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并开展了一系列探测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2024年5月15日,远在火星执行全球遥感科学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在火星“上岗”满三年。三年来,探测器获取许多一手探测数据,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火星在太阳系局部示意图中的位置是()A.a B.b C.c D.d2.“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可信的是()A拍摄火星表面地貌 B.采掘火星土壤返地C研究火星环境变化 D.探索火星演化历史【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土星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可知,a是金星,b是地球,c是火星,d是木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天问一号”的火星环绕器和着陆器均配备了高分辨率相机,能够拍摄火星表面的详细地貌,A不符合题意;“天问一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火星的环绕探测和着陆巡视,并未涉及火星土壤的采掘和返回地球的任务。这一任务通常需要专门的采样返回探测器来完成,B符合题意;“天问一号”搭载了多种科学载荷,如矿物光谱分析仪等,能够对火星表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分析,进而研究火星的环境变化,C不符合题意;通过分析火星表面的地貌、岩石和土壤等地质特征,以及研究火星的气候、磁场等环境因素的变化,科研人员可以推断出火星的演化历史。而“天问一号”提供的详细地貌照片和地质数据,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太阳系由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以上)、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目前已知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越远,行星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越长,速度越慢。北京时间2024年9月14日23时29分(农历八月十二日),太阳活动区13825爆发了一次明显的耀斑,其峰值强度为X4.5级,达到大耀斑等级。下图示意太阳大气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有关此次大耀斑爆发说法正确的是()A.此次大耀斑爆发发生太阳大气A层 B.伴随大耀斑爆发太阳大气B层出现黑子C.太阳大气C层物质到达地球会激发极光 D.此次大耀斑爆发会存在11年4.有关此次大耀斑爆发对我国的影响说法不可信的是()A.秋季赛鸽比赛要谨慎放飞 B.适当调控人造卫星运行C.应适当减少室外活动 D.夜晚明月与极光并存【答案】3.C4.D【解析】【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A层为光球层,主要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A错误。B层为色球层,主要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B错误。太阳活动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两极地区形成极光,C正确。太阳活动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但不会维持11年,D错误。故选C。【4题详解】太阳耀斑对人类活动带来深远影响,可以干扰地球磁场,赛鸽飞行依赖磁场,比赛需要谨慎放飞,A不符合题意。太阳耀斑影响人造卫星工作,需要适当调控,B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释放高能带电粒子流,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C不符合题意。极光一般出现在极地等高纬度地区,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出现极光的概率和区域较小,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太阳大气与太阳活动的对应关系如下: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太阳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太阳活动通过干扰大气电离层、干扰地球磁场、产生极光、影响海底光缆、通信卫星等方面影响地球表面及人类活动。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是所有人赖以维持生存的唯一空间。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即内三圈和外三圈。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6.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B.地幔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C.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固态 D.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7.地球表层四大圈层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圈层是()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答案】5.A6.A7.B【解析】【5题详解】大气圈厚度约在2000~3000千米之间,大气圈没有明显的界限,其密度由地表向高空逐渐变小,并逐渐过渡到星体空间;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是一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它包括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其厚度各处不一,平均厚度约为3.8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60~120千米。综上所述,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地幔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是核心部分,半径为3400多千米,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A正确,B错误;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但外核是液态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并含有少量轻元素),而内核则是固态的,C错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实际上是莫霍面,而不是古登堡面。古登堡面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D错误。故选A。【7题详解】大气圈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它为地球提供了必要的氧气,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天体撞击和宇宙射线的作用。然而,从主体和活跃性的角度来看,大气圈并不是最显著的,A错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它们所处的环境和相互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圈层,因为生物体在不断地生长、繁殖、死亡和进化。同时,生物圈也是地球表层四大圈层中的主体,因为它涵盖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B正确;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水圈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同时也是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关键因素。然而,从主体和活跃性的角度来看,水圈并不如生物圈显著,C错误;岩石圈是地球的外层,主要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它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是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貌变化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如生物圈那样活跃和复杂,D错误。故选B。【点睛】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莫霍面是地壳和地核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面。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地核的温度最高,压力和密度最大,且一般认为外核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经过精心策划与准备,2024年9月29日,由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关岭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生命的绝唱——贵州关岭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拓印展”正式与公众见面。此次展览展出古生物化石10余件、化石拓印作品62幅,重点展示了海百合、鱼龙、海龙、楯齿龙等关岭生物群典型古生物化石及拓印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和此次展览的古生物化石地质年代事件相符的是()A.三叶虫出现 B.鱼类出现 C.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D.恐龙灭绝9.有关三叠纪年代说法可信的是()A.三叠纪之前地球发生了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B.三叠纪时蕨类植物繁茂C.三叠纪时大型哺乳动物出现D.三叠纪后两栖类动物出现【答案】8.C9.A【解析】【8题详解】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该时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C正确;三叶虫和鱼类出现在古生代,AB错误;恐龙灭绝是中生代的晚期,D错误,故选C。【9题详解】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在古生代的末期(三叠纪之前)发生了一次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A正确;蕨类植物繁茂在古生代,B错误;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D错误,故选A。【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宙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宙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冰蘑菇属于()A.流水地貌 B.风力地貌 C.冰川地貌 D.海浪地貌11.冰蘑菇地貌最可能出现在()①太行山②天山③雪线之上④雪线之下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10.C11.B【解析】【10题详解】冰蘑菇形成于冰川作用,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受太阳辐射少,差别消融形成的,因此属于冰川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太行山虽然地形复杂,但它并不位于冰川作用显著的区域,因此不太可能形成冰蘑菇地貌,①错误;天山山脉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一个冰川作用显著的地区。在高山地区,冰川的侵蚀和拔蚀作用强烈,这为冰蘑菇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②正确;冰蘑菇形成于冰川区域,而冰川通常位于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区,③正确,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入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进而形成冰面湖。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当周围的冰全部融化了,而大石块因为遮住了太阳辐射,其下的冰没有融化,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元谋土林位于云南省中北部,地处金沙江附近的干热河谷。元谋土林是由松散堆积物,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外观尤如森林一样的地貌景观。图1为元谋县位置示意图,图2为元谋土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元谋土林的形成过程先后经历了()A.风化侵蚀—地壳下降—沉积作用 B.沉积作用—地壳下降—风化侵蚀C.沉积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D.风化侵蚀—地壳上升—沉积作用13.元谋土林每棵"林柱"均有独特的造型,形成风姿各异土林奇观原因是()①气候湿润,降水多②气候干热,降水少③岩性坚硬④岩性松软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4.近年来元谋土林出现柱体破损或倒塌等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是()A.采用人工方法对柱体上裂缝或节理进行充填或喷浆B.元谋土林面积很大,可以任其自然发展C.减少土林内的积水、汇水,使土林保持一定的干燥度D.对土林周边地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同时控制对土体的绿化。【答案】12.C13.D14.B【解析】【12题详解】结合材料和景观图,元谋土林是松散堆积物经过长期外力作用,风化侵蚀而形成的。其物质基础是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故土林的形成过程应是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堆积物,地壳抬升是该地区高度升高,之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现在的土林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结合材料,元谋土林地处金沙江附近的干热河谷,气候干旱,温度高,降水少,使土体保持一定的干燥度,形成奇特景观,②正确,①错误。形成土林的物质为松散堆积物,岩性较松软,更容易被侵蚀塑造形成各种景观,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14题详解】针对近年来元谋土林出现柱体破损或倒塌等现象,可以采用人工方法对柱体上裂缝或节理进行充填或喷浆以减弱侵蚀和破坏,A不符合题意。不可任期自然发展,否则会一直破坏或倒塌,B符合题意。减少土林内的积水、汇水,使土林保持一定的干燥度,可以减少柱体破损或倒塌,C不符合题意。对土林周边地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同时控制对土体的绿化,可以减少植被对柱体的破坏,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影响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1)物质基础:一般包括岩石及风化物、泥沙等。(2)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根据实际区域具体分析物质来源及主要的地质作用。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能满足莲花盆形成的条件是()A.溶洞内地表崎岖 B.溶洞内水流湍急C.相对静止薄层水 D.洞壁渗出沉积物16.莲花盆的生成过程是()①由内向外②由外向内③由下向上④由上向下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15.C16.A【解析】【15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是由水底向上发育的,图中莲花盆有相对平整的洞底,形成浅水池,池中可以有薄薄的积水,薄层水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与二氧化碳的析出,二氧化碳的析出利于碳酸钙的沉淀和向上发育,C正确,A错误;图中莲花盆呈盆状,由滴流中心向四周展开沉积,如果水流湍急,则会破坏滴流沉积的状态,因此形成莲花盆需要相对静止的薄层水,B错误;读图可知,莲花盆并未沿洞壁分布,而是在洞内呈盆状或圆盘状,可判断其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形成滴流,滴落在莲花盆位置,因此水自洞顶不断滴落,而非沿洞壁缓慢渗出,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可知,莲花盆的形成过程是由下向上,③正确,④错误;莲花盆呈盆状,由滴流中心向四周展开沉积,是由内向外形成,①正确,②错误。故选A。【点睛】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水层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对于莲花盆的形成,要符合以下条件,溶洞内的地形要十分平坦,并形成相对静止的薄水层。只有在相对静止的薄水层中,洞顶水滴滴下,才会以滴落点为中心,在相对静止的薄水层,有利于碳酸钙化学反应,并以滴落点为中心沉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我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的影响因素。(2)说出甲乙两地地形单元名称并分析两地年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答案】(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昼长因素;地势因素;天气因素。(2)甲地是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丰富。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多;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乙地是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贫乏。原因是: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水汽不易扩散;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体从东部向西部递增,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量最贫乏地区,青藏高原为高值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日照的时数,具体因素包括纬度因素、昼长因素、地势因素和天气因素等因素,具体分析如下:纬度因素: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路径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因此,我国年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天气因素:晴朗的天气有利于太阳辐射的到达。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因此太阳辐射强;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相对较弱。地形因素: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因为其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时间:日照时间越长,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越多。【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甲地为青藏高原,乙地为四川盆地。由图可知,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高的地区,而四川盆地是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有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平原面积广阔的冻土分布区,微生物活动趋于活跃,出现了多个巨大的坑洞,从上面看根本就是深不见底,人们形容这些深坑是西伯利亚的“地狱之门”。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巴塔盖卡深坑。巴塔盖卡坑位于西伯利亚的维科扬斯克地区。它长度约为1.6公里,深度达到100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坍塌之一。(1)推测巴塔盖卡坑形成原因。(2)推测“地狱之门”不断扩大带来的影响。(3)说出“地狱之门”和喀斯特“天坑”的相似点。【答案】(1)巴塔盖卡坑的形成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的冻土层开始加速融化,冻土层的融化引发了地块的破裂和塌陷,冻土层下生物分解产生的气体,超过压强临界点爆炸,炸飞上面地块,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深坑,即巴塔盖卡坑。(2)破坏地表结构;污染坑中水体;威胁当地居民和基础设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平衡。(3)顶部塌陷、洞壁陡峭、深度较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冻土为背景,考查冻土成因、巴塔盖卡深坑的形成过程及其不断扩大带来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全球气候转暖导致永久冻土层融化,是巴塔盖卡坑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冻土融化,冻土层的融化引发了地块的破裂和塌陷;气候变暖,微生物活动趋于活跃,冻土层下生物分解产生的气体增多,当气压超过一定的临界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