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通史复习主题突破专题融会精准备考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通史复习主题突破多维探究引领备考新模式1840—1912年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由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另一方面,中国各阶层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和探索,中华民族逐渐走向觉醒,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1)侵略与救亡图存: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救亡图存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斗争,中华民族在斗争探索中不断觉醒。(2)经济与社会生活: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迈进。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近代城市化不断发展。(3)思想与文化交流:“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推动着中国人思想的启蒙和民族的觉醒;近代教育兴起发展,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主题一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01主题二晚清社会转型02大题增分5高考非选择题——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题步骤03通史限时集训(五)

04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一晚清时期是列强侵华和中国社会逐步沉沦时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各阶级、不同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为挽救危局而努力。一、近代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边疆危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左宗棠率军平乱,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掠夺中国铁路和工矿利权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2)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地主阶级(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2)洋务派: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3)晚清政府①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革命的爆发②预备立宪(1906—1911年):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标志着预备立宪破产资产阶级(1)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2)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1.命题点:清朝统治危机(2024·1月浙江卷)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2413题号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年间,故B项正确;噶尔丹叛乱发生于康熙年间,故排除A项;大、小和卓叛乱发生于乾隆年间,故排除C项;中法战争发生于光绪年间,故排除D项。]2413题号52.命题点:左宗棠收复新疆(2024·黑吉辽卷)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2413题号5√C

[由材料可知,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义塾,教授汉文,目的是让民众略识字义;征收用的券票也是汉字居中,旁边注释回文,让百姓更易理解。这些做法表明左宗棠想通过在新疆推行汉语教育,增强当地民众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国家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改进教育方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B项;汉文和回字并用并非当时的社会风尚,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2413题号53.命题点:中法战争签订的中法《越南条款》(2024·广东卷)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2413题号5√A

[根据材料“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5年签订的《越南条款》“以法文为正”字样没有出现,体现出清政府意图抵御西方强权,降低外国在华的话语权,A项正确;勾掉“以法文为正”字样的条款并不意味着清政府拒绝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晚清政府并未有效遏制边疆危机,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即在中国古人心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国以外,皆是蛮夷之国,材料未涉及该内容,排除D项。]2413题号54.命题点: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2024·安徽卷)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2413题号5√D

[根据材料“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时期,广学会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异邦兴衰史,且不断获得传播,该现象体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应对民族危机,D项正确;“‘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与材料主旨、时间均不符,排除A项;“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措施,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2413题号55.命题点:19世纪中后期江南土地制度的变化(2024·全国甲卷)19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2413题号5√C

[材料中所述的江苏镇江由地主大土地所有制转向小农户所有制,在19世纪中期影响其最大的因素是太平天国颁行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的破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当地人口损失严重,大量移民迁入,对土地分割分配,故选C项。]2413题号51.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表现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角度表现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增加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加入救亡图存行列2.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维度阐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2)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总体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思想解放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度阐释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维新思想的先行作用,成为后来民主革命思想的理论基础;维新改良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实现根本的变革2413题号1.(2024·河北衡水一模)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A.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2413题号D

[由材料“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却没有此项内容”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通过在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进行商品输出,《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以资本输出为主,使得列强对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不再那么强烈,故选D项;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分配,无法推知列强间的矛盾,排除B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无关,排除C项。]题号24132.(2024·广东茂名二模)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了下图管理形式,这反映出该企业(

)A.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B.受外来资本控制C.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D.有较强的独立性√题号2413A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采用了股份制形式,同时官僚也参与进来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体现了该企业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该企业受外来资本控制的信息,排除B项;“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督商办的企业独立性较弱,排除D项。]题号24133.(2024·山东日照一模)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题号2413C

[根据材料“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可知,晚清时期,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改革和革命时多使用通俗语言,这有助于民众接受宣传信息,有助于调动民众参与改革或者革命,有助于维新派和革命派唤起民众觉悟,进而助推政治革新,故选C项。]题号24134.(2024·安徽黄山二模)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题号2413A

[根据材料“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虽然福州已经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但泉州并没有开放,英国商船到泉州贸易违背了已有的条约体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商船的贸易,与扼杀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尚未开办民用企业,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对一艘商船的扣押,不能整体反映贸易的情况,不能体现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排除D项。]晚清社会转型主题二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向近代化转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中外文化交流与思想解放。1.政治方面(1)社会性质: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政权结构:促使晚清政府的政局统治发生重要变化,地方督抚的实力增强,中央集权遭到削弱。(3)外交体制:近代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演变。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4)选官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随之选官制度发生了变革。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2.经济方面(1)经济结构: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2)生产方式: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3)民族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4)商业贸易: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被引入中国,银行、民用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百货公司等出现。3.社会生活(1)城市化: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基础设施:电力、交通、通讯等建设有所发展,但是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3)交通通信: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是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4)西医的传播①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陆续被引入中国。②西医院校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对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③一些大城市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4.文化传承与交流(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的潮流。(2)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贯穿“富强救国”主题,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3)华工出国: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苦力贸易。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4)教育①清末新政时期,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近代大学:京师大学堂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5)公共图书馆及博物馆:京师图书馆、南通博物苑等。(6)文物保护:在中国,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命题点:晚清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2024·甘肃卷)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2413题号567√C

[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棉花和棉纱的生产和销售明显受到列强主导的国际市场的影响,这说明当时中国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C项正确;“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民族企业刚刚起步不久,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排除A项;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项;由于受到列强侵略和倾销商品的影响,传统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排除D项。]2413题号5672.命题点:清末官制改革(2024·湖南卷)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2413题号56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癸卯(1903)、甲辰(1904)进士群体,既是清朝历史上最后的两科进士,也是清朝科举改制造就的两科进士,其任职选择与原先大不一样。清朝厉行新政,改革官制,裁汰冗员,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1905年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材料所述变化并非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排除A项;当时统治集团并未出现分裂,仍然是清政府,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改革,中枢决策机制与其无关,排除C项。]2413题号5673.命题点: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2024·黑吉辽卷)如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2413题号5672413题号567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A

[材料反映了从前的农工商界犹如沉睡的猛兽,没有觉醒,受人耻笑,现在的农工商界像猛兽一样刚刚觉醒,而将来的农工商界会像猛兽一样,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抖擞精神,展翅高飞,屹立于世,表现出固有的强大能力,漫画以沉睡的猛兽为例,反映了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A项正确;当时一战尚未爆发,排除B项;漫画的主体是中国农工商界,并非强调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C项;刊登在《图画日报》上的漫画表达了部分国人的愿望,并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意图,排除D项。]2413题号5674.命题点:近代中国的外交(2024·湖北卷)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2413题号567√C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可知,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近代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认识逐步深入,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趋势,C项正确;外交官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变体现的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A项;“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演变更多的是受外交官个人的教育背景和能力影响,而非受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排除D项。]2413题号5675.命题点:清末宪政的影响(2024·全国甲卷)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C.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2413题号567√A

[材料主旨大意为清政府预备立宪后,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国内外的革命减少,由此可见清末宪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预备立宪对社会矛盾的缓和作用,而非强调预备立宪是清廷自救手段,排除C项;清政府推行宪政符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因而符合其时代背景和大众的政治需求,但不符合清政府的政治需求,清政府推行宪政是为了缓和统治矛盾,本质上还是想要维护其专制统治,故排除D项。]2413题号5676.命题点:清末新军的来源构成(2024·全国新课标卷)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2413题号567类别部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2413题号567√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主要是国内学生和士人,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留学生也占一定比例,他们可能受到西方政治理念的影响。新军的这种构成特点,使得它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革命党人或支持者,从而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故选D项。]7.命题点:近代上海洋布店的发展(2024·江苏卷)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2413题号56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洋布涌入中国沿海城市。材料中,19世纪50—60年代,上海洋布店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体现出外来经济因素在中国的渗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排除A项;材料“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说明外来经济因素的影响波及了内地,不是强调内地棉纺织业发达,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且此时并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排除D项。]2413题号567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在对待西方先进科技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社会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3.晚清“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主题是救亡图存。②媒介: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主。③窗口: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④内容: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2)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2413题号1.(2024·河北邯郸一模)19世纪60年代后,浙江双林镇附近农村“男子或从事于打线,且必时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江苏吴江县盛泽镇“以丝织业为业者,殆不下万户,男女作工人数殆在五万以上”。家庭劳动力则集中在丝织业上,或雇人做工。江浙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

B.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C.经济中心地位的辐射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推动√2413题号B

[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后……家庭劳动力则集中在丝织业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浙江双林镇附近农村和江苏吴江县盛泽镇出现了劳动力向丝织业集中的现象,家庭劳动力集中在丝织业上或雇人做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的大量需求刺激了中国传统丝织业的发展,故选B项。]题号24132.(2024·广东惠州一模)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商办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股,得到热烈响应。此后不久,以中小型矿业公司为主体的多家官督商办企业,以及造纸公司、玻璃公司之类的民办企业,纷纷在上海发行股票招集资本,大都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这表明上海地区(

)A.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B.创新商业经营形式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题号2413B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上海地区的洋务企业、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招股、发行股票招集资金,采取股份制运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这体现了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新经营方式的成效,无法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与实业救国思潮无关,排除D项。]题号2413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如图为晚清时期《新铭画报》上刊登的一则名为《姑娘御车》的插图及文字评论。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风气十分开放B.新式教育已经普及C.男女地位实现平等D.新旧思想观念交织√题号2413D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画报上的插图评论表明评论者对于女性驾车的不同意见,认为这是自由过火,这实际上是受旧观念的影响,说明中国近代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社会上新旧观念交织并存,故选D项;仅凭《姑娘御车》不能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十分开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女子教育的问题,无法得出“新式教育已经普及”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实现男女地位平等,排除C项。]题号24134.(2024·福建漳州二模)19世纪中叶后,自鸣钟取代钟鼓楼成为各通商口岸主要报时(标准时)工具,时人有“大自鸣钟轰碧霄,报时报刻自朝朝。行人要对襟头表,驻足墙阴仔细瞧”之语。这客观上表明近代中国(

)A.融入世界共时性体系B.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变C.城市建筑格局的演化D.列强文化侵略的加剧√题号2413A

[鸦片战争之后,在通商口岸,自鸣钟逐渐取代钟鼓楼,成为主要的报时工具,说明近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共时性体系,A项正确;仅从自鸣钟取代钟鼓楼,不能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变,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城市建筑格局的演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列强文化侵略的加剧,排除D项。]高考非选择题——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题步骤大题增分5例

(202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材料一下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小敏:……材料二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6分)[点拨]

需要根据大聪在对话中的讲述,来分析小敏可能会形成的认识。具体可结合“下过禁烟的命令”“《南京条约》”等,从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等方面分析。[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7分)[点拨]

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提到的两个基本点来进行回答,提取答题关键点——立体的、全方位的。第二小问,可以强调这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性,如从“近代性”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推动作用;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中,则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事件,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战争起因是英国商人不断在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禁止这一行为,而英国却以此为由发动了战争;战争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该条约对晚清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分)(2)书写“鸦片战争”时,应该采取立体的、全方位的角度。理由:从“近代性”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对晚清社会发展的客观推动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如西方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中,有助于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是如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从而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7分)[题后反思·技法指导]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题步骤(1)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就是将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混合在一起,作为题目命题的载体而命制的题目。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评论论证问题的能力。(2)解答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进行有效解读。所谓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第二步,在解读图文时,注意图文蕴含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或现象,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第三步,要根据对图文材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半年后他对直隶官员进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他认为对官员的考核,可以达到“奖劝所加,精神一振,观摩惕励,可渐跻循良之域”的效果。下表是根据他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清单而编制。姓名身份考核评语处置建议萧履中南路厅同知论事轩爽,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上达圣听,以表政绩张延绪候补知县心地明白,办事安详,清理积案,力求公允上达圣听,以表政绩姓名身份考核评语处置建议胡季煊宁津县知县贪酷众著,民怨沸腾;宁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伪造巨款假账;株连平民,将其房产抄没变卖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所控各款认真查办,另行奏结李作棠保安州知州性耽安逸,罢敕不识,公事委之书差,上下其手以县丞降补姓名身份考核评语处置建议宋炳文冀州知州性情疲缓,久有公事废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颓,于大小政务不能照摄;惟居心厚道,且系进士出身改为教职归部选用——据《曾国藩全集》

(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作用。(7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可得出注重官员的吃苦耐劳,体恤民生、以民为本;根据材料“力求公允”可得出注重公正、公允;根据材料“贪酷众著,民怨沸腾”“即行革职”可得出,注重清廉、廉洁;根据材料“久有公事废弛之名”“性耽安逸”可得出注重处理政务的能力;根据材料“惟居心厚道”可得出注重官员心地仁厚;根据材料“近尤精力衰颓”可得出注重身体健康。第(2)问,表格反映了吃苦耐劳、体恤民情和勤于政务的官员得到奖励,贪污、懒于政务的官员受到严苛处理的情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有利于提高官员积极性、改善吏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利于民生等内容来说明,要求表述清楚,语言准确。

[答案]

(1)公正/公允;(1分)清廉/廉洁;(1分)办事效率/处理政务效率/行政能力;(1分)身体健康/心地仁厚;(1分)吃苦耐劳/勤劳勤勉;(1分)体恤民生/体察民情/以民为本/民本。(1分)(2)有利于民生;(1分)有利于提高官员积极性;(2分)有利于改善吏治;(2分)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能力。(2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一、选择题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通史限时集训(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阐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咎于文化的差异,这种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这掩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于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故选C项;材料设定时间是鸦片战争前后,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A项;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英法联军侵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2.(2024·山东菏泽一模)魏源认为,英夷国律例,凡他国商携违禁货物入境者,罚其货价三倍。是即科以彼国之法,亦无可辞。其非因缴烟土而停贸易又明矣。这反映出魏源(

)A.把师夷之长技延伸政治领域B.肯定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C.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D.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夷狄观念√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材料“英夷国律例……罚其货价三倍”可知,魏源认为英国的法律对待别国商人违反禁令的处理是“罚其货价三倍”,这是用他们国家的法律,也不能推辞,是合理合法的,表明魏源不再认为西方是蛮夷,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魏源把师夷之长技延伸政治领域,排除A项;材料只是魏源对英国法律制度的看法,不代表对整个西方法律制度的肯定,排除B项;“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3.(2024·天津和平区二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B.反映出民族忧患意识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由材料“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得出,洪仁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达到强大中国、与西方人一样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这已经超越了对传统农民政权的认识,所以并不能据此体现农民政权的性质,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比题干中《资政新篇》发布的时间1859年要晚,所以洪仁玕的主张并不能说顺应中体西用的潮流,排除C项;洪仁玕只是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未付诸行动,因而不能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4.(2024·河北邢台二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但由于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中国归还的借款实际上增多,这加剧了中国的债务危机,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借款导致中国债务危机的加剧,而非通货膨胀的问题,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列强加紧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5.(2024·山西吕梁二模)鸦片战争后,对于中外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在清政府看来,条约只是用以杜绝洋人窥伺、防止别生枝节的特殊手段,“中国现在之所以驾驭该夷者,全凭和约各条向其裁制,各省必须一律坚守,方可示诚信而期折服”。这表明清政府(

)A.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B.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安全C.坚持用条约方式维护国家利益D.尚未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材料“条约只是用以杜绝洋人窥伺、防止别生枝节的特殊手段”“之所以驾驭该夷者,全凭和约各条向其裁制”“示诚信而期折服”可知,清政府认为,条约是用来裁制和驾驭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羁縻外交多借通商为饵以驭夷,说明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意识淡薄,尚未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D项;根据材料“方可示诚信而期折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并未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甚至将签订和遵守条约视为施恩之举,以期其折服,排除A项;国际法强调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等原则,而题干中提到的条约是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能表明清政府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安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丧权辱国的,并非维护国家利益,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6.(2024·江西五市九校联考)下面是晚清某一时期钢铁进口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B.西方列强提出门户开放C.西方列强扩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D.清政府加强了国防建设√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1876—1880年清政府钢铁进口量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1876年前后清政府一方面筹划海防,建立近代化海军,另一方面命令左宗棠收复新疆,需要加强国防力量,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都需要与钢铁有关的军事工业发展,而这一时期正值洋务运动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的时期,故选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7.(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可知,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隐杜觊觎”说明自开商埠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8.(2024·湖南娄底模拟)晚清时期,最先将反缠足思想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但在中国影响不大。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对缠足的态度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A.维新变法达到高潮B.关注女性的身心利益C.民族意识的觉醒D.跟上了世界潮流√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将反缠足思想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在中国影响不大,之后中国人对缠足的态度变化剧烈,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进行反思,意识到中国的落后,缠足也是落后的表现之一,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9.(2024·山东德州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关注亚当·斯密的中国人日益增加。陈炽在《重译富国策》序中高度赞扬其著述的影响;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及:“《富国策》,明生利分利之义,旧章尽废,而泰西民富百倍。”他们旨在(

)A.反思甲午战败原因B.探索社会变革路径C.反对政府干预经济D.传播西方经济思想√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甲午中日战争后,关注亚当·斯密的中国人日益增加,是由于看到了其著作“明生利分利之义”“泰西民富百倍”,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探索社会变革路径的尝试,故选B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0.(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研)晚清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B.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D.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材料“人心激愤久矣……赢粮景从”,反映的是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加深,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说明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可知,体现了民间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抗意识,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无法得出“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国人对列强的态度,没有体现列强侵华的手段及其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可知,列强侵略激起了国人的反帝要求,即“灭洋”,没有体现“扶清”,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1.(2024·辽宁抚顺一模)下面为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进口出口年份船只数吨位价值(美元)年份船只数吨位价值(美元)184924982975725918492598771358182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进口出口年份船只数吨位价值(美元)年份船只数吨位价值(美元)18503715308803818185034144642100506185154276341216922185153266974615533185266387602094971185270405927980747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经济侵略C.对外贸易具有优势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根据“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可知,1849—1852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2.(2024·江苏南通二模)1896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不只用了中国古代典故,而且引入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A.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D.继承三教融合的传统√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1896年,谭嗣同在其诗歌《金陵听说法》中不仅使用了中国的古代典故,还引入圣经典故、印度和英国的政治词汇以及佛教用语,这表明谭嗣同在诗歌中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维新派主张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其目的是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选B项;“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均不是本民族事物,与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无关,排除A项;谭嗣同诗歌中也包括中国古代典故和印度文化,“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传统三教思想指的是儒释道,材料信息未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3.(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894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说:“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题干可知,翁同龢和孙家鼐都对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不赞同,如翁同龢“真说经家一野狐也”的评论及孙家鼐“是导天下于乱也”的结论,这充分说明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开始于1898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所主导的维新变法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而不是“冲击”,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及的翁同龢和孙家鼐都属于旧有知识分子,且题干并没有述及新兴知识分子,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4.(2024·广东深圳二模)1860年,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上下一致要求“速为议抚”,权臣桂良主张将原本用于筹备海防的费用“移而为抚局赔偿之用”。方针既定,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据此可知(

)A.洋务派主张遭顽固派抵制B.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大压力C.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D.民间舆论左右政府的决策√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材料“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夷”指西方列强,“逆”指农民起义军,清政府积极准备对外国列强妥协,对内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根据材料“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上下一致要求‘速为议抚’”可知,清政府的洋务派和顽固派都共同主张对外妥协,未涉及双方之间的分歧,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排除C项;“民间舆论左右政府的决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清代漕运以跨区域调度粮食供应京师,用于发放军队、官员的俸饷之米。咸丰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将所征漕粮按1.3两/石变价解京,随即河南也加入其中。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B.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加强√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咸丰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将所征漕粮按1.3两/石变价解京,随即河南也加入其中”和所学知识可知,咸丰三年是1853年,此时国内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变动,清政府财政紧张,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趋势加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6.(2024·江苏扬州模拟)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与友人讨论“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说“合肥伯相(李鸿章)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这一思想(

)A.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夷夏观B.肯定西洋文明程度高于中国C.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D.意识到西学难以“体用兼备”√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只学习西方器物并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言论已经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故选C项;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的言论在于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而不是“传统夷夏观”,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的言论在于论述洋务派“本”“末”观,并没有将“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进行比较,排除B项;郭嵩焘的言论仅是述及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器物的主张是颠倒了“本”与“末”,这并不意味着西学难以“体用兼备”,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二、非选择题17.(2024·江西九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72—1875年,清政府选派的120名留美幼童分批到达美国。1877年,李鸿章在给留学事务所的信中指出,出洋学生内有颖异可造之材,望送入矿务学堂,先穷究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把握,然后遣回,再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880年,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进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其时,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掀起一股排华逆流,中国学生被禁止进入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当时力主派留学生的洋务首领李鸿章也站在了否定留学生的一边。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当年秋天,留美学生全部返回国内。——摘编自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对李鸿章或吴子登的观点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和吴子登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在晚清的改革和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关于“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出发,进行评析。若选择李鸿章的观点“李鸿章认为派遣幼童赴美有利于国家发展,支持派遣留学生赴美”,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改革家,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强化国力。他支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认为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有效途径。李鸿章的观点体现了他的开明思想和前瞻性,他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民族危机,必须向西方学习,改革传统教育体制。若选择吴子登的观点“吴子登认为幼童缺乏儒学教育,德性未坚,留美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吴子登作为晚清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留美幼童的看法可能更加谨慎。他可能认为,虽然留学美国有助于培养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现代人才,但同时也应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吴子登的观点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他认为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综合来看,李鸿章和吴子登的观点各有侧重,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李鸿章主张留学美国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强化国力,这是应对晚清民族危机的必然选择。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