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天津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3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1.(9分)《经典的律则》中写道“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你认为《雷雨》或《边城》是如何体现以上经典律则的?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进行阐释。(200字左右)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练习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精研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者的成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出伟大发明的情况。”可见,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材料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社会对优秀科学家群体精神禀赋的基本认同。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史,无论在哪个时期,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自身所展现的求真务实、不断精进的精神支撑。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探讨社会秩序为己任,以政治伦理、道德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儒学的理性与求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的理性认识论。《孟子字义疏证》中有言:“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心之于理义也。”这也就是说,虽然心可以支配感官,但却不能代替感官的功能;人还具有认识和把握事物及其规律的理性能力。其二是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北宋初期,部分儒学家对儒家经典提出了大胆怀疑,“疑古”思潮颇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沈括,他不仅批判了宋以前的历法,还亲身参与证明凹面镜焦点和凹面镜成倒像的科学实验,并借此批驳了《酉阳杂俎》所谓“海翻则塔影倒”的说法,认为“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道学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脉络。所谓“道法自然”,“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学的核心概念。“道”对自然规律的依循、对“法天贵真”的尊崇以及相对主义中的认识论对中国的科学家精神产生了深厚影响。首先,“道”讲求事物的原初性、自发性和实有性,力求探索宇宙万物的根本。在《周易》中,有与无、长与短、难与易、高与下等基本要素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彼此转化且周行不殆的,这表明了道学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基本态度。其次,“法天贵真”旨在回答人类如何把握对象世界这一问题。“法天”,即崇尚自然;“贵真”,即反矫伪。“法天贵真”的精神内涵与科学活动的目的高度一致,也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最后,道学中的相对主义对科学家精神的影响也颇为深厚。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三个方面,对客观科学认识事物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理性、求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显现,而创新和爱国则在五四运动之后有更为集中的表现。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历代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勇于奋进的创新精神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储备和科技革新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精神保障。另一方面,创新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禀赋,但爱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根本。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的任务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仅是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更是通过科技强国来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并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推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科学家精神虽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但正像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一样,从未间断。有此历史成就,不仅取决于历代科学家自身的优良品质,更取决于他们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正是这种传承与弘扬,才沉淀出弥足珍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独有的文化基因。(摘编自徐靖《从传统到现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基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很多科学大师热爱文学艺术。B.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它的理性认识论与怀疑精神,为我国历代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撑。C.道学“法天贵真”的思想包含尚自然和反矫伪两个方面,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D.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影响科学家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融则利,离则弊。B.科学是客观现实,是从实际出发的;而人文则是主观感受,是从想象出发的。C.材料二多次征引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言论并进行解释评论,使论证更有说服力。D.新时代科学家应坚持科技强国、科学报国,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贡献力量。(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B.数学家苏步青说: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我对数学的理解。C.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提出: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要先背过《老子》和《论语》。D.理学家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4)请从材料二所论述的科学家精神中选取两种,用袁隆平、屠呦呦、钟扬三位科学家的事迹加以说明。一种精神用一个事迹说明即可。(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如何更好地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31分,每小题31分)3.(31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节选自《病梅馆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③锄其直,遏其生气④毁其盆,悉埋于地(2)下列与“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木之性日以离矣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C.遏其生气,以求重价D.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3)下列加点字与“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B.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C.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4)《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请作简析。四.诗歌阅读(共2小题,满分18分)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10分)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2)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3),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子无良媒,,秋以为期。(《氓》)(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6),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7)。问苍茫大地,。(《沁园春•长沙》)(8)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9)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6.(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荷叶韩开春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⑦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选自《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①段写完宏村秋景,却又提到“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你觉得这一内容对全文有什么作用?(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4)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7.(6分)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唐盛世,,,。七.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③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天津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1.(9分)《经典的律则》中写道“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你认为《雷雨》或《边城》是如何体现以上经典律则的?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进行阐释。(200字左右)【考点】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考查理解、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之美,要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具体分析。【解答】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作品,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内容,具体分析人物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以及给与读者的感受。答案:翠翠有着明慧温柔的品性,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又“如山头黄鹿一样,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淳朴、纯洁的性格,像一首明朗的小诗;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纯净、真诚,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翠翠的祖父,终身摆渡,毫无倦意,不收人钱财,就是收了也将钱买些茶叶,沏好了让渡河人解渴解疲,是勤劳善良的中国典型劳动者,他关心着翠翠,希望她有个好的归宿,这样自己才可安心地死去,祖父的形象处处体现出一种朴质善良的人性魅力。正是作品中的人性美,让读者读后有心灵纯净之感。【点评】要广泛阅读积累,对重点作品多读,深入阅读,全面掌握作品内容,做到准确鉴赏、分析、评价。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练习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精研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者的成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出伟大发明的情况。”可见,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材料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社会对优秀科学家群体精神禀赋的基本认同。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史,无论在哪个时期,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自身所展现的求真务实、不断精进的精神支撑。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探讨社会秩序为己任,以政治伦理、道德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儒学的理性与求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的理性认识论。《孟子字义疏证》中有言:“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心之于理义也。”这也就是说,虽然心可以支配感官,但却不能代替感官的功能;人还具有认识和把握事物及其规律的理性能力。其二是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北宋初期,部分儒学家对儒家经典提出了大胆怀疑,“疑古”思潮颇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沈括,他不仅批判了宋以前的历法,还亲身参与证明凹面镜焦点和凹面镜成倒像的科学实验,并借此批驳了《酉阳杂俎》所谓“海翻则塔影倒”的说法,认为“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道学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脉络。所谓“道法自然”,“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学的核心概念。“道”对自然规律的依循、对“法天贵真”的尊崇以及相对主义中的认识论对中国的科学家精神产生了深厚影响。首先,“道”讲求事物的原初性、自发性和实有性,力求探索宇宙万物的根本。在《周易》中,有与无、长与短、难与易、高与下等基本要素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彼此转化且周行不殆的,这表明了道学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基本态度。其次,“法天贵真”旨在回答人类如何把握对象世界这一问题。“法天”,即崇尚自然;“贵真”,即反矫伪。“法天贵真”的精神内涵与科学活动的目的高度一致,也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最后,道学中的相对主义对科学家精神的影响也颇为深厚。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三个方面,对客观科学认识事物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理性、求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显现,而创新和爱国则在五四运动之后有更为集中的表现。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历代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勇于奋进的创新精神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储备和科技革新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精神保障。另一方面,创新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禀赋,但爱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根本。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的任务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仅是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更是通过科技强国来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并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推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科学家精神虽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但正像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一样,从未间断。有此历史成就,不仅取决于历代科学家自身的优良品质,更取决于他们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正是这种传承与弘扬,才沉淀出弥足珍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独有的文化基因。(摘编自徐靖《从传统到现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基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因为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很多科学大师热爱文学艺术。B.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它的理性认识论与怀疑精神,为我国历代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撑。C.道学“法天贵真”的思想包含尚自然和反矫伪两个方面,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D.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影响科学家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融则利,离则弊。B.科学是客观现实,是从实际出发的;而人文则是主观感受,是从想象出发的。C.材料二多次征引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言论并进行解释评论,使论证更有说服力。D.新时代科学家应坚持科技强国、科学报国,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贡献力量。(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A.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B.数学家苏步青说: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我对数学的理解。C.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提出: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要先背过《老子》和《论语》。D.理学家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4)请从材料二所论述的科学家精神中选取两种,用袁隆平、屠呦呦、钟扬三位科学家的事迹加以说明。一种精神用一个事迹说明即可。(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如何更好地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A(2)B(3)D(4)①科学家具有理性(求真、怀疑、质疑)精神:袁隆平不迷信西方权威,下地观察,反复实验,最终攻克杂交水稻难关,体现了科学家的理性求真精神。(或:屠呦呦通过反复实验,坚持研究,提高青蒿的抗疟效果,体现了科学家的理性求真精神。或:钟扬已经成功地收集到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但他仍深入高原采集种子,体现了科学家理性求真的精神。)②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时,采用了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方法,坚持研究并取得成功,体现出他的创新精神。(或:屠呦呦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的方法,发现青蒿素,开发新抗疟药物,体现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或: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为人类建了一个种子的“宝库”,体现了他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③科学家具有爱国精神:袁隆平因我国的普遍饥荒投入农业研究,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体现出他的爱国思想。(或: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将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或:钟扬深入青藏高原,为国家采集种子、培育英才,为国家积蓄科研力量,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精神。)(5)①提供浓郁的人文环境,使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②引导科研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推进各方面的创新。【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地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与作者主要的观点态度去进行比较、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重点考查论据能否证明观点,要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概括出人物精神,结合人物事例,逐一展开论述。(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解答】(1)A.“因为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很多科学大师热爱文学艺术”错误,强加因果。根据“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知,“很多科学大师热爱文学艺术”和“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2)B.“科学是客观现实,是从实际出发的;而人文则是主观感受,是从想象出发的”错误,无中生有。“人文则是主观感受,是从想象出发的”原文无据,且人文艺术也源自生活,尊重客观事实。故选:B。(3)材料一观点是:科学与人文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A.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看法说明了科学家重视人文艺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数学家苏步青的说法说明了科学家重视人文艺术。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的说法说明了科学家重视人文艺术。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理学家倭仁强调了立国之道,重礼义人心,不在于技艺等。这说明他重人文传统,而轻视科学技艺。因此,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D。(4)根据“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可知,本文重点谈了科学家的精神中爱国、创新、求实等方面。可选取熟悉的人物身上两种精神来谈即可。比如,谈求实或者是理性等。可结合“儒学的理性与求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的理性认识论。……其二是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北宋初期,部分儒学家对儒家经典提出了大胆怀疑”,围绕人物不迷信西方权威,大胆怀疑,反复实验等来谈即可。要熟悉人物生平事迹,紧扣住观点来写。比如写“科学家应具有创新精神”,可结合“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历代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勇于奋进的创新精神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储备和科技革新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精神保障。另一方面,创新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禀赋”,写出人物身上的创新性。也可围绕“爱国精神”来谈,抓住“爱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根本”来说即可。(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更好地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做到如下方面:根据材料一中“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看出,可以提供浓郁的人文环境,使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根据材料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看出,可以引导科研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根据材料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可以看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推进各方面的创新。答案:(1)A(2)B(3)D(4)①科学家具有理性(求真、怀疑、质疑)精神:袁隆平不迷信西方权威,下地观察,反复实验,最终攻克杂交水稻难关,体现了科学家的理性求真精神。(或:屠呦呦通过反复实验,坚持研究,提高青蒿的抗疟效果,体现了科学家的理性求真精神。或:钟扬已经成功地收集到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但他仍深入高原采集种子,体现了科学家理性求真的精神。)②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时,采用了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方法,坚持研究并取得成功,体现出他的创新精神。(或:屠呦呦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的方法,发现青蒿素,开发新抗疟药物,体现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或: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为人类建了一个种子的“宝库”,体现了他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③科学家具有爱国精神:袁隆平因我国的普遍饥荒投入农业研究,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体现出他的爱国思想。(或: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将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或:钟扬深入青藏高原,为国家采集种子、培育英才,为国家积蓄科研力量,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精神。)(5)①提供浓郁的人文环境,使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②引导科研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推进各方面的创新。【点评】现代文阅读需具备以下解题意识:(1)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考生必须有文本意识。(2)问题意识: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3)得分点意识: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考生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4)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31分,每小题31分)3.(31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节选自《病梅馆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背离③锄其直,遏其生气阻碍④毁其盆,悉埋于地全,都(2)下列与“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而木之性日以离矣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C.遏其生气,以求重价D.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3)下列加点字与“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B.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C.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4)《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请作简析。【考点】人物传记;散文;词类活用;一般实词;以;情感主旨.【答案】(1)①即使②背离③阻碍④全、都(2)C(3)A(4)两文都表现了对封建统治的干预与束缚的不满,都透露了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种树郭橐驼传》是借郭橐驼之口,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之理,阐明要去除烦扰,顺应民心,顺乎自然的道理。《病梅馆记》是借梅喻人,阐明在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和摧残,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含义和虚词用法,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概括文章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文章标题入手;第二,从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第三,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着重表现的句子入手;第四,从文章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第五,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解答】(1)①虽,即使;句子译为: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②离,背离;句子译为: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背离了。③遏,阻碍;句子译为: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④悉:全,都;句子译为: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2)例句“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是连词,译为“来”。A.表修饰,译为“地”。B.介词,凭借。C.连词,译为“来”。D.介词,把。故选:C。(3)本题示例中“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译为:使……高大。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弯曲。B.名词作动词,用手指划破。C.名词做状语,每天早晨。D.为动用法,为……哭泣。故选:A。(4)《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两文都表现了对封建统治的干预与束缚的不满,都透露了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以种树来讽刺官吏烦政扰民的现象;而《病梅馆记》是借梅喻人,谴责了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人才的罪行;两篇文章都表达了要让人们及人才的个性解放,顺其自然的成长。答案:(1)①即使②背离③阻碍④全、都(2)C(3)A(4)两文都表现了对封建统治的干预与束缚的不满,都透露了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种树郭橐驼传》是借郭橐驼之口,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之理,阐明要去除烦扰,顺应民心,顺乎自然的道理。《病梅馆记》是借梅喻人,阐明在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和摧残,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节选自《病梅馆记》)【点评】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四.诗歌阅读(共2小题,满分18分)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羁旅思乡.【答案】(1)B(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表述错误。“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作者写月亮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是移情于景。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故选:。(2)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答案:(1)B(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白话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诗歌鉴赏:(1)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2)结构分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3)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点评】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5.(10分)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8)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解答】故答案为:(1)俯察品类之盛(重点字:察)(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重点字:沧)(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重点字:孰)(4)匪我愆期将子无怒(重点字:愆)(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哺)(6)风萧萧兮易水寒(重点字:萧)(7)怅寥廓谁主沉浮(重点字:寥)(8)长路漫浩浩忧伤以终老(重点字:漫)(9)池鱼思故渊(重点字:渊)【点评】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6.(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荷叶韩开春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⑦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选自《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①段写完宏村秋景,却又提到“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你觉得这一内容对全文有什么作用?(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4)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考点】散文;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答案】(1)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荷叶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2)拍摄《卧虎藏龙》是一种文化行为,而这一文化行为恰在此地进行,这就烘托了此地浓厚的文化氛围,突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增加了本文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3)①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②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耍增添了无限的乐趣。③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裹食物,具有实用价值。(4)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第③段中初中的“我”没有留意残荷,也没从“雨打残荷”中听出诗意。两处感受不同,原因在于:在少年时代的“我”的眼里,新荷光鲜洁净,又能用于游戏,所以“我”喜欢新荷;而枯萎的残荷,单从外表来看,不能吸引“我”。后来经过文学作品的熏陶,特别是《红楼梦》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我”逐渐拥有了审美的眼光,因此能够欣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中环境描写手法和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结合文意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作用。(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相关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描写宏村秋景的是第一段,从写作内容、时节方面来看,“正是深秋季节……”交代了时间。从结构方面来看,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引出下文对“湖中那一大片枯萋的残荷”的描写以及相关的回忆。从对文章氛围的创造方面分析,“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渲染了典雅古朴的氛围,人文色彩浓厚。(2)这一题目需要我们从情节内容方面做出分析。我们可以结合文中提到的《红楼梦》的有关内容、“雨打残荷”的诗意美、少年生活的细腻描写等内容给文章营造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去思考。(3)首先根据文章的脉络将阅读区域定位到第四、五、六段,这三段都是写喜欢夏日新荷的理由的,只需将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能用文章中原有的词语和句子,就用原文的,如果不能用就进行概括。第④段写夏日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第⑤段写孩子们可以在荷叶间玩耍;第⑥段写母亲为“我”做荷叶粥等等。(4)从文中“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可知,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从残荷上找到了共情感,所以才阻止贾宝玉清除池塘里的残荷。而“我”则是“与枯萎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后来家道中落,十几岁就来到外婆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身世凄凉,而残荷则是经过生长茂盛的夏天后,到了秋天就显得破败寥落,与自己现在的处境相似,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与此相对的是,“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音”同时,荷叶给了我美好的回忆,“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乎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感受。答案:(1)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荷叶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2)拍摄《卧虎藏龙》是一种文化行为,而这一文化行为恰在此地进行,这就烘托了此地浓厚的文化氛围,突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增加了本文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3)①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②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耍增添了无限的乐趣。③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裹食物,具有实用价值。(4)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第③段中初中的“我”没有留意残荷,也没从“雨打残荷”中听出诗意。两处感受不同,原因在于:在少年时代的“我”的眼里,新荷光鲜洁净,又能用于游戏,所以“我”喜欢新荷;而枯萎的残荷,单从外表来看,不能吸引“我”。后来经过文学作品的熏陶,特别是《红楼梦》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我”逐渐拥有了审美的眼光,因此能够欣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点评】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2.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3.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4.为下文作铺垫。5.推动情节发展。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7.(6分)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唐盛世,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考点】句子仿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能力层级表达运用E级。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要写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解答】本题仿写的对象是大唐盛世,仿写的内容应写出盛唐的风光,歌颂盛唐,仿写的句式是:是一个……的时代,是一个……的时代,是一个……的时代。注意修饰时代的词必须是褒义词,注意符合盛唐国情。故答案为: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点评】做好仿句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子与原句的句意一样。(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七.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③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作文选用的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第一个句子强调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的,不会不懂装懂,那样对自己没有好处,要懂得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学到知识;第二个句子强调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在于能否改过;第三个句子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第四个句子体现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第五个句子是感慨时间得流逝,也以水来比喻进德的不息;第六个句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以①⑥句为基础,论述对待学习的态度;以①②为基础论述做人要谦虚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④⑤句为基础论述做人要进德不息,要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等。【解答】谦虚自省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题记古人多以“三”为大,大在何处?大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更重要的则是大在“三省吾身”的谦恭和谨慎,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到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立身不从一步起,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尘脱俗?处世不会退一步,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堂正为人?这需要我们“三省”自己的追求与志向,这需要我们“三省”自己的处事和做人,可是,倘若蚍蜉撼大树的狂妄,蟪蛄不知春秋的无知,即使有再高的志向和理想,也与成功无缘。自立,需要自身的信心和聪明去寻找;自强,更需要我们的毅力和反思。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是我们自省的真诚过程,自省的高尚精神。一省吾身,知书不可不虚,虚则文理而居;人心不可不实,实则为欲不入。心灵的谦恭,为人的谨慎,才是对抗物欲诱惑的坚实堡垒,才是反抗物欲侵蚀的不坏金身。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得上心灵的纯净,自省吾身的高尚。既然这样,那么你不妨问问自己,我还固守着一方心灵的净土吗?当尘世洗涤之后,心灵还如莲花般的雪白无瑕吗?否则就要三思自省以清污,三思自省以退浊。再省吾身,知孤云出岫,去留无一相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自省需要我们的心空一片宁静,需要我们的情愫一片真诚,道存心底再观世界。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它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它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么,我们如何超过尘世的眼睛来重新审度?宁静而后知“至远”,淡泊而后知“明志”,让我们睁开心底的那双自省的法眼,从一颗淡泊的宁静的心出发来观察我们的生活,来享受我们的人生。三省吾身,知情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美景不在阔,而居篷窗竹屋之下,风月亦奢。自省,让我们清空心中的欲念,重拾身边哪怕只是微小的幸福与感动;自省,让我们清点心中的渴望,重获身边哪怕只是点滴的欢笑与泪水;自省,让我们打点生活的行装,重整身边哪怕只是丝毫的坚毅与信念,从而在自省后找到心的归属,灵魂的彼岸。古人三省其身,省一是言行,省二是作为,省三是修养。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今天,我们三省吾身,则应自省的是追求,是信念,是情操。但愿自省之后,我们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痕,漫随天外风卷云舒。【点评】本文虽然以“自省”命题立意入题,切口很小,但是阐释“三省吾身”的道理却透彻清楚,有条不紊。从结构上看,属总分式。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这种构思既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观点,畅谈体会,又有利于读者迅速地准确把握作者的见解和感悟,且受到感染。从内容上看,先概述古今之人不可不“三省吾身”,再分别从志向立身、谦恭立德、静心养性、淡泊为人等角度阐述观点,最后联系实际重申观点,呼应开头,读后令人信服而感动。
考点卡片1.句子仿写【考点讲解】“句式仿写”是从句子运用角度检查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考点。所谓句式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例句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句式仿写具有话题的规定性、内容的限制性、修辞的规范性、句式的相似性、事理的逻辑性等特点。这类考题题型灵活、考查的点比较多,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和谐等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重难点】1、命题式仿写(话题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即给出一定语言材料作为例句,指定话题或沿用原话题,按照要求的格式进行仿写。命题式仿写要注意以下几点:——看句式,定框架。句式仿写题,一定有示例,做题时要审视例句的结构特点,提炼出句式框架,确定仿写可“套用”的部分。——看技巧,定手法。被仿写的句子,往往采用了一定的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在审视修辞手法时,要注意题目中有无对修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个人抵押贷款购销协议条款样本版B版
- 2024年展台搭建租赁合同
- 04版加工承揽合同(含加工要求和质量标准)
- 2024专项建筑泥工作业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企业重组与并购合同
- 2024年度出版发行合同标的与属性范例2篇
- 2024年度兽医服务与宠物用品采购合同
- 2024年太阳能安装工程标准协议版B版
- 2(2024版)出版发行合同出版内容与发行方式
- 2024年工程项目追加条款特别合同版B版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目及答案
- 布吉农批市场改造方案
- 煤层气公司考试内容题库
- 怒江水电开发的工程伦理思考
- 化工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 骨科医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 25道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煤层气开发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常问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活动委托承办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冠珠瓷砖授权书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护理
- 新中国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大连海事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