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_第1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_第2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_第3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_第4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1.人口变动的缘由(1)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诞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2)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2.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淌行为。(2)类型①国际人口迁移a.上图反映的为国际人口迁移。b.概念:人口跨国界并变更居处达到肯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c.流淌方向19世纪以前eq\x(欧洲、非洲)eq\o(→,\s\up7(大批),\s\do5(集团性))eq\x(美洲、大洋洲)其次次世界大战后eq\x(发展中国家)eq\o(→,\s\up7(定居移民削减),\s\do5(短期流淌人口增多))eq\x(发达国家)②国内人口迁移a.上图反映的为国内人口迁移。b.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c.古代人口迁移: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斗争、自然灾难等影响而迁移。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时期表现缘由20世纪80年头中期前有安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安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头中期以来流量增大,流向明显变更改革开放政策e.我国人口迁移统计:人口迁入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和北京,人口迁出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西、四川、安徽。f.20世纪80年头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上图反映的属于国内人口迁移。(2)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两个变更”个人动机的变更: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更。生态环境的变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更。②“三个因素”(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限制力的增加,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②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4.地域文化与人口(1)概念①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②地域文化:肯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2)文化背景与人口①婚俗:包含着很多影响诞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②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诞生率。(3)中国文化与人口①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淌等方面。②变更eq\b\lc\{(\a\vs4\al\co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微点1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更的影响(1)人口的数量变更:包括增加和削减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确定。(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诞生率和死亡率确定,诞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削减,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4)人口迁移发生在地球上各国、各地区之间,因此其对全世界人口数量变更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更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微点2人口迁移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1)区域人口数量的变更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凹凸。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2)若某地区人口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增长率等于0时,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数量削减。微点3人口迁移的推断方法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推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意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到B2、B2到C1常被称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淌,常被认为是人口流淌。(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来回、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淌、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淌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微点4图示法记忆19世纪前与“二战”后主要迁入、迁出地区的变更微点5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更(1)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力、限制力的增加,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过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数量和素养的要求发生变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使高端技术人员迁入,加快一般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更。微点6地域文化的成因微点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文化背景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婚俗初婚年龄晚婚甚至不婚不育早婚婚姻稳定性不够稳定较稳定宗教影响大,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对人口的影响降低诞生率提高诞生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24·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国2024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峻失衡的因素是()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 D.自然灾难2.该国最可能位于()A.北美 B.西亚C.西欧 D.南美【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C2.B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归纳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如下:推力(排斥力)拉力(吸引力)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难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和胜利机遇多政治因素政局动荡、斗争实惠的移民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民族冲突良好的文化教化,家庭、婚姻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详细性和困难性,因此在分析某详细案例时,要留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状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常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重详细: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缘由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肯定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2024·泸州模拟)下图是2001-2010年和2011-2024年我国四个区域中人口流出地区(以县为单位)个数占比图。读图回答1~3题。1.2001-2010年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高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是()A.位置 B.资源C.技术 D.经济2.2011-2024年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增加的主要缘由是()A.人口快速增长B.产业转型升级C.经济发展滞后D.交通条件改善3.依据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的变更,推想其对将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耕地资源压力减轻B.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C.环境问题得以根治D.经济发展渐渐失去活力解析:第1题,与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中部地区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近,人口流出较多,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较高;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资源都较丰富;我国西部地区技术落后,更利于人口流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应当少于西部地区。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增加主要是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带动人口迁出所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慢;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人口流淌,但不肯定会促进人口流出。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增长较快,说明其人口流出数量多。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随着青壮年人口流出,当地少儿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社会经济活力减弱;人口流出,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但不能根治环境问题;人口流出增多,会造成公共设施利用率降低和奢侈;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压力较小。答案:1.A2.B3.D人口迁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肯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更。据此回答1~2题。1.依据图示资料推想,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 B.天津市C.上海市 D.重庆市【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C2.D(高考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淌人口始终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淌是主要的流淌形式。回答3~4题。3.城乡间人口流淌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亲密,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淌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②C.③→②→① D.③→①→②4.关于我国人口流淌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淌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淌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淌可提高城市化水平【图解思路】【尝试解答】3.D4.C1.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供应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冲突,爱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更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变更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2.我国的民工流3.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3)从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4)从详细方面分析,如下表:方面影响影响人口数量迁入地人口增多,迁出地人口削减影响职业构成迁入地其次、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影响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影响年龄结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1.与2000年相比,2024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削减 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2.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占比变更,无法依据图示信息比较人口总数,A错误;由图可知2024年该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足5%,不存在老龄化问题,B错误;2000年16~40岁人口占比最高,约占80%,2024年21~50岁人口占比最高,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增加了,C错误;2000年该城市2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还没有参与工作,2024年2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已经工作,故选D。第2题,2000年至2024年,该城市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C正确。2000年至2024年,0~5岁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生育观念没有干脆关系,B、D错误。答案:1.D2.C(2024·深圳模拟)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夫工,起先逆向流淌、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行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回答3~5题。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峻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国家实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4.“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技能与素养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5.“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解析:第3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政策因素的影响。第4题,留意材料中称这类人为“城归”,这类人又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的农夫工;据此可推断出答案。第5题,过去大量农夫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留意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故B正确。答案:3.D4.A5.B地域文化与人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依据自己的习俗,实行各具特色的婚礼,体现出各自的民族风采。婚俗不仅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更会对人口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2题。1.婚俗主要影响人口的()A.诞生率 B.死亡率C.文化水平 D.年龄构成2.婚俗中对人口发展影响最小的是()A.初婚年龄B.父母包办婚姻习俗C.婚姻稳定程度D.经济发展水平【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A2.D1.文化背景与人口文化背景对人口的影响婚俗发达国家初婚年龄偏大,诞生率低,人口增长周期长;婚姻关系不稳定,降低诞生率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偏低,诞生率偏高;婚姻关系较稳定,提高诞生率宗教为扩充溢力,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2.中国文化与人口表现影响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早生贵子”“人丁兴盛”“成家立业”。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非常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依次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人口流淌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观念。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沟通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袤;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正常的人口性别比约为102~107。下图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诞生人口性别比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对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叙述,分析正确的是()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亲密相关B.中国的儒家文化没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全部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2.图中显示2009年我国诞生人口性别比呈现下降趋势,下列有关其缘由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步摆脱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的束缚B.受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C.受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孕期性别鉴定的精确率日益提高D.妇女受教化水平逐步提高解析:第1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渐渐演化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第2题,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教化水平都在变更,“男尊女卑”的封建影响正在弱化,“男女都一样”的思想逐步被人们接受,故2009年诞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医德、医规不允许进行法律程序之外的孕期性别鉴定,故C项错误。答案:1.A2.C一、选择题(2024·高考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肯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24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2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回答1~2题。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削减,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2013年后该省()A.人口诞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更的影响,该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选项合理,解除D选项。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高校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状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省的招生量也不行能达到数十万(2005年)甚至上百万(2010年),解除A选项。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解除C选项。第2题,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须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解除A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事实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解除B、D选项。答案:1.B2.C利用等边三角形构建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以三角形的三条轴线分别表示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依据不同维度之间的增长或收缩变更关系,可将城镇划分成以下四个类型(如下图所示)。某年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造成其城镇显著收缩。据此回答3~5题。3.目前以老龄化、低生育率引发显著收缩的城镇集中在()A.坦桑尼亚 B.日本C.印度 D.巴西4.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的城镇()A.经济规模减小,用地规模增加B.经济规模增加,用地规模减小C.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减小D.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增加5.东莞城镇显著收缩表现为()A.人口增多 B.企业回迁C.厂房空置 D.就业岗位增加解析:第3题,老龄化、低生育率等人口问题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坦桑尼亚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印度、巴西两个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诞生率较高,生育率较高,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小;日本为发达国家,老龄化、低生育率问题突出。第4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的城镇,扩大了自动化生产规模或推动了服务业转型,属于转型增长类型城镇,故其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会增加。第5题,依据材料可知,东莞城镇显著收缩主要是由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引起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会引发人口流失、企业外迁、厂房空置、失业人口增加等城镇收缩现象,故厂房空置为东莞城镇显著收缩的表现。答案:3.B4.D5.C(2024·株洲模拟)据统计,安徽省多年人口净流出数量居全国第一,下图示意近年来安徽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状况。据此回答6~8题。6.2004-201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人口总量小 B.自然增长率低C.人口大量流出 D.死亡率高7.与河南省相比,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多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人口基数C.地理位置 D.文化教化8.与2010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加有因果关系的是()A.产业转移 B.人口老龄化C.逆城市化 D.土地流转解析:第6题,解答本题时要留意时间段是2004-2010年,在这一时间内影响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安徽省经济较为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多,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出区之一,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安徽省常住人口削减。选C。第7题,解答本题要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河南、安徽两省人口流出的推力是两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来说较为落后;拉力因素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经济发达,吸引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流入。在人口流淌过程中,从人口的流出地到人口的流入地之间的距离及交通是阻力因素。对于河南、安徽两省来说,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但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主要缘由是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近,促进了其人口的外流。选C。第8题,解答本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劳动力空间安排变更的角度分析。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量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迁往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安徽本省就业机会增多,外出人口回流,常住人口增加。选A。答案:6.C7.C8.A(2024·自贡诊断)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更。读图回答9~11题。9.该国是()A.澳大利亚 B.美国C.英国 D.日本10.近一百年来,该国总人口()A.变更不大 B.先削减,后增加C.先增加,后削减 D.持续增加11.导致该国后期移民变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通讯 B.生育C.经济 D.斗争解析:第9题,结合图示信息知,该国移民人口所占比重较高,且该国总人口超亿人,从而可确定其为美国。第10题,结合百年来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变更,计算可知其人口总量持续增加。第11题,美国社会经济发达,对外来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答案:9.B10.D11.C二、非选择题12.(2024·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4年)》领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省流出地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第5位广东湖南四川广西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贵州浙江江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北M省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重庆广东云南浙江新疆(1)指出《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4年)》的实施带来的影响。(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里?(3)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流淌的主要缘由是什么?(4)简述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市、区)流淌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解析:(1)由材料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4年)》是人口迁移的策略,是为了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2)读图可知,M省的流淌人口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省,一部分属于邻近省区,而来自东北的主要为过去闯关东人口回流,所以应为山东省。(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4)大规模跨省流淌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