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通史复习主题突破专题融会精准备考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史复习主题突破多维探究引领备考新模式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1)政治与社会治理: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元朝行省制影响深远;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上深受中原政治制度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但“和”是主流;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2)经济与社会生活: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3)思想与文化交流:教育发达;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文艺多元化、市民化;少数民族文字产生。主题一辽宋夏金元的制度变革与社会治理01主题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02大题增分3高考非选择题——以情境化和材料化解答非选择题03通史限时集训(三)04辽宋夏金元的制度变革与社会治理主题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宋朝强化中央集权,辽夏金的统治各有其特色,从各政权并立走向元朝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创新发展,多民族政权有战有和,直至归于一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政治制度(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①中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最高行政长官;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②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增设通判,彼此制约;地方行政机构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③军事制度:设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实行募兵政策(2)辽夏金: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保持“猛安谋克”制(3)元朝①中央: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宋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2)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监察机构严密法律与教化(1)法律:编纂《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2)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变法与改革(1)庆历新政: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失败(2)王安石变法: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调控经济、开源节流等手段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变法被废止民族关系(1)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大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2)元朝①民族政策:“行汉法”,实行“四等人制”②蒙古西征:三次西征引发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对外交往(1)宋朝:恢复了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2)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货币与赋税制度(1)货币: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2)赋税①宋朝:征收两税和附加税、代役金,派发徭役。王安石推行募役法②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户籍制度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②元朝:“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2)社会救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1.命题点:从唐末藩镇割据到后周的军事变革(2024·湖南卷)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2413题号56√A

[根据材料“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可知,新藩镇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中央禁军力量的强大则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这有助于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局面,为重新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化对遏制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2413题号562.命题点:宋代的国家治理(2024·黑吉辽卷)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2413题号56√B

[材料提到赦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赦书诏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使赦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赦令更加规范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赦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赦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2413题号563.命题点:宋代的政治制度变革(2024·广东卷)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2413题号56√D

[根据材料“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可知,富商彭则因向州学捐书,所为是善事,得到知州赞赏而删除原先所记之“贩夫”身份,这说明国家倡导的文治政策在地方治理中得到应用,D项正确;封建社会下,士农工商界限始终存在,只是会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排除A项;富商彭则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法体现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排除B项;“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2413题号564.命题点:王安石的思想主张(2024·重庆卷)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D.传统的天命观2413题号56√C

[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都是沿着自己的道路运行变化,强调其客观性、物质性以及规律性,这反映了王安石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故C项正确;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发展,而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天”的自然物质性以及人和天各自按自己的道路运行,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传统伦理观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传统天命观强调天的意志和主宰作用,而题干中王安石强调“天”是自然的、物质的,且按自己的道路运行,并非传统天命观的体现,排除D项。]2413题号565.命题点:史学研究:宋金关系史(2024·全国新课标卷)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2413题号56书名基本内容成书时间《宋史》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撰而成的编年史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明朝后期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2413题号56√B

[在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的问题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史料的来源和成书的时间,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史料的可靠性和客观性。《三朝北盟会编》是南宋中期的作品,它按时间汇编了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的史料,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史实,因此是一个很重要的史料,综合考虑,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问题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成书时间较早、更接近史实的史料,故选B项。]6.命题点:元朝的统治(2024·广东卷)《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413题号56√A

[根据材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纂全国性的地理志来树立正统地位,为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纂体例的变化,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法,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2413题号561.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士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隋唐实行并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从制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提升皇权;北宋实行重文政策,大兴科举,士族政治进一步衰落;中央实行分权政策,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皇权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以来的独相被群相代替,形成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文官制度的完善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宋太祖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隋唐统治阶层大多出自门阀士族,而宋代的文人政治特点明显。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也促进了宋代经济、教育、文化的繁荣发展2.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先后出现了辽、金、元等,西北出现了西夏,西南出现了大理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宋元时期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少数民族政权一般都保留了符合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丰富了古代中国政治治理的历史选择,体现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多样性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少数民族政权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渐趋接近,成为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的经济基础,也为元明清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统一的历史趋势五代十国以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元朝的统一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2413题号1.(2024·福建厦门二模)两宋时期实行宰相“当笔”制度,由宰相们每日轮值“当笔”,处理政务并负主要责任;当笔宰相批示后,正式文书须待所有宰执共同审议、签署方能生效。该制度(

)A.孕育了票拟制度 B.降低了行政效率C.增强了分工协作 D.制约了专制皇权√2413题号C

[根据材料“当笔宰相批示后,正式文书须待所有宰执共同审议、签署方能生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实行宰相“当笔”制度,增强了分工协作,C项正确;票拟制度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降低了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之间的相互牵制是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排除D项。]题号24132.(2024·河北唐山一模)北宋初年“进士益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浸失浑淳”,欧阳修“知贡举,尤以为患,痛裁抑之……既而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然自是文体亦少变”。据此可知,科举取士(

)A.文体明显固定化 B.过程日趋严密化C.结果体现公平性 D.录取具有导向性√题号2413D

[根据材料“既而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然自是文体亦少变”及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很多进士喜欢用怪僻的词句,追求文辞华丽,对此,欧阳修大力打击,勇于革新,将这类文风考生不予录取,科举文风因此发生了变化,反映出科举取士录取具有导向性,故选D项;材料“自是文体亦少变”说明科举文体发生了变化,不是固定的,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科举的流程和过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取士的文体,没有录取的过程及结果,不体现结果是否公平,排除C项。]题号24133.(2024·广东梅州二模)“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这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A.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B.折射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题号2413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项。]题号24134.(2024·辽宁抚顺一模)宋金对峙期间,宋朝频繁地遣使金朝。金朝扣留大量使团以逼迫这些文人名士为金朝政权服务。如南宋大臣宇文虚中在金为官十八年,金人李聿兴曾言“本朝并依唐制,衣服官制之类,皆是宇文相公共蔡太学并本朝十数人相与评议”。据此可知(

)A.金朝遵循了因俗而治的原则B.南宋对金朝实行政治渗透C.金朝学习效仿中原政治制度D.南宋与金朝经济往来密切√题号2413C

[根据材料“金朝扣留大量使团以逼迫这些文人名士为金朝政权服务”“衣服官制之类,皆是宇文相公共蔡太学并本朝十数人相与评议”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宋金交往过程中,金朝扣留了汉族文人名士为金朝政权服务,并学习中原政权的政治制度,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金朝学习中原政治制度,不是遵循因俗而治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中金朝留下的文人名士是被逼迫扣留的,并非南宋对金朝的政治渗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金朝与南宋的政治往来,没有涉及经济交流,排除D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主题二

辽宋夏金元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生活呈现新变化;思想领域发生嬗变,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市民文化产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农业(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2)经济结构:开始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棉花种植和推广(3)边疆经济:获得进一步开发(4)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较大发展(5)经济重心:北宋时,已经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手工业(1)制瓷业: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元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出口海外(2)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3)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商贸金融(1)商业贸易①宋朝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发展②集镇:两宋时期,集镇发展起来。元朝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③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代杭州、元大都等城市发展兴盛。从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商贸金融(2)货币、信贷、契约①货币: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②信贷: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③契约:唐宋以后,应用更加广泛交通(1)元朝:取直隋唐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在全国遍设驿站。漕运和海运发达。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著《马可·波罗行纪》(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等医疗北宋出现针灸铜人的医学教学模型,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1)主张: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宋代以宋词为代表。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2)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3)书法:宋元书法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4)绘画: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科技(1)三大发明: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科技著作:宋代科学家沈括著《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和王祯的《农书》书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1.命题点:宋朝的社会变化(2024·山东卷)下面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2413题号56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2413题号56√B

[王猎多次参加科举,即便失败后经商获利仍然认为经商是“此败吾志也”。之后,把财产散于宗族,最终在范仲淹的举荐下,走上为官之路,踏入仕途。说明宋代传统观念的主流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制约了士人和商人之间的流动,王猎作为士人有从商的才能,但固有观念还是拉着他重新回到入仕的道路,故选B项。]2413题号562.命题点:北宋政府的优抚举措(2024·江苏卷)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2413题号56时间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2413题号56√B

[材料“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减价出粜”“以备军需”体现出北宋政府采取经济手段赈济饥民、平抑粮价、支援军队,从而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平抑物价只是材料中“煕宁七年五月”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组织救济灾民只是材料中“煕宁六年十一月”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只是材料中“煕宁九年二月”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2413题号563.命题点:元代商业的发展(2024·黑吉辽卷)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2413题号56√A

[根据材料“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元朝)的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珍奇少见之物,各种工匠的活计都存在,这反映出元代商品贸易较为发达。元人“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的诗句,反映了其商业区繁华热闹的景象,A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说的是元上都的风物人情,以及元上都这座草原生态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和“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描写的是自然风景和地理环境,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D两项。]2413题号564.命题点: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024·湖北卷)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2413题号56√B

[根据材料“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较北方轻,这说明元朝前期,政府优容江南经济,B项正确;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简化赋税名目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D项。]2413题号565.命题点:元代税粮北运的影响(2024·安徽卷)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2413题号56√B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但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运输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的问题,反而会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元代税粮北运的影响,与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2413题号566.命题点:元朝的海外贸易(2024·重庆卷)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2413题号56√D

[元廷起初严令禁止权势之家海外贸易,但收效甚微;后不再禁止,只是约束其不法行为,与百姓“抽分”,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海外贸易的繁荣促使政府政策进行变革,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元朝政府对权势之家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未体现征税与社会贫富分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势力扩张对专制皇权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在于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这并不涉及阶级矛盾,排除C项。]2413题号56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宋代“商业革命”的特点3.宋明理学的特点4.两宋时期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新变化2413题号1.(2024·山东潍坊一模)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2413题号A

[根据材料“谷物……稻米和小麦……最重要”可知,在酿酒的原料方面,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说明作为人们粮食来源的稻米和小麦有了大量的剩余,或者用于酿酒之后不会产生粮食危机,因此可以推断这得益于宋代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故选A项;酿酒技术的提升可以使酿酒效率及品质有所提升,但谷物和稻麦均属于粮食作物,酿酒技术的提升对于原料的主要来源不会产生影响,排除B项;我国是水稻和黍、粟、秫等农作物的原产地,小麦的种植在汉代也已经普遍,因此,宋代并未出现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排除C项;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更多的是影响了经济发展,对于酿酒主要原料的选择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题号24132.(2024·广东深圳模拟)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

)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题号2413B

[根据材料“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历史上宋辽之间确实存在过一些紧张和冲突,但材料仅涉及市场和经济活动,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政策或具体活动,排除A项;虽然材料涉及徐州地区的冶铁作坊和冶户、冶工,但没有明确冶户和冶工与作坊主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经济关系,且在中国古代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民营手工业生产领域,“普及”与宋朝这一时期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政府对河北地方经济发展受阻而做出的具体干预和调整,而非整体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因市场调整而全面松弛,排除D项。]题号24133.(2024·河北邢台一模)如图为倪瓒(1301—1374年)创作的《竹枝图》(局部)。图中左侧题有“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之语。该画作体现了(

)A.个性鲜明的文人意趣B.归隐山林的避世思想C.市民阶层的审美诉求D.工笔写真的创作风格√题号2413A

[根据材料可知,《竹枝图》主图是一枝干细而挺的新竹,别出心裁,题诗则体现了作者“倘不合意,千万勿罪”的无奈,说明作者追求笔墨情趣,即使不被看好也按自己心意作画,抒发了个人情感,体现了个性鲜明的文人意趣,故选A项。]题号24134.(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宋金对峙时期,和雇现象有较大发展。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并不得取之民间,虽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B.纳绢代役发展为纳钱代役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D.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题号2413A

[根据题干可知,在宋金时期,官府经常雇佣“市人”或“人夫”来为官府服务,题干所述现象表明政府对人身控制力度的相对松弛,故选A项;纳绢代役或者纳钱代役都指的是徭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和雇现象属于临时性质,并不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高考非选择题——以情境化和材料化解答非选择题大题增分3例

(2024·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二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点拨]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选拔优秀人才、抑制士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计资定品”“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等角度分析即可。[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点拨]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考试资格、考试形式、科举规模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可从程朱理学本身的特性、理学的广泛传播、佛道思想的影响、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方面分析。[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士族。(2分)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分)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2分)(2)“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③科举规模扩大;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4分)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吸收佛、道思想;④社会广泛传播。(4分)[题后反思·技法指导]以情境化和材料化解答非选择题(1)情境化:运用史料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是知识层面的考核内容,即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新高考等级考试突出了这一命题趋向。(2)材料化: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灵活迁移解答问题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新高考等级考试突出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2024·甘肃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金史·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辽太祖时期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根据材料一“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得出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根据材料一“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得出辽世宗时期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并结合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进程、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发展历程:辽太祖时期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期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5分)(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9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一、选择题

1.(2024·山东菏泽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通史限时集训(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出现了舶商、海商等专门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出现了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并且政府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中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私人海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政府对此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故选B项;元代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管理海外贸易,并没有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限制,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民间舶商、海商的外贸收入不能直接成为政府的财源,且材料中也没有明确指出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元朝的重要财源,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政治性贸易,主要特点是“厚往薄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2.(2024·河北保定二模)进入宋代以后,在国内贸易中,长途贩运性的贸易已不占主要地位,

“坐贾”(有固定营业地点的商人)取代“行商”(走街串巷、流动贩卖的商人)成为商人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坊市制度的瓦解 B.丝路贸易的冲击C.商人资本的增多 D.市镇经济的发展√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市镇的崛起,使许多原本流动经商的商人有了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是宋代商人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坊市制度的瓦解有利于商人的流动,与“坐贾”产生不符,排除A项;丝路贸易是对外贸易,题干体现的是国内贸易,排除B项;商人资本的增多与商人的经商形式选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3.(2024·山西太原模拟)下面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材料表格中宋与少数民族多次和议,且每次都会送出大量岁币,说明宋朝与少数民族战争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朝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有一定关系,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并未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排除A项;材料表格的现象是宋朝向少数民族政权缴纳岁币,与内部改革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强干弱枝是指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方针,是对内政策,而材料现象是对外表现,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4.(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C.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D.限制高利贷,缓和矛盾√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后,原有差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经费,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官户等交纳的助役钱属于新增的额外收入,说明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会减轻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社会现象,该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把土地私有制变成公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起到限制高利贷作用的是青苗法,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5.(2024·湖南长沙二模)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结合材料中“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为人糊涂”“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等信息可知,北宋初期,政治上强调无为的黄老之学,重视无为的观念,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保守和官员因循守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武官信息,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三教合流出现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6.(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

)A.有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可知,辽统治者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有利于儒学人才参与政治,从而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重用儒学人才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而非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排除B项;辽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上采取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儒学并不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辽朝统治者对儒学人才的重视,不能说明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7.(2024·广东惠州调研)辽、金统治者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庙,勤加祭祀。西夏统治者甚至“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尊孔子隆重,为汉族所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思想的传播 B.民族关系的缓和C.文化交融的发展 D.统一趋势的出现√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材料“建造孔子庙……尊孔子隆重”可知,辽、金、西夏统治者都十分推崇孔子的儒学,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在与汉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反映了文化交融日益加强,故选C项;材料“建造孔子庙……‘尊孔子为文宣帝’”体现了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理学兴起于北宋,无法体现理学的传播情况,排除A项;“民族关系的缓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金、西夏的民族政权和宋朝政权处于对峙时期,“统一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8.(2024·江苏苏州模拟)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A.缓和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由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机构权力大,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由材料“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可知,这些措施会有效防止地方专权,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故选C项;行省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其权力运作与君权相权的关系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关于行省的权力运作问题,而不是行省的设置与分布问题,无法得出“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的结论,排除B项;官员集体议政开始于秦朝的朝议制度,地方官员开始集体议政早于元朝,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9.(2024·河南九师联盟检测)北宋中叶的秦观认为:“今天下之田称沃衍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宋朝地方官在《劝农文》中通常以两浙的农作方式作为其他地区的示范,“农器之制必访诸浙,耕者、蚕者亦取法于浙”。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的精耕细作居于先进行列B.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C.农本观念对中原地区影响深厚D.传统抑商政策得以改变√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可知,南方农业亩产数量多于其他地区,并且以两浙的生产方式作为其他地区的示范,说明当时南方的精耕细作居于先进行列,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大量流向市场,无法得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农本观念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并未发生实质的改变,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0.(2024·山东济南一模)《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该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材料“袍服官帽……市井民众……为主”可知教化的图文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图画描绘类型的变化,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教化,而非民众审美,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1.(2024·江西鹰潭一模)下图为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辽)墓《备茶图》,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一个老者左手托着黑色的茶盏,右手持茶匙拨动盏中的茶沫,另外一个人手里拿着黄色汤瓶为老者点茶,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该图说明(

)A.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B.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C.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D.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材料“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地茶文化较辽地先进,说明辽地茶艺受宋影响深刻,故选D项;材料重点强调文化交流与影响,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优越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单方面体现宋对辽的茶文化影响,“交融互鉴”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茶文化的交流,没有提及人们的生活概况,不足以得出“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2.(2024·山东青岛一模)下表为宋神宗时期商税数与户数统计。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地区商税数户数户均北方3633392贯5676606640文南方4114751贯10893868377文全国7748143贯16570474467文(注:商税数为熙宁十年额,户数为元丰初年额,两者统计时间接近。)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更低B.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北方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D.全国商业重心已转移到南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时期,北方地区的商税数及户数均低于南方,但户均高于南方地区,说明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故选C项;材料未对比南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对比南北方商税数和户数,且基本处于同一时期,无法得知南北方经济差距变化,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重心南移也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3.(2024·安徽池州二模)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子孙可以参加科举,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现象(

)A.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B.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出现D.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得出,宋朝科举考试不问家世,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A项正确;宋朝仍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朝未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4.(2024·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材料“打破‘文武之别’”“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提高武将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北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频繁失败,减少对武将的限制,提高武将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以改变国防颓势,故选D项;根据材料“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可知,宋神宗想改变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文官和武官都属于官僚阶层,重视武官不涉及阶层的流动,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扩大科举规模主要表现为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增多,与材料中“打破‘文武之别’”“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等无关,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5.(2024·安徽黄山一模)宋代《方舆胜览》载:“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而同时代的《茅亭客话》则记载了成都新繁县李氏“家养蚕甚多,将成,值桑大贵,遂不终饲而埋之,鬻其桑叶,大获其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的灵活性 B.人地矛盾较为突出C.丝织业已走向衰落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家养蚕甚多……鬻其桑叶,大获其利”可知,成都重视养蚕,当时李氏养蚕很多,但蚕快成熟时桑叶价格大涨,其转而贩卖桑叶,获利丰厚,体现了其商业经营的灵活性,故选A项;人地矛盾集中在土地经营方面,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桑叶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供不应求,反映了当时市场对桑叶需求扩大,侧面反映了当时丝织业发展繁荣,推动桑叶需求上涨,并非走向衰落,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主要是苏浙一带发展迅速,并非集中于成都,且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江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6.(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宋朝实行鱼鳞保甲法,其“保甲鱼鳞簿”是为了便于稽查盗贼,与徭役并无关联。南宋时,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经官府印押,绘有田形图的砧基簿(鱼鳞图册)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反映出宋代(

)A.基层管理不断强化 B.法律体系日益完善C.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乡里组织规范有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便于稽查盗贼”“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鱼鳞图册的出现加强了宋代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法律,“日益完善”更没有依据,排除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乡里组织”通常指的是在农村社区中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社会群体,它是乡以下村民聚居区内的组织,材料内容与乡里组织是否规范有序无关,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二、非选择题17.(2024·福建部分学校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北宋出现了农民“轻乡危家,远出千里”的现象,大量客户迫于生计,频繁更换居住地点和地主。北宋实行募兵制,重点招募离开土地、心怀不满的青壮年,神宗时厉行募役法,招募“四方浮浪之人充役”。发达的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流动农民,而且多有人力密集的规模经营,其中以矿冶业最为突出。宋代农民有农闲季节从事商业的传统,农民失业之后“转客于市,佣力以食”“无田之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人,多入城市开张店业”。首都开封因为机会多,“游手浮浪最多”。宋代社会流动而不郁积祸患,所以虽小乱不断,而未能酿成大乱,整体社会局势相对安定。——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成宋代人口“流动而不郁积祸患”的有利条件。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根据材料“北宋实行募兵制”可知募兵制的实施;经济上,根据材料“发达的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流动农民”可知手工业的繁荣(手工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根据材料“宋代农民有农闲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