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课件_第1页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课件_第2页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课件_第3页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课件_第4页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总论1.第一堂课传染病护理学总论09总论1.第一堂课

“一个国家越穷,就越难以拥有能迅速作出反应的公共医疗体系。疾病扩展范围越广,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潜在危险就越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贝尔纳·瓦拉09总论1.第一堂课

十四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09总论1.第一堂课

09总论1.第一堂课禽流感09总论1.第一堂课

97年,香港禽流感流行,并使人类受染,共18人发病,6人死亡2003年,在港粤的一个家庭再度发生禽流感H5N1流行,至少4人发病,死2人09总论1.第一堂课

日本在鸡羽毛中检出禽流感病毒

养鸡、宰鸡、贩鸡禽流感流行期间的高风险职业09总论1.第一堂课

09总论1.第一堂课疯牛病

是“可传播性海绵样脑病”中的一种,其共同特点是:

以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为主,脑组织呈海绵状病变,临床表现为潜伏期长、痴呆及共济失调等.

疯牛病潜伏期为2-30年,一般通过消化道传播,也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染09总论1.第一堂课疯牛病传染给人类后,称为变异型或新型克雅氏病。患者脑部会出现海绵状空洞,先是表现为焦躁不安,逐渐发生记忆丧失、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病死率100%09总论1.第一堂课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这组疾病的病原是朊病毒(Prion),是一种感染性蛋白,对蛋白酶有抵抗力,抵抗力极强;紫外线、煮沸、冷冻、干燥,以及常规化学消毒对其均无效.

目前,疯牛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缺乏发病前的快速诊断。

Prion

朊病毒朊毒体朊毒朊粒

09总论1.第一堂课疯牛病的流行对人类社会构成严重威胁09总论1.第一堂课西尼罗病毒常見於中東、西亞、和非洲。病毒能感染人、鳥、蚊子、馬和其它哺乳類動物,成为储存宿主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故发生于夏秋季。1999年,病毒随鸟类迁徙传入美国后,发病数不断增加。估计已有20万美国民众受染。

09总论1.第一堂课肺综合征出血热是病毒感染性出血热类疾病的一种1993年首发于美国,已传入南美及欧洲部分国家与我国的肾综合症出血热一样,由啮齿类动物传播其临床表现与SARS相似,主要由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死亡,病死率达40%以上09总论1.第一堂课埃博拉出血热(EBHF)目前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是感染埃博拉病毒(EBV)所致,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均易感1976年在非洲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附近爆发,300名居民病死,该村落突然消亡,故而得名。从1976年以来,埃博拉出血热至少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09总论1.第一堂课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人群普遍易感,病死率约15%.

病原体SARS相关冠状病毒.09总论1.第一堂课09总论1.第一堂课果子狸-------传播非典的祸首???09总论1.第一堂课疥疮

09总论1.第一堂课1、自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爱滋病病例以来2、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累计>4600万人,半数以上感染者已经死于艾滋病3、95%的感染者在发展中国家.4、我国女性HIV感染者已超过18%5、专家预测,如果控制不力,2010年,中国感染者可能>1000万人HIV:酷似于同黑猩猩共生的一种病毒

30年代在西非和欧美曾注射黑猩猩血液,以预防猿一人共患同种疟疾。人类的介入破坏了HIV与猿类的共生关系,人为地引发了HIV攻击宿主;

AIDS09总论1.第一堂课

WorldwideHIVprevalenceratesinadultsattheendof199909总论1.第一堂课09总论1.第一堂课2004年曼谷全球防治艾滋病大会09总论1.第一堂课感染病回潮原因:生态紊乱的结果Ⅰ人类参与鼠类、蚤类及鼠疫杆菌三者并干扰了它们之间关系:鼠疫蚤—人及啮齿动物—人的传播例:藏族地区的鼠疫流行HIV:酷似于同黑猩猩共生的一种病毒

30年代在西非和欧美曾注射黑猩猩血液,以预防猿一人共患同种疟疾。人类的介入破坏了HIV与猿类的共生关系,人为地引发了HIV攻击宿主09总论1.第一堂课感染病回潮原因:生态紊乱的结果II全球人口从1900年的16亿增长到现在的60亿居住拥挤、常规远距离旅行:人—人传染“地球村”现象:不同种族、文化、免疫性及遗传诱因及病原体重新分布和混合森林毁坏:动物—人的传染空气汚染:呼吸道、粘膜感染(如沙尘暴)水汚染:消化道、皮肤感染(如洪水)09总论1.第一堂课

09总论1.第一堂课难治性感染病增多防治难度较小的经典传染病已被消灭或控制新发/再发感染病多为难治性感染病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医院感染问题严重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09总论1.第一堂课

滥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严重免疫缺陷病原学诊断较弱09总论1.第一堂课Weistein:2003年SARS流行的启示动物病原体可能危及人类健康现代运输和通讯极易引起EID的广泛传播分子病毒学手段为短时间内鉴定病原体提供了条件流行病学史足已追踪SARS的传染源CDC、WHO与多地保健机构可形成良好协作尽管SARS更易传染,且实验室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但基础感染控制手段已达到目的SARS病毒感染表现及转归差异较大

09总论1.第一堂课当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形势*有的被消灭或控制*若干经典传染病死灰复燃*发现新病种09总论1.第一堂课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体

国外发现32种国内发现2种病毒17种细菌11种寄生虫6种09总论1.第一堂课

人类又再度面临着传染病肆虐的严重威胁。1996年,WHO宣布:“我们正处于全球感染性疾病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09总论1.第一堂课1.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寄生虫病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传染病概念的局限性09总论1.第一堂课

肉毒中毒09总论1.第一堂课

Prion

朊病毒朊毒体朊毒朊粒

09总论1.第一堂课2、感染病的定义以一个或多个感染因子所致感染为始动因子,继以多因素包括病原体、宿主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参与构成疾病三类感染病

直接因果关系者(如细菌性痢疾)

间接因果关系者(如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

直接加间接因果关系者(如丙肝及乙肝)09总论1.第一堂课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是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则不一定有传染性。耳源性脑膜炎:无传染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传染性3、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的关系

09总论1.第一堂课4、为什么把传染病科改成感染病科?感染病和传染病的专科基础一致感染病和传染病之间实无绝然界限感染病经常向传染病转化(冠状病毒、猪链球菌……)与国际学科接轨更名有利于增加学科完整性09总论1.第一堂课5、现代感染病的特点:喜忧参半1、

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明显降低,传统传染病逐渐减少部分传染病“回潮”:霍乱、伤寒、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少数传染病呈增加趋势:梅毒、淋病等STD发现较多新传染病:艾滋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军团病、螺杆病菌感染、弯曲菌感染、Lyme病、猫抓病、疯牛病….09总论1.第一堂课现代感染病的特点:喜忧参半2、由于儿童预防接种,部分传染病发病年龄上移非传染性感染病相对增多医院感染问题突出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使感染病确诊率增高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严重09总论1.第一堂课6、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的区别

区别

传染病学

流行病学

研究对象

个体

群体

研究范畴

传染病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研究重点

治疗

预防09总论1.第一堂课

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属临床护理学范畴,包括对传染病病情发展的观察、分析及对症处理;病情突变时的应急处理;给药及药物治疗效果、副反应的观察、判断和处理;对各种并发症和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保健指导等。7、传染病护理学的概念09总论1.第一堂课一.感染与免疫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三.传染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四.传染病的预防五.隔离与消毒

第一节概述09总论1.第一堂课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1.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2.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的临床特征;3.传染病护理工作特点:定义、隔离管理制度4.消毒的种类和方法5.传染病常见症状及其护理程序:(结合《诊断学》及《护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本小节内容

09总论1.第一堂课

了解: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传染病的预防难点难点:发病原理、变态反应

09总论1.第一堂课

一感染与免役1.感染的概念: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和病原体的作用及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简称传染或感染。构成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病原体、人体、人体所处的环境09总论1.第一堂课2.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特异性被动免疫,或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人体防御能力远大于病原体的致病力。

09总论1.第一堂课(2)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特点: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临床表现无或不明显;有免疫反应,有传染性;病原体被清除(多)或病原携带(少)。09总论1.第一堂课

(3)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特点:1、病原体致病力大于人体防御能力2、有组织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传染性3、显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4、大多数传染病只有一部分受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少数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多。09总论1.第一堂课(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infection)

特点病原体致病力约等于人体防御能力无临床表现、有免疫反应、能排出病原体09总论1.第一堂课

(5)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有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导致机体发病,见于结核病、疟疾等。特点:1、不排出病原体+无免疫力+无传染性

2、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故不会成为传染源,这是和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09总论1.第一堂课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表现

致病/防御病理损害临床表现免疫应答传染性清除病原

远小于

无隐性感染

暂大于

有显性感染

大于

有病原携带

暂平衡

轻微

有潜伏感染

暂小于

局限

无09总论1.第一堂课感染过程的表现表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时间一过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09总论1.第一堂课

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机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药物与放射治疗等有关。09总论1.第一堂课二、传染病发病机制病原体:粘附、入侵、扩散、生成毒力因子宿主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的改变09总论1.第一堂课

09总论1.第一堂课(一)侵袭力:病原体侵入人体扩散的能力1、菌毛;2、定植因子;3、粘附作用(二)毒力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毒素:内毒素(G-)外毒素、毒力因子。(三)数量同一疾病病原的数量和致病力成正比;不同疾病差异很大(四)变异性:环境因素、遗传基因,如流感等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09总论1.第一堂课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免疫反应(保护性)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1)天然屏障①外部:皮肤、粘膜;②内部:血脑、胎盘

(2)吞噬作用①吞噬细胞②粒细胞

(3)体液因子: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粘连蛋白和细胞因子等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1)细胞免疫(T细胞)抗感染、调节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B细胞)抗体IgGIgAIgMIgDIgE(二)变态反应(异常):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紊乱09总论1.第一堂课

1.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毒和细菌最常见。临床上检出病原体对诊断有重要意义。(2)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了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各种传染病都具有一定传染性,但不同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弱不等,即使同一种传染病,处于不同病期,其传染性亦各不相同。传染病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是决定别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09总论1.第一堂课

(3)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①.流行性: 流行强度a.散发:b.流行:c.大流行:d.爆发②.季节性:③.地方性:④.周期性:⑤.人群分布: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存在年龄、职业和性别的差异。09总论1.第一堂课

(4)感染后免役(属于主动免役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显性或隐性感染,均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短和强弱不同。蠕虫感染后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09总论1.第一堂课2.临床特点

(1)临床发展的阶段性:传染病的病程从发生、发展至恢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分为四期,尤以急性传染病最明显。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可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

从起病到该病明显症状开始为止的一段时间为前驱期。该期症状属于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多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持续约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此期表现。多数传染病在本期已有较强的传染性。

09总论1.第一堂课

3)

症状明显期某些传染病在经过前驱期后,进入发展阶段,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顶峰,出现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如典型的热型、皮疹、肝脾大和脑膜刺激征等。本期又可分为上升期、级期和缓解期;传染性较强且易产生并发症。

4)

恢复期人体免疫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此期病人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完全消除,病人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食欲和体力逐渐恢复,血清中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到最高水平。09总论1.第一堂课

5)后遗症(sequela)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等。

6)复发(relapse)与再燃(recrudescence)

有些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再度出现初发病的症状,称为复发。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09总论1.第一堂课

7、再感染和重复感染再感染

同一病愈后,经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见于感冒、菌痢等重复感染传染病尚在进行中,同一病原体反复侵袭感染,见于血吸虫、蠕虫感染等09总论1.第一堂课

(2)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及非典型,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非典型则可轻可重。临床分型对治疗、隔离、护理等具有指导意义。(3)不同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各异,

不同传染病共同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09总论1.第一堂课四、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受染人与动物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等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感染的人为易感者。人群中易感者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09总论1.第一堂课

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1.病人(极为重要)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十分重要)4.受染动物如:狂犬病、鼠疫等(一)传染源09总论1.第一堂课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者的途径。1.水平传播

(1)空气、飞沫、尘埃

(呼吸道传播)

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脑、白喉等。(2)水、食物(消化道传播)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等。(二)传播途径09总论1.第一堂课

09总论1.第一堂课

09总论1.第一堂课(3)节肢动物

(虫媒传播)吸血传播(蚊、蚤、白蛉、恙虫等)如疟疾、乙脑、恙虫病等。机械传播(苍蝇、蟑螂等)如伤寒、菌痢等。(4)手、用具、玩具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性病、狂犬病等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手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痢疾),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白喉)。09总论1.第一堂课(5)血液、体液、血制品

(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或水被尾蚴(血吸虫)污染时,则土壤和疫水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09总论1.第一堂课(7)医源性传播主要有两种传播方式:①医疗器械被病原体污染后,由于消毒不严,通过治疗、预防接种、检验、手术等医疗措施,使易感者受到感染;②药品和生物制品被病原体污染,借医疗和预防接种等医疗措施而引起疾病的传09总论1.第一堂课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1).病原体经胎盘传递给婴儿。(2).产道上行性传播。(3).分娩时引起的感染均属于垂直传播。

09总论1.第一堂课

2.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条件对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二)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医疗卫生设施、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社会制度有决定性作用。

09总论1.第一堂课

五、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

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1978年国务院公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在1989年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9月1日开始施行。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称法定传染病。

09总论1.第一堂课

2、对接触者的管理:检疫检疫期限由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可对接触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

对集体单位的留验又称集体检疫,留验适用于甲类传染病。医学观察是指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以限制,但每日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适用于乙类传染病。可对接触者分别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09总论1.第一堂课

3、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应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如属有经济价值而又非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应分群放牧或分开饲养,并予治疗。无经济价值或危害性大的动物,如鼠类、狂犬应予杀灭、焚毁。在流行地区对动物如家畜、家禽进行预防接种,可降低发病率。09总论1.第一堂课

传染病的报告制度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甲类:鼠疫,霍乱。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与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09总论1.第一堂课

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甲类传染病,要求城镇须在6小时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须在12小时内。卫生防疫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与谎报疫情。

传染病的报告制度2、09总论1.第一堂课

(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09总论1.第一堂课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体育锻炼、调节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改善居住条件、协调人际关系、保持心情愉快等。09总论1.第一堂课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人体可通过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其中以预防接种起关键作用。

(1)人工自动免疫-----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免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免疫力可保持数月至数年.

(2)人工被动免疫将制备好的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素注入易感者体内,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称人工被动免疫。免疫持续时间仅2~3周。常用于治疗或对接触者的紧急预防。常用制剂有抗毒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和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等。09总论1.第一堂课

3.

药物预防

对某些尚无特异性免疫方法或免疫效果尚不理想的传染病,在流行期间可给易感者口服预防药物,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控制流行有一定作用。如口服磺胺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口服乙胺嘧啶预防疟疾等。09总论1.第一堂课六、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重点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病史(1)患病及治疗经过应了解病人患病起始时间,有无明显起因,主要症状及其特点,有无诱发因素及缓解症状的方法,有无伴随症状及并发症;既往检查、治疗经过及效果;目前主要不适及用药;一般情况如饮食、睡眠、体重、排便习惯有无改变等。(2)

心理-社会资料1)疾病知识:评估病人对所患疾病的掌握程度,是否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传染性,诊断、检查、治疗、预防知识,遵义行为如何等;确定病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病人、家属对该病知识的需求。09总论1.第一堂课

2)心理状况:评估病人焦虑、抑郁、沮丧、恐惧等不良情绪。是否出现退缩、敌对、沉默、不合作等表现。了解病人对住院及隔离治疗的认识,有否被约束、孤独、被遗弃感。评估病人的应对能力,能否应用恰当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应对。观察是否有因不良情绪造成的生理反应,如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3)

评估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病人的家庭成员组成及其对病人的关怀程度,单位所能提供的帮助,所在社区的医疗保健资源、设施。病人出院后继续就医的条件。了解患病对病人的学习、日常生活、工作、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如病人因住院治疗导致恋爱关系中断,住院后子女、父母无人照顾,医疗费用昂贵无力承担等,均可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等。09总论1.第一堂课

(3)

生活史、流行病学史和家族史1)个人史年龄、性别、出生地、成长经过、职业、旅居地区、发病季节、2)生活方式:生活及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有无特殊的食物喜好或禁忌、病原接触史、家庭或集体发病情况、继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等。如乙型脑炎发病有季节性,血吸虫并有一定的地区分布等特点,患过麻疹的病人一般不会第二次患病等,应根据每个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重点询问。3)饮食方式:应注意病人有无食物或药物过敏,有无烟、酒嗜好。家中是否曾有同类病人。09总论1.第一堂课2.

身体评估(1)

一般情况

注意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发热及其程度,是否有神志改变。营养状况如何,尤其慢性病人,由于长期消耗增多,易合并营养不良。皮肤粘膜出血、皮疹,注意皮疹的形态、性质、分布,是否伴有瘙痒感;皮肤粘膜与无黄疸及其程度。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压痛。有无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如玫瑰疹见于伤寒、腓肠肌压痛见于钩端螺旋体病、焦痂多见于恙虫病等,对协助诊断有重要的意义。09总论1.第一堂课

(2)各系统检查

评估病人有无心音改变、心率是否整齐,心率快慢,有无心脏杂音。传染病病人当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或当病变累及心脏导致心功能损害时,常出现心音、心率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