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植被与土壤》高频非选择题50题及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植被与土壤》高频非选择题50题及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植被与土壤》高频非选择题50题及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植被与土壤》高频非选择题50题及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植被与土壤》高频非选择题50题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植被与土壤

精选高频考题50题•非选择题

L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堵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楂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

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

壤剖面的采样,分析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气候条件和人类干扰强度

影响了土堵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7

&80土瓜次度(cm)

60

・40□0~10

营201e-10-20

§

"自

讣㈣

不同植被下土堞仃机碳含M垂直变化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变化的总为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3)考察队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溪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典型草原卜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落叶阔叶林卜的土壤有机碳含量F

降幅度较小。

(2)特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I。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

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高。

(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

拔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等知识点。

【详解】(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可知,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

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

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较小。

(2)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士.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

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

碳含量较高。

(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开口向西,受地形影响,利于西风水汽形成降水,降水丰富,植被茂盛,

因此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破坏少,土壤有

机碳积累的多、流失少。

【点睛】伊犁河谷发展种植业的主要优势是土壤有机质含曷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油莎草原产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后在我国的内蒙古、辽宁、广东、广西、福建、新疆、甘

肃等地区试种成功。它是优质、高产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的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经济作物。

材料二20世纪初,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和平牧场每年春季发生的“白色风暴”即细沙、碱雨交织在

一起,随风飘扬,频繁的风蚀对农业和人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危害。2017年和平牧场在盐碱地上试种油莎草

并取得成功,观种植面积犷大到1万亩。图为“大庆市大同区和F牧场位置喀图”。

125°E

⑴概述油莎草的生长习性。

⑵简述我国在大庆适宜地区种植油莎草的生态功能。

【答案】(1)喜热:喜光;耐旱;耐盐碱。

⑵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蒸发,防治土壤盐碱化;增加土壤肥力。

【分析】本大题以油莎草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的生长环境、植被的功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

获取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文及所学知识可知“油莎草原产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地中海地区为典型的地中海气

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油莎草具有喜热、喜光的习性;“和平牧场在盐碱地上试种油莎草并

取得成功”,说明油莎草耐旱,耐盐碱。

(2)根据图文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庆市大同区和平牧场每年春季发生的“白色风暴”,说明在大庆春季由于地

表植被少、降水少、风大,加之土壤盐碱化,导致“白色风暴”频发。由于油莎草的生长习性为喜热、喜光、

耐旱、耐盐碱,故通过在大庆适宜地区种植油莎草,可以增加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防止水土

流失;增加下渗减少土壤蒸发,防治土壤盐碱化;增加土壤肥力。

【点睛】植被,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可分为草甸植被、森林植

被等。它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生态功能是对生态环境起稳定

调节作用的功能,常见的有:湿地生态系统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态价值

是区别于劳动价值的一种价值。指的是空气、水、土地、生物等具有的价值,生态价值是自然物质生产过

程创造的。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

的足够食品。

3.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类型有黄棕堞、红壤、石灰土等,土康松散易受侵蚀,石漠化是这一地区

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治理该地区的石漠化,实施了在坡耕地上人工种草及经果林

和水保林,坡改梯、排灌沟渠、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配套措施建设,当地士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

复和改良。下图示意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位置及治理等级。

分别说明上述措施对改良该地区土壤的作用.

【答案】在坡耕地上人工种草及经果林和水保林,有效调节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了土壤保水能力;

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的抗侵蚀性;增加了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向土壤的营养输入,增加了土壤养分

含量。坡改梯、排灌沟渠、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配套措施的建设实现了降坡保土、合理拦蓄,使水资

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效地改善了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级解了大部分地表降水通过岩体缝隙和

地下水系管网流入地下深处造成的地表干旱缺水现象。

【分析】本题以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位置及治理等级为材料,涉及土壤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

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该地区治理石漠化的措施有坡耕地上人工种草及经果林和水保林,坡改梯、排灌沟渠、蓄水池等

小型水利、水保配套措施建设,土壤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改良。其中在坡耕地上人工种草及经果林

和水保林,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有效调节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了土壤保水能力;改善了土壤结构,

提高了土壤的抗侵蚀性;增加了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向土壤的营养输入,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

肥力。坡改梯、排灌沟渠、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配套措施的建设实现了降坡保土、合理拦蓄,使水资

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效地改善了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缓解了大部分地表降水通过岩体缝隙和

地下水系管网流入地下深处造成的地表干旱缺水现象。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其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

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

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句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段模式图。

肥岛强度

根系浅退化-根系深退化一无植被

的草甸》的灌丛A的沙漠

⑴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模式图说明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的过程。

⑵比较灌丛冠下土壤与灌丛间裸地土壤肥力的高低,并从土壤物质组成(提示:从水、上、肥角度)角度

分析原因。

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根系浅的草甸-根系深的灌丛-无植被的沙漠"演化过程中,分别指出地下水位和土

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点。

【答案】(1)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水源的影响,灌从化段,

地卜.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从较(根系浅的)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植被由草

甸退化为灌丛;沙漠化阶段,灌丛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正一步下降,浅层土壤含水后进一步减少,

灌丛死亡,植被由灌丛退化为荒漠。

(2)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裸地土壤肥力。原因:(与灌丛间裸地相比,)灌丛截留降水,(冠下遮阴)

减少蒸发,(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周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

表层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周边。

⑶地下.水位变化特点:总体由高变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先升高后降低。

【分析】本大题以塔里木盆地的"肥岛效应”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

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

心素养。

【详解】(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可知,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渗透和相互影响的

整体。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稀少,在灌丛化阶段,由于灌丛不断生长,冠面的不断增大,其消耗的

水量不断增加,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浅层土壤含水量不断减少:由于灌丛的根系比草甸更深,所以

灌从获取了更多土壤中的水分,造成草甸因缺水而不断死亡,使得植被由草甸退化为灌从;而在沙漠化阶

段,由于灌从扎根较深,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使得地下水进一步下降,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进一步减少,

最终灌丛因缺水而死亡,使得地表植被由灌丛逐渐退化为荒漠。

(2)从水分条件来看,灌丛能够截留降水,同时冠下土壤能够受到灌丛遮阴减少蒸发,使得冠下土壤水分

高于周边的灌丛间裸地;从土壤角度来看,灌丛能够降低风速,滞留、截获风力携带的沙尘,使得灌丛下

方上层发育相对更好;从肥力角度来看,灌丛周落物、冠下动物的排泄物能够形成较多的有机质,补给灌

丛冠下土壤,使其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灌丛间裸地。

(3)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根系浅的草甸对地下水吸收较少,故根系浅的草甸下方地下水位较高:由于根系

深的灌从吸收地下水能力较强,故根系深的灌从下方地下水水位低于草甸;而无植被的沙漠由于极度干旱,

其地下水位应是最低,所以根系浅的草甸-根系深的灌丛-无植被的沙漠地下水位变化的特点是总体由高变低。

地表若有植被分布,则可产生有机质,而草甸与灌丛相比,灌丛植株更为高大,产生的有机质也更多,所

以根系浅的草甸•根系深的灌丛,土壤有机质应是升高,而根系深的灌丛•无植被的沙漠,由于植被的减少,

产生的有机质也不短减少,所以有机质含量是不断降低的。整体来看,根系浅的草甸•根系深的灌丛•无植被

的沙漠有机质含量是先升高,后降低。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山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过渡地带,在4000

米海拔以上山坡校平坦处由砾石、沙石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多位于我国西藏,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的

西部高山上。年均温在一4'C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直和强风。楂被稀少,多

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持点,多呈斑块状、簇状匐匐在地面零星分布,为了尽力传播花粉,植物

花色艳丽,是许多珍稀独特的高山花卉和药用植物的天堂。

(1)分析流石滩上植被的主要特征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2)目前流石滩部分植物种类数量急剧下降乃至濒危,有专家呼吁要严格保护流石滩上的植被,试说明理

由°

【答案】(1)植被稀少,适应气温低、十.壤发育差的环境;植株低矮,可以防风保暖;根系发达,可以抵

御干旱和大风;花色艳丽,可以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叶片厚,可以保温抗旱;速生,适应暖季

时间短的环境。

(2)受利益驱使,滥挖乱采,破坏严重;植被稀少、物种独特: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与植被的相关知识。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思维。主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应用环境与植被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1)首先,结合材料总结流石滩上植被的主要特征,如叶片厚、根系发达、植株低矮、花色艳丽

等;其次,归纳流石滩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气温低、降水少、多大风、岩石裸露、土壤发育差等;最后,

在植被特征与自然特征之间建立联系,如植被稀少,是适应气温低、土壤发育差的环境特征:根系发达,

可以抵御干旱和大风;花色艳丽,可以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植株低矮,可以防风保暖;叶片厚,

可以保温抗旱;速生,可以适应暖季时间短的环境等。

(2)由题干可知,目前流石滩部分植物种类数量急剧下降乃至濒危,其主要原因是流石滩地区植被稀少、

物种独特,受利益驱使,人类滥挖乱采,破坏严重,再加上流石滩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

坏难以恢复,所以有专家呼吁要严格保护流石滩上的植被。

6.(新情境:土壤种子库)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种子库是存在于一定体积土塔中有活力的、休眠及未休眠种子的总和。某团队通过对祁连山祁连

圆柏林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的研究,以期为祁连山祁连圆柏天然更新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位于

祁连山两支山脉之间的天老池流域,海拔2600—3450m,1月均温约-13.3℃,7月均温约11.8°C,年降水

量约400mm,年均蒸发量约1006mm。部分坡位有放牧干扰。祁连圆柏种子传播能力较弱。图甲为研究区

位置图,图乙为祁连圆柏种子库的空间分布统计图。

6—10cmJzJ

0—5emit!

枯枝落叶层

(1)推测祁连圆柏垂向分布规律,并阐述原因。

(2)说明祁连圆柏种子多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对该树种天然更新的限制。

(3)说出祁连圆柏最适宜生长的海拔范围并分析原因。

【答案】(1)祁连圆柏种子传播能力较弱,故种子的分布反映祁连圆柏的分布;该地祁连圆柱种子库密度

总体上呈单峰规律,在图示海拔范围内,祁连圆柏密度整体上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原因:该地较低

海拔处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水分不足,祁连圆柏分布较少;较高海拔处热量不足,坡度又相对较人,种

子不易在地表存留。

(2)受枯枝落叶阻隔,无法与土壤接触,难以萌发;被(苔辞、地衣等)地表植物挤占生存空间;增加了

被动物啃食的可能性;种子容易被流水或风力带走。

(3)高度:适宜生长在海拔2800—3400m处。原因:海拔2800—3400m种子密度较大,祁连圆柏种子传

播能力较弱;海拔较高处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分析】本题以祁连山祁连圆柏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关知识及综合思维。

【洋解】(1)据材料可知,祁连圆柏种子传播能力较弱,因此,祁连圆柏种子的垂向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

出祁连圆柏本身的垂向分布;原因可结合祁连山区不同海拔的热量特点、水分条件及坡度等进行分析。读

图可知,该地祁连圆柏种子库密度总体上呈单峰规律,在图示海拔范围内,祁连圆柏密度整体上随海拔升

高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密度出现在海拔3200m,最小密度出现在海拔2600m»主要原因是低海拔地区,气温较

高,蒸发量较大,水分不足,祁连圆柏分布较少;海拔过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且坡度较大,祁连圆

柏种子不易在地表存留,祁连圆柏分布较少。

(2)读图可知,种子多集中在地表枯枝落叶层,无法与土壤有足够的接触,缺少足够的营养供给,不利于

种子生根发芽;结合材料,部分坡位有放牧干扰,容易被动物啃食;位于山区,坡度较大,易被流水冲刷: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较丰富,易被其他植物挤占生存空间,不利于祁连圆柏的天然更新。

(3)此题是根据连圆柏种子分布特点来分析连圆柏的生长区域.读图可知,2800-3400海拔范围内,种子

密度较大,而祁连圆柏传播能力较弱,说明此海拔处祁连圆柏种群密度较大,且此海拔处,人类活动影响

较小,对祁连圆柏的生长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推出祁连圆柏最适宜生长的海拔范围为2800-3400m处。

【点睛】祁连圆柏属于常绿乔木,是青海地区特有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祁连山高寒地区2800〜3500m

的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地带,具有耐严寒耐旱,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进入森林之中,你彷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拾头看一看,只有

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有些板根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如

图)。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遍布,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苕薛、藤萝等。

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

⑴指出游记中所描述的森林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2)从板状根植物根系发育的角度,推测该地的降水特点。

【答案】(1)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滴水叶尖现象;层次多,垂直结构复

杂。

⑵板状根在地面发育,反映出十.填中水分含量过多,透气性差,说明当地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分析】本大题以某地板根为材料,涉及热带雨林的特征及环境特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

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洋解】(1)根据材料中的板根、茎花、巨叶植物可判断出森林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物全年旺盛

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从图中看,板状根体积庞大,大部分裸露于地面,说明土壤中水分较多,透气性差,可推测出当地降

水丰富。

8.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处的淤泥质海岸、海湾,受周期性潮水浸淹,

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漳州某中学一小组到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研学活动,了

解到漳江口红树林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群落。该小组通过考察,发现红树植

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抵御风浪袭击,且鱼虾丰富。据当地百姓说,近

年来随着漳江口红树林大片生长,沙洲面积变大,水深变浅了。下图示意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位置及红树

林景观。

117°28

⑴分析漳江口适宜红树林生长原因。

⑵简述红树林对鱼虾生长的促进作用。

【答案】(1)漳江口纬度较低,(北、西、南三面环山)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地带,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小,热量

条件优越;漳江流域位于夏季风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受潮流

的顶托流速减慢堆积形成冲积土,适宜红树林生长。

(2)大量的泥沙沉积物、枯枝落叶为侑虾提供丰富的饵料;红树林树干、树根结构复杂,为鱼虾提供栖息的

场所,鱼虾免受天敌捕食。

【分析】本题以漳江口红树林景观为载体,考查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整体性原理应用等内容。重点考

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处的淤泥质海岸、海湾,

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可知红树林生长条件:热带亚热带、河口、淤泥。①漳江口在24玳附近,纬度较低,

从地形看,北、西、南三面环山,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地带,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小,热量条件优越,满足位

于热带亚热带条件;②该流域位于我国福建沿海,处在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河流入海径

流量大,河口处盐度较低;③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处,受潮水的顶托和植物的阻挡,流速减慢,堆

积形成淤泥质冲积土,为红树林生长提供养分物质。

(2)首先,根据材料•,红树林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抵御风浪袭击,从而为鱼虾提供良好合适的栖息

场所,并且保护鱼虾免受天敌捕食:其次,红树林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为鱼

虾提供丰富的饵料。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暑期,某校中学生赴江西庐山开展研学活动。研学中,同学们记录了庐山的植被(下表),并在

庐山进行土壤样本采集,绘制出庐山土塔类型分布示意图(下图)。同学们发现,庐山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别

对应不同的土堞类型。

经调查,同学们了解到:庐山的植被在战争年代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门在庐山飞机

播种黄山松等树种,导致庐山现存大片高密度的针叶林,影响了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更季,庐山

常出现强降雨,雨滴滴落在针叶林林冠上,经过叶面汇集,形成巨大水滴,直接落到地表的泥土上,泥土

被高水滴冲击,由此造成水土流失。林业部门对针叶林通过间伐(有选择性的伐木),使庐山地区物种更加

多样化,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

海拔

天然植被人工植被

(米)

1100

山地落叶阔叶林人工针叶林、次牛灌从草从

以上

800〜山地常绿、落叶混

量人工针叶林、次生灌丛草丛

11C0交林

800以水稻田、人工针叶林、次生濯丛

山地常绿阔叶林

下草丛

⑴说出间伐人工针叶林对庐山植被带来的有利影响。

(2)分析在庐山土壤类型中,棕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

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土壤对植被的作用。

【答案】(1)促进针叶林下植物的更新,有效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区域内山地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海拔较高,温度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

(3)远到支撑作用;提供水和氧气;提供肥料及中微量元素等养分;对高浓度养分和密集微生物起到缓冲作

用。

【分析】本题以区域土壤差异为背景,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热带雨林的脆弱性等相关知识,考查

学生理解分析材料、运用地理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分析,庐山的植被在战争年代遭到严重破坏,雨季降雨侵蚀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林

业部门对针叶林通过间伐(有选择性的伐木),可以促进针叶林下植物的更新,使庐山地区物种更加多样化,

有效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利于有效地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减少了水土

流失。

(2)在庐山土壤类型中,棕壤位于海拔最高处,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庐山位于亚热带地区,棕壤所处的植

被类型为山地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率较高,枯枝落叶等植物残体量较大,给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多;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棕壤所在地区海拔较高,有机质分解较慢,土壤中残留的有机质较多。

(3)土壤对植物主要起到4个作用:起到支撑作用,让作物可以更容易接触到光源;提供作物生长所必须

的水和氧气;提供氮素,磷素,钾素及中微量元素等养分;对高浓度养分和密集微生物起到缓冲作用。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岸植物群落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岸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物作用对河岸生态系统发挥调

节作用。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河道蜿蜒,下图示意黄河源区某河湾处植被及土壤的分布状况,随着距

河算距离的增大,植被逐步向高级演替。

植被覆盖率增加

植被生境由湿生转为中生

土壤含水量先减小后增大

⑴指出判断该河湾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

⑵描述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⑶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沟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的成因。

⑷简述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植被生境类型。

(2)变化特征: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

原因: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发育;距河越远,地势

越高,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土层厚度增加。

⑶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内,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卜.水位降低,土壤含水量先减小;但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

继续增大,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由于土层增厚,土壤含水,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又

逐步增大。

⑷河岸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有机质积累,土壤结构改善;河岸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

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

【分析】本题以河岸植物群落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

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判断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是植物种类,植物种类能够指示植被演替阶段,植被覆盖

度,能够表明植被演替阶段,植被生境类型,能够体现植被演替阶段。

(2)在图中可以判断出从河流向远处延伸的过程当中,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能够降低地表径流与风的速度,

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能够促进土壤的发育,并且距河越远的地方地势越高,所以地表土壤受水流冲

刷侵蚀作用减小,进一步导致土层厚度增加。

(3)要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河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则要从地卜.水位以及蒸发两种角度来分析。

从地下水位的角度来分析♦,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人地下水位降低,导致土壤含水量先

减小。从蒸发的角度来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

水分的蒸发,且土层增厚导致土壤含水,能力增强,所以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要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从

植被对十.壤的影响的角度,植被发育有利于十.壤厚度增加与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十•壤对植

被的影响的角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促使植被数量增多

1L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土壤为粮食安全的“压石”,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

有机质明显下降。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

生的物质条件,冻融如果反复出现,融雪侵蚀会增强,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

温度在3-1VC,夜间温度在-6〜O'C,昼夜温差较大,专家指出,垄沟秆覆盖和横坡垄作的农耕方式(下图),

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

垄沟秸秆覆盖横坡垄作

⑴说明与我国南方相比,东北黑土肥沃的原因。

⑵说明土地流转对农村的积极作用。

⑶从水循环角度阐述垄沟秆覆盖和横坡垄作耕作方式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原理。

【答案】(1)夏季草甸植物生长茂盛,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

(2)①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的产量: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③促进农业

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⑶增加下渗量,减小坡面径流: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轻对黑土的冲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影响因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较多,有利于草甸植物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来

源。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东北地区的黑土肥沃。

(2)通过土地流转,减少农村地区土地摞荒现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稳定粮食产量。土地流转使

得当地连片的土地规模扩大,促在种田大户的形成,从而有效促进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

产业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并推动农村地区与农产品加工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3)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即是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进行解释。通过在垄沟覆盖秸秆,增大地表摩擦,促

进水分下渗,减小坡面径流,从而减少坡面径流对十.壤的侵蚀。横坡垄作有效减缓了地表径流的流速,从

而减轻对黑土的冲刷,减轻坡耕地退化。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夷山(主峰2158米)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垂直高差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垂直植被带,不同植被

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其中的亚高山矮林,生长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附生苔辞植物多。下图示意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

高山草甸(1900m以上)

亚高山矮林(1700m-1900m)

针叶林(1500-1700m)

常绿阔叶林(1100m以下)

(2)试从海拔高度和季节变化两个角度,描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⑶推测亚高山矮林所处的环境特征。

【答案】(1)简单

⑵海拔:海拔越高,土壤活性有机碳越多;季节:土壤活性有机碳夏季多,春秋季较少,冬季最少。

⑶低温、大风、多雨

【分析】本大题以武夷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垂直结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植物的

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一般热量、水分越充足的地方,垂直结构越好杂。亚高山矮林分布海拔高于常绿阔叶林,水

热条件更差,垂直结构更简单。

(2)结合图中所给信息,可知随海拔增加植被分别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他们

的上壤活性有机碳依次递减,故海拔越高上壤活性有机碳越丰富。从季节上看,无论何种植被,夏季土壤

活性有机碳最丰富,冬季最少,春秋季居中。

(3)根据亚高山矮林分布的海拔可知,海拔高,气温低;生长低矮,树干弯曲,主要是受大风影响;附生

苔辞植物多说明十分潮湿,降水多。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伐,江西省某低山丘陵区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不断减少,现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主,

3堪侵蚀较强。某科研团队发现,右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滉种灌木和草本(图左)能够有效地减轻该地的才

境侵蚀状况。图右示意该地气候资料。

⑴描述马尾松人工纯林不同于原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特点。

⑵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马尾松二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

【答案】(1)植被密度较低;垂直结构较简单,植物种类单一;叶片呈针状。

⑵该地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可增强雨水截留,增

加地表下渗,减少和滞缓地表径沆。

【分析】本大题以马尾松人工纯林相关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特点、水循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

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

核心素养。

【详解】(1)马尾松为针叶植物,属于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人工种植的纯林排列

较为规整,相对•于原生林,植被密度较低;纯林一般有单一树种构成,植被垂直结构较简单,植物种类单

一,以马尾松为主;马尾松为针叶植物,叶片与常绿阔叶林植物不用,叶片呈针状。

(2)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从降水、下渗(径流)角度分析。该地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植被覆

盖率,可增强雨水截留,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流水对表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

失。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

着讨里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立生产中频繁翻耕,3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

底层”,黑土肥力下降明显。

⑴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

⑵根据材料,说明东北黑土肥力'降的人为原因。

⑶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答案】(1)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冷湿(或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⑵坡地开垦(或者频繁翻耕)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

壤校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十.壤通透性(或透气性或透水性)变

差。

⑶减少土壤表层扰动(或表层紧实),减轻肥力流失(或水土流失);深层疏松(或消除犁底层),增强透气

性(或透水性)。

【分析】本道题以东北黑土为例,设置3道小题,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因以及本题提出了“少耕深松”的生产方

式来保护黑土,学生需要对黑土退化的原因以及缓解黑土退化的措施进行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和区域特征。

【详解】(1)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

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

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

(2)由材料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

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的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

黑土肥力的下降。

(3)针对上一问题所述的原因,提出了"少耕深松”可按照两个层面进行分别分析。少就意味着通过减少耕

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

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在分析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沿黄湿地主要位于宽滩区,滩地上多草本、灌木植被,没有自然演替形成的乔木林地。一直

以来,入河争水、争地现象突出。灌区由高滩(高于洪水位)、二滩(介于洪水位和平水位之间)、嫩滩(略

高于平水位)三部分组成,与河槽连为一体,水沙可自由交换。与高部和二滩不同,嫩浊为不稳定淋地,

滩地的高程和面积季节变化明显。下左图示意黄河下游宽津区湿地分布。右图示意滩区典型剖面。

⑴沿黄湿地二滩及嫩滩难以分布自然演替的乔木林地,说明其原因。

(2)比较一滩及嫩滩湿地植被植株高度及根系深浅的差异,并说明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答案】⑴黄河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洪水水位高,易淹没二滩及嫩滩湿地,破坏滩地植被;沿岸人口

多,滩区民众将湿地改造为耕地。

⑵差异:嫩滩湿地植被植株更为低矮,根系较浅。二滩湿地植被植株更高,根系较深。原因:嫩滩湿地靠

近黄河主槽,受黄河河道摆动影啊大,被河水淹没的次数多;且高程及面枳不稳定,不利于植被的稳定生

长。

【分析】本题以沿黄湿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湿地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沿黄湿地主要位于宽滩区,滩地上多草本、濯木植被,没有自然演替形成的乔木林

地",由此可推测沿黄湿地水位变化较大,自然环境不适合高大乔木生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大乔木较

草本、灌木而言生长周期较长,需要较为稳定的生长环境,二滩及嫩滩靠近黄河,位置较低,夏季易被洪

水浸没,高大乔木难以生长。结合材料“一直以来,入河争水、争地现象突出〃,由此推测当地人地矛盾较为

尖锐,大旱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因此乔木难以大规模生长。

(2)由右图可知嫩滩和二滩的位置,嫩滩更靠近黄河水道,更容易受其影响。嫩滩位置较低,被河水淹没

的次数多,且嫩滩面积和高程不稳定,植被生长环境严峻,根系普遍较浅,植株矮小;而二滩相对嫩滩分

布位置较高,被河水淹没的次数少,植被相对更高,根系更深。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松柳喜光、耐旱、耐寒,极耐盐碱、沙荒地。下图示意7月我国西北地区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地带松柳

植被下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盐分含量变化(表层含盐量为一年中高值),该地土壤缺少淋溶层。

含数量/(gkg1)

3.0

10-20-

20-30-

30-40-

40-50-

$040-

60-70-

70-80-

8O-9U-

90-100-

⑴简述该地土壤剖面缺少淋溶层的主要原因。

⑵为治理该地土壤盐碱化,提出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

【答案】(1)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地表水下渗量少,难以形成淋溶层。

(2)适当采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改进农业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培育优良品种,种植

耐盐碱作物。

【分析】本题以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盐分含量变化图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十.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土壤

盐碱化的治理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洋解】(1)淋溶层是由水分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土层,当淋溶作用弱或无淋溶时,土壤剖面中就会缺失淋

溶层。由材料可知,图示为7月我国西北地区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地带槎柳植被下土壤剖面,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地表水下渗量少,淋溶作用微弱,难以形成淋溶层。

(2)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是治理土壤盐碱化的基本方法。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农业生产多

采取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土壤中盐分随水分蒸发在地表积聚形成十.壤盐碱化。抑制蒸发、改变灌溉方式、

培育耐盐碱作物都是农业生产中治理盐碱化的常用办法,相应的具体措施有地膜覆盖,滴灌、喷灌等灌溉

技术,种植耐盐碱作物等。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剖面由上至下分为:凋落物层(分解强烈)、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土壤生物有效磷是指土康

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的总称,其含量受成土母质、成土时间、气候、生物活动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

共同影响。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处,东坡海拔

2600—3200米是峨眉冷杉林带,该区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年平均气温4.2℃,年降雨量约1947

毫米,6-10月为植物生长李。下图示意贡嘎山东坡局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及不同采样点土壤生物有

效磷含量的垂直变化情况。

⑴描述图示区域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述选取S1至S4作为采样点的主要原因。

(3)分析8月图示区域表层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小的主要原因。

(4)推测贡嘎山东坡海拔3200米以上区域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随海拔的变化情况,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不均:随海拔升高,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增大;土壤生物有效磷

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

(2)四地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好,利于土壤发育;地形较为平坦,利于土壤物质积累。

(3)气温高,生物生长旺盛,吸收大量土壤生物有效磷;属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土壤生物有效磷淋失

和流失多:地形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土壤生物有效磷流失量大。

⑷变化情况: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理由:随海拔升高,温度与湿度降低,风化作用与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生物与植被群落减少,土壤生物

有效磷来源减少。

【分析】本大题以贡嘎山土壤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土壤生物有效磷分布特点、影响原因等知识,考查学

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

维的素养。

【详解】(1)读图可以发现,图示区域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随海

拔升高而呈增大趋势,且土壤生物有效磷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其它层分布较少。

(2)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四地位于河谷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利于土壤发育,且河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

利「•土壤有机质等积累;四个地区海拔不同,选取它们作为采样点利于比较采样结果。

(3)8月份为夏季,当地气温较高,生物生长旺盛,吸收了大量十.壤生物有效磷,使土壤生物有效磷减少;

当地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土壤生物有效磷淋失较多;据图可知,该地地形起伏较大,

地表径流流速较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生物有效磷损失较多。

(4)3200m以上海拔已经很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与湿度降低,风化作用与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进

入土壤的生物有效磷减少;气温湿度降低,不适合生物生长,植被减少,土壤生物有效磷来源减少,因此

土堞生物有效磷含量会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的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

中的过程,也称盐碱化。位于华北平原的北丘洼地区,土壤盐溃化严重。下图为土壤盐渍化过程示意图。

-:a-点

蒸发蒸发

⑴北丘洼地区春季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结合上图,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⑵大水漫灌的濯溉方式会加剧土壤盐渍化程度,其主要原因是灌溉会使—上升,从而促使水中挟带的一到

达地表。盐渍化导致该地土壤板结严重,肥力下降。

⑶说明土壤盐渍化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北丘洼地区对盐渍化土壤进行综合治理。下图示意三种治理土壤盐渍化的方法。

⑷说出图示三种方法在治理土壤盐渍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1)春季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土壤中水分蒸发旺盛,盐分易聚集于地表。

(2)地下水水位盐分

⑶土壤板结硬化,阻碍农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土壤肥力下降,迨成农作物养分供应不足;等等。

⑷修建排水管渠,可以排出一部分含盐地下.水,从而抑制土壤盐渍化:深耕土壤能够疏松土壤,并把含盐

分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层,从而改良土壤物理性状;覆盖秸秆能够阻隔土壤表面与大气的接触,抑制蒸

发,减少盐分在地表聚集.

【分析】本题以土壤盐渍化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土壤盐渍化形成、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洋解】(1)由材料可知,盐渍亿是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其盐分来自土壤底层或地下水,而盐分

的向上移动是由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的。气候角度可从降水、蒸发两方面分析二北丘洼地区位于我国东部

季风区,春季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土壤中水分蒸发旺盛,导致地下水向上移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

分容易聚集于地表。

(2)春季降水少,农田大水漫灌使地下水水位上升,溶解了大量盐分;此时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从而

促使地下水挟带盐分向上移动,在表层土壤中积累。

(3)由上问可知,盐渍化会导致土壤板结严重,肥力下降。土壤盐渍化对农作物的危害:一方面是土壤板

结硬化,阻碍农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另一方面是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养分供应不足;等等。

(4)读图可知,在农田中修建排水管渠,可以通过暗管排出一部分含盐地卜水,从而抑制土壤盐渍化;深

耕土壤一方面能够疏松土壤,加入土壤孔隙,减弱土壤中水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可以把含盐分较少的下层

土壤翻到上层,改良土壤物理性状;覆盖桔秆能够阻隔土壤表面与大气的接触,避免阳光直射,从而降低

土堞温度,抑制蒸发,减少盐分土地表聚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对林下土壤保温、保湿作用明显。2015年1月9-11日哀牢山经

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宛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2014年1

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

I

P18

初15

12

6L111」」「11」1I七/11‘11.」1111,,111111I」」[『

2014/012014/072015;0】2015/072016/012016/072017/01年/月

(1)据图描述正常年份森林内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差异。

(2)从植被特征角度分析哀牢山森林受极端降雪事件破坏严重的原因。

(3)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卜.降,试分析其原因。

(4)2016年林内土壤昼夜温差比2C14年明显变大,请解群原因。

【答案】(1)林外土壤温度常年高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差异大,秋冬季差异小;林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

大,林内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小: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

(2)哀牢山森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森林茂密,树叶面积大且冬季不落,积雪多时,树冠易被

大雪压断.

(3)极端降雪是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幅度大;积雪覆盖地面和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烈;融雪吸收了大

量土壤和大气中的热量;融化的雪水渗入上壤,使土壤降温。

⑷大雪导致林冠大面积受损,森林覆盖率减小;(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地表接收的太阳

辐射增多,土壤温度升高快:夜晚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减弱,土壤温度下降快。

【分析】本题以我国哀牢山地区2015年发生的极端降雪事件为情境,结合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

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示意图,主要考查极端降雪事件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温度的影响,旨在考杳

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森林对林下的土壤保温作用显著,由土壤温度曲线图可知,林外土壤温度常年低于林内土壤

温度;春夏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远,说明温度差异大,秋冬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

线相距近,说明温度差异小。林外没有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大,而林内土壤温度

的季节变化小。同时,通过保温信用,森林对土壤温度起到了调节的作用,使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

间早于林内。

(2)由材料信息可知,哀牢山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该地森林异常茂密,且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树种树冠大,落叶少,枝叶繁茂,发生极端降雪事件后,树冠极易积雪,当树木上的积雪不断积压

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压断树枝,对树木造成破坏。

(3)极端降雪事件是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强烈,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大量降雪改变了下垫面性质,

导致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下降;积雪融化过程中吸收了土壤和空气中热

量,导致地温难以升高;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也会使土壤温度下降。

(4)由图可知,森林对林下土壤的保温作用显著,但2015年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使树冠受

损严重,进而导致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土壤获得的光照增多,地温上升明显,夜晚地面

乂缺少树冠的保温作用,导致土壤温度降温乂快,从而使土壤的日较差增大。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葬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

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康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

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康温度的垂直

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士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7

6

0

0

1

)

'

/】

3

ffgi

-3.0

23456789101112

月份

(1)据图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简述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⑴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

在4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

(2)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

土填温度升高。

(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木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

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分析】本大题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

度的垂直变化、该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原因、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

减少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是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读图可知,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负,直,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由图

中信息可知,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出现在4月份。

(2)读图可知,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正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苔原带,随着

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热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3)植被与土壤间的联系密切,土壤性质会因植被类别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与灌木相比,因为自身耗

水量的关系,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耗水量少,因而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但随着灌木的减少,枯枝落叶

减少,草本植物提供不了足够多的腐殖质,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自然减少。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分布着以栋属高山栋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

生能力很强。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

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

有直接关系。左图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右图示意破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栋植株平均高度

与海拔的关系。

0硬叶常绿阔叶林1:12500()0()

3.13.23.33.43.5

分布海拔高度/km

⑴简述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

(2)分别指出海拔3.2km以下、以上我国高山栋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

【答案】⑴分布范围广,不连续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山坡地带);分

布纬度较低;海拔跨度大。

(2)3.2km以下,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其原因是过度樵采等人类活动导致,海拔越低砍伐越严

重,砍伐后萌生的树木较低矮。

3.2km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其原因是随着海拔上升,水热及其土壤条件变差,风力变

大,导致植株矮化。

(3)青藏高原隆升,使该地气候不断寒化、旱化,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其分布面积大大缩小(仅分布在

高原东南部和边缘的横断山区);高原隆升导致横断山脉隆起,地势高差变大,地形、气候变得复杂多样,

使其只分布在适合生长的地方,呈现碎片化(难以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自然带)。

【分析】本大题以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

我国高山林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亿趋势及原因、青藏高原大幅度降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

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

谷地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