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杭州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可成“君子”。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思考。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是为了说明教学可以相长。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牛张爱玲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摩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不怎样。”“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一九三六年)(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栅栏有一面摩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B.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禄兴娘子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2)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②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一丛花陆游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注]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注]黄庭:指《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专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面”句为肖像描写,写出女子面色如玉、翠眉修长的美丽形象,与首句的“自无双”照应。B.“闲临”两句通过描写仙姝在熏香的房间里临摹唐帖、对镜自照,表现了她内心的闲适。C.“人间”句抒发了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无奈;“风雨”句一语双关,暗含词人备受摧残的不幸。D.结尾三句展开想象,描绘了披绿蓑戴青箬、垂钓于潇湘的场景,表达了同心上人相伴江湖的渴望。(2)下片“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杜牧《阿房宫赋》中“,”。(2)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3)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①的硬道理。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②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很多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也有一些人缺乏闯劲,③,只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难成大器。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选文多处使用引号,请指出引号的两种用法,并举例说明。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肥胖又可以分为苹果型肥胖和梨型肥胖两种。苹果型肥胖又称腹部型肥胖,梨型肥胖又称下体肥胖、臀部肥胖。由于苹果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包围着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所以他们患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可能性要比梨形肥胖者大得多。当然,②,梨型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害,仅仅是比苹果型肥胖略小而已。可以这样说,“梨”比“苹”好,不胖又比“梨”好。有人认为超重并非什么疾病,不需要太在意。实际上,很多疾病在超重时已经伴随于超重者左右,而且,③,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很难阻止超重者向肥胖者行列不断挺进。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超重比例较大,人口基数又高达2亿左右,今后肥胖患病率将极可能较大幅度增多,超重应引起高度重视。(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八.名著导读(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8.(5分)简答题(1)《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脂砚斋批道:“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这里“造业者”指的是谁?脂砚斋为何写出这样的批语?(2)《家》中写觉慧常常发出这样的咒骂:“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觉慧为何要发出这样的咒骂?九.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0月25日,郭川单人驾驶帆船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引发国人关注、郭川是“中国帆船第一人”,他有着“赫赫战功”,创造了多个世界纪录。他被人们敬称为中国的“杰克船长”,他的好友说:他是大海的儿子。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杭州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可成“君子”。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思考。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是为了说明教学可以相长。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由此分析“说”的原因。然后由“说”,到“乐”,再到“不愠”,层层深入,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孔子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和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先要把握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再联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内容,分析此文如何印证的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解答】(1)D.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和“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可判断,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朱熹认为学习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回到初心,并探究“性”或者“理”。故选:D。(2)A.“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的表述为“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B.“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混淆已然与未然。材料一第三段中“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表述是一种假设,并非实际发生。D.“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五段的表述为“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故选:C。(3)B.“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分析错误。《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表明因材施教。C.“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分析错误。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他参与政治生活,三年可能会形成政治风俗。D.“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分析错误。引《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因为有“说”,才会有“乐”,才有“弟子弥众,至自远方”。故选:A。(4)材料一在开始由《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引出对其中“说”为何种快乐的追问。接着,作者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形而上探究之乐”,但作者显然不同意朱子的解释,指出“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然后自己分析了“说”的原因。由“说”到“乐”,再到“不愠”,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分析了“说”的具体内涵,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所以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作者首先指出《论语》提供的思想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而且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明了当时的场景,弟子侍坐在侧,师生间进行思想对话,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接着孔子引导各位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子路的治国之治,冉有的要成为祭祀中的小相以及公西华的潇洒洒脱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在这段记录中,使用了语气词“也”“乎”等,如“且知方也”“亦各言其志也”“风乎舞雩”等,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最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而且孔子还专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由此分析“说”的原因。然后由“说”,到“乐”,再到“不愠”,层层深入,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孔子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牛张爱玲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摩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不怎样。”“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一九三六年)(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A.“栅栏有一面摩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B.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禄兴娘子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2)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从牛为什么那么重要,牛在文本中的线索作用,牛与本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回答。围绕人物形象安排“牛”这个角色,表明牛与人之间必然有着关联,要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来思考。(3)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此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解答本题,要在文中找出描述主人公及围绕其发生的事件的句子,从中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解答】(1)A.“采用动作描写”这一分析有误,由两个“磨”可知意在强调,此处应属于细节描写。C.“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这一说法有误,根据文意可知禄兴也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此处属于曲解文意。D.“运用比喻的手法”这一说法有误,此处应是比拟的手法。故本题应选B项。(2)考生要从牛为什么那么重要,牛在文本中的线索作用,牛与本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回答问题。从文中来看,围绕人物形象安排“牛”这个角色,表明牛与人之间必然有着关联,牛是春耕农民重要的生产工具,牛是人物悲剧的制造者之一;从情节的角度来看,作者围绕“牛”来叙事写人,这就说明“牛”是本文的线索,如文中围绕“牛”写了牛被牵走、借牛春耕、被牛顶死等内容,这就让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牛”展示故事发生在旧中国的农村,显示出农民在生活中的无力的挣扎。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3)从“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处可看出她的勤劳和坚忍。从“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处可看出她是善良和柔顺的。从“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处,可看出她命运的悲惨,她失去了一切,充满着绝望和孤苦。答案:(1)B(2)①牛是春耕农民重要的生产工具,为故事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旧中国的农村。②以牛为线索,写了牛被牵走、借牛春耕、被牛顶死,使故事情节更集中。③牛是人物悲剧的制造者之一,显示了农民在生活中的无力挣扎,表现了主题。(3)①勤劳坚忍:忍冻忍饿养鸡,失去耕牛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②善良柔顺: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③命运悲惨:牛、鸡、丈夫都离开,人生孤苦、寂寞。【点评】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②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考点】人物传记;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C(2)A(3)D(4)①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②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需断开;且动词“召”需带宾语,“臣”应归于前,由此排除AB。“今臣无事”对应“无事必来”,“请”的意思是“请允许我”,后面需要带请求的事情“谒而往”,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故选C。(2)A.“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是“告诉”,与“犀首谢陈轸”的“谢”意思不同。句意: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公孙衍谢绝了陈轸。故选A。(3)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错,原文是“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应是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故选D。(4))①译句: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重点词语:不肖,不才,不贤;得,得到;恶,厌恶。(2)译句: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重点词语:善,与……友好,亲善;去,离开;多,增加,多给。答案:(1)C(2)A(3)D(4)①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②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参考译文:陈轸为秦国出使去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谢绝了陈轸。陈轸说:“我来的原因,是有事情。您不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公孙衍才会见了他。陈轸说:“您讨厌政事吗?为什么只是吃吃喝喝而没有政事做呢?”公孙衍说:“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陈轸说:“请允许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您。”公孙衍说:“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车百辆到楚国出使,您可以坐在其中的车上来使魏王疑惑。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您能够出行了,就在朝廷上自己说:‘臣下有急事出使燕国、赵国,急需准备车辆整治行装。’”公孙衍说:“好吧。”就去拜见了魏王,魏王答应了他,他立即明确声明要出使燕国、赵国。各诸侯国客居在魏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人告诉他们的国君说:“李从率车百辆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车三十辆出使燕国、赵国。”齐王听说后,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去出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楚王听说后,说:“李从同寡人订了约,现在燕国、齐国、赵国都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公孙衍一定想为寡人做事,寡人也想任用他。”于是背弃了李从,而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魏王说:“寡人不使用公孙衍的原因,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政事。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寡人也把政事交给他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陈轸要去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出行,说:“此事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魏国想断绝楚国、齐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不再前行,派人对齐王说:‘魏国迎请我的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赏您。”于是用鲁侯之车迎接陈轸。【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一丛花陆游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注]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注]黄庭:指《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专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玉面”句为肖像描写,写出女子面色如玉、翠眉修长的美丽形象,与首句的“自无双”照应。B.“闲临”两句通过描写仙姝在熏香的房间里临摹唐帖、对镜自照,表现了她内心的闲适。C.“人间”句抒发了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无奈;“风雨”句一语双关,暗含词人备受摧残的不幸。D.结尾三句展开想象,描绘了披绿蓑戴青箬、垂钓于潇湘的场景,表达了同心上人相伴江湖的渴望。(2)下片“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诗词主旨.【答案】(1)B(2)①对心上人的怀念。词人渴望与逝去的心上人重逢,表现了对她的深切怀念。②对二人昔日美好生活的眷念。词人期盼与心上人共话清都旧事,表达了对他们曾经的美好生活的眷恋。③对二人生死相隔的哀痛。词人感叹尘世劫难使二人生死殊途,阴阳两隔,内心十分悲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曲解诗意,“闲适”有误,据作品可知,“闲临”两句表现了她内心的孤寂和百无聊赖。故选B。(2)“相逢共话清都旧”意思是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一起回忆当年的故交老友。由此可知,词人渴望与逝去的心上人重逢,表现了对心上人的深切怀念;同时,词人期盼与心上人共话清都旧事,也表达了对他们曾经的美好生活的眷恋。“叹尘劫、生死茫茫”意思是有些已经不在人世,有些已经失去联系,不由得感慨万千。词人感叹尘世劫难使二人生死殊途,阴阳两隔,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痛。答案:(1)B(2)①对心上人的怀念。词人渴望与逝去的心上人重逢,表现了对她的深切怀念。②对二人昔日美好生活的眷念。词人期盼与心上人共话清都旧事,表达了对他们曾经的美好生活的眷恋。③对二人生死相隔的哀痛。词人感叹尘世劫难使二人生死殊途,阴阳两隔,内心十分悲痛。【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杜牧《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2)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3)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重点字:卧)(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重点字:昔)(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重点字:暮)【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①的硬道理。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②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很多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也有一些人缺乏闯劲,③,只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难成大器。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选文多处使用引号,请指出引号的两种用法,并举例说明。【考点】成语运用;引号.【答案】(1)①颠扑不破②持之以恒③拈轻怕重(2)①直接引用:如“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②表示特殊含义:如“钻厚板”“凿深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语境判断引号的用法,根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解答】(1)第一空,依据前文“干事创业过程”和后文“硬道理”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干事业就得付出,没有捷径”,这个道理是经得起检验的,所以选用“颠扑不破”。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摔打拍击都不会破裂。比喻理论或学说符合客观实际,不会被驳倒或推翻。第二空,依据后文“很多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要有韧劲,不要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所以选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第三空,依据后文“只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不愿付出,害怕困难”,所以选用“拈轻怕重”。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拣挑轻松的,害怕繁重的。(2)①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如“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属于直接引用哲人的话,增强说服力。再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的是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②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如“钻厚板”“凿深井”,语境中强调干事要多付出,才能有回报。除此之外还有“困难外表”“危险外衣”。答案:(1)①颠扑不破②持之以恒③拈轻怕重(2)①直接引用:如“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②表示特殊含义:如“钻厚板”“凿深井”。【点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肥胖又可以分为苹果型肥胖和梨型肥胖两种。苹果型肥胖又称腹部型肥胖,梨型肥胖又称下体肥胖、臀部肥胖。由于苹果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包围着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所以他们患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可能性要比梨形肥胖者大得多。当然,②,梨型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害,仅仅是比苹果型肥胖略小而已。可以这样说,“梨”比“苹”好,不胖又比“梨”好。有人认为超重并非什么疾病,不需要太在意。实际上,很多疾病在超重时已经伴随于超重者左右,而且,③,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很难阻止超重者向肥胖者行列不断挺进。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超重比例较大,人口基数又高达2亿左右,今后肥胖患病率将极可能较大幅度增多,超重应引起高度重视。(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考点】病句辨析;情境补写.【答案】(1)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由于超重比例较大,人口基数又高达2亿,今后肥胖患病率将极可能较大幅度上升,超重应引起高度重视。(2)①按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②与非肥胖者相比③超重前进一步即肥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解答】(1)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根据……数据”和“……数据显示”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二者保留其一;二是成分赘余,“人口基数又高达2亿左右”成分赘余,删掉“左右”;三是搭配不当,“肥胖患病率”与“增多”搭配不当,“增多”可改为“上升”。修改后的句子为: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由于超重比例较大,人口基数又高达2亿,今后肥胖患病率将极可能较大幅度上升,超重应引起高度重视。(2)第一处,此处应是肥胖分类的标准,后文说“苹果型肥胖又称腹部型肥胖,梨型肥胖又称下体肥胖、臀部肥胖”,说明二者的分类与脂肪在身体的部位有关,所以此处应填“按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第二处,后文说“梨”比“苹”好,不胖又比“梨”好,横线后说“梨型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害”应该是与“非肥胖”相比较而言的,所以此处应填“与非肥胖者相比”;第三处,前文说许多疾病与超重有关,后文说超重者的下一步就是肥胖者,“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很难阻止”说明之前的情况已不好,横线前“而且”表递进关系,此处应指超重变成肥胖,所以此处应填“超重前进一步即肥胖”。答案:(1)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由于超重比例较大,人口基数又高达2亿,今后肥胖患病率将极可能较大幅度上升,超重应引起高度重视。(2)①按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②与非肥胖者相比③超重前进一步即肥胖【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八.名著导读(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8.(5分)简答题(1)《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脂砚斋批道:“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这里“造业者”指的是谁?脂砚斋为何写出这样的批语?(2)《家》中写觉慧常常发出这样的咒骂:“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觉慧为何要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病区检查质量标准》课件
-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
- 深圳市人才房换购申请流程
- 新小学期末工作总结
- 初中教学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 新商场保安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餐饮公司员工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校本培训年度工作总结
- 【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单元培优提升卷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单元培优提升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 食品生产企业自查表(完整版)
- 死因监测村医培训课件
- 电梯广告机可行性方案
- 办公楼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方案
- 秦代建筑配色特征研究报告
- 关于春联来源的研究报告
- 省级非急救医疗转运管理规范
- 煤泥综合利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三年级《剪窗花》课件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手机维修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 【SPD】医院器械耗材SPD管理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