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素材解读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年来,这条承载着促进统一、兴盛使命的“黄金水道”,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素材概述多向运用大运河是集多种功能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既是润泽百姓的千年水脉,更是传承文化的民族文脉。从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大运河贯联古今、流向未来。

角度1: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中华大地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写作示例:携千年运河风华,续写文化新篇。“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与万里长城一起成为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标志性工程。作为贯通南北的古代交通工程,大运河不仅连接了南北,方便了运输和出行,更深刻影响着沿岸的经济、政治等发展。大运河被称为“国宝河”,沉淀千年的文物见证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讲述着大运河绵亘数千年的沧桑历史,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泱泱运河水,文脉传千秋。生生不息的运河水,滋润了两岸沃土,催生了经济繁华,也孕育了历史宝藏,蔓延了文化精神。(婧蓝《运载千秋今更好,续大运河不老“传说”》)角度2: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中华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奋斗发展的生动记录,展现了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砥砺奋斗的精神力量。写作示例:大运河彰显伟大精神。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如“愚公移山”一样,体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多从西向东汇入海洋,唯有大运河以南北走向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让沿岸城市串珠成链,互促互进、互学互鉴。历朝历代工程专家和能工巧匠运用智慧,解决了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修建长距离运河面临的地形高差、通航效率、水源控制等一系列难题。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重大价值,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秦平《运载千秋阐释何以中国,水润华章书写现代文明》)角度3: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创新运河流淌至今,如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奔涌。新时代新征程,要在促进大运河新发展、新融合上下功夫,让穿越沧桑的大运河悠然流淌出新的风采、新的意象、新的神韵,让大运河的好声音成为最强音。写作示例:文化因传承而不息,文化因创新而致远。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迈入新时代,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客观需要,也是赋能美好生活、助力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欣喜于看到:浙江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互联网、科技等深度融合,让运河文化更“潮”;江苏举办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艺术节,一批批大运河主题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润泽千年的大运河打响“千年运河”国际文化旅游品牌,让美好生活应“运”而生。(宁云平《运河千载弦歌不绝,文脉传承历久弥新》)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为庆祝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联袂推出“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展品集体亮相。素材链接多向运用素材链接时文鉴读本次展览分为“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部分,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文化考古等视角,展示新时代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运河考古成果,全面阐释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新变化和新成就。在“寻迹”部分,观众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探寻河道、水闸、粮仓等遗迹,揭开历史的迷雾。“探胜”部分则聚焦于大运河沿线城市,展现因“运”而生、因“运”而兴的城市的考古发现。“见证”部分突出了大运河在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融汇”部分展示了考古成果如何转化为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如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此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考古角、州桥海马图、江都宫遗址复原模型等互动体验区,以及瓷片触摸互动体验和考古遗址滑动屏,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千年文化遗产的魅力。依托新时代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用展览的形式,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大运河,奏响了当代的运河之歌。多向运用素材链接时文鉴读古韵新声大运河,浩荡奔腾向未来3200公里,碧波渺渺,柳依依;2500多载,光阴轮转,映千川。大运河见证古韵焕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