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活动构建交通与社会变迁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主题性概述】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将人员和物资越来越快捷、安全地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新的交通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观点一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英国史学家道格拉斯·费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是棉花、煤、铁及运输”。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联结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构建任务一近代交通的发展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18世纪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这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炼作者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运河时代是蒸汽时代经济生活商业化与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合拍、共生现象,其兴衰是工业革命发展演变过程的缩影与历史见证。观点二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设置邮传部,管理轮船、铁道、电、邮四政。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邮传部分为五司,其中,船政司是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水上交通的机关之始。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航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船舶登记法》《内河航运章程》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提炼作者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中国政府通过多方面措施促进水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情境材料:中外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地区事件西方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19世纪上半期,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问题: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交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地区事件中国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黄鹄号”蒸汽轮船试航成功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建成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竣工解答:示例一论题:近代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阐述: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西方近代交通的突破性发展,汽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和以铁路为代表的新式交通方式也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晚期,出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远洋轮船等。同时,西方列强凭借技术革命的优势,逐步打开中国大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示例二论题: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阐述: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交通建设的速度加快,新式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汽车以及以铁路为代表的新式交通方式获得快速发展,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以汽船为代表的新式交通工具和以铁路为代表的新式交通方式也获得一定发展,但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发展艰难。1.“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传统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据此可知,新的交通工具(

)A.以电力为主要的动力

B.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C.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推动了电力革命爆发√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产生,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B项正确;C项“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1904年,清政府与法国合资的正定到太原的铁路正式动工兴建;1907年,正太铁路全线通车,石家庄村东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会点,石家庄由此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可见(

)A.近代交通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B.近代交通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C.工业化引发近代中国交通变革D.晚清时期的保路运动影响深远√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正太铁路全线通车,石家庄村东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会点,石家庄由此发展起来,说明近代交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A项正确;材料未明确指出近代交通是从清末新政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的发展与交通变革的关系,排除C项;保路运动发生在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19世纪,英国利用自己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的交通运输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造,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铁路网、内河网、公路网同殖民地的铁路网、内河网、公路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新的、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对此现象解读较合理的是,英国全球交通运输体系(

)A.直接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发展B.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C.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D.使贸易经营方式开始近代化√解析:英国构建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主要是服务于其商品输出的目的,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全球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首先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经营方式已经发生转变,排除D项。4.1850年,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千米增加到16000千米。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

)A.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C.巩固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D.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等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对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调整,有利于铁路事业的有序发展,进而推动法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故B项错误;巩固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是通过1875年宪法,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国政府对铁路运输业方面的调整,没有涉及生产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故D项错误。观点一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那些最初接触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因其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空间狭小而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于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人们或走路、或骑马、或坐轿、或行舟,一般情况下都各自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发生“男女杂坐”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在近代交通工具进入中国的早期,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构建任务二近现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中国乘客,当务之急就是消除中国乘客对“男女混杂”的疑虑,单独辟出女座。但是,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特别是狭窄、拥挤的“大众乘物”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摘编自苏生文、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提炼作者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以来新式交通传入中国后便利人们生活,推动了观念更新。观点二中国高铁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有助于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塑造中国产品的世界品牌,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高铁“走出去”,将推动中国由产品贸易向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转型,优化和提升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也使中国进入“新陆权”时代,由此必然带来世界海权与陆权格局的变迁,从而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效应,同时还推动了沿线国家在核心价值同一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形成彼此尊重、交融、互相学习的“朋友圈”与“文化圈”。——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提炼作者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高铁全行业的发展:带动中国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推动世界格局改变,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推动各国合作交融,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情境材料:自行车的历史19世纪,骑马还是很受欢迎的出行方式,但养马需要专人打理,马粪也会给道路带来污染。1817年,冯·德莱斯男爵发明了能够保持平衡的“跑步机”(甲)。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前轮安装了脚蹬的“米肖自行车”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这种装着木头轮子的自行车价格昂贵,是富有阶层的娱乐工具。1870年,一种配有钢质辐条的车轮诞生。1885年,英国人约翰·斯塔利发明了罗孚安全自行车(乙)。1888年,充气轮胎的发明提高了骑行的舒适性,自行车逐渐流行起来。不少女性加入骑行行列,她们抛弃沉重的裙装,走出深居简出的生活,“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自主”(丙)。20世纪上半叶,自行车大批量生产,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民众的宠儿。“工人和职员不必住在工厂附近,可以选择享受郊区的环境;农民不必困在乡野,而可以选择体验城市的繁华。”自行车形成完备的生产、销售和维修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远距离高速的舒适体验使汽车取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70年代后,因石油价格上涨、工业污染以及汽车带来的交通拥堵,一些国家重新倡导自行车交通。近年来,与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的共享单车兴起。自行车没有噪音和污染,又能锻炼身体,深受城市精英阶层和健身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引领时尚的新潮流。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与社会变迁的视角,解读自行车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答:发展历程:自行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反映了生产力的巨大提高。19世纪初,工业革命时期,平衡“跑步机”的发明为自行车的发明奠定了基础;19世纪60-70年代,工业革命继续扩展,在传统基础上实现了木质自行车向钢质自行车的跨越;19世纪晚期,充气轮胎的发明提高了骑行的舒适性,自行车逐渐流行起来;20世纪上半叶,自行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民众的必备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汽车取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70年代后,因石油价格上涨、工业污染以及汽车带来的交通拥堵,一些国家重新倡导自行车交通;近年来,共享单车兴起,深受城市精英阶层和健身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引领时尚的新潮流。自行车的发明适应了工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们骑行生活的需求,与时代变化相适应。1.下图是清末时期描绘上海社会生活的时事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是(

)A.交通工具

B.通信工具C.建筑风格

D.饮食习惯解析:图中的人正在骑自行车,所涉及的是交通工具方面,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能从图中得出,排除。√2.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材料表明,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A.适应了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的需求B.大大加快了城市职能的根本性变化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传媒的变迁D.促使西方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主流√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可知,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这适应了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的需求,A项正确;“城市职能的根本性变化”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大众传媒的变迁,排除C项;“西方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主流”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主流仍然是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3.196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