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一、知人论世,文体介绍苏轼苏轼,古今第一才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书法为“北宋四大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赋的特点:(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思考:贯串全文的脉络是什么?提示:抓住关键句二、梳理文脉,词句鉴赏思考:贯串全文的脉络是什么?提示:抓住关键句于是饮酒乐甚乐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悲

客喜而笑喜讨论1:为何而乐?提示:秋夜荡舟,把酒诵诗,良辰美景,飘飘欲仙。(1)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2)“

”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3)写江上水气弥漫,水的光色与天相接的句子是:

。(4)“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5)写泛舟赤壁,如同驾风飞行,飘然欲仙的句子是:

。(1)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3)写江上水气弥漫,水的光色与天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5)写泛舟赤壁,如同驾风飞行,飘然欲仙的句子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讨论2:悲从何来?提示:箫声起,悲意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文中用“

”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2)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其声呜呜然,

。”(3)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1)文中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2)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讨论3:为何而悲?提示: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由个人之渺小、人生短暂感触生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三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1)“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

”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3)借“客”之口,以“

”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4)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

”。(5)表示愿与神仙相伴,拥抱明月永世长存的理想的句子是“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3)借“客”之口,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4)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表示愿与神仙相伴,拥抱明月永世长存的理想的句子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讨论4:如何由悲转喜?提示: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角度不同,结论不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而又何羡乎!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1)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2)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3)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4)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句子是:“

。”(1)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2)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三、深入文本,思考探究思考探究1:赤壁之争: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苏轼所游乃是黄州赤鼻矶。文中却言之凿凿:“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为何?提示:借题发挥,借景抒情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由此引出下文: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悲”情有了依托思考探究2:主客之争:主客对答中的“客”,是实有其人,还是虚构?从苏子与客的一番对话来看,“悲”情由客而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取舍“共适”“无尽藏”的人生思考,来自苏子的思想。事实究竟如何?背景介绍:本文写作于1082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为排遣内心郁闷,才有了泛舟赤壁之举。提示:借“客”抒情,借情说理主客对答的过程,是苏轼思想感情发展的过程,感叹英雄不再,个人渺小无助、人生短暂,理想无法实现,抱负不得施展,正是陷入人生低谷的苏轼内心的真实感受。然而,苏轼的伟大之处也真是体现在此,最终从“悲”情中摆脱出来,保持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苏轼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生活苦难,保持乐观豁达的胸襟,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理融合,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小结:没有苏东坡,赤壁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来到赤壁。年近半百,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复杂矛盾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拿周瑜比,《赤壁赋》中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最后又都归于豁达乐观。《后赤壁赋》中内心苦闷无处求解,唯有慕仙求道,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然而终究南柯一梦。但整体来讲,苏轼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有人说,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黄州又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