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课时作业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选择题1.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B)工作重点(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气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复原和发展,同时复原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化事业。A.为抗日斗争的成功奠定思想基础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D.在探究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解析:由题干描述,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肃清反动派,并尽力复原经济和文化教化事业,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此时主要是为了筹备新中国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由“肃清反动派”可以看出此时应当是新中国成立之初;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材料中只是体现工作重点没有体现工作成果。2.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方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方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据材料“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可知对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的目的在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3.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需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复原与发展生产,复原与发展文化教化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A)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D.中心允许地方自治解析:依据材料“你们必需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复原与发展生产,复原与发展文化教化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可以看出其主见利用政治协商制度动员和团结各界人民,因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策”,B项错误;材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形成的时间不符,C项错误;“中心允许地方自治”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4.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应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具有包涵性和开放性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型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解析: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C、D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涵性和开放性,故B项错误。5.“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支配为主、指导性支配为辅的支配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A)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支配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依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分析,中国经济模式的确立主要是受了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只是为支配经济体制的确立供应了一个重要条件,故解除B项;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经济的封锁不是主要因素,C项也应解除;D项是当时苏联模式的一个体现,而且这种“优势”有弱化的趋势,故解除。6.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缘由是(A)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完成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所确定的,而1954年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主要缘由。7.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供应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妙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妙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D)A.让新中国外交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B.使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C.是新中国复原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缘由D.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解析:依据材料文字“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供应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它”是指1953年周恩来总理睬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表述“完全”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解除;B项表述“彻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解除;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新中国复原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缘由,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解除;我国为发展与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8.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长久和平和集体平安,须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斗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复原。”这次国际会议(C)A.实现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B.表明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D.标记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解析:从材料“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斗争能够早日停止”,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复原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实现亚非国家友好合作是万隆会议的意义,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的标记是不结盟运动,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的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D项错误。9.“一五”支配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支配在东北。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44.3%。从工业化的现实须要来看,当时重点布局东北(C)A.适应了战后全球化和引资须要B.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C.有利于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D.实现了工业布局合理规划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支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实力。A项的表述与“一五”支配期间,中国在外交上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不符,故解除;B项的表述与设问要求“从工业化的现实须要来看”不符,故解除;D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支配在东北。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44.3%”不符,故解除;“一五”支配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起先,初步变更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C项。10.20世纪50年头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依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驾驭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的确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样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A)A.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调动了民主子士的参政议政热忱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解析:依据材料中“50年头中期”“人民……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等关键信息,可以确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的形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翻身当了主子,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普选的基础上面对全国各阶层人民的,不是针对民主子士的,故C项错误;新中国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D项错误。11.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假如实行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许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C)A.中国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缘由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由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冲突困难的状况解析: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和苏联不同的民族分布状况,不能实行联邦制,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项错误;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不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由,故B项不合题意;中苏两国民族分布状况不同,所以不能照搬苏联联邦制,而要实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故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民族冲突,故D项错误。1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实证明:“我国的选举是在没有压力、没有政治集团可以威逼或压迫选民的完全自由的环境之下进行的,通过选举,全国各民主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职业均有代表被选入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A.使人民可以干脆行使民主权利B.兼顾人民共同利益和特别利益C.使各民主党派获得同等选举权D.保障各利益阶层代表数量平均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实力。依据材料“全国各民主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职业均有代表被选入人民代表大会”可见人大代表的广泛性,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兼顾人民共同利益和特别利益,B项正确;A项“干脆行使”表述错误;C项材料无法说明,解除;D项“数量平均”材料无法体现,解除。二、非选择题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亲密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起先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困难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状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忧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详细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给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盼,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妙世界》(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困难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实践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3)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缘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相识。答案:(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起先。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平安,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目的:消退周边国家的担忧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实践: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缘由: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相识: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起先与两大阵营的形成”得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美苏冷战的起先;其次小问意义,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意义和世界意义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二中“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得出是为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其次小问实践,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主要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3)依据材料三中“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得出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依据材料三中“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给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得出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依据材料三中“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得出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在回答相识时,要综合上述三个问题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由第一问得出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由其次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得出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依据第三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得出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结合材料反映的角度分析,避开盲目空谈。14.阅读下列材料,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