确;而其他时间气温相对较低,河流流量较小,侵蚀力相对较弱,沙坝面积减小较缓,ACD错误。故选B。在陕北地区,分布了很多由黄土和红色砂岩构成的地貌景观,谷底宽数米,两侧崖壁高十几米,千姿百态。下图为延安市安塞区黄土覆盖的砂岩天生桥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构成天生桥的下部岩石主要由()A.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B.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C.东南季风搬运堆积形成 D.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15.在天生桥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是()A.侵蚀减弱,沉积增强 B.沉积与侵蚀同步增强 C.沉积减弱,侵蚀增强 D.沉积与侵蚀同步减弱16.形成天生桥地貌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为()A.地壳下沉—沉积作用—风力侵蚀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流水侵蚀 D.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流水侵蚀【答案】14.D15.C16.B【解析】【14题详解】该区砂岩岩层平整,垂直节理发育明显,属于沉积岩,应为流水挟带的泥沙经过搬运后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经沉积作用而形成,D正确;岩石主要是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岩,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故大规模的海陆变迁不是岩石形成的主要因素,A错误;黄土堆积物主要是风力沉积物沉积形成,红色砂岩一般在湿润气候下形成,故不是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B错误;该地区深居内陆,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小,且东南季风搬运的堆积物多分布在沿海地区,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在天生桥的形成过程中,下部的构成物质主要为红色砂岩,为湿润环境下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后经历了地壳抬升,使砂岩出露地表,沉积作用逐渐减弱,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加强,C正确;若沉积作用增强,则会形成更多层沉积岩;若侵蚀作用减弱,则不利于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多以完整的沉积岩岩层为主,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该地区岩层多以层理构造的砂岩为主,说明砂岩最先因沉积作用较强而形成;砂岩沉积形成之后,受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而砂岩岩性较软,易遭受流水侵蚀(该地位于河谷),从而形成了天生桥景观。综上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正确;若地壳下沉,则不利于砂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密苏里河长期以来是美国艾奥瓦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之间的自然分界线。卡特湖镇位于密苏里河西侧,但行政上仍隶属于艾奥瓦州,这一独特的行政归属关系与密苏里河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密苏里河某河段位置。(1)指出图示区域河谷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简述卡特湖(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答案】(1)特征:宽而浅的槽形。原因:河流落差小,向下侵蚀作用弱,向河谷两岸侵蚀作用强,河谷拓宽成槽形。(2)该地地势平缓,河流以侧蚀为主,易形成河曲;河曲凸岸堆积、凹岸侵蚀,逐渐出现河曲颈部;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卡特湖(牛轭湖)。【解析】【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由于此区域海拔较低且地形平坦,河道弯曲,落差小,河流流速慢,下蚀作用较弱,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由于河流不断进行侧蚀,使得河谷拓宽成宽而浅的槽形。【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该地海拔在3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说明该地地势平缓,流速慢,河流以侧蚀为主,易形成河曲;河曲凸岸堆积、凹岸侵蚀,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河曲颈部;洪水泛滥时,河流水位猛涨,使得河水冲断河曲颈部,截弯取直,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从而形成卡特湖(牛轭湖)。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1)说出多雄拉的构造地貌类型并解释其成因。(2)分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3)2017年4月,连接西藏墨脱与派镇的多雄拉公路隧道全线贯通,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答案】(1)地貌类型:背斜谷。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2)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地壳不断上升,形成高大的山体;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幽深的峡谷。(3)该处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便于施工。【解析】【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多雄拉所在位置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所在位置地势较低,是谷地,因此多雄拉的构造地貌是背斜谷,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而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小问2详解】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主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力方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导致岩层隆起,地壳不断上升,从而形成高大的山体。外力方面,区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强,降水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加之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流速快,下蚀能力强,河流深切,形成幽深的峡谷。【小问3详解】多雄拉为背斜构造,其拱形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稳定性强,不易发生坍塌等地质灾害。背斜构造中,地下水会顺着岩层向两侧流动,使得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施工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多地下水的干扰,便于施工,也有利于隧道建成后的安全和维护。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泊或海域)中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地区物质组成差别大,岩石粒径分布不均匀,主要由砾石、砂石、粉砂和黏土等构成。辫状河流分岔多,有时若干河流分岔后又可重新汇流,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冲积扇上多有发育。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扇三角洲景观。(1)指出扇三角洲地区山前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结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阐述图中扇三角洲上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3)与扇三角洲相比,分析河口三角洲地形和沉积物的特点。【答案】(1)主要类型:砾石。结构特点:粒度粗,粒径较大,磨圆度差,棱角较多。原因:扇三角洲主要由河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靠近山体的位置,砾石等粒径较大的沉积物搬运距离较短,较易沉积,岩石较少受到磨蚀,棱角较多。(2)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形成的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砂石、黏土等物质大量沉积,枯水期地势较高处阻挡水流,较低处形成岔流或汇聚水流,形成辫状河流。(3)扇三角洲通常与高地相邻,高差较大,沉积物粒径较大,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大,多砾石;河口三角洲常常发育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地形起伏小,沉积物粒径小,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小,多粉砂、黏土。【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泊或海域)中的冲积扇”可知,扇三角洲也属于冲积扇地貌,主要由河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在靠近山体的位置,由于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砾石等粒径较大的沉积物重量较大,搬运距离较短,较易沉积;由于这些先沉积下来的岩石较少受到磨蚀,棱角较多,磨圆度较差,并且具有粒径较大、粒度粗的特点,故山前的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辫状河流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冲积扇上多有发育,图中辫状河流发育在扇三角洲上,所以其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是河流上游水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使得形成的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泥沙大量沉积,淤高河床,形成许多水下浅滩,砂石、黏土等物质大量沉积;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