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六 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六 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六 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六 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专题复习主题突破通史融会精准备考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六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复习主题突破多维探究引领备考新模式主题一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01主题二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02主题三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03大题增分6高考非选择题——解答型非选择题得高分的诀窍04专题限时集训(六)

05主题解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的民主政治道路。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有识之士对西方民主制度进行介绍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有过多次的民主政治追求。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尝试,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机遇,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彰显了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施政为民的信仰和理念。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主题一1.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探索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晚清时期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顽固势力的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很快失败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改革学制。新政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维护其统治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于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以及力量的弱小,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之手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党政治(1)背景: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表现①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展开竞争;1912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②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国民政府时期从“训政”到“宪政”(1)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以党代政,国民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实质就是一党专政,独裁统治(2)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进入“宪政”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人民革命政权1931年11月,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建立了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抗日民主政权,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战的最终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政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政权2.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建设进程晚清时期(1)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主张依法治国(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北洋政府时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法治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人民宪法性质的文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46年召开伪国民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实质上维护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1949年,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1982年,修订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宪法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2)改革开放后1.命题点: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2024·黑吉辽卷)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D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全部废用旧历,改用阳历,而民间却沿袭传统仍过旧历节日,这说明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有冲突之处,D项正确;阳历不代表科学,旧历不代表就是迷信,排除A项;材料中“街市仍分外热闹”表明不仅乡村沿袭旧历,城市中街市也在沿袭过旧历节日,排除B项;阳历或旧历并不能代表工业文明或农业文明,排除C项。]2.命题点:1951年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2024·江苏卷)如图为陈奇峰1951年创作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该画意在(

)A.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B.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C.抨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主旨为提倡“增产节约”,积累工业建设的资金,严惩贪污分子,主要目的是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A项正确;1951年属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B项;“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意在打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排除D项。]3.命题点:鸦片战争后,晚清法律体系的改变(2023·湖北卷)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签订后、1870年、1909年四个时期法律的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在不同时期为应对时局变化进行了法律调整,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排除A项;“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说明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1.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复杂多样,变化剧烈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政府(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新民主主义的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殖民地性质的政权(汪伪国民政府和伪满洲国)(2)深受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新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都受到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引进的政治制度大都经过了有选择的改造。(3)制度的实际运行仍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如专制集权与分权制衡)。组织形式有君主制——晚清政府(君主专制,清末新政时期试图向君主立宪过渡),太平天国政权;有共和制——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北洋政府(责任内阁制),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域全国性政权(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局部政权(太平天国、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2.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失败的原因3.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和特色(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广的民主制度。(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而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民族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5)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治化。民主政治建设以民主化、法治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4.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特点1.(2024·江西赣州模拟)1933年,中央苏区在举行民主选举时,采取了“乡村居民,百把个人的村子或屋子,就可单独开会”的办法,开创了以“村选”为形式的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先例。由此可知,苏区的乡村选举(

)A.助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落实了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D.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设2413题号√2413题号D

[根据材料“开创了以‘村选’为形式的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先例”可知,中央苏区举行的选举使农民以村为单位参与民主选举,这有利于调动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由此可知,苏区的乡村选举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设,故选D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在1927年就已建立,排除A项;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彻底破裂,排除C项。]2.(2024·广东佛山一模)下面是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其反映的制度(

)A.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B.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C.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D.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题号2413√题号2413C

[根据材料“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各族人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等权利,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故选C项;爱国统一战线是新时期提出的,并且爱国统一战线不仅要包括各民族,还要包括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宗教人士、港澳台和海外人士等,排除A项;“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排除D项。]3.(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七部法律。“一日七法”(

)A.表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确定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反映了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题号2413√题号2413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日七法”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故选D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确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定新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并不是“一日七法”,排除C项。]题号24134.(2024·山东青岛摸底)在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题号2413D

[根据材料“仍存在未……问题”可知,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但颁布后仍存在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典落后于现实,与曲折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无关,排除B项;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顺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主题二主题解读:在中国历史上,选拔政府后备官员的制度主要是建立在科举制基础上的铨选制度。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将要走到尽头的一次努力挣扎,也是国家体制向现代化迈进的前奏曲,但没有能够改变清王朝的历史命运。民国政府时期终于建立起近代文官考试制度,逐渐完成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务员制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选官制度。时期制度演变晚清时期(1)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2)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3)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4)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不久清政府又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5)1905年废除科举制时期制度演变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913年初,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时期制度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干部制度: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改革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1.命题点:晚清时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2024·湖南卷)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癸卯(1903)、甲辰(1904)进士群体,既是清朝历史上最后的两科进士,也是清朝科举改制造就的两科进士,其任职选择与原先大不一样。清朝厉行新政,改革官制,裁汰冗员,酌置散卿以议庶政,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材料所述变化并非科举制废除的原因,排除A项;当时统治集团并未出现分裂,仍然是清政府,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改革,中枢决策机制与其无关,排除C项。]2.命题点:新时期人才流动与用人制度的变革(2024·安徽卷)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一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D

[根据材料可知,国企工程师辞职,欲入职江苏某乡镇企业,最后入职湖北某偏远山区企业,这体现出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就业市场打开和社会管理松绑,促进了人才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并非体现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排除A项;乡镇企业、当地企业不一定就是私有企业,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1.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历程曲折反复变革进程先后历经初步尝试、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发展三个阶段体制逐步完善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中央和地方的选官制度均在各自的体系中得以完善,职业官僚选用制度开始形成制度新旧杂陈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变革创新与保守固旧并存、旧制更替与新意多元统一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进程多维同步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的进程同步2.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维度阐释中西合璧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逐步完善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治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的法律法规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维度阐释党治、军治(1)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党派斗争激烈。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军治色彩浓厚(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党治色彩浓厚缺乏实践(1)北洋政府时期,令出多门,地方军阀各行其是(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名义上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但是,地方势力往往将中央所派官员看成是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拒绝执行1.(2024·江西名校联盟摸底)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2413题号√2413题号C

[根据材料“二人为限……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可知,在文官保荐制度中,对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有处分要求,体现出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故选C项;材料“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只是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文职官员在保荐过程中的某个文件规定,并不能反映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排除A项;“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表达的是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文官任职令》的规定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深化,排除B项;题干信息体现了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官吏任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2024·湖南娄底模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公务员考绩奖惩条例》,规定公务员考绩惩处分为解职、降级、记过三种。公务员年考四等记过、五等降级、六等解职。1943年颁布的《非常时期公务员考绩条例》规定,公务员考绩惩处为:年考总分在60分以上者留级,总分不满60分者降一级,不满50分者免职。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重视对官员的甄别审查B.建立起近代公务员制度C.文官制度体系初步形成D.公务员的管理有法可依题号2413√题号2413D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颁布《公务员考绩奖惩条例》《非常时期公务员考绩条例》,对公务员的考核进行立法规定,这反映了国民政府公务员的管理有法可依,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公务员的考核而不是甄别,排除A项;“建立起近代公务员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未体现文官制度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3.(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C.贯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题号2413√题号2413A

[根据材料可知,在《考试法》规定的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选拔公务员的考试特点,A项正确;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并未体现党派性,排除B项;文官考试的原则是公开、平等、择优,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考试法》的规定,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并未涉及普通民众,排除D项。]4.(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1976年10月以后,干部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恢复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管理机构,接着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

)A.促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B.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C.说明新时期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题号2413√题号2413B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之后恢复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管理机构,接着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这意味着彻底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正常的干部制度,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故选B项;干部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其改革和逐步完善不能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排除A项;“新时期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干部制度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的结论,排除D项。]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主题三主题解读:积贫积弱的近代社会及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屈辱地位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活动的艰难与复杂。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呈现出屈辱性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事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披荆斩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保驾护航。一、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1.晚清时期从“宗藩体制”到“条约体制”的转变(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是“华夷”秩序(朝贡体系)。(2)鸦片战争后:闭关自守政策结束,但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传统“华夷”观念。(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遭到沉重打击,外交政策和观念开始走向近代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维护主权的外交之路步履维艰。(5)《辛丑条约》签订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清政府外交机构的转型,标志着传统的“华夷”体系和宗藩外交最终瓦解。2.民国时期的外交艰难发展北洋政府时期(1)袁世凯:1915年“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2)段祺瑞:1917年参加“一战”(3)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4)广州国民政府:革命外交(1923—1927年),即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出兵北伐,相继收回汉口、九江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928年,改订新约与关税自主(2)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3)1942年参加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废除“治外法权”(抗战时期的废约外交)(4)1943年,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5)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6)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6年《中美商约》3.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外交(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①外交政策: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为开创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外交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周边外交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全方位外交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外交关系,并大力参与和推动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①外交布局:中国继续深化与世界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中国方案:针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发展目标③着眼世界: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并积极践行中国方案二、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1.发展历程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是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2)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3)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1.命题点:近代中国的外交(2024·湖北卷)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徴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2413题号C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徴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可知,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近代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认识逐步深入,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趋势,C项正确;外交官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变体现的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A项;“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他们外交活动的主要时期是民国时期,那时清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2413题号2.命题点:现代中国的外交(2024·北京卷)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2413题号A

[材料反映的是1955年周恩来针对中法建交,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史实,可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求同存异”的内容,故排除B项;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恩来对“一个中国”的表述,而不是“一国两制”,故排除D项。]2413题号3.命题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主张(2024·山东卷)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2413题号√B

[由材料信息“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可知,邓小平认为发达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支持,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利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故选B项。]2413题号4.命题点:晚清时期的对外交往(2023·湖南卷)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2413题号√C

[由材料可知,光绪年间,曾出使外国的薛福成认识到强国无视国际公法的约束,而弱国则事事求助于国际公法,但是其他国家未必按照国际公法来对待弱国,这表明薛福成认识到在对外交往中自强的重要性,故选C项;当时弱国习惯求助于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并不是形同虚设,排除A项;薛福成的观点是弱国求助国际公法为无用之举,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不是认为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排除B项;薛福成的这段言论并不是在推崇西方,排除D项。]2413题号1.晚清外交体制的近代化历程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国际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过渡性在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中形成,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不结盟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会被盟国扯进对抗或战争中平等性中国的外交,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反对大国欺负小国,强国欺负弱国独立性中国的外交,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无附加条件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区别1.(2024·山东济南一模)《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对宗藩体系崩溃的无奈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C.对国门开放的深切担忧D.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2413题号√2413题号D

[根据材料“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深感不安”可知,清政府对《南京条约》中有关平等文书往来的内容深感不安,体现出清政府对新的外交观念具有抵触情绪,这说明清政府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故选D项;宗藩体制涉及国内皇帝与宗亲、功臣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国际上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传统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2024·广东茂名二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贸易代表团以英国为突破口,争取了英国的柴油机、起重机等项目对中国开放。之后,西欧其他国家也仿效英国,对中国增加出口钢材、机械、仪器和车辆等项目。这意味着(

)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获得普遍认可B.西方国家已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禁运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中国开拓了对西欧贸易关系的新局面题号2413√题号2413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期间(1954年),中国通过与英国的贸易谈判,得到西方国家的贸易便利,这些变化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打开了新的局面,拓展了对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D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方国家已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3.(2024·山西临汾一模)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同周边的苏联(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印尼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同时重视搞好与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关系。这一外交行为的背景是(

)A.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变化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题号2413√题号2413B

[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给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外交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外交方针,不能作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一外交行为的背景,排除A项;材料“实现了关系正常化……重视搞好……关系”说明我国外交受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影响,但这并非采取这一外交行为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4.(2024·江苏南通调研)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C.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题号2413√题号2413A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出台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是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这些政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选A项;新中国制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是在保留少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但这允许各民族发展存在差异,而不可能消除差异,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在秦朝建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形成的,排除C项;基层自治制度是在全国各地都实行的制度,而不仅仅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例

(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半年后他对直隶官员进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他认为对官员的考核,可以达到“奖劝所加,精神一振,观摩惕励,可渐跻循良之域”的效果。下表是根据他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清单而编制。高考非选择题——解答型非选择题得高分的诀窍大题增分6姓名身份考核评语处置建议萧履中南路厅同知论事轩爽,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上达圣听,以表政绩张延绪候补知县心地明白,办事安详,清理积案,力求公允上达圣听,以表政绩胡季煊宁津县知县贪酷众著,民怨沸腾;宁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伪造巨款假账;株连平民,将其房产抄没变卖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所控各款认真查办,另行奏结——据《曾国藩全集》(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6分)姓名身份考核评语处置建议李作棠保安州知州性耽安逸,罢敕不识,公事委之书差,上下其手以县丞降补宋炳文冀州知州性情疲缓,久有公事废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颓,于大小政务不能照摄;惟居心厚道,且系进士出身改为教职归部选用[点拨]

根据材料“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可得出注重官员的吃苦耐劳,体恤民生、以民为本;根据材料“力求公允”可得出注重公正、公允;根据材料因“贪酷众著,民怨沸腾”被建议革职可得出,注重清廉、廉洁;根据材料“久有公事废弛之名”“性耽安逸”可得出注重处理政务能力;根据材料“惟居心厚道”可得出注重官员心地仁厚;根据材料“近尤精力衰颓”可得出注重身体健康。[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表中信息反映了吃苦耐劳、体恤民情和勤于政务的官员得到奖励,贪污、懒于政务的官员受到严苛处理的情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有利于提高官员积极性、改善吏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利于民生等内容来阐述,要求表述清楚,语言准确。(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作用。(7分)[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公正/公允;(1分)清廉/廉洁;(1分)办事/处理政务/行政能力(效率)高;(1分)身体健康/心地仁厚;(1分)吃苦耐劳/勤劳勤勉;(1分)体恤民生/体察民情/以民为本/民本。(1分)(2)有利于民生;(1分)有利于提高官员积极性(奖励和惩罚官员);(2分)有利于改善吏治;(2分)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能力。(2分)[题后反思·技法指导]解答型非选择题得高分的诀窍(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答。(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可得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就是从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可得出借鉴和吸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土地改革的影响、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为新生政权建设积累经验等。第(2)问,根据材料“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可得出有利于扩大解放区政权的阶级基础,调动民众革命的积极性;根据材料“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可得出打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根据材料“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答案]

(1)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借鉴和吸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土地改革的影响;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为新生政权建设积累经验。(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7分)(2)积极作用:有利于扩大解放区政权的阶级基础;调动了民众革命的积极性;打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一、选择题1.(2024·湖南长沙模拟)光绪三十年,长沙知府颜钟骥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内黄泥街开设中学,称“长沙府中学堂”。1909年,长沙府中学堂在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设有“读经讲经”课程,首任监督彭清藜固守旧式教育风格,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这表明当时(

)A.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B.近代教育日渐普及C.传统儒家思想仍为主要内容D.新式人才得到培养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专题限时集训(六)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A

[根据材料“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设有‘读经讲经’课程”“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可知,当时长沙府学堂在改革后,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A项正确;“近代教育日渐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仍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且文实分科后,儒家内容比重应该降低,排除C项;“新式人才得到培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2.(2024·吉林白山模拟)《湘报》曾刊登了1897—1898年湖湘地区科举试题,如济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权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等。这反映了(

)A.科举考试以西学为主 B.挽救危机的时代诉求C.新式教育取得了成效 D.晚清民族意识的觉醒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湘地区科举试题涉及对民权内容的考查,说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各阶级探索救亡之路,倡导民权是救亡道路之一,反映出挽救危机的时代诉求,B项正确;当时科举考试试题以传统儒家文化和国内政治社会问题为主,排除A项;“新式教育取得了成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民主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3.1930年9月17日,鄂豫边特委发布征税文件,其中规定“对雇农绝对不征收”“对贫农也绝对不征收”。1931年8月10日,鄂豫皖苏区政府公布了《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规定“牺牲了之红色战士家庭概不收集”。这些规定旨在(

)A.贯彻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B.调动苏区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C.建立统一的苏区革命政府D.应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B

[1930—1931年鄂豫皖苏区政府的税收政策明显照顾人数众多的贫雇农和红军烈士家属,其目的主要是调动苏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项;材料所述为税收政策而不是土地政策,排除A项;建立统一的苏区革命政府不是鄂豫皖苏区政府税收政策的目的,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4.(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1913年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A.决定与共产党合作继续革命B.将要效法“苏联模式”组织政府C.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原因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C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由1913年关注政党内阁问题到1924年转而强调学习俄国完全以党治国,表明其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5.(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调研)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指示,规定对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地名、碑碣、匾联等,“同少数民族代表共同协商后,分别予以禁止、撤除、更改或封存”。这一规定旨在(

)A.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B.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C.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差距D.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正式形成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A

[根据“对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地名、碑碣、匾联等”“分别予以禁止、撤除、更改或封存”可知,材料所述规定的目的是落实民族平等,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发展,即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6.(2024·安徽安庆三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争端中倡导和平解决的一贯立场;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体现了中国尊重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以及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亚非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是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体现。综上可知,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放弃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7.(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23年4月,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原本因沙伊两国断交而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中国(

)A.积极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B.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C.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D.重视大国责任与担当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D

[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从而缓和了中东局势,说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D项;沙特和伊朗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沙伊之间恢复外交关系,未涉及两国经济的合作,排除B项;沙特和伊朗不属于发达国家,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8.(2024·河北保定二模)1950年,政务院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对商标申请、审查、注册等内容进行了规定。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对所有未注册商标进行登记,于1957年推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商标全面注册的意见》。这些做法(

)A.旨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C.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D.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C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商标的注册,这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C项正确;这一时期市场经济正逐渐退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三大改造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促进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排除B项;这一做法是政府在规范经济的运行,而非强化干预,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9.(2024·江西鹰潭一模)1953年8月16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江苏省统计: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的有17331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129人。一些人说:“我们穿新衣,办新事,选出心上满意人。”此次选举体现了(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法治建设深入人心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践行人民民主原则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D

[根据材料“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的有17331664人……共选出代表352129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现了大多数人参与选举,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现象,即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D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建设深入人心,排除B项;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0.(2024·湖北黄石三模)下面为“八二宪法”第十五条的修正情况表。其修正反映出我国(

)“八二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情况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宪法修正内容1982年宪法第十五条原文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法治建设保障经济改革方向D.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宪法修正内容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七条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七条为这一改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法制保障,这体现了法治建设保障经济改革方向,C项正确;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D项与史实、题意皆不符,排除。]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1.(2024·云南昆明三模)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合并和编纂,如:1998年修正的《收养法》、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2017年的《民法总则》等。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旨在全面继承中国现存法律成果C.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系统整合了现有的民事法律法规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合并和编纂,这表明其系统整合了现有的民事法律法规,D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0年底,与题干中“2020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之前法律的修改、合并和编纂,而非全面继承,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形式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的是宪法,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2.(2024·安徽蚌埠模拟)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A.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B.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C.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D.深入贯彻了党管干部的原则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A

[根据题干“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的选拔方式比较科学和严格,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这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A项正确;“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的选拔方式和原则,与“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的选拔方式和原则,与“党管干部的原则”无关,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13.(2024·江西上饶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北京市第三届(1951—1952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代表类别具体类型人数政府代表军官会及北京市人民政府代表17党派代表中国共产党、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九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30机关及部队代表卫戍部队、公安部队、机关工作人员31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代表类别具体类型人数人民团体代表工会、农协,工商业联合会,学联,妇联、医药卫生;新闻工作者;民主青年联合会;中苏友好协会;保卫世界和平反美国侵略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救济总会;体育总会227国营工矿企业职工代表

70——依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3)》整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代表类别具体类型人数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

45区域代表

27邀请代表包含少数民族代表11名71材料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1954—1959年)(单位:%)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民主党与无党派归侨军队文教科技人员其他10.204.6521.046.0236.952.455.796.2015.17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1998—2003年)(单位:%)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工人农民企业家领导干部基层干部教授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1.011.8820.5441.551.2411.661.71作家艺术家医生金融业人士军人警察运动员其他

1.612.312.590.672.62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构成特点及实践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以“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8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代表类别”(含政府代表、党派代表、机关及部队代表、人民团体代表、国营工矿企业职工代表、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区域代表、邀请代表)、“具体类型”(具体含多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新民主主义特色。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积累经验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不同阶段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