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融入世界-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专题六 融入世界-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专题六 融入世界-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专题六 融入世界-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专题六 融入世界-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通史复习主题突破专题融会精准备考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六融入世界——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板块提升专题融会认知升华创新整合新思路中国近现代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现代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一大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中国经济腾飞,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点——线索梳理纲目化01培优点——创新训练情境化02关注点——线索梳理纲目化线索一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近代中国城市化: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国家现代治理中的城市化1953—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958—1960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1966—1977年城市化进程放缓1978—199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城市化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线索二基础设施、交通、医疗与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不悖。(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3)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服饰更加西化;饮食中西结合;婚丧仪式进一步变革。(4)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婚姻观念、婚俗等发生变化,彰显了自由、平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5)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6)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交通事业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①铁路: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沟通。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4)改革开放以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医学成就(1)中医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①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整理中医典籍,屠呦呦等专家团队因发现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②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2)西医: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③西医院校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①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并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培优点——创新训练情境化1.(2024·广西北海一模)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B.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2413题号5√B

[根据材料“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医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故选B项;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西医的传入会给中医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并没有严重阻碍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医的传入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城市中,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医无法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排除D项。]2413题号52.(2024·湖南永州一模)下表所示为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公司的借入资本及其分析。由此推知,当时中国(

)2413题号5年份垫支资本合计自有资本借入资本资产总值借入资本占资产总值的%金额(千元)%金额(千元)%金额(千元)%(千元)

1916362.2910051.9314.3310.3685.7420.0073.919205634.781002936.9152.12697.8747.97067.3838.219238436.191002968.1435.25468.0564.88630.7663.419258931.591003084.4334.55847.1665.511376.4151.4A.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B.民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C.资本市场得到稳健发展D.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开放2413题号5√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公司的垫支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这说明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开放,故选D项;材料反映福新公司的资本来源,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国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排除A项;借入资本占比逐渐下降,体现民族企业有所发展,排除B项;此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动荡,“稳健发展”一词有误,排除C项。]2413题号53.(2024·湖南怀化二模)据地方志记载:民国初期,湖南麻阳丧葬仪式“力矫繁华,工农商学,率皆简朴,故市乏奢侈之物,家少华丽之品”。这一现象(

)A.冲击了传统伦理的孝道主题B.折射出新旧文化的柔性冲突C.根源于经济落后的社会现实D.反映出社会转型的良性发展2413题号5√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期湖南地区丧葬仪式提倡节俭,该现象源于西方丧葬礼俗的渗透,导致湖南地区传统礼俗发生变迁,故民国初期的社会风俗变化反映出社会转型的良性发展,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丧葬仪式的变化,与孝道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人们社会习俗的转变,并未提及文化冲突,排除B项;材料强调丧葬节俭、社会习俗的转变,与经济落后的社会现实无关,排除C项。]2413题号54.(2024·广东揭阳二模)下表所示为1976—1985年中国基础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2413题号5

基础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沿海地区内地沿海地区内地“五五”计划(1976—1980年)42.2%50%——“六五”计划(1981—1985年)47.7%46.5%51.5%45.8%A.中美外交关系的缓和B.对外开放战略的逐步展开C.国防建设的成就显著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2413题号5√B

[表格中显示“五五”计划(1976—1980年)期间,沿海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占比42.2%,内地占比50%;而到了“六五”计划(1981—1985年)期间,沿海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占比上升到47.7%,内地占比略下降至46.5%。同时,更新改造投资在这两个地区都有所增加,但沿海比重高于内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设立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基础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在沿海地区的发展,因此,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战略的逐步展开,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缓和发生于1972年,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表格内容是关于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基础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对比,并不属于国防建设的成就,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全面展开,并不能解释此前的变化,排除D项。]2413题号55.(2024·湖南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0年,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2413题号5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2413题号5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贡献》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2413题号5[解析]

评析需要从背景、内容、评价、启示四个角度进行。从背景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从内容看,争论焦点: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然后说明各自观点的理由,洋务派支持修建铁路的原因: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的原因: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会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2413题号5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最后进行评价,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这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413题号5[答案]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争论焦点: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观点及原因:洋务派支持修建铁路的原因: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