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测控导航表学问点题号1.反射与反射弧1,2,3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4,5,6,7,8,9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整与人脑的高级功能10,114.综合考查12,13,14,15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B)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仅是屈肌C.神经元受到相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D.反射活动肯定须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马上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B.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C.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解析: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不同;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3.为探讨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探讨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试验。试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试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试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试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试验,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关于本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C)A.试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须要完整的反射弧B.试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缘由是感受器被破坏C.若试验前不剪除脑将视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D.该试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靠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解析: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试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视察到蛙的屈腿反射。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B)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须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复原为静息状态消耗ATP解析: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能量合成ATP;突触间隙中充溢组织液,神经递质在组织液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神经细胞兴奋后复原为静息状态过程中,Na+外流和K+内流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须要消耗ATP。5.探讨人员发觉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更,这一结构变更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大脑皮层即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想合理的是(B)A.味觉产生须要完整的反射弧B.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过程C.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确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D.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解析:由于味觉产生只须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加,不须要完整的反射弧;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体蛋白基因,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6.下列与人体神经调整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须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与有氧呼吸有关。7.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A.用肯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和乙都发生两次偏转B.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更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都不会测到电位变更解析:刺激a点,神经冲动传至甲、乙电表两电极均存在时间差,所以甲、乙两电表均会发生两次偏转;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无其他突触;在b处受刺激后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且此兴奋可传至a、b、c、d、e、f中每一处,f点可测到电位变更;刺激e处,因为突触的单向传递特点,a、b处无电位变更,但d处有电位变更。8.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解析:①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项正确。②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通过胞吐实现,需消耗能量,B项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以避开下一个神经元持续性地兴奋或抑制,C项正确。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不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外负内正的变更,D项错误。9.下图表示4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①②③分别是3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神经元④只接受②和③的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图中4个神经元之间构成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突触B.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④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C.若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变更D.信号只能由②→④的缘由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解析:据图分析,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干脆作用于④,因此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不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变更。10.下列关于人体中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D)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D.下丘脑参加神经调整而不参加体液调整解析:下丘脑既参加神经调整又参加体液调整,如下丘脑中有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可参加神经调整,下丘脑神经细胞可分泌激素参加体液调整。11.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挡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相关推理正确的是(A)A.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B.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D.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γ氨基丁酸不能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是不同的。12.为探讨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相宜强度的刺激进行如下试验:①只刺激a神经元,②只刺激b神经元,③先刺激a再马上刺激b。结果c神经元的电位变更表现分别为曲线甲、乙、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A.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更,属于反射B.由图可推知,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C.相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不会产生电位变更D.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则c为垂体解析: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更,这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不是反射;a的轴突与c的胞体构成突触,甲、丙曲线对比可知,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相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会产生电位变更;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的结构为下丘脑。二、非选择题13.当脊椎动物一侧肢体受到损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如图表示相关反射弧,a、b、c、d表示不同神经元,其中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阴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阴离子内流),①②为两个不同的突触。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元a组成图中所示反射弧的神经,神经元b、c的及其为反射弧的效应器。

(2)神经元a在①处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填“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作用于神经元b,能使伸肌产生相应效应,不能使屈肌产生效应,体现了神经调整的特点。

(3)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d,使d产生,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c膜上的。请在图中画出神经元c接受来自神经元d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后的膜电位变更曲线。

解析:(1)神经元a上有神经节,说明这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神经元b、c)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伸肌和屈肌)构成的。(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依据题意,神经元a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仅对伸肌有效应,这体现的是神经调整的局限性和精确性。(3)依据题干信息“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可知,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可使神经元d产生兴奋,神经递质都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依据题干信息“抑制性递质使阴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阴离子内流”可知,神经元c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后,阴离子内流,膜电位从原来的-70mV下降,而后复原。答案:(1)传入神经末梢支配的伸肌、屈肌(或肌肉)(2)组织液精确、比较局限(3)兴奋特异性受体如图所示:14.为探究离体神经纤维在不同Na+浓度溶液中膜电位变更状况,试验思路如下:a.分别、制作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b.测定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c.测定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大小。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制作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后,保存在类似(内环境成分)的液体环境中,赐予相宜刺激,腓肠肌收缩。

(2)试验测定发觉,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其缘由是

(3)赐予相同且相宜刺激,测定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峰值,推想与高浓度Na+溶液相比,低浓度Na+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应当(填“降低”或“上升”),理由是

解析:(1)为保持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活性,应将其保存在类似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2)静息电位的大小与K+浓度有关,因此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3)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刺激强度相同时,低浓度Na+溶液中在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答案:(1)组织液(2)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与K+浓度有关(3)降低相同且相宜刺激条件下,低浓度Na+溶液中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15.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快乐、欢乐等心情有关。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自然中枢兴奋剂,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路是。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更是(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吸毒的“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的含量削减;吸食毒品后,表现出的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3)为探究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运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利用某品系大鼠若干只进行相关试验,结果如下:①比较两条曲线可知,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运用时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②为使试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科研人员补充了试验,请完善试验方案: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

解析:(1)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因此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由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经多巴胺转运载体重新汲取,回到突触小泡内。(2)吸毒的“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削减,神经系统兴奋性低,细胞代谢减弱,表现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吸食毒品后,表现出的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3)①分析题图试验可知,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后,突触后神经兴奋电位快速增大;一小时后再注射可卡因+溶剂N,突触后神经兴奋电位不变。分析题图试验可知,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突触后神经兴奋电位快速增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